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共20页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堂PPT)

15
(二)升华道德情感
2、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 (1)要把道德情感升华到对学业的热 爱上来
(2)要把道德情感升华到对事业的追 求上来
(3)要把道德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的热 爱上来
16
(三)培养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 务和承担道德责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 坚忍不拔的努力和精神。
43
名人警训
日本著名学者山本有三说:“说谎话如 同面朝天空吐唾沫,最终要落在自己脸上。”
44
插播录像:“大学生的 信用”
—见影像库2
45
第六章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节 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46
第三节 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一、道德修养及其基本途径
47
一、道德修养及其基本途径
(一)道德修养的内涵 道德修养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
“诚信”,是做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思 想品质,是社会建立良好道德风尚的主观前提, 其内涵主要包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 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信用,守承诺, 公平竞争。
30
(二)明礼诚信:小资料
有一次,中央歌舞团几位青年演员到吉林 长春市演出。演出即将开始时,进来了一些年 轻观众。他们见这些演员大多名不见经传,颇 为不满。于是,不和谐的气氛出现了。有的人 吹口哨,有的人往台上扔水果皮,更有人出口 不逊。
9
第一节 道德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10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提高道德认识 (二)升华道德情感 (三)培养道德意志 (四)确立道德信念 (五)养成道德行为
11
(一)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 会或阶级关于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 范的了解和掌握。
如何养成好的品德

如何养成好的品德品德,作为一种不同于知识技能的人格素养,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终身价值,更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何养成好的品德,是每个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人要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人们眼前的表象,而是要让自己的举动充满敬意和关爱,同时也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言语,不要轻易说出伤人的话语。
舒缓自己的情绪,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情感智慧,是养成好品德的第一步。
二、懂得感恩人生处处都有感恩之处,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等,他们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那些平凡的日子里,往往是让我们最容易忘记感恩的。
我们需要学会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欣赏他们的表现,并适时的表达感恩之情,一如对待亲人一般珍惜对待我的每一份珍贵又美好的回忆。
三、耐心待人品德的核心在于善良,而善良的现实表达则是耐心的待人。
当我们在社交中碰到种种困难时,比如与人相处的摩擦、关系的复杂等等,这些并不是我们不能解决的难题。
而唯一的途径就是耐心对待人。
遵守公共道德、讲究群众利益、在遇到矛盾时敢于面对和交流,也是耐心待人的一部分。
这种形式和精神的耐心待人,不仅可以让自己感到开心,同时也会在他人中产生良好的印象,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良缘。
四、独立自主养成好品德的过程中,在独立自主的这一点上需要我们付出较大的努力。
只有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魅力,才能够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更好地领导他人,在合作中更加容易产生出更高的价值。
此外,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提高,以及面对人生跋涉的不断突破。
总的来说,养成好品德需要主动细心地思考、行动和感恩。
这些行为无可替代,是养成好品德的最好方式。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这些行为时,就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也能够在艰难的时期中坚持下去,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
沿绵不断的养成好品德,也将带给我们更加明亮的人生道路。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在当今社会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
良好的品德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形象,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呢?本文将从教育、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教育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品德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们应该言行一致,遵守道德规范,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比如开展道德讲座、组织品德实践等,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品德观念。
此外,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德道路。
2. 家庭家庭是培养良好品德的第一课堂。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首先,父母应该树立正面的家庭氛围,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教导他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
此外,父母也应该注重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坚韧精神,让他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
3. 社会社会环境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注重培养公民道德,尊重法律和规章制度。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公共场合的礼仪和素质。
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要注意礼让,保持文明的行为举止。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个人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们还应该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关心弱势群体,为社会做出贡献,提升整体的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培养良好的品德需要从教育、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应该将品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家庭应该成为培养孩子品德的温床,父母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社会应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让良好的品德成为每个人的追求,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
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个人品德修养可重要啦。
要想有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呢,首先得有礼貌。
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长辈要打招呼。
就像我每次在学校里看到老师,都会大声说:“老师好!”老师也会笑着回应我,这样我心里可开心啦。
还有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也要有礼貌,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有一次我去好朋友家玩,我就很乖,没有乱动他的玩具,好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夸我有礼貌呢。
然后呢,要诚实守信。
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比如说我答应了小伙伴明天一起去公园玩,那我就不能反悔。
要是有特殊情况不能去,也要提前告诉人家,不能让别人白等。
就像有一次我的同桌借了我一支铅笔,说第二天还我,他真的就做到了,我觉得他可棒啦。
还要学会关心别人。
看到同学摔倒了,要赶紧去扶他起来,问问他有没有受伤。
要是有同学忘记带铅笔了,我们可以借给他。
有一次下雨了,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没有带伞,我就和他一起打伞,送他回家。
他很开心,我也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呢。
多做好事也能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哦。
可以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扫地、擦桌子、洗碗都行。
在学校里,也可以主动打扫教室卫生。
有一次我们班的垃圾桶满了,我就主动去倒掉垃圾,老师还表扬了我呢。
还有哦,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不能随便发脾气,不然会伤害到别人。
要是和小伙伴吵架了,要先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然后主动去和小伙伴和好。
就像我有一次和好朋友吵架了,后来我觉得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就主动去找他道歉,我们又和好如初啦。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只要我们从这些小事做起,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品德修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好品德的培养(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
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
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
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
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
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
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
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
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
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
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
开门、关门时要轻。
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
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
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
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是人们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它们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社会形象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呢?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形式。
家长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细节,例如亲子沟通、相互尊重、诚信和正直、关心帮助他人等,这些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且要与孩子进行深度的交流,引导他们思考道德与品德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学校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机构,具有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的使命。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特色活动和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透过专业的师资力量,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与个人行为、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组织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教育方式,学校可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德的,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道德追求。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社会是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塑造者,它是人们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的重要来源。
社会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对个人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需要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要具备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健康性,以减少对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不良影响。
另外,正规的教育机构和社团组织也在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怎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怎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
”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交流、沟通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
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思想灌输和情感沟通。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
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
”……就这样,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三)家庭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社区组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拥军爱民,为社区老人服务,举办暑假学生夏令营等,家长必须支持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并嘱咐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图名不图利,使孩子的道德情操内化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四)道德修养方法1.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反思社会生活等。
对于一个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其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伦理书籍和课堂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分别说来,学习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树立道德信念。
美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美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足于这个世界。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其实,礼仪就是一种个人素质和修养的表现。
它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比如尊重长辈、关爱幼小、礼让他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是我们内心修养的体现。
作为初中生,我们正处于培养美德修养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呢?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比如,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歧视任何人,同时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其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比如,我们应该遵守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习惯,实际上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个人形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
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做到言行一致、仪表整洁、礼貌待人。
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协作,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比如,我们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