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全解
眩晕中医诊疗指南解读

• 善用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左归饮、右归饮、四物 汤、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等方剂,
概述
• 本讲主要讨论由内伤引起的眩晕,外感眩晕不在本讲讨论范围, •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
眩晕中医诊疗指南解读
内容简介
• 概述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 其他疗法 • 转归预后 • 调摄与预防
概述
•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 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 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 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 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天麻钩藤饮
•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 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
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 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 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病案举例
• 王某某,男,89岁,2003-6-19初诊 • 头晕1月,患者于2003年5月出现头晕,伴心悸、双下肢水肿、乏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2.辨虚实 • 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 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 实,虚实夹杂, 3.辨体质 • 面白而肥多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多为血虚有火,
眩晕症的中医最全辨证

眩晕症的中医最全辨证
中医有句话叫做:“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这三点就是眩晕的原因。
第一,无风不作眩,这是由肝气不调引起的。
这类人尤其是在情绪受到刺激就容易发作眩晕,因为肝为风木之脏,情绪不好,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就会引发眩晕。
这类人群平时常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红耳赤、血压偏高的表现。
治疗上要以平肝熄风为主。
第二,无痰不作眩,这是由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引起的。
通俗点说,就是平时暴饮暴食,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使脾的运化代谢功能失常,聚湿生痰蒙蔽清阳,所以眩晕。
这类人群常常表现为头重头昏,胸闷恶心,反酸胀气、不想吃东西或是想吃都吃不下。
治疗上要以化痰祛湿为主。
第三,无虚不作眩,可能是脾虚,肾虚,或是气血亏虚引起的。
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了,气血生化乏源,大脑失去濡养,自然会眩晕。
而肾为我们的后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肾虚了,就会造成脑髓空虚,也会诱发眩晕。
所以,这类人群,只要稍微劳累一点,就会立刻发作,面色黄或者白,嘴唇和指甲颜色也很淡,经常心慌气短身体乏力,肾虚的还会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等,治疗上就要补益脾肾,培补气血。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一、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
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二、诊断要点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三、中医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中医眩晕名词解释眩晕,也称头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在旋转或摇晃。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
下面是对中医眩晕相关名词的详细解释。
一、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指体内气和血量不足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不足,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二、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脉,掌管情绪活动。
如果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则会导致肝郁症状出现,如头昏、目眩等。
三、风寒湿邪风寒湿邪是指外界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风寒湿邪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因。
当外界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时,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四、肾虚肾虚是指肾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
如果肾虚,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五、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是指脑部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脑供血不足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脑部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六、心神失常心神失常是指心理状态异常所引起的一系列身体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心神失常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会导致心神失常,从而引起头昏眼花等症状。
七、血瘀血瘀是指体内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如果血液循环不畅,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等症状。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包括气血不足、肝郁、风寒湿邪、肾虚、脑供血不足、心神失常和血瘀等相关名词。
对于患有眩晕的人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仆坠损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内生风、痰、瘀、虚,以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一、病因1.情志不遂长期忧惠恼怒,肝气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年老体虚若年高肾精亏虚,不能生髓,无以充养于脑,或房事不节,阴精亏耗过甚,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均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而发眩晕3.饮食不节若平素嗜酒无度,暴饮是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发眩晕。
4.久病劳倦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暗耗气血。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皆可发生眩晕。
5.跌仆坠损素有跌仆坠损而致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此外,外感六淫之中,因“高颠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与寒、热、湿、燥等诸邪,皆可导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使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二、病机1.眩晕的基本病机包括虚实两端。
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2.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3.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眩晕是指头昏、头晕、头重而无力,站立不稳,或是周围环境似乎在旋转或动荡的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脏腑气血失调,或是外界刺激导致经络阻塞,气血流通不畅所引起的。
眩晕症状的发生和脏腑的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肝主筋,主司人体的运动功能,若是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眩晕。
同时,中医也把眩晕归为肝阳上亢或肝阴虚衰的表现,如肝阳上亢的患者多为头晕眼花、面赤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而肝阴虚衰的患者则多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口干、失眠健忘等症状。
此外,眩晕还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是脾气虚弱或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气血不通,从而引起头晕眼花、恶心,甚至出现晕厥的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所致。
因此,不同的病因病机所导致的眩晕症状也有所不同,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诊治

眩晕的中医诊治针灸临床部文/刘小溪编/赵贵捷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梅尼埃、神经衰弱、脑外伤后遗症等。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均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介宾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虞传《医学正传·眩晕》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本病与中风之间有一一定内在联系。
故综上,可从虚实证治眩晕。
实证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呈阵发性,视物旋转、头胀痛或昏重如裹。
治以平肝潜阳,化痰定眩。
以督脉、足少阳经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方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钩藤饮等汤剂,针刺主穴以百会、风池、内关、太冲为主,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中脘、丰隆、阴陵泉,局部取穴头维、太阳等,伴有耳鸣取外关、中渚、足临泣,伴胁肋口苦取支沟、阳陵泉,伴纳差取足三里、梁门、下脘等。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虚症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症见视物无旋转,劳累后加重,面色少华等,治以益气养血,补肾益精。
以督脉、足少阳胆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方可用归脾汤、左归丸等。
针刺主穴以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为主,肾精亏虚配志室、悬钟、三阴交,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胃俞,若伴有心悸取内关、神门、大陵等。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另外,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取天容、天窗、天鼎、天牖(四天穴),风府、风池、攒竹等,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可取人迎、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梅尼埃引起的眩晕可取耳门、听宫、听会(此三穴取1个或2个)、翳风、完骨、中渚等;贫血引起的眩晕可取气海、足三里、上下巨虚、中脘、阴陵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中医全解
眩晕是指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至昏倒等。
西医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眩晕治疗的诊断要点
感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外界四周景物旋转动摇不定。
自觉头身动摇,如坐舟车,双足站立或步履不稳。
常兼见恶心呕吐、头鸣耳聋、心悸心慌、汗出、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眩晕治疗的辨证分析
眩晕一证,可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以及痰阻中阻、瘀血阻络等原因所致。
前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等,均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眩晕多系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则阴虚血少精亏。
其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本证为临床常见之病,病情有轻有重,且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为并见,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兼痰浊等证。
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需详察病情,辨证治疗。
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眩晕治疗的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型
【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时加重,面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
1.主方天麻钩藤饮(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夜交藤20克,菊花12克,牛膝15克。
水煎服。
若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可选用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以育阴潜阳。
2.中成药血平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阴潜阳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石决明、女贞子、杜仲、熟地黄各25克,生牡蛎、桑寄生各20克,山茱萸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
水煎服。
(2)清肝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牛膝、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磁石30克。
水煎服。
气血亏虚型
【证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发白,唇甲不华,心悸
不眠,疲乏懒言。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15克,当归、白术、茯苓、白芍各12克,龙眼肉10克,何首乌18克,远志6克,酸枣仁15克,大枣5枚。
水煎服。
2.中成药
(1)十全大补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人参养荣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眩晕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山药各20克,五味子10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5克。
水煎服。
(2)镇眩汤(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处方:川芎10~16克,当归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黄10一12克,桂枝10~12克,白茯苓12~18克,白术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60克,甘草10克。
水煎服。
肾精不足型
【证见】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少寐多梦。
舌质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
1.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加减
处方:熟地黄18克,山药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泽泻、牡丹皮各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白芍15克,龟板胶12克(烊化)。
水煎服。
若偏肾阳虚者,可加熟附子、鹿角胶(烊化)各10克,肉桂5克,杜仲15克,去菊花、龟板胶等。
2.中成药
(1)滋阴补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鹿羓补肾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肾治眩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山茱萸、山药各15克,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味子各10克,熟地黄、磁石各20克。
水煎服
(2)麻菊散(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地黄30克,天麻10克,钩藤20克,菊花9克,龙骨20克(先煎),牡蛎20克(先煎),赤芍12克,自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痰浊中阻型
【证见】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
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1.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陈皮6克,茯苓、钩藤、泽泻各15克。
水煎服。
呕吐频者,加代赭石20克、竹茹12克、生姜10克。
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
2.中成药陈夏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平肝化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法半夏、车前草、夏枯草各18克,生代赭石45克。
水煎
服。
(2)治眩汤(吴日敦《陕西中医》1989.12)
处方:泽泻、白术各60克。
水煎服。
瘀血阻络型
【证见】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
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生地黄各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丹参2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兼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
兼阳虚者,加熟附子10克、桂枝12克。
兼阴亏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麦冬12克。
兼血虚者,加何首乌20克,鸡血藤30克。
2.中成药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化瘀清散汤(赖天松等《I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柴胡6~10克,葛根、丹参各10~15克,杭菊、桑枝各
12一15克,牡丹皮、赤芍、红花、地龙各10克,薄荷6克。
水煎服。
(2)祛痰清颅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桃仁、蔓荆子各9克,红花、川芎、甘草各6克,当归、牡丹皮、赤芍、菊花各10克,羚羊角2克(锉细末吞服)。
水煎服。
(3)倪氏活血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赤芍12克,川芎6克,桃仁9克,刘寄奴、葛根各15克。
水煎服。
眩晕治疗的其他疗法
1.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2.针灸疗法
(1)体针: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
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
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
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
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
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2)耳针: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
每次取2。
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
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3)头针: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3.饮食疗法
(1)天麻炖猪脑:天麻10克,猪脑1个洗净,同放炖盅内,加水
适量,隔水炖熟服食。
用于治肝阳上亢眩晕。
(2)五月艾煮鸡蛋:五月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鸡蛋2个,加水共煲熟服食。
用于治血虚眩晕。
(3)羊头黄芪汤:羊头1个(包括羊脑),黄芪20克,水煎服食。
用于治肾精不足眩晕。
4.预防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
忌暴饮暴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尽可能戒除烟酒。
中年以上,肝阳引起眩晕,病情严重时可卒然晕倒,有发展为中风的可能,故应及时防治眩晕。
坚持适当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对防治眩晕均有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