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 关键词】 成人 Si 病 tl l
护理
成人 Si 病是 一 种 多 关 节 炎症 的全 身 性 疾病 ,临 床 表 现 以 tl l
高热 、 一过性皮疹 、 关节炎或关节痛和 自细胞升 高为主要表现 的 综合征…。 中医学认 为本病属于“ 热痹” “ 、 内伤发热 ” “ 、虚劳” , 等 也有人认为属“ 温病” 范畴。 西医给予糖皮质激素、 非甾体抗炎药
1 方 法与 结 果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发现异 常及 时报告 医生 ,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
3 讨 论
11 临 床 资 料 我 院 20 . 0 7年 5月 一 0 9年 3月 收 治 成 人 20
Si 病 7例 , tl l 均符合美 国风湿病学会成人 Si 病诊断标准 。 tl l l 其 中男性 1 , 例 女性 6例 ; 年龄 1 —5 , 9 5岁 平均 2 ; 9岁 病程 1 2~ 7d 0 。7例患者均有 高热 、 皮疹 、 关节痛 , 并伴有 白细胞或 中性粒 细胞升高 ; 2例出现咽痛 , 肝功能异常 ; 4例出现肝脾及淋 巴结肿
・
1 8・ 63
中国中医急症 2 1 年 9月第 l 卷 第 9 00 9 期 J T .e Q v ! ! : E c SK 2 ! 0 ! .
组 7例患 者 经 积极 治疗 和 中 医护 理 , 床症 状缓 解 , 转 临 好 出院, 随访 无 复 发 。 结 论 成 人 Si 病 临床 表 现 复杂 多 样 , tl l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摘要】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目的讨论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由于眩晕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必须仔细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轻重缓急先后施治,或融多种治法于一方之中,务使药证相投,方能不落俗套。
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关键词】眩晕中医诊断治疗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内耳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偷漏综合征等颅内血管陛疾病,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等血液病、中毒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皆属于此范畴。
本证常由肝阳、火夹痰上冲或下元不固,虚风上摇致成。
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眩晕发作轻重、减轻或增重的原因,结合四诊所得,明确眩晕的上述不同类型。
注意排除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眩晕的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的诊断标准为:1.头晕与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球震颤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②一般:4人(%);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2人(%);②实用性较强:4人(%);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眩晕病的辨证施护

3 典型病例
病例1:王某,男,70岁。患者因头晕、目眩1周,加重半天入院。自诉3天前因与家人发生口角,郁闷不解,次日即感头昏、头痛,双目发胀,食欲下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双肋下胀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结、3日未行。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入院体检:血压24/16kPa,面色潮红。入院诊断为眩晕(肝阳上亢型)。经中医辨证施治给予平肝潜阳中药治疗。在护理中,主动与其接触、谈心,以及与患者家属的思想沟通交流。在护理人员的劝导下,病人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很快化解,解除患者的发病诱因。在观察病情时特别注意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尿量、头痛、视力的变化。在病人血压较高时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选头高脚低位为宜,并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减少探视,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饮食护理上我们了解到病人喜食葱、蒜、韭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品,则劝其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多食蔬菜、水果,禁烟、酒刺激动火之品。
眩晕病的辨证施护
更新日期:2010-01-20 点击: 阳国英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护理
眩晕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辨证施护协助治疗眩晕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经中药化湿祛痰治疗,及辨证施护,病人上述症状消失,康复出院。出院指导其少食肥甘厚味,适当控制饮食,戒烟酒、少饮浓茶、咖啡,加强体育锻炼,经常测量血压,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4 小结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眩晕病人较多,体会到在护理方面应重点观察每次眩晕的诱发因素,以及伴有的症状,根据证型不同,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护。如:肝阳上亢者宜重视精神护理,痰浊中阻者注意呕吐物的内容及饮食宜忌,而气血亏虚证及肾虚证则劝导病人注意休息、摄生,加强饮食调补,避免过劳过累,提倡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素质。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后实施辩证护理,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提高治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的。
方法对115例眩晕患者施行辨证施护,肝阳上亢患者平肝潜阳;痰湿中阻的患者化痰祛湿;气血亏虚的患者补益气血;肾精不足的患者补肾益精,瘀血阻窍的患者活血化瘀。
结果115例患者,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结论根据眩晕患者的辩证分型施护,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缓解眩晕发作时的症状,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眩晕;辨证分型;辩证施护;同病异护眩晕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眩晕大多数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
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按照其症状和舌苔脉象四合参诊,进行辩证分型后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其中男72例,年龄30~84岁;女43例,年龄32~78岁;病程3~68 d,肝阳上亢22例,痰湿中阻56例,气血亏虚11例,瘀血阻窍15例;肾精不足11例。
1.2方法辩证施护前实施护理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观察患者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
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眩晕发作与患者体位变化有无关系,饮食与眩晕症状有无关系等,并注意听取患者主诉。
②生活自理能力。
③心理社会状况,有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结果本病区115例患者通过施行辨证施护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3护理3.1一般护理①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轻症闭目养神、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
②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③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变化。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 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 .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 ;②一般:4人(%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2人(%;②实用性较强:4人(% :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

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辨证施护效果。
方法对1147例眩晕患者给予辨证施护配合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为99%,临床效果明显。
结论采取辨证施护配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辨证施护效果眩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39-01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高血压病[1]。
在中医里眩晕可分为五种证型即风阳上扰型、痰浊中阻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和肝肾阴虚型。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运用辨证施护协助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临床资料选择1147例眩晕患者,男616例,女531例,年龄50~88岁,平均68.3岁。
其中风阳上扰型223例,痰浊中阻型278例,瘀血阻窍型150例,气血亏虚型269例,肝肾阴虚型220例。
2 辩证施护2.1 风阳上扰型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恼怒或烦劳而加剧,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
施护要点:重视心理护理,用安慰、诱导方法劝导病人少生气动怒,保持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消除忧虑及悲观情绪,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以免“七情”影响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平时可用麦冬菊花煮水饮以消口干苦;针刺风池、太阳、肝俞,阳陵泉等穴位;注意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眩晕症状的轻重,以及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变化。
2.2痰浊中阻型表现为眩晕头重,头重如裹,胸闷腹胀,恶心欲吐,纳呆多寝,舌苔白腻与脉弦滑。
施护要点: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旋转弯腰动作,以免诱发加重眩晕;症状缓解后适当活动,如打太极拳、气功等对预防和治疗眩晕有良好作用;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身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忌食寒凉之物,免伤脾胃;如患者呕吐时,以侧卧为宜,中药宜少量多次温服,并配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以止吐定眩晕;注意患者情绪变化,了解胸中郁闷,并进行耐心开导,解除忧郁。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病症。
主要原因为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而由痰浊中阻引起者占相当大的比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如坐舟车,胸闷,脘痞,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厚或厚腻,脉濡滑。
笔者对30例眩晕病人进行临床分型观察,其中痰浊中阻者17例,占56.6%,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例,肥胖者5例,我们以中医辨证的方法,对眩晕病人根据其体质不同分别予以辨证施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疾病护理眩晕病多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病人表现痛苦。
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询问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因及伴随症状。
如血压、舌像等。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发生意外。
如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尤应注意,防止跌倒。
如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眩晕痰浊中阻病人,多因形体肥胖,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而致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蒙蔽清阳而致眩晕发作。
其发病急,故急则以降浊化痰治标为主,缓则以健脾和胃治其本为主。
因此护理上应配合治疗,采取急者护理其标,缓则护理其本的原则。
如患者面微红,舌质淡,形体肥胖,可立即针刺内关、曲池、足三里,让患者卧床休息,闭目养神,以缓解症状。
治疗护理其标为主。
待病人自觉症状好转,病情稳定后采取护理其本原则,予以休息,调节饮食。
可用杭菊花泡水代茶。
形体肥胖者予降脂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生活护理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病室应整洁,宽敞明亮,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噪音,保证病人充分的睡眠、休息,《内经》之“阳气者,烦劳则张”。
烦劳过度则耗伤气血,气逆上冲巅顶而眩晕。
因此,睡眠和休息充足对眩晕疾病的治疗是必要的。
眩晕重者卧床休息,嘱病人在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缓,应避免旋转、深低头等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发表时间:2015-07-13T09:47:13.19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黄正容
[导读]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
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黄正容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646001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症患者辨证施护效果。
方法:观察组30 例,根据眩晕的不同分型进行辨证施护。
对照组30 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辨证施护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结论:根据辨证分型采取同病异护,护理效果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病程。
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措施对各种年龄的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眩晕;中医辩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55-01
前言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
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
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根据不同病患者的中医辩证而采用施护的治疗效果。
正文一、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了我科2014 年度出现眩晕症状的住院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80 例,按照病患者的病床号码的单双号进行分组,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40 例。
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9 例,女性患者有21 例,平均年龄为61.3+-12.9 岁,平均病程为17.2+-1.5 天;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7 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平均年龄为6.0.5+-13 岁,平均病程为16+-1天。
两组病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1)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明显的眩晕感,病患者感到旋转或者晃动的感觉;或者病患者看东西的时候会有旋转感觉;或者病患者自己感觉到头晕、昏沉、头脑胀等不适感。
包括了下面四种类型:第一种,肝阳上亢型:病因在于病患者长期的情志不调,情绪长期处于忧郁的状态中,容易发怒,对自身的肝阴造成了损害。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面红目赤、舌苔颜色呈黄等等。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该类型的眩晕症的病患者长期患病,因此对其自身的气血造成了损耗,过度思虑,心肝遭到损害,气血有所不足。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一旦活动这种眩晕感就会有所加剧,劳累过度立即感到头晕,容易疲劳,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失眠多梦,舌苔比较淡薄,脉象虚大或者沉细。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这种眩晕症的情况常发生在中老年患者身上,主要是因为疲劳伤心过度,神经亏耗所致。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感到头晕耳鸣,腰酸背痛,四肢发软,失眠多梦,体质阴虚的病患者会出现盗汗、心烦、舌头颜色较红;如果病患者体质属于偏阳,那么其表现为形寒肢冷,舌苔比较淡薄,脉沉细。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这种眩晕症发生的原因通常在于病患者平时饮食不节制所致,饮食习惯过于肥腻,对脾胃造成了过度的负担,长期以来就会对脾胃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痰浊中阴。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头部感到沉重,胸闷,恶心,想吐,四肢乏力,舌苔比较后腻,脉象糯滑。
(2)护理的方法:第一种,肝阳上亢型:保持病房环境良好、安静、卫生,让病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轻松舒畅乐观,避免受到情志所伤害;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芥菜等具有清肝火和降低血压功效的蔬菜;煎煮中药汤剂辅助治疗,主要的药方包括了野菊花、钩藤、益母草、桑枝、苍耳草,水煎;制造药枕,主要的中药材包括了磁石、菊花以及夏枯草;知道病患者进行按摩,所按摩的穴位包括了百会、风池等,每天按摩两次,每次按摩1-2 次。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叮嘱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与鼓励,增加病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安排病患者每天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在饮食习惯方面主要以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帮助病患者保气血化生,同时使用莲子百合粥,有利于病患者养心护脾;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例如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等穴位,使用拇指和食指来按摩每个穴位50 次,直到气感向上传导。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帮助病患者戒烟酒,节制房事并且调整自身的饮食起居作息,并且养成规律的运动锻炼习惯;对于体质偏阴虚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芝麻煮粥食用,对于体质偏阳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豆煮烂服用;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主要是按摩太阳穴和风池穴两个穴位,使用拇指或者中指旋转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0 次;耳穴贴压治疗法,主要针对神门、内耳、皮质下等几个穴位,采用莱菔子进行贴耳,并且叮嘱病患者每隔半小时对贴耳的位置进行揉按,每隔两天换贴一次。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叮嘱并且帮助病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饮食宜清淡,禁烟酒;采用薏苡仁和红枣水煎成汁饮用;使用菊花、白芷、远志等等中药材制作药枕;指导病患者对印堂进行按摩,每天按摩30 次。
(3)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病患者原本的眩晕等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头部仍然感到昏沉,看东西有旋转、晃动的感觉,但是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不大;有效:病患者眩晕的症状有轻度改善,但是感到身边的物体有旋转和晃动的感觉,对于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于加剧。
3、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应用了SPSS18.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形式是S+-s,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定性检验是X2,当P<0.05,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
0二、研究结果对两组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观察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18 例,显效有12 例,有效有15 例,无效有5 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5 例,显效有5 例,有效有12 例,无效有8 例,总有效率为80%。
上述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5%。
三、研究结论总而言之眩晕症的发病原因在于病患者的肝肾受损所引起,并且还和人体的脾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针对眩晕症状的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从病患者出现眩晕症状的病因以及病机特点出发,在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情志等方面进行护理,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症状的特点进行护理,从而体现了中医治疗法的同病异治的原则。
结语综上所述对眩晕病患者进行辩证护理可以有针对性对帮助病患者改善眩晕的症状,并且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病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也加强了其自我护理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眩晕症状。
辩证施护的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1]秦峰.略谈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02)[2]舒海梅.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右江医
学.2001(01)[3]谢佩卿,曾秀月.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J].现代医院.2001(02)[4]董翠莲.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J].河北中医.2002(04)[5]王晖,马艳.小儿急症的中医辨证施护[J].陕西中医.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