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眩晕如风,辨证治疗中医有方

眩晕如风,辨证治疗中医有方

2023.09您健康华 荣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入室弟子,国医大师张学文、首届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兼任世界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保健协会脑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擅长从脾胃思想论治中医脑髓病,强调肝脾胃三位一体同调,立足临床,形成华荣诊疗治法特色“健脾调升降,疏肝理气血,补肾益元气”,四诊合参,临床重视舌诊、脉诊的脑髓病诊疗特色,运用自拟益脾肾元气升阳法,解郁和中通灵法论治中医脑病与脾胃病,创立独特的偏头痛肝脾胃三位一体辨证论治防治体系。

专家简介时值九月金秋,天气忽冷忽热,受此影响,中老年人头晕或眩晕的患者也明显增多。

77岁的郑婆婆,近半年来反复出现头晕。

但郑婆婆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可能是劳累导致,休息一下便可有所好转。

直到最近情况越来越糟,甚时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不能睁眼,感觉像晕船,整日恶心欲吐,同时还出现了耳鸣的状况,这严重影响了郑婆婆的生活。

在家人的劝说和陪伴下,老人家方才前往当地中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悉心治疗下,郑婆婆的头晕症状明显缓解。

眩晕如风,辨证治疗中医有方◎ 华 荣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一科 主任医师2023.09您健康肝肾精亏型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髓之生成始于先天之精,久病及肾,年老肾虚之脑髓病,出现头晕、恶心、健忘等症状,迁延难愈。

肝肾精亏之类眩晕表现为眩晕,耳鸣,健忘,腰痛,四肢麻木,舌震颤,潮热心悸,心烦失眠,舌红绛,苔少无津,脉细数。

如今,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头晕和眩晕实际上是人体系统各个方面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因此,当伴随有其他相关症状,如视物黑朦、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对于有“三高”的中老年患者,眩晕更是脑血管出现意外的危险信号,需格外警惕。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谢道俊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眩晕症5则

谢道俊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眩晕症5则
白芍、 贞子、 女 石斛滋养肝 阴; 杜仲 补益肝 肾; 龟板 、 生龙骨 、 生牡蛎滋 阴潜 阳 ; 黄连 清肝 火 ; 欢皮 、 炒 合 琥 珀解郁重镇安神 ;丹参活血行 气。 全 方 共奏 滋肝 阴、 平肝 阳 、 清肝 火、
熄肝 风 之功 。
石斛收养肝 阴; 舌暗红考虑 气滞血 瘀, 用丹参活血行 气; 姜竹茹 护脾 虚是 本 , 实是标 。 师谢 道俊 , 上 我 系 胃, 调和诸药。全方疏散与敛养相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脑 病 合 , 清泄与降逆并用 ; 标本兼治, 故 科 主 任 医 师 , 医逾 二 十 年 , 从 学验 收 效显 著 。
作性眩晕6 年余 ; 初诊 时间:00 2 1年 9 7 患者 眩 晕 以晨起 时明显 , 月1 日。 伴 恶 心呕 吐 , 光 、 畏 眼胀 , 素 偶有 平 耳呜 , 纳食 二便 调 , 眠欠 安 , 淡 睡 舌 胖有齿印 , 苔白腻 , 脉沉细。 中医诊 断: 眩晕症, 辨为脾虚肝郁 , 风痰上 扰证 ; 以健 脾 疏肝 , 治 熄风 化 痰。方 药 : 竹 茹 1 , 术 1 , 皮 姜 0g 苍 5g 陈 l , 0 g 法半夏 1 , 2g 天麻 l , 5g 茺蔚 子 1 , 斛 1 , 志 1 , 欢 5g 石 5g 远 0g 合 皮 3 , 赭 石 l , 泻 1 , 0g代 2g 泽 0g共 1剂 。 0 二诊 : 晕轻度 好 转 , 有 恶 眩 仍 心呕吐 , 睡眠欠安 ; 舌淡 , 苔薄 白, 脉 细 弦。予原 方去 石 斛 、 泽泻 , 煨 加
医认 为是 多种 疾病 的 一种 症 状 。 而 证。 按其 病机 , 以虚 实立论 , 则 应 虚
文章编 号 :0 3 0 1(0 20 — 05 0 10 — 79 2 1 ) 103 — 2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及调整脏腑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眩晕病的一般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不同症状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和气血,改善气血循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3.疏通经络:中医治疗常包括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法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

4.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认为眩晕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肝、脾、肾等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手段,调整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5.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治疗眩晕病。

常见的一些中药如白术、川芎、当归等,被认为对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

6.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

对于一些特定的眩晕症状,针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7.保持情绪稳定:中医治疗眩晕也注重调理患者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眩晕症状。

保持情绪平稳对于眩晕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病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该首先接受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确保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

同时,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
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
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
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
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
2.1 辨证组方
2.1.1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
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
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
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
12克。

2.2 中成药
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

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
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

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
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

功能温补气血。

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
2.3.1 仙鹤草10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2.3.2 天麻、制半夏、白茯苓各10克,生姜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痰湿中阻之眩晕。

2.3.3 夏枯草20克,野菊花、车前草各15克,蒲公英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适用于肝
火旺见眩晕、易怒者。

2.4 饮食疗法
2.4.1 黑芝麻10克,枸杞子10克,粳米60克。

共煮粥,每日1次,连服7日。

适用于肝肾
精血不足之眩晕,腰膝酸软者。

2.4.2 天麻蒸鱼鲤鱼1条,天麻30克,葱、姜、酒、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将鲤鱼洗净,
去内脏,天麻切片,放鱼腹中,葱、姜等和水适量拌匀,浇在鱼身上,隔水蒸熟即可。

功能
平肝息风,安神降压。

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等。

2.4.3 山药枸杞猪脑汤山药45克,枸杞子15克,猪脑1具。

将山药洗净切片,枸杞子入锅
加水煎煮,再入山药和猪脑,煮熟即成。

每日1剂,连用5~7剂。

功能补血养肝益肾。


用于血虚眩晕。

2.4.4 川芎煲鸡蛋川芎6~9克,鸡蛋2只。

二味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即
可吃蛋饮汤。

功能活血、行气、祛凤。

适用于风邪引起的头晕目眩。

2.5 针刺法
2.5.1 取穴百会、风池、丰隆、行间。

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肝阳上亢加太溪;痰湿内停加中脘。

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转1次。

2.5.2 水针①取穴太冲、行间、侠溪、阳陵泉。

耳鸣加中渚;头胀痛加太阳。

每取3~4穴,每穴注射清开灵注射液0.3~0.5毫升,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
眩晕。

②取穴百会、足三里、脾穴、胃俞。

心悸失眠加神门。

每取2~4穴,每穴注射生脉
注射液0.3~0.5毫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眩晕。

2.6 敷贴法
2.6.1 取吴茱萸末20克,肉桂末2克。

以醋调匀,于临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次晨取下。

每日
1次。

2.6.2 痰阻眩晕膏胆南星、明矾、川芎、郁金各12克,白芥子30克。

共碾成细末,贮瓶密
封备用。

用时取药末适量,加入适量生姜汁调和成膏状,敷于脐孔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用于痰阻所致的眩晕。

2.7 熨法取吴茱萸30克,半夏15克,熟大黄10克,生姜30克,带须葱白7根。

共为粗末,放入铁锅内,加适量醋炒热,分作2份用纱布包裹,趁热放脐上熨之,冷则换之。

每次30
分钟,每日2~3次,连用3~7日。

1剂药可用3日。

2.8 梳头法先用木梳梳前额部到头顶为止约5分钟,再由前额部梳向左右颞部约10分钟,最后用双手指从头顶部梳向枕部约3分钟,梳时须闭目。

2.9 药枕法取菊花、草决明各30克,枸杞子50克,珍珠母100克,灯心草250克。

做成药枕,睡时枕之。

2.10 药帽法取夏枯草、淡竹叶、谷精草、丹参、菊花、黄芩、白芷、川芎、当归各30克,
防风、牛膝、钩藤、薄荷、藁本、透骨草、决明子各20克,细辛、冰片各3克。

共研为细
末,拌匀、装入50厘米×8厘米的帽带和直径15厘米的帽盖中,用天麻、柴胡水煎液泡2小时,加温后外用。

每日4~8小时,1个月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田素琴,肖和平.眩晕病辨证施治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吴咏红,王苹.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年21期.
[3]杜红旭,高焰.针灸配合耳穴压籽治疗颈性眩晕5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18期.
[4]刘红梅,李涛.眩晕辨证方法的文献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