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进展
临床合理用药 2 1 年 6月第 3卷第 1 期 00 1
C i J f l i l a oM Du s, N 1 , o 3N . 1 h o Ci c t n r U e J e 0 0 V 1 o 1 n n aR i g u 2 .

1 41 ・
肉毒 碱 转 酰 基 酶 I 生 成 , 抑 制 糖 原 异 生 和增 强 G氧 化 , 的 可 具
3 孙 忠 实 .口服 降 糖 新 药 一 那 格 列 奈 [ ] 实 用 糖 尿 病 杂 志 ,0 6 2 J. 2 0 ,
( 4): 53—5 4.
4 裴振峨. 罗格列酮与心脏 的安全风 险[ ] J J. 临床药3.
5 李红梅. 葡萄糖苷 酶抑制 剂 的临床 应用 [ ] 中 国医刊 ,0 7,2 一 】. 20 4
色胺 ( - T 神 经递 质失 调有关 , 患病 率呈 年轻化 和上 升 5H ) 其 趋势 ,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 , 2 2 到 0 0年抑郁症将成 为发展 中国家 最严重 的负担 , 时重度抑郁会成为造成死亡 和残疾 的第 2大 届 原 因 。其 中青 少 年 抑 郁 症 的 患 病 率 在 青 春 期 为 5 ~ %
抑 郁 症 是 以情 绪 低 落 、 郁 消 极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一类 心 理 疾 抑 病 , 发 病 机 制 可 能 与 患 者 体 内 的 去 甲 肾 上 腺 素 ( A) 5羟 其 N 和 一 ( A) 摄取 的 作 用 , 突触 间 隙 的 5H D 再 使 - T和 N A增 加 而 发 挥 作 用 。但 2 世 纪 末 有 关 研 究 表 明 T A 如 阿 米 替 林 、 咪 嗪 、 ( 】 Cs 丙 帕
( 0 :2 1)1.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首先,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日益关注其病因与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如5-HTTLPR基因)与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相关。

此外,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因素也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在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筛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脑成像等方法,探索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标志物,并且研发了一些有效的筛查工具。

这些工具有助于早期发现抑郁症状,及时提供干预和治疗,减轻症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

此外,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成为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对青少年抑郁症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探索了新的干预方式,如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利用,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可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

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和家长的关注,并促使研究者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总的来说,近年来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从病因与机制的研究,到早期识别和筛查、心理干预和治疗,再到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青少年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然而,青少年抑郁症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深我们对其认识,并提出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以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摘要本文在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现况的基础上对发病原因中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讨论;并且对目前的常用疗法比如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的作用以及新疗法比如意象对话技术的作用进行总结..最后评价当前青少年抑郁症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关键字青少年抑郁症病因治疗方法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据研究统计;平均每年有11.3%的人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公共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以及巨大的社会负担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目前已经居于心理问题的首位..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8.3%;女性青少年的发病率显着上升..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一、青少年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研究1.环境因素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1.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抑郁症影响研究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构成、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生活居住地等..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国内外普遍认为父母低温暖、低情感、低理解和高惩罚等不良教养方式与抑郁症发生关系密切..同时父母的过分保护与干涉也与抑郁症发存在正相关..1.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的研究包括学校类型、年级、班级管理方式、成绩等..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研究结果持有不同的意见;但都认同学校对青少年抑郁症有一定的影响..2.个体因素对青少年抑郁影响比较重要的因素有气质类型、人格、自我效能等..研究显示;低自尊和人际关系敏感是青少年抑郁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倾向是抑郁障碍发病的强危险分子..3.不同流派对抑郁症主要影响因素的看法不同3.1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与其父母或重要他人互动的早期负面经验是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抑郁症的产生不适源于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而是源于与父母互动过程中被拒绝或遭遇失落的经验..3.2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和人格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新精神分析流派既看到了环境因素;也看到了个体内在人格和自我因素在抑郁症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使我们在认识抑郁症的成因时视野比较开阔;看到了个体和微观环境两个维度;但该学派忽略了对人与环境不良互动的宏观社会背景的关注..3.3行为学派强调儿童在人际交往和应激条件下;正强化的缺失所导致的习得性无助和低自我效能感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因素..学术界普遍认为抑郁症的发作和生活事件密切相光;尤其是首发抑郁症;发病前重大事件的发生率比复发抑郁高..自我效能感包括学习效能感、社交效能感和应对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青少年常常怀疑自己不能应对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对环境事件充满担心;常处于强烈的应激和焦虑唤起状态;使自己深陷抑郁情绪..3.4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对亲子关系和抑郁症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该学派认为抑郁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当的认知图式;在面对负性事件时;引发负向的认知模式从而对事件产生扭曲的思考..这种扭曲的思考导致抑郁认知三元素;也就是对自己、世界和未来都产生负面的想法..他们认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对自己有负面的思考;用负向的方式解读自己的经验;对未来有悲观的看法..3.5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主观感受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儿童对父母情感忽视和控制的感受与精神疾病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儿童感受的父母的情感忽视;会导致其在儿童和成年后患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但是只有被儿童感受的情感忽视与其长大后患精神疾病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抱怨父母不关爱他;不理解他;不支持他;这可能成为其长大后患精神疾病的重要证据..3.6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中不良的人际互动是是青少年精神疾病产生的根源..家庭治疗理论假定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功能关系如距离、亲密或支持;在家庭中不适应就会导致障碍;治疗目的就是要通过适当的互动和交往模式;来重新建立一种更加适当的关系..3.7抑郁的人际关系理论抑郁的人际关系理论是最近几年从认知行为模式、心理分析模式和社会学习理论中衍生和发展出的新模式;主要用人际互动的方式来解释抑郁的产生..主要认为抑郁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缺乏社交技能以及来自他人的正向反应而减低了外在环境的强化..另外;患抑郁症的人和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可能因为不适当的行为风格而造成人际关系功能失调;进一步导致抑郁情感的增加..二、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法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一般仅用于重度抑郁症;在用药时尽可能主要减小副作用;青少年抑郁症主要提倡心理治疗或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心理治疗的主要模式包括精神分析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人际心理治疗模式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被认为是有医学原理支持;最具优势的两种心理治疗模式;在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用于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有研究表示有一定效果;其中包括意象对话技术治疗抑郁症..意象对话技术通过引导出的房子;山洞;镜子等了解意象或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帮助来访者找到并认清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达到领悟;并自己找到适合的行为方法;产生持久的真实的行为改变;这恰恰是抑郁症来访者最关键的问题..并且意象对话技术中直接和来访者通过意象交流;不用讨论一些比较敏感;本人内心不可接受的冲突;可以减少发生阻抗;较快的建立治疗同盟;缩短治疗时间..临床试验表明意象对话技术与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同样的疗效;都优于但药物治疗;且青少年想象力较成年人更为丰富;接受能力快;其效果也比成年人显着..同时意象对话技术治愈的患者复发率最低..意象对话和药物联合治疗是否会有更显着的效果目前未见研究;待证实..三、研究与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虽然我国在青少年抑郁症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少年抑郁的概念界定不清晰..涉及到青少年抑郁的名称有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抑郁心理症状、抑郁水平、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抑郁症共7种;既没有明确的定义;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严重程度的判别也不同..2.调查工具和判断标准不尽相同..青少年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工具有BDI、CES —D、SDS或CDI等;或数种工具同时使用;判断标准不一样..3.调查对象比较局限..由于研究的方便;青少年抑郁调查对象大部分是在笑学生;社区青年较少..4.横断面研究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抑郁的调查量表是对最近一周的情绪评估;当国内的研究多是对学生在某个时点的心理调查;而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的不同时间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5.尚未找到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的预测方法..虽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多研究;但影响因素多又复杂;孤立的研究又很难解释清楚病因..6.干预研究较少;且缺少长期追踪研究..目前有关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和行为的干预治疗方法;样本量较少;且缺少关于疗效的长期追踪..因此统一青少年抑郁测评量表和标准;界定青少年不同程度抑郁概念;评估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与此青少年抑郁发病检出率;制定干预措施并评价干预效果;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应该加强的重要工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政策应该加强的重要方面..。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进展

例 132 例ꎮ 如 MacMaster 等
[20]
的试验中的被试患难
再 摄 取 抑 制 剂 (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的治疗) ꎮ 冯虹等
[14 ̄16]
有 8 例重复) ꎬ 首发病例 220 例ꎬ 抑郁特点不详病
1 2 合并用药
治性抑郁ꎬ 即被试至少经过一种选择性 5 ̄羟色胺
均在被试可以继续服用抗抑郁药或进行心理治疗
inhibitorꎬ SSRI) 治疗无效 ( 以足量进行至少 8 周
定ꎬ 如患者可以使用 SSRI / SNRI (5 ̄羟色胺和去甲
余篇ꎬ 其中以第一作者 / 通信作者发表论文 7 篇ꎬ 文章发表在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euroreport 等杂志上ꎬ 单篇他引近 200
次ꎮ 曾荣获 “ 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 “ 北京大学医学部 SCI
论文引用奖” “ 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提名奖” “ 北京优秀医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可达 14% ~
皮层感应出电场ꎬ 使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发生变化ꎬ
交及家庭生活ꎬ 给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极大的负担ꎬ
明确ꎬ 可能涉及皮质抑制 / 兴奋平衡调节或神经可
20%
ꎬ 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学业、 社
[1]
是儿童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2]
改变大脑活动ꎮ rTMS 治疗抑郁症的机制至今尚未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ꎬ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ꎬ Peking Universityꎻ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Disordersꎬ Peking University Sixth Hospitalꎬ Beijing 100083ꎬ China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30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引言抑郁症(depression )临床上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显著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理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另外还有食欲减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WHO 指出,21世纪精神疾病是人类的强敌,其中抑郁症占据重要地位,若无法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全人类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危害[1]。

根据WHO 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但其中仅仅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过有效专业的治疗[2]。

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却发现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疾病的有效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占据主要地位[3]。

本文就近年来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科普式分析和综述。

 ◼1 西药治疗抑郁症在20世纪50年代,异丙嗪与丙咪嗪被意外发现可显著缓解抑郁症状,揭开了人类对抗抑郁症治疗的新篇章,并由此诞生了单胺氧化酶抗抑郁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

但随着对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相继登上治疗抑郁症的舞台,并伴随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近些年,NMDA 受体阻断剂氯胺酮等对抑郁症的积极作用也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路。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代表—异丙嗪,它曾是一种抗结核病药,后被偶然发现可以缓解结核病患者的抑郁症状[4]。

随后50年代上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作为抗抑郁药被广泛使用。

单胺氧化酶(MAO )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酶,具有催化单胺类物质氧化脱氨和调节神经细胞内及突触间隙单胺浓度的作用。

MAOIs 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代谢灭活,促使突触部位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多,产生抗抑郁的作用,并有降压作用。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临床特征调查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临床特征调查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临床特征调查张郭莺;杨彦春;黄颐;孙学礼【摘要】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pression among 6~ 16 years ol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ies was conducted in 4585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rades 1 ~10in Chengdu. All subjects were first screened for depression using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 and those with SDQ-identified depression were then assessed u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ssessment (DAWBA). Their final diagnosi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DSM-IV).Results SDQ detected total 55 patients from 4585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50.2% (2302/4585). Among them, 29 patients had major depression, 26 patients had depression NO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was l.2% (55/4585). The median age of onset was 13 years old (P25: 11 years old. P75: 15 years old) and the peak age of onset was 15 years old, which accounted for 21.8% (12/55) of total patients. The three most comm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 in a descent order, were depressed mood (74.5%) . irritability (72.7%) and fatigue or decreased energy (72.7%). 34.5% ( 19/55)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had experiences to try to hurt themselves or commit suicide and 70.9% (39/55) patients had a past history of' depression. Depression impaired learning, social and entertainment of depress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o varying degrees.74.5% (41/55) of patients had learning problems. The condition was usually mild to moderate in the majority ( 78.2% , 43/55 ) of patients. Conclusion Depressive disorder dur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early detectedamd early treated.%目的探讨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量表筛查和访谈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五城区6 ~ 16岁的4585名在校学生进行抑郁障碍调查.首先应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进行筛查,筛查阳性的进一步用精神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the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ssessment,DAWBA)进行定式检查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结果 SDQ筛查阳性的占50.2%(2302/4585).共检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55例,重性抑郁障碍29例,恶劣心境0例,未标明的抑郁障碍26例,总的抑郁障碍患病率1.2%(55/4585).起病年龄的中位数为13岁(P25:11岁,P75:15岁),高峰年龄在15岁,占21.8%(12/55).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抑郁症状依次是情绪低落(74.5%)、易激惹(72.7%)、精力减退(72.7%).34.5%(19/55)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曾经试图伤害自己或自杀.55例患者中39例过去曾有抑郁发作,占70.9%.抑郁障碍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娱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4.5%(41/55)的患者学习受影响.患者的病情有轻有重,大多数(78.2%)为轻度或中度.结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应受到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1(037)008【总页数】5页(P459-463)【关键词】抑郁障碍;横断面研究;儿童青少年;临床特征【作者】张郭莺;杨彦春;黄颐;孙学礼【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研究生,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随着近30余年对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抑郁已成为儿童青少年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治疗进展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治疗进展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治疗进展【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儿童抑郁症与成年人抑郁症的关系目前尚不确定,治疗成年人抑郁症疗效显著的药物用于未成年人时,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而未成年人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研究十分有限,为此,作者对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MDD)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临床能有所帮助。

1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TCAs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过去很长时期内,这类药物是治疗各种抑郁症的首选药物,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也曾广泛应用。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后有几项开放性研究对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替林和去甲丙咪嗪等治疗急性期儿童青少年MDD的疗效进行临床验证,其中儿童显效率为60~80%,青少年为44~75%。

然而,后来的双盲对照研究几乎一致表明,TCAs治疗儿童青少年MDD的疗效和安慰剂相差无几,个别研究甚至发现,对既往曾经有过严重或慢性抑郁发作的青少年MDD,去甲替林的显效率只有8%,安慰剂却有21%[1]。

Birmaher等[2]对青少年慢性难治性MDD的研究显示,经阿米替林(平均173.1±56.3mg・d-1)治疗10w,研究组虽多数症状减轻和社会功能改善,但与安慰剂组的差别无显著性。

Hazell等[3]对12篇TCAs 治疗儿童青少年(6~18a)抑郁症的双盲对照研究报告进行再分析发现,这类药物的疗效与安慰剂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对这一研究结论的解释有多方面考虑[1,4]:首先是方法学问题。

上述研究均受到诸如样本量偏小、剂量不足、观察时间短(一般6~8w)等限制,因而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观察;其次涉及到安慰剂的作用。

安慰剂对儿童青少年MDD的显效率达到40~60%,明显高于成年人的30~40%,因而可能掩盖了对照组与治疗组间疗效差别的显著性。

造成安慰剂显效率偏高的原因则可能与样本中轻、中度抑郁甚至继发性抑郁(容易对安慰剂产生反应)较多,而具有抑郁症状(儿童青少年MDD较成人MDD发生率低)的重度抑郁较少有关。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不已等,对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主要疾病负担之一。

本篇文章将主要探讨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流行病学1. 全球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到2015年,全球至少有3.5亿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抑郁症的影响,这一数字占全球人口的近5%。

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健康负担之一。

2. 城乡差异在国内,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呈现出城乡差异。

据研究,城市居民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原因可能与城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等因素有关。

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抑郁症患者的诊治往往比城市中更为困难。

3. 年龄和性别差异抑郁症的患病率还与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

另外,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呈现出U型曲线,即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于中年人群。

二、抑郁症的病因学1. 生理因素很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失调有关。

例如,血清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症患者的脑部中5-HT转运体表达量不足。

此外,一些遗传研究也发现,抑郁症与基因有关,例如5-HTTLPR基因的不同形态与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存在一定关联。

2. 环境因素抑郁症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例如生活事件的压力、社会支持、睡眠不足等。

一些研究表明,突发性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等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而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是抑郁症的原因,也可以是其症状之一。

例如,自我认知偏差和自我批评是抑郁症常见的心理特征,其可能通过影响血液中5-HT水平等方式,引起抑郁症的发生和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抑郁症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
了威胁,还可能引发许多长期的负面后果。

因此,科学家试图深入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

本文将总结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对该领域现状的综合了解。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诊断的心境障碍,以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和无价值感为主要特征。

其诊断标准包括情绪低落至少两周、对活动的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变化、自责自罪观念、注意力和集中力不佳以及自杀思维等。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
青少年抑郁症相较于成人抑郁症有其特殊性。

首先,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例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这些因素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其次,青少年在情绪表达和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导致抑郁症状被忽视或被误解。

三、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许多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包括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等。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对青少年抑郁症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无视情感需求或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此外,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也有深远影响,例如学业压力大、同龄关系紧张等。

2. 青少年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血清素水平降低的情况。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正常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

3.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手段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脑部神经递质的浓度来改善症状。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和解决问题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预防方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是关键,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对于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研究表明,抑郁症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等有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青少年抑郁症,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研究,并在治疗和预防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战胜抑郁症,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

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青少年抑郁症,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战胜抑郁症,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