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而现代医学技术则以其精准性和科学性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抑郁症时,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还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的目的。

2. 情志内伤与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情志内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造成气血生化不足,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引发抑郁症。

脏腑功能的失调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心主神志,若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就会导致心神不宁、情绪低落;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湿内停、痰浊上扰,进而影响心神清明。

3. 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选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心等功效的中药,如柴胡、白芍、茯苓等,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辅助中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现代医学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现代医学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然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生物学检测方法来诊断和治疗抑郁症。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寻找抑郁症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现有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活跃的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sol)释放被认为与抑郁症发展密切相关。

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观察显示,抑郁患者具有高水平的血液或尿液中cortisol含量,这成为一个重要的先兆指标。

另外,异常增强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也被报道与抑郁状态相关联。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非常有效的指标之一,在一些被广泛接受且可靠的研究中发现HRV异常与抑郁症风险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第二部分: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参与了身体对抗感染和应激的过程,也与抑郁症的发展紧密相关。

炎症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在患者中高度表达,并且已被证实与抑郁症的发生、持续及治疗反应水平有关。

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其浓度升高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退化有关。

第三部分:脑成像技术脑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生物标志物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被广泛应用于探索抑郁患者大脑区域活动变化。

改变区域包括前额叶皮质、扣带回、扣带节以及杏仁核等,这些区域参与情绪过程调节和记忆等认知功能,因此进一步验证了它们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另外,结构性脑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也有助于发现抑郁症生物标志物。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抑郁症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是如何揭示抑郁症,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1.抑郁症与大脑功能神经科学家们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大脑功能的特点。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等区域受到异常激活或连接的影响。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障碍,进而表现为抑郁症症状。

2.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新研究表明,血清素、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方向。

3.神经免疫学的发现近年来,神经免疫学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与抑郁症的发展密切相关。

神经免疫学的进展为我们深入理解抑郁症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4.神经可塑性与治疗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变性和调整能力。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如神经元新生和突触重构,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这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多因素的心理健康障碍,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未来的研究和治疗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大脑功能、神经递质、神经免疫学等方面的新进展,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抑郁症患者重获健康和幸福。

希望这些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能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让我们共同关注心理健康,为建立更加健康、幸福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抑郁症的心理疗法创新进展

抑郁症的心理疗法创新进展

抑郁症的心理疗法创新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心理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有限,给患者带来了挑战。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关于抑郁症的心理疗法出现了一些创新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种抑郁症的心理疗法创新进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正念疗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MBT)和虚拟现实疗法(Virtual reality therapy,VRT)。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近年来在抑郁症治疗中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

该疗法主要通过帮助患者认知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CBT强调通过清晰地理解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研究表明,CBT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抑郁症状、提高积极情绪和重建健康的自我评价。

正念疗法(MBT)正念疗法是一种来自佛教的心理疗法,通过培养患者对当下的觉知和接受,改善抑郁症状。

MBT强调患者对内心体验的觉察,以及对负面情绪和思维的观察和接纳。

通过正念练习,患者能够改变对负面情绪的态度,减少自我评判和批评。

研究表明,MBT可以显著降低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虚拟现实疗法(VRT)虚拟现实疗法是一种创新的心理疗法形式,在抑郁症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VRT通过创建虚拟环境,使患者能够模拟现实中的情景,以达到疗愈的效果。

通过模拟各种情境,比如放松环境和应对挑战的情境,VRT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情绪和思维,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VRT可以显著减少抑郁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尽管这些心理疗法创新进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这些创新疗法的普及程度和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其次,抑郁症的复发率仍然较高,需要更加全面和长期的治疗方案。

治疗抑郁症的新进展和方法

治疗抑郁症的新进展和方法

治疗抑郁症的新进展和方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对心理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也在持续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对治疗抑郁症的新进展和多种方法进行详细探讨,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抑郁症的治疗过程。

抑郁症的分类及特点抑郁症通常被分为几种主要类型,包括:重性抑郁障碍:表现为持久的愉悦感缺失,也可能伴随焦虑、无助等情绪。

持续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症状常常不如重性抑郁严重,但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影响个体的日常功能。

躁郁症:患者除了经历抑郁发作外,还会经历躁狂或轻躁狂的状态。

无论是哪种类型,抑郁症的共同特点是情绪低落、兴趣缺失、思维迟缓等,需要得到适当的治疗和干预。

传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最普遍的治疗方式之一。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百忧解等,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脑内5-羟色胺(血清素)的浓度,从而改善情绪。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这类药物在剂量较高时效果显著,但副作用相对较多,如便秘、口干等。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这类药物能够通过抑制某些神经递质的分解,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但需注意饮食中的某些限制,如避免高酪氨酸食物,以免引发危机反应。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已被广泛用于抑郁症患者。

其核心理念是在于改变个体对自身及环境的负面看法,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思维模式来减轻痛苦。

此外,还有人际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新兴治疗方法随着研究的发展,针对抑郁症的新兴治疗方法逐渐浮出水面。

以下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些新进展: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磁刺激技术采用非侵犯性方法,通过产生电流刺激大脑特定部位,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研究表明,此方法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疗效,并且不产生药物相关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疗法。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12抑郁症的研究新进展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12抑郁症的研究新进展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12抑郁症的研究新进

备注:红色选项为正确选项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主要表现为厌学、不愿交友、懒散、与家长对抗的是哪一类型抑郁症()
A、烦躁愤怒型
B、认识偏差型
C、情绪失落型
D、青春抑郁型
E、复合抑郁型
2、抑郁症诊断一般标准说法错误的是()
A、抑郁发作须持续至少2周
B、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标准的轻躁狂发作
C、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标准的躁狂发作
D、需除外最常见情况,即此种发作是由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或任何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E、需除外最常见情况,即此种发作不是由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或任何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3、抑郁症的诱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家庭环境
B、社会环境
C、药物因素。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近年来,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而新药的研发也逐渐成为解决抑郁症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重点讨论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包括药物研发的方向、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等方面。

一、药物研发的方向针对抑郁症治疗的药物研发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药物研发心理药物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抗抑郁药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因和机制研究的深入,针对特定受体和神经递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逐渐出现。

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其他神经递质的调节机制,并寻找更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神经调控技术除了药物治疗外,神经调控技术也成为抑郁症研究的热点之一。

例如,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

这些技术通过电磁脉冲或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改变神经元兴奋性,以达到缓解抑郁症症状的目的。

未来,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3. 新药靶点的探索除已有的药物研发方向外,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靶点。

例如,炎症反应被发现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抗炎药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重点之一。

此外,新型的抑郁症治疗药物靶点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和硫脲受体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抑郁症新药研发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突破如下:1.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抑郁症新药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从大量的临床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辅助药物筛选与设计。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模拟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加速药效评价的进程。

2. 基因组学研究近年来,基因组学研究成为了抑郁症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一、内容描述首先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性别差异、年龄分布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本文将重点关注抑郁症的病因研究,目前关于抑郁症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应激、认知、情绪调节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

本文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再次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诊断和评估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郁症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本文将对这些诊断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型的抑郁症诊断技术,如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以及它们在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本文将重点关注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目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本文将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药物种类、疗效评价指标、不良反应等方面。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光疗、声波疗法等,以及它们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A. 抑郁症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或愉悦感、疲劳、睡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其诊断标准包括至少两周内出现五种或以上的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悲伤、绝望、无助、自责、失眠、食欲减退或增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近年来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数据,全球约有亿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

在发达国家中,抑郁症的患病率通常在10至20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亚型经颅磁刺激改善抑郁症结局有差异
• rTMS(经颅磁刺激)生物亚型1患者中最有效,其中82.5%(33/40)显著改善症状 (HAMD减少>25%),生物 型3、生物亚型2和生物亚型4中分别有61.0%(25/41)、25.0%(4/16)和29.6%( 8/27)症状改善。
Drysdale AT, Grosenick L, Downar J, et al. Resting-state connectivity biomarkers define neurophysiological subtypes of depression. Nat Med. 2017 Jan;23(1):28-38.
野生型动物
动物存活率 (%)
黑色:对照 红色 :50μM米安色林
unc-44(e362) 突变体动物
时间(天) • 米安色林治疗野生型动物增加寿命+40%,而ANK3/unc-44(e362)突变动物寿命-9%(**P<0.01,***P<0.001)。 • ANK3基因表达高与寿命负相关。
Rangaraju S, Levey DF, Nho K, et al. Mood, stress and longevity: convergence on ANK3. Mol Psychiatry. 2016 Aug;21(8):1037-49.
P值
0.02 0.03 0.03 0.03 0.01 0.004 <0.007

相比无抑郁父母的子女,父母中有人罹患抑郁症者的抑郁症风险显著升高(HR, 2.02; 95%CI, 1.08-3.79; P=0.03)
Weissman MM, Berry OO, Warner V, et al. A 30-Year Study of 3 Generations at High Risk and LowRisk for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 2016 Sep 1;73(9):970-7.
Weissman MM, Berry OO, Warner V, et al. A 30-Year Study of 3 Generations at High Risk and LowRisk for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 2016 Sep 1;73(9):970-7.
1.世界经济论坛,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 2.2013-202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 2013年世界卫生大会
抑郁症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精神疾病
2017年2月,WHO官方网站发布数据1: • 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22亿人,2005年至2015年间患者数量增加了18.4% • 2017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主题是抑郁症 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4000万,2030年抑郁症将高居中国疾病负担第一位2
Nature Medicine最新发现—抑郁症的四个亚型
• 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鉴定1188名抑郁症患者,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可分为四个神经生物学亚型。
抑郁症状严重度(z评分)
快感 缺乏
精神运动 发育迟缓
焦虑
早醒
失眠
无力、疲劳
四个亚型在头部的定位
• 生物亚型1表现为焦虑、失眠和疲乏;生物亚型2表现为无力、疲乏;生物亚型3表现为快感缺乏、精神运 动发育迟缓;生物亚型4表现为快感缺乏、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焦虑和失眠。
李婷
广州市惠爱医院 情感障碍科 第3病区主任 199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副主任医师 专 长: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 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对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治及预 防复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双相障碍、抑郁症
和女性生育周期相关精神障碍的诊治。病区收治患各类
精神疾病的患者,对躁狂/抑郁等多种情感障碍、强迫 症、各类焦虑障碍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尤其是对上述疾 病的疑难病例有独到的治疗方案。 目前还开展上诉疾病的家庭心理评估,评估家庭因素在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度,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强调疾病的全病程治疗,尤其关注患者的功能恢复,治
Drysdale AT, Grosenick L, Downar J, et al. Resting-state connectivity biomarkers define neurophysiological subtypes of depression. Nat Med. 2017 Jan;23(1):28-38.
ANK3基因显著影响抑郁症患者寿命
• 在使用米安色林治疗后秀丽隐杆线虫中231个基因活性有所变化,而人类有347基因活性也出现变化。将这 347个基因与3577名老年人的基因组分析进行相互参照,从而识别可能与人类抑郁症状有关的基因,发现 有134个基因重叠。其中,ANK3基因在对寿命的影响中发挥关键作用。 米安色林治疗野生型和unc-44(e362)动物的寿命曲线
1. https:/// 2. https://www.ecnp.eu/about-ecnp/history/past-ecnp-meetings/past-congresses/Vienna2016.aspx 3. /about/past-meetings/
ANK3水平在中年抑郁患者自杀高表达
精神疾病患者群体
根据性别 ANK3 Z评分
根据性别和诊断ANK3 Z评分
自杀患者群体
年轻患者 20-40 (n=114)
中年患者 41-59 (n=537)
老年患者 60+ (n=86)
年轻患者 20-40 (n=25)
中年患者 41-59 (n=15)
老年患者 60+ (n=5)
rTMS反应率(%)
长达30年的抑郁症家族史研究发布
父母中患抑郁症的个体,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升高
• 纵向、家庭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51名第三代个体(平均年龄18岁)进行2.0次随访;针对其父母
(第二代)进行4.6次随访,针对其祖父母(第一代)随访30年。
父母(第2代)患抑郁症,孙子(第3代)累积的精神障碍发病率
0.008
0.04 0.04 0.02 0.008
任何焦虑障碍
药物滥用或依赖 药物依赖 任何障碍 任何自杀 意念或表示
2.60(1.41-4.79)
0.002•Fra bibliotek(外)祖父母有人患抑郁症,父母中有人患抑郁症,第3代患抑郁症的风险较父母未患抑郁症者显著升高 (外)祖父母无人患抑郁症,父母中有人患抑郁症,第3代的总体功能水平较父母未患抑郁症者更差,但 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并无显著升高。
率为每两周一次。其他测评工具包括HAM-D和HAM-A。
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Smartphone App May Help in Treating Depression. APA. 2016
智能手机App全新监测抑郁症状 体验感优于他评量表
• 依从性好: 大多数患者能够坚持使用App输入情绪评级,“依 从性”达82%; • 中重度患者效果更佳:App评分等级与医生实施的量表得分显著 相关;相比轻度抑郁患者,中至重度抑郁患者的App评分结果更 接近标准化结果; 其它相关因素:结果还与App内置的运动传感器相关,如步数、 短信频率及发短信的时间等。
1. 2.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WHO 王刚等.中国抑郁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3):136-140..
»
2016年抑郁症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
抑郁症病因及遗传学研究
1e-05:1x10-5=0.00001

随着年龄变化的ANK3表达曲线可能不是线性的水平,而是钟形,在老年患者ANK3表达较低水平。精神 疾病及自杀中年患者ANK3水平高于年轻患者。
Rangaraju S, Levey DF, Nho K, et al. Mood, stress and longevity: convergence on ANK3. Mol Psychiatry. 2016 Aug;21(8):1037-49.
疗目标不满足于消除症状,而是期望达到回归家庭,回
归社会。
抑郁症研究新进展
广州市脑科医院 李婷
内容导航
» 精神疾病及抑郁症流行病全球现状 » 抑郁症病因及遗传学研究 » 抑郁症临床诊疗手段最新研究 » 抑郁症疾病管理新指导
»
2016年抑郁症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及抑郁症流行病全球现状
精神疾病全球现状
抑郁症病因及遗传学研究-会议快讯
第29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ECNP)年会
情绪偏倚的改善是抗抑郁药物 治疗有效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 在抗抑郁药物治疗2周内出现面 部识别改善,预示在第6周疗效 显著 • 情绪偏倚可预测后期症状的改善
表观遗传学在抗抑郁疗效中作用
• 基因多态性可预测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的疗效显示, DNA低甲基化患者HAMD评分变化 显著低于DNA高甲基化患者
发布新自杀预防方案
对医疗机构员工进行从业培训、电子病历、自杀 风险筛查及随访,建立标准化自杀风险筛查,3 个月内自杀率降为0,州自杀率显著降低
患者个性与医患关系 从3个问
题出发,展开医患关系的探 讨。良 好的人际沟通是医患交流的关 键。特定人格及关系原型对医生的影 响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第29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ECNP)年会2
https://www.ecnp.eu/about-ecnp/history/past-ecnp-meetings/past-congresses/Vienna201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