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167美育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百年嬗变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国际化 发展,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做出贡献。
感谢观看
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百年 嬗变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中国学校美育的 历史沿革
03 三、政策视阈下中国 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学校美育历经百年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本次演示试 图从政策视阈出发,梳理中国学校美育在教育史中的百年嬗变,以期更好地把握 当今学校美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中国学校美育的历史沿革
(一)清朝末年的学校美育
1、传统的美育观念:传统美学认为,“美”具有本体意义和伦理意义,认 为美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美不仅关乎美感,也与道德关联。因此,传统的学校美 育侧重于绘画、音乐等审美能力的培养。
2、近代美育思想的传入: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一些进步人士开始美 育,提倡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四)当代美育的发展
7、美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改革 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美育观念 逐渐转变
8、美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当代 美育课程体系逐渐完善
三、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的 发展趋势
(一)政策导向与支持
9、政府重视美育:近年来,中 国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美育师资培养:政府加大对 美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参考内容
引言
中国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学校武术作为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百年来经历了诸多变革。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学校武术的百年嬗变,分析其发展现状、历程及影响因素, 为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和趋势(吴帆)

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和趋势会同县广坪中学吴帆一、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1、1949年-1965年1949年10年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8月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即《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儿童学习绘画、爱好美术的兴趣,逐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发表力和创造力”。
1956年5月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在大纲中提出:“图画是小学进行美育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之一”。
这段时间,新中国是发展初期,中小学懂美术的老师非常少,美术课称“图画”课,老师教的只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或者是在老师布置作业下,学生自己画图。
这时学生画的是红旗,五角星等简单的绘画图形,当然有美术老师的学生画得不错,主要是城里的学生。
美术教育在爱好美术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审美能力和进行美育方面功能不大,因为国家处于贫困期间,无法向美育方面发展。
五、六十年代的图画本五、六十年代的图画书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图画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图画2、1966年-1976年1966年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这个期间,学生没有什么学习时间,只有劳动和宣传,美术用到文化大革命宣传方面,劳动也是为文化大革命服务的。
这个时期,没有文化考试,有读大学的学生,但能上大学的是文革时代的红色种子,在运动中表现出色的文化大革命成员或者后代。
这个期间的美术画只是用来做文化大革命宣传工作的。
文革期间的学生美术画和作业本二、1977年到现在美术教育1976年10月毛泽东逝世,1977年11月,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有文化的年经人步入考场参加高考,学校也进入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中。
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

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时期,当时的美术教育主要依靠皇帝和贵族的私人收藏和赞助。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主要以陶器、玉器、铜器、石刻等形式表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他们的作品往往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信仰,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一直延续到随后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美术教育得到了显著改进和发展。
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著名美术家、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开始被聘用在朝廷和王室中任职。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借助铜版印刷技术大量生产印刷品,促进了艺术的传播和普及。
随着汉朝和唐朝的到来,美术教育开始得到正式的制度安排。
汉朝设立了官方学院,唐朝则设立了皇家美术院,以便培养和推广艺术家们的技艺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画家们开始在纸上或者绸缎上创作精美的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随着宋朝的到来,美术教育变得更加重视传统技艺和严格的学术规则。
宋代画家们推崇临摹先贤和经典作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让画家们能够钻研技艺和修炼学术,促进了艺术简洁、沉稳、独特的特点。
宋代的壁画艺术和装饰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了中国古典美术中的经典。
元朝时期,美术教育再次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蒙古元朝皇帝聘请中国著名画家舒適和爱迪为宫廷画家,他们将民间的壁画、香案、剪纸等艺术形式引进了皇家内部,促进了古代艺术在整个亚洲的传播。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陶瓷、景泰蓝和其他黄金工艺品的黄金时代,这些作品成为了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样式范本。
明代是中国美术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明朝皇帝朱元璋建立了翰林院,这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他还聘请了著名画家徐渭、陈洪绶、吴道子等为内廷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如“寿厂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手卷”等成为了中国古典美术的代表作品,对后代的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清朝的到来对美术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自汉朝时期开始,美术被作为书法、绘画等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来,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中,美育教育的发展也得以开始。
190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建立,成为中国第一所具备现代化、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机构。
20世纪30年代,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民间组织先后创立了教育家艺术雕塑研究会、全国艺术教育联合会、中华艺教会等组织,积极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育教育更加重视。
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纲要》和《艺术专业学校招生办法》,开创了我国教育体制中美术教育的新篇章。
此后,美术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美术博物馆等机构相继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美育教育的新变革。
在全国高校大规模实施参加全国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专门学校的教育品质和水平,并大力引进国外美术教育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美术教育教学体系。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美育教育不断向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6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美育教育的成果和实力。
当前,中国美育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对美育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大力促进全民教育素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各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为中国美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契机,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美育教育必将迎来崭新的更加灿烂的篇章。
美育的发展史

美育的发展史一、美育的起源美育这个概念啊,其实早在古代就有了萌芽呢。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像雕塑啊、绘画啊、戏剧这些艺术形式,那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好玩哦。
当时的哲学家们就觉得这些艺术能够塑造人的品格,让人们变得更加高尚。
比如说柏拉图,他就觉得艺术是通向理念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人能够更接近真理。
在中国古代呢,咱们的美育思想也是源远流长。
西周时期就有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包含了很多美育的元素啦。
音乐和舞蹈被看作是陶冶情操、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到了孔子的时候,他老人家更是强调诗、礼、乐的教育,他觉得一个人要是懂诗、守礼、通乐,那这个人的修养肯定差不了。
像论语里就有好多这方面的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表达了孔子对美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
二、美育在中世纪及近代的发展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美育发展有点曲折。
那时候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艺术大多是为宗教服务的。
不过呢,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教堂里的壁画、雕塑什么的,还是保留了一定的艺术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美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人们开始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美育也被看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席勒,他就写了美育书简,在书里他强调美育可以调和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让人们摆脱近代文明带来的人性分裂的困境。
在中国近代呢,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美育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蔡元培先生可是中国近代美育的重要推动者,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
他觉得美育可以涵盖宗教的很多积极功能,而且没有宗教的一些弊端。
他大力倡导在学校里开展美育课程,像美术、音乐这些课程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美育在现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啊,美育的发展更是多样化了。
在学校教育里,美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幼儿园开始,小朋友们就有美术课、音乐课,通过唱歌、画画、跳舞这些活动,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内容提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
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的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人类早期的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的综合艺术。
在相当长的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的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的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基本的存在形态。
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的地位较为重要,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
孔子说,人生的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的美育称为乐教,主要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的母体,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
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
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
)。
可见,古代美育的乐教形式具有鲜明的情感和趣味性。
当然,古代的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的情感性,它的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的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的有意味的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的最高指向。
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但是它的趣味教育的核心则在于“仁”字,所以他又说“里仁为美”。
孟子说“充实之为美”,所关怀的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完善。
所以,古代的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的手段与途径而已。
《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教育,如中国古代的「文」「武」「礼」「乐」四维教育,其中「乐」即包含音乐和美术教育。
古希腊时期,美育教育成为城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进行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培训。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对美育的研究和推广,认为艺术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美育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教育界开始重视美育教育,将其纳
入学校课程,并设立了专门的美育学科。
在中国,20世纪30
年代,美育教育也开始逐渐兴起,学校陆续开设美术和音乐课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育教育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时期。
各国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美育教育改革和研究,为美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埃利ott·爱
森柏格提出了「美育与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强调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育教育逐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教育形式,如数字美术、电子音乐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加深,美育教育也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将美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同时,社会也对美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开始重视美育教育,认识到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总之,美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文化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数字技术与跨文化交流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内容提要】在相当长得时刻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进展时期,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人类早期得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得综合艺术.在相当长得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然而,在不同得时代有不同得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一)美育是乐教.从美育得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得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差不多得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得地位较为重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讲,人一辈子得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得美育称为乐教,要紧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得母体,且具有非常强得综合性.郭沫若讲:“中国旧时得所谓乐(岳),它得内容包含得非常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讲,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能够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欢乐,使人得感官能够得到享受得东西,都能够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可见,古代美育得乐教形式具有鲜亮得情感和趣味性.所以,古代得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得情感性,它得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得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得有意味得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得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然而它得趣味教育得核心则在于“仁”字,因此他又讲“里仁为美”.孟子讲“充实之为美”,所关怀得也是人得道德境地得完善.因此,古代得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得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讲,“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得乐教,是一种以社会得道德关怀为内核得综合性得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得成分.格外令人关注得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得“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得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得“礼”,所以是不可分离得,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得逻辑学上得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得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得复杂得内在意义得逻辑形式.(二)美育是美术教育.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得乐教得时候,美育得内容发生了全然得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得时刻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得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得.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全然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得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得乐教形态得情况下,西方得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得全面形成.专门需要指出得是,在古今社会转换得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得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得,因此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差不多通用.这种现象出现得缘故要紧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得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得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 education”所指涉得通常确实是“art 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得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得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习惯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得理解与运用.因此,人们曾经把美育首先看成是美术教育.(三)美育是心灵教育.1889年,约瑟·海文得《心灵哲学》称美学研究得感性为“感受性”;1898年前后,人们已较为广泛地同意了西方得新思想和新知识,不仅主张政艺分离,事艺分离,(注:康有为:《奏开学校析》,《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而且还认识到美育得要紧价值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注:康有为:《大同书》,《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然而在概念形式上仍称美育为歌乐和乐教.1901年,蔡元培得《哲学通论》称美学为审美学,称美育为情感教育,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美育形式得内在意义.现代中国学人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略早于艺术教育.1907年,梁启超讲:“美术得功用,是把那慢慢坏掉得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汲取趣味得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得生活康健.明白这种道理,便知美术那个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注: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他还讲:“美术因此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得观念生发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因此求美从求真入手.”(注:梁启超:《美术与科学》,《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初版,第8页.)王国维则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他又讲:“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家教也.”(注:王国维:《去毒篇》,《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1912年,鲁迅先生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认为美育即美术教育,这个地方得美术教育显然是包含动态、静态等所有艺术形态在内得美术教育.(注: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1921年,蔡元培还称艺术美育为美术教育,其中得美术也指动、静两类艺术和兼两者之特征得舞蹈艺术.(注:蔡元培:《美术得进化》,《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直到1936年甚至更晚一些时刻,还有人把美育理解为“美术教育”,依然与“美感教育”并立得以教技术为目得得一种美育样式.(注:陈之佛:《谈美育》,《学识》,第1卷1期,1936年5月.)把美育看成由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组成,对现代美育得分类研究来讲显然是一种贡献,然而,从美术教育概念得取用来讲,又体现出现代美育传统具有一种强大得后滞力.就美育概念得使用来讲,早就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1921年,《美育》月刊主编吴梦非就学术界对美育概念得运用咨询题提出了批判.他讲,在学术界“除了曾经专门研究美得学咨询,像蔡孑民几位先生以外,关于美育上往往起一种误解,有人讲美育确实是美术,亦确实是艺术,亦确实是美学.这种误解尽管不值作者一笑,然而我们提倡美育得人,亦应该解释解释清晰,使一般人才能够明白研究得路径,亦能够明白各人得责任.”(注:吴梦非:《美育是什么?》,《美育》,第1期第3页,中华美育会1920年编.)由于吴梦非等人得批判,学术界关于美育、美术教育等概念咨询题非常快便作出更为恰当得清理和界定.(四)美育是情感教育.在人们普遍地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得时期,艺术教育得功能也差不多得到较为广泛得关注.早在1922年,梁启超便指出“情感教育最大得利器,确实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隐秘得钥匙都掌握了.艺术得权威,是把那霎时刻便过去得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能够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得情感,打进不人得情阈里头,在若干时刻内占据了他心得位置.”(注: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得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页.)如今,已将美术与音乐、文学并列.由于当时文学得地位比较显赫,因此现代人也有将文学与美术合称得现象.他们讲:“若夫最高尚之嗜好如文学美术,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希尔列尔(席勒)既谓儿童之游戏存于用剩余之势力矣,文学美术亦只是成人之精神得游戏,故其渊源存于剩余之势力,无可疑矣.”(注: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文中希尔列尔即席勒,王国维赞成席勒得观点,认为艺术美育是一种自由得游戏.)艺术门类得混称与独立,是艺术教育及其功能得以确立得重要标志.妨碍较大得是1933年,承钧著《motive(画因)——技巧》一文,首先对美术与音乐艺术进行分类研究.这种现象表明,美术被人们作为艺术总称得概念时代行将结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得概念形式将可能在学术界得以普遍得流播.承钧讲:“所谓美育教育,所谓自由画教育,总之基本上从描写上去观看,又从观看获得认识,是眼得教育.犹如音乐,非有耳得训练不行.但观看以后,能认识什么?——认识美,明白美得组织,及种种得‘相’和价值.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和美相同得系统,确实是really(真实)和alto(最低音部)得美.”(注:承钧:《motive(画图)——技巧》,《艺术》月刊,上海摩社1933年编.)这种现象表明,音乐作为声音得动态得美术差不多从静态得造型得美术中分离出来,音乐与美术是各自独立得艺术.也确实是艺术不再是美术,而是各种门类艺术得总称.美育也不再指称为美术教育,而是随着时刻流逝与知识空间得推移而被艺术教育取代.因此,大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美育得概念形式确实是艺术教育,而且在学术界显示出极其强大而久远得生命力.早在1921年,天民认为“艺术教育(一名美育)不论东洋西洋,基本上从古倡导得”.(注:天民:《艺术教育学得思潮及批判》,《北京大学日刊》第841号,1921年2月23日.)他差不多把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同一性质得概念形式.而且,也正是在二、三十年代,不但出现了许多《艺术概论》和《艺术教育学》之类得著作,(注:二、三十年代先后出现许多推行美育得教材和著作,妨碍较大得有吕澄得《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版)和雷家骏得《艺术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版).)还出现了美育作为艺术教育得论文.最典范得是冰弦得观点.他认为:美育,不能讲是‘美得教育’得省词.‘美得教育’,确实是‘艺术教育’.‘美’与‘艺术’,原也有人讲,两者得范围有着大小不同.谓美乃包括自然美、人类美、艺术美三种.这么一分,也许有人以‘艺术教育’只是是‘美得教育’里面得一部分了.但那个是误解,上讲之美得分类,是就美得对象而分,所谓艺术美,单指艺术得作品……艺术得态度,当不如此浅狭.美得艺术作品是艺术,产生这类作品之艺术得活动或态度,尤其是艺术.艺术得全然得条件,就在这艺术得态度.没有这玩味一切,观照一切得艺术态度,不但没有上面所谓‘艺术得美’,而且也没有所谓‘自然得美’,‘人类得美’了.……那么,美得范围,与艺术得范围,还有什么大小不同呢?美得所在,确实是艺术得所在,他们得范围,可讲是完全一致.所谓美得教育,确实是艺术教育,实不必以名词不同,而强分区不.(注:冰弦:《艺术教育得意义和功用》,《湖南教育》1930年,第5期.)指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得观点,其理由在于:以艺术得态度为审美得态度,以艺术得活动方式为审美观照方式.这一观点,确实体现出艺术关于美育所具有得特别意义.不仅如此,美育即艺术教育得指称还直截了当进入现代美育得学科体系,关于西方美育来讲,几乎统摄整个学科体系;关于中国美育,也在现代诸讲鼎立得状态中产生极其重大得学术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