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中国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发展阶段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个历史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条发展主线:外国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的历史。
两大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三大历史使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两次鸦片战争——天朝的危机(1840-1860)战争爆发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挑战古老东方的农业文明中国战败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全面落后中国战败结果:被不平等条约勒索--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贸易主权遭到破坏中国战败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世界观念变化:天朝上国“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地主阶级洋务派启动现代化(19世纪60-90年代)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一方面,商品倾销和收购农副产品,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化启动和发展;另一方面,鸦片大量输入,勒索巨额战争赔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命脉,资本输出,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②洋务运动的启动及其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担负这个时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启动工业化。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器物变革”时期。
3.民族危机加深,现代化的挫折与整体推进(甲午战后--五四运动前)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这个时期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最突出的贡献在政治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此外,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①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日本侵华;列强瓜分中国;半殖民地秩序确立。
第一讲 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三)如何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 1、要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有 机遇意识,又要有忧患意识
•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
•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 • 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 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 2、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是牢牢 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也存在若干 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 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 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 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 经济效率不高:2005年劳动生产率在79个国家中排 第69名。 • 自出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装 备长期依赖进口。 • 结构性矛盾:总需求结构矛盾、总供给结构矛盾、 城乡地区结构矛盾。 • 增长方式:“四高一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 未根本改变。
•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 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 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要求更高。
二、如何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 国情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 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 自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而且 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 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机构或学者从不同的 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 家,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和阶段特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发展, 江南经济开始开发 (1)政治: ①分裂---动荡; ②政治制度腐朽: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2)经济: ①北方经济几度破坏和恢复 (原因) ②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原因、表现) (3)民族: 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趋势(方式?)
(3)民族: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原因、表现) ②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表现?) (4)对外:①对外交通空前发达……(海、陆) ②与亚洲各国交往空前盛况,成为亚洲经济 文化交流中心,中华文化圈最终形成
(5)文化思想:①全面繁荣、博大精深; ②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66) 蜀(221--263) 吴(222--280)
十六国
(280--316)
西晋
东晋
(316--)
十六国 东晋
(439统一)
北魏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周
(581)
隋
隋
(589)
(317--)
(420----------------------------589)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 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 贞观时期开创的帝国新政,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发展, 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达到鼎盛,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 荣,唐朝帝国进入到“开元盛世” 。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安禄山和 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明(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
(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场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场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场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场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场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开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开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完毕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场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
笔者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整合如下,以飨读者。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 60年代)政治:1、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很多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任务都发生变化,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国开始丢掉天朝上国的地位,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由对抗——结合,“中外和好”局面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3、矛盾的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爆发,农民起义由高潮—低落;4、外商企业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5、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要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居主要地位。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复杂化。
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但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开启;思想领域: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新思潮萌发,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2、先进的中国人更进一步提出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对外关系: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两半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政治:1、帝国主义过渡对华侵略加剧,制造边疆地区新危机,发动三次侵华战争,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3、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并领导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4、20世纪初两面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经济:1、外国经济侵略扩大,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其历史逻辑。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要点:
1. 第一个历史阶段(1949年-1978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反抗。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 第二个历史阶段(1978年-2012年):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阶段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将社会主要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如城乡发展差距、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第三个历史阶段(2012年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进一步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人民对于高质量的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史逻辑可以概括为:从革命时期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
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再到当前的人民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这个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经济领域从短缺向过剩的变化
其一,亲资本政策改变的内在条件在于资本过剩。
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所做的,不外乎是以西方制度为派生物的产业资本从形成到扩张、再到过剩的历史进程。
老一代学者马洪早在1 9 98年就提出我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中青年学者林毅夫则于1 999年分析了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
据此,我们近年来进一步提出讨论的经济史的阶段变化的判断是:不仅2 0世纪末我们就已经告别短缺进入产业过剩,而且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则已经是金融资本在产业过剩条件下只能异化于实物产业并走向相对过剩。
只不过,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差别太大,很多未及工业化的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亲资本政策招商引资。
现在的投资环境之所以劣化,除了资源环境趋紧的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大量的过剩金融资本难以投入到愈益过剩的实物经济领域,投资者无论办何种实业,都面临利润迅速摊薄、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的困境;而只要实物经济领域没有投资机会,就一定会导致金融资本异化于实物经济追求投机领域流动性获利。
而这恰是全球金融化内生性的本质特征。
但在中国,金融资本虽然走向过剩,却在国家垄断下有另外的作用。
实际上,任何现代政府运作都是高成本的,一般要靠不断制造负债转嫁制度成本。
同时,放弃金本位约束的货币增发也是政府不断扩张信用——只要不诱发严重通胀的货币总量扩张就能缩小债务压力。
因此,主权独立的国家把握货币主权,以政治强权不断制造货币信用,是向社会转嫁政府负债的直接手段;而霸权国家货币增发促进的金融全球化则是向世界转嫁债务的直接手段。
历史地看,“二战”以后世界上所有的跟进型追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资本极度稀缺。
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激进的政策体系大都实质性地具有亲资本内涵。
我国也不可能例外一一从2 0世纪5 0年代到90年代历届政府都内涵性地亲资本一一不论意识形态如何解释。
直到1 999年认识到产业过剩的中央政府在十五规划讨论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表明要改变亲资本的政策体系;接着,从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后相继强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开始转向亲民生、亲贫困;因此现在叫做“民生新政”。
2 0 07年提出“生态文明”,则进一步趋向于亲环境的政策体系。
至此,中央政府层次上已经表现出告别百年激进的思想倾向。
其二,中国产业资本的结构调整和扩张,与1 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过程相关。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本身是一个资本主义从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主导竞争的正常演变:“二战”后美元不断增发,所创造的过量货币信用破坏了其承诺的对黄金的稳定兑换率。
当世界上政府大都不可能再以黄金储备作为货币发行依据的时候,当然会导致更多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垄断货币发行所派生的政府信用无限扩张,这又必然导致最吸纳增量货币的虚拟经济领域不断扩张,遂有全球金融化中的资产泡沫化。
而当发达国家因这种短视的竞争而普遍发生实物产业外移加速时,又会以自己泡沫化的货币信用来要求其他实物经济国家让出金融主权,以使其凭借强权创造的金融经济能够得到实物经济国家的资本化利益。
可见,西方从产业资本全球扩张阶段的自由主义,向金融资本全球化阶段的新自由主义的演变进程本身也是有其客观利益需求作为依据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带任何派系观点地看,中国人要实际考量的只是如何应对这种全球金融化带来的危机代价对我们的转移,和怎样才可能保护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而是否喜欢被西方文化装点的普世价值,则可以是个人的主观偏好,不必争论。
政治上从小资社会转向中资主导
很多人深受外来文化内涵性具有的意识形态影响,遂以为我国过去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都是社会主义体制的问题。
需知,这也缺乏事实依据。
若真搬用西方理论,其实中国1 949年以后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有产者国家,亦即小资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此后所发生的复杂矛盾具有小资人群特性。
1 9 5 0年的人口结构分析很清楚地指出,工业人口只占不到5%,也就是说,那时客观上并没有社会条件形成西方经典理论意义的无产阶级。
我国的三次土地革命战争也是“独立战争”,事实上是用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的农民动员口号——“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平均分配为内容才完成对农民的“国民动员”,从而得以进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对而言,大多数以农民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完成土地革命,也就没有条件进行国民动员,因此连进行国家政治建设都没有前提条件,也就进入不了西方引领的民族国家为基本框架的国家间纵横捭阖的现代政治竞争。
可见,后发国家参与世界现代政治体系的竞争也得有客观的历史条件。
当年我们通过土地革命为主实现的国家政治动员中,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小有产者群体——农民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在其后的社会变革中一定表现为小有产者群体的特色,既有竞争优势又有劣势。
如,中国1 9 9 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打工,在差不多2 0年的高增长期间,农民工能够忍受低工资,没社会福利、没失业保险、没医疗保险……,当然不是愿意忍受,主要因为他们仍然属于受“小有产者家庭劳动力组合投资追求综合收益”机制影响的、以维持小农经济简单再生产为目标而追求短期现金收入的、农民家庭派生的剩余劳动力,在本质上还不属于西方经典理论中的工业人口,也没有条件表达作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
此外,1 9 9 4年分税制的作用下,他们的生老病死也由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甩给内地政府和农村社区,当然就加剧了内地的财政困难和社会矛盾。
据此,可以理解中国在2 0年高增长期内虽然对1-2亿农民打工者构成超强剥夺,却没有形成经典意义上工人阶级的有组织反抗。
这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中国产业资本得以在民族国家框架下通过占有“劳动力租”来参与国际竞争的特殊条件。
现在,当我们要激进地把本来就不是公有制的农村地权进一步个体化私有的时候,新的实质性变化出现了。
2 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行之后,本质上属于“成员权集合”的村社土地所有权事实上被剥夺,禁止按照村内人口变动重新调整土地,彻底改变历史上“分家析产”造成的“稳态结构”;促使8 0、9 0后新生代打工者概因不能回家分地而变成无地流动人口,遂迅即成为西方经典理论意义的城市产业工人——上亿流动打工者在新世纪短短五年之内成为世界工人阶级中的最庞大群体(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总量不足1亿),中国也随之从最大的小有产阶级国转变为突然拥有亿万新生工人阶级的国家——这个涉及农村财产关系的制度演变在以往的农村基本制度基础上多跨出半步,便具有推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成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历史作用。
以前,因为分散的小农经济(或称小有产阶级)非常弱小,无法抵抗风险,当然会拥护一个集中的政权代表。
现在的激进思想者们如果不支持中央政府为了稳定而加强投入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那么,不仅是对于现代国际经济竞争而言打破了中国最大的劳动力蓄水池,也同时打破了中国这个只要维持得了“弱者想象”就能够形成相对低成本治理的集中体制的最主要的社会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结构变化,就是201 0年年初社科院得出的结论:中国出现了3亿多中产阶级人群,是为中资。
中资与具有垄断地位的大资利益差异显著,遂在政治主张上试图与官方垄断的大资分权——其要求的政治改革本质上是中资参与分权的精英民主。
这种作为阶级的政治诉求不仅与以往小资群体的大众民主势成水火,而且与大资谈判如同与虎谋皮,遂普遍有借助外力而更多认同西方普世价值之客观需求。
过去执政党推进国家工业化时期曾经面对与小资(小农经济)交易费用过高的制度成本,因此有效地利用小资产阶级认同的大众民主,分化、弱化了社会矛盾。
而产业资本扩张
到过剩阶段,执政党调和大资、中资利益矛盾已经十分困难;又要努力代表当代崛起的中资利益、满足其所要求的精英民主;则如何将其要求的精英民主与小资要求的大众民主相结合,就会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当代中国政治的两个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政治主要矛盾有二:
第一,新生成的工人阶级迅速成为自觉的独立阶级,而民间资本却比追求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民国时期还不成熟,主要原因,仍然是其“路径依赖”地大部分和地方政府结合在—起,不可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阶级。
执政党如何调适新生工人阶级与非经典意义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当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不同于官方垄断大资的、新崛起的中资阶级要求的精英民主,已经运作了半个世纪的、利于小资产阶级低成本地内部化处理矛盾的大众民主之间的矛盾形成政治倾向的对立。
到底如何才能调和到使之不至于与广大小资激烈对抗?这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矛盾约束我们,也许不能依据激进思想家对西方民主的想象来调和,西方的高成本政治在中国还不具有运行的客观条件。
但愿此说得以警醒过去百年激进在政界和思想理论界所遗留的政治想象。
故此,西方于20世纪70~90年代发生产业外移、短期资本收益和中产阶级同步增加而成型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具有过高成本支撑“体制优势”的特征,随经济金融化内生性危机爆发而难以继续维持;遂导致政府债务累积而反作用于体制,造成政治危机;无论被其文化所表象的普世价值是否具有道义高度,这种时间过短、成本过高的政治体系,恐怕还有待观察,不能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参照。
综上所述,我把新世纪以来中国政策调整的特点,粗浅地归纳为告别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