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
关于智慧的名人故事简短

以下是关于智慧的简短名人故事:
1. 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在鲁肃的帮助下,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2. 曹冲称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象的重量,询问众部下,都没有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3. 王戎识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这些故事展示了名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

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
1. 曹冲称象: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手下的人都没有办法。
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船的浮力和石头的重量来称大象。
曹冲让人把大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后,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
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然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2.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
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3. 刻舟求剑: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 田忌赛马: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的三匹马都不如齐威王的三匹马快。
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结果田忌以2比1赢了齐威王。
5. 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承载古人智慧的历史典故10则

承载古人智慧的历史典故10则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历史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玄奘西行》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到达天竺国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00余部经文。
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日月同天》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黄帝”。
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
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
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黄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古代人智慧的故事

古代人智慧的故事
1. 孔子的教导
春秋时期的孔子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有一次,他与弟子们在一座山林散步,发现一只被捉住脚的鸟,孔子便让弟子将其放飞。
孔子告诉他的弟子:“我为这只鸟所心痛,如果不给它自由,它终将无法生存。
”这也表达了孔子对人类自由和独立的重视。
2. 屈原的抱愧日
春秋时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在楚国呕心沥血地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
但最终他却被贵族排斥,被流放到了巴蜀,焚身自杀。
然而,他的事迹流传开来,每年五月初五成为中国的“端午节”。
屈原的精神至今依然为人所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颜回的一问
战国时期的颜回是孔子门下所传熙熙攘攘的门生中的一员。
一次,颜回看到一个负荷前进的人迎头撞在一棵树上,痛苦地哀叹着:“如果我去时,你就不会摔倒了,但是这样子倒好,我要用这种方式来帮你。
”颜回然后问:“你为什么不抬头站直看路呢?”这引起了奇迹般的关注。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始终密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件,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以期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这些古代人的智慧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
在处理事情时,我们最好思考问题的根源、周围环境和可能遇到的障碍,这类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们也应该学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创新精神。
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

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
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
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
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
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8、慧眼识人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
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
”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
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9、不养食客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
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
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
政府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
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
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
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

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那些流传甚广的古代名人智慧小故事,是否真能证明名人的智慧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1、王婆酿酒古时候有一个叫王婆的,以酿酒为生。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了之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
2、治理国家有法可循辽圣宗是辽国的一代明君。
登位后,曾巡视天下。
在一个地方,他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把自己的领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过来询问其施政经验。
可萧朴却非常谦恭地说:“我哪里有什么经验啊!臣下到这里之后,只不过学会了炒毛栗子。
臣下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盛产毛栗子,就在同一个锅里炒,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的炒熟了,大的还生着,而当大的炒熟了的时候,小的又炒煳了。
后来臣下就把大的小的分开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大小毛栗子都能炒得一样香甜可口。
所以,臣下办任何事情,就像炒毛栗子一样,既注意层次,又注意火候。
除此之外,臣下再无其他的能耐了。
”辽圣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炒的哪里是什么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如何治国啊!”后来,辽圣宗就把萧朴调到自己身边,发现他处理事情,无论大小都能做得恰到好处,不久就把他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萧朴的比喻,犹如一盏闪耀着光辉的智慧之灯,表面上是说自己只学会了炒毛栗子,可“炒毛栗子”的哲学中,却深藏着治国的.真谛。
中国传统智慧故事

中国传统智慧故事1. 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父亲让他将一盘梨子放在庭院里,并让他按照大小顺序挑选。
孔融却让最小的梨子给自己,把大梨留给别人。
父亲问他原因,他回答:“我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梨。
大的梨留给哥哥们,他们比我年长。
”2.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儿子孟子有个好的环境,搬了三次家。
这体现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曹冲称象:曹冲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他利用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展示了智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里,他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孩。
这个故事展示了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
5.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廉颇向蔺相如请罪,承认自己错误。
蔺相如不计前嫌,原谅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承认错误和道歉的重要性。
6. 周文王请姜子牙:周文王为了请姜子牙出山辅佐自己,亲自去拜见姜子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人才和礼贤下士的重要性。
7. 田忌赛马:田忌用策略赢得了赛马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策略和智慧比蛮力更重要。
8.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9. 愚公移山:愚公不畏艰险,带领家人一起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毅力和坚持的力量。
10. 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1. 孙膑赛马:孙膑通过策略让自己的马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12. 纪昌学射:纪昌通过勤奋和专注的学习,成为了优秀的射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和专注。
13. 神农尝百草:神农为了找出可以治病的草药,亲自尝试百草。
这个故事展示了科学实验的精神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14. 夸父逐日:夸父为了追赶太阳而奋斗,体现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
15. 八仙过海:八仙各自用自己的神通渡过了大海。
这个故事展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价值。
中国古代智慧故事

中国古代智慧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富含智慧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给人以启迪,让人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处世之道和处事之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一些经典的古代智慧故事。
故事一,愚公移山。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翁,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
愚公决心要将这两座大山挪开,于是他带着儿子,开始每天挖土运石。
有人劝他放弃,认为这个愿望太过奢求。
但愚公却坚定地说,“只要我们不停止努力,总有一天,这两座大山会被我们挪开的!”他的坚持和信念感动了上天,传说中的神仙听说了这个故事,于是便派遣了两位神仙,帮助愚公和他的家人把山挪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最终都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二,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为了报国雪耻,决心要学习兵法,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乡,开始从头学习兵法。
范蠡每天都在家中烧薪尝胆,以此来警醒自己,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
后来,他果然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将军,帮助了自己的国家,也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和锻炼,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练,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故事三,三打白骨精。
《西游记》中的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白骨精用美色诱惑唐僧,企图吃掉他,但最终都被孙悟空化解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警惕外表的诱惑,要懂得辨别是非,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这些古代智慧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却是永恒的。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智慧故事中汲取智慧,让自己更加睿智,更加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8、慧眼识人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不动手,必留后患。”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10、不信神灵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近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近?”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2、病榻论人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5、智伯之死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甜酒不再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叹息说:“唉! 恨我当初没听仲父的话,以致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仲父真是圣人啊! ”
3、奸臣误国
楚国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建的儿子叫胜,当时正在吴国。楚国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国,沈诸梁闻讯,前来求见子西,问:“我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您是想要启用他吗?”
子西答:“我听说胜这人刚直不阿,勇猛无比,我想让他戍边守疆。”
沈诸梁说:“我听说此人心胸狭窄,狡猾诡诈,而且一心只记着要报父仇,就不会以善去恶,修其德行,仅想报私仇就无心为国事出力。若请他来而不宠信,会召来怨怒;若宠信,又会助其贪欲,假使国家边境遭到挑衅,他一定不会固守。我听说国家将败之时,朝廷内定有奸臣掌权。一个人谁没有毛病呢?是聪明的人能够及早地避免它,因个人旧怨而灭宗亡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隐患。关起门来尚且要警惕他来,假若去召他回来,则亡国之日不远了。”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子西不听沈诸梁的劝告,固执地召胜回国,并命他戍守边境,尊称为白公。后来他打败了吴军,狂妄的要求以军事演习来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乱,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杀死国家重臣子西、子期,夺得楚国政权。
4、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
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
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关于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
1、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