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色与空
空是什么样的境界?

空是什么样的境界?展开全文空是解脱境界。
说到空,人们容易联想到《心经》中的说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也容易把空误解为什么都没有。
我们看看《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观自在菩萨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
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执、法执,度生死苦,所以叫观自在。
这样的大菩萨在解脱境界下,以般若观照五蕴等万法之空性,度脱苦厄。
所谓空即空性,即缘起性。
如法月译本《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性是空空性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一空性,是证得的,是以智慧观照的。
不是论理,不是言说。
缘起性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即:“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当证得缘起,则证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则烦恼无从升起,则止息苦。
解脱并非由此地到彼地,解脱是当体即空,是当下证得缘起。
我们可以点滴做起,从一时一事做起。
用三法印来问自己。
当对任何一件事起执着,起烦恼时,不妨问一问:“这件事是永恒不变的吗?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我到底在执着什么?”当这样问自己时,通常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烦恼往往不是因为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内心的习气和愚昧。
如果有这样一个发现之后,我们不妨再问一问:“我是谁?什么是我的?我是永恒不变的吗?”当这样问自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我们自己也是因缘际会的。
当我们开始内观、内求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烦恼而羞愧,而不是遇到不如意就满腔怒火。
我们会更深地理解佛陀所说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一点一滴的感悟,好比满天乌云露出一丝空隙,如果能坚持,那么空隙会越来越多,乌云会渐渐散去,智慧的阳光终将洒满大地。
空并不神秘,我们坚定地去除私欲和无明,就是走向空之境界。
色即是空的意思

色即是空的意思
【拼音】:sè jí shì kōng
【解释】:是说修练到了一定的境界,已不存在凡世尘缘,万物皆空,浑然无我。
色即是空是取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它不是佛教的主张,也不是道教的思想。
是一切时一切地中一切有自性的动物非动物。
在清静时所见所觉所知的事实。
【成语接龙】:色即是空——空前絶后——后继有人——人才济济——济寒赈贫——贫嘴滑舌——舌端月旦——旦暮入地——地老天昏——昏镜重明——明哲保身——身做身当——当仁不让
【出处】:出自大乘空宗理论的经典鸠摩罗什译著的《心经》,全句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造句】: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是空最通俗的解释和意思

色即是空最通俗的解释和意思色即是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论,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句。
首先,色即是空的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是空的。
在佛教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无常、无我、空性的特点。
色,即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可见、可感知的事物,比如人、动物、植物、山水等等。
它们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而成,具有变化无常、实相相对的特性。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的存在、形态和性质都是随着时光的流转而不断变化的。
同时,一切事物也是无我的,没有固定的实体或永恒的自我存在,它们只是世界中各种因缘所形成的现象。
最后,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即它们并没有固有的实体或固定的本质,只是由无尽的因果条件聚集而成的虚幻幻观数,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真实的。
其次,空即是色的意思是,空也是存在于世间的具体事物中的。
空性是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根源,包含于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中。
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存在的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实相,超越了表面现象的真实性。
佛经中也说:“无相不相所以名为相。
若人见诸相恒常及自相,是人见真实法。
”这就是指空性不是虚无,而是一种超越了表面现象的真实存在。
色即是空的通俗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从科学角度来看,一切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它们以极快的速度运动,不断变化。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固态物质,实际上是由组成它们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和分子之间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因此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稳定的物体。
而这种稳定的物体只是一瞬间的现象,它们的因缘条件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切物质是无常的、变化的。
其次,从个体的经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比如,我们的身体和健康不仅取决于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基因等多种因素有关。
没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也就无法存在。
同样地,我们的思想、情绪也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也都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佛教经典名句100句

佛教经典名句100句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3、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14、为何不必?15、一切皆为虚幻16、不可说,不可说17、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1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2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4、刹那便是永恒。
25、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6、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7、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28、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9、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0、声在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1、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32、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3、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何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家所谓的色,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由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各种物质,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这些统统都可以称之为色。
二是指差別,因为世界上的任何物质没有完全相同的存在,故色又有差別的意思。
这个概念也很重要,望各位能记住;佛家所谓的空,有多种意思,但在这两句话中,也只有两种,一是指缘起性空,由于因缘而起的各种色没有实在的自性,故将色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空”。
二是指平等的意思,是由缘起性空引申而来。
这个概念也很重要,看官要切记。
了解了色、空的概念后,那色不异空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色没有差別地都是属于“缘起性空”;空不异色的意思就是:既然所有的色全都是“缘起性空”,那我们就要去没有差別地对待各种“色”。
色即是空的意思即是:所有客观上存在着差別的“色”,我们在主观情感上都要去平等的喜好它们,不能有一丁点的偏爱;空即是色的意思即是:所有主观情感上只能去平等对待的色,在客观上其实都是有差別的,有的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恐怕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读大家还是有点不好理解,在此我再来举例阐释一下。
譬如说猫和老鼠,虽然它们客观上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在主观情感上却要去平等地无差別地喜好它们,不能对任何一方有那怕一丁点多的偏好。
其实,不仅仅是猫和老鼠,包括所有的色,不论其间存有多么巨大的差别,我们都要去平等对待它们,这就是色即是空的含义。
有时又称差別中的平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真正最讲平等的;尽管说主观情感上我们只能平等地喜好猫和老鼠,但毕竟客观上它们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有区别地对待它们。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用心地去养猫,但不可能像养猫那样地去养会啃衣服的老鼠,我们可能会捕杀传播细菌的老鼠,但应该不会像捕杀老鼠一样地去捕杀猫。
这种平等下的差別就叫做空即是色。
至于为什么“色即是空”?这是需要着力去参悟的问题,所以色即是空又叫通往悟的往相,也是禅宗初关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道理说得容易,但真正要明白含义,要做到非常困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我们的思想概念里是矛盾的,实际上不矛盾,这叫超越,这是真正的诸法实相。
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来解释,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
要认真,但不能执着;要放下,但不能放弃;要随缘,但不能随便。
简单点说叫缘起性空:性空不离缘起,缘起不离性空,性空和缘起是双运的,一体的。
“放下”讲的是空性,“不放弃”讲的是缘起,二者是双运、一体的,不是相违的,是圆融的。
“要放下”,这是真空;“不放弃”,这是妙有。
认真和不执着也是双运、一体的。
“要认真”,这是妙有。
“不执着”,这是真空。
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就是“相”离不开“空”,“空”离不开“相”。
但很多人因为不懂得其含义,弄不清楚这些,都混在一起。
把执着当成认真,把放弃当作放下,把随便当作随缘。
我们强调做事情、修法的时候不能执着,但马上就不认真了,认为认真是执着,这是错误的。
认真不是执着,执着也不是认真。
不执着不影响认真,只有在你不执着的时候,才能认真。
不执着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智慧。
有真正的智慧,才有真正的认真。
有了智慧,有了真正的认真,才有究竟圆满的成就。
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有执着而没有认真。
执着执于情,认真执于事。
不认真是罪过,不执着是解脱,这两个不一样。
佛、菩萨、上师不可能不认真,但是他们没有执着心,所以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你们所认为的认真,实际上就是一种执着,因为你真正认真了,就解脱了。
你现在对家人、对亲朋好友很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执着,而不是认真。
因为你对他们所谓的“认真”给你带来了烦恼和痛苦,所以不是认真,是罪过。
认真是一种缘起的作用,是完全的解脱;而你现在的认真是一种执着,是轮回的因,完全是痛苦的。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放弃。
在演戏的过程中又不能糊涂,不能把这些当真,要放下,不执着。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2012年12月24日 09:07
来源:佛教故事网作者:佚名
分享到:更多
69人参与010条评论0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萝筛豌豆,听了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萝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
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
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
肴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
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萝,心中还在翻腾。
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
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
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对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
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儒佛道讲解色即是空

儒佛道讲解色即是空喜色情及乱淫之人不但不能得到其所预想的好处,还会得祸并使其已有的好处消失,这就是色空的本意。
如:喜色淫之人认为色淫对自己身体有好处,实际上实施色淫后,不但得不到自己所预想的对自己身体的好处,还会虚弱已有的好身体,甚至得病或丧命;有些人幻想色淫会得到难以想象的好处,实际上色淫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有如下实际效果:喜色淫者有官官丢或者应当官而不能当;有钱财钱财亡或者应得钱财而不能得;有事业事业败或者应成事业而不能成;有家家散或者应成家而不能成,有好名声坏好名声或者应得好名声而不能得,有好生活好生活消或者被打杀入监获刑,家庭家人本来和顺健康却变成被伤被谤被害被为难,等等。
这些就是色空的主要含义及功用。
为什么是这样。
下面主要讲解与色空之祸相关的几种主要事项及道理:家庭、婚姻、贞洁、过淫、强奸、邪淫、暧昧、色情艺术及其买卖。
家庭是自然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不容第三者插足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
保证家庭稳定健康发展,才能保证社会整体得以稳定健康地发展,广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婚姻家庭安全稳定是保证全人类共同健康幸福生活的最根本基石。
婚姻关系是以法律形式而明确的,不是含糊不清的。
性交就是生育的实施,生育教养孩子的功用是为提供父母的养老送终,教养与送终是父母子女双方的自然义务及法律契约,孩子父母以父母性交生养而对应、并以立法确证,岂可乱淫乱法乱自然定规,而且,教养在前,送终在后。
贞洁:性交既然是生育的过程,就只能在夫妇之间进行,也只能为生育,不可为刺激身体行乐而性交,也不可为其他目的而在夫妇之外进行。
贞洁就是坚守性交只在夫妇之间才是吅理吅法正当无祸的信条,夫妇的关系维持与保障是以贞洁来表白、来执行的。
一旦不贞洁,夫妇关系就会终结或受到致命的打击,婚姻家庭也就会破散,一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艰难的困境。
当然,失贞者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给坏人带了个头,自然社会为了阻止这种恶祸的再次产生,促使人们都去鄙视打击欺负他们,其人就会失去富贵安乐而得到贫贱困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中的色与空佛教中的色与空
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
色:梵语是ru^pa。
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
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
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空:梵语是s/u^nya。
音译为舜若。
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
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
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
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
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
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
四大因素是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
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
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运动变化着叫空,比如水是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这就是色,但是,水能够变成空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了,好象是空,其实没有真正空,冷热空气交流,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变成了水,又成为了色体,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的色空观,应该是科学的。
几千年以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
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有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是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包括我们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
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常常有个我字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
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执着,甚至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不要有执着思想,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就象我们看一幢房子,房子是有砖、木、石、水泥、石灰等材料的组合才叫房子,离开这些组合材料就不成其为房子,房子这一名称也只不过是我们主观思想的产物,暂时的因缘和合。
就象二个小和尚在争论寺前的幡旗飘动,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在动,六祖慧能法师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自己的心动,当你的心到了寂静的境界,
就会如如空明,所以佛教讲缘起性空。
你明白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不去执着它,更重要的是不去执着个我,回到你没有主观的原来的我,就是缘起性空。
所以佛教讲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
这里色就是指有形物质,受、想、行、识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破除我执,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得看空。
又比如佛教讲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不染,即色、声、香、味、触、法。
这些都是说明我这个人也是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主观上常常执着个我,佛教更多的是注重自我的高度修养方法来达到无我的境界,释迦牟尼是用生命变化、物质运动的宇宙观来告诉我们人类,不要有过多的执着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了这些你就不会有许多的痛苦折磨,这就是缘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当然原始佛教的意义只是摆脱自我,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对色空观有了发展,提出大体同悲,普度众生,我是佛,人人都是佛,后来龙树等提出了中观思想,也叫中道思想,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
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
所以我们常听到的佛教义理是语言道断的,必须自己亲证才能明白的道理一样。
龙树认为空的更准确解释应该是事物的相对性,是缘起共生的,在他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那么最后,一定有一样东西与这种相对性本身相对,那就是绝对。
这种绝对不能通过理性来描述,而只有通过直觉来体验和把握,它就是不可说、不可分、不可思议的宇宙整体。
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
这就是有与空之间的中道,龙树又提出了二谛(真谛和
俗谛)说,对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对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
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
龙树还提出“八不中道”思想,即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佛教的色与空观点是我们了解佛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基本方面,佛教的色空观是觉证宇宙物质运动规律的思想,了解这些,可以消除我们陷入对佛教思想迷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