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二+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高考语文一复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题三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讲义

高考语文一复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题三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讲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讲义不分版本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表达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锋利剧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假设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描写艺术、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同散文的景物描写艺术一样,可以从技巧和作用(效果)两方面进行:1.技巧方面(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

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2.效果方面(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①衬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开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开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开展的线索,④照应标题或首尾。

(4)主题:①揭示或暗示主题,②具有象征意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Word版含答案.doc

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鉴赏表达方式(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子以外林徽因(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二的“微点突破”一分析概括形象)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答:剖析 1.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2.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技法透视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

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2015·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

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

5.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3.抒情和议论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

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苦瓜况味秦勇不知何时起,城里的人一到周末便往郊外跑,一家人,或是约几个朋友,去到乡下的农家乐,吃一顿刚采回的蔬菜、池塘里的清水鱼。

2019届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浙江专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审美鉴赏-核心突破二

2019届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浙江专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审美鉴赏-核心突破二

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
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
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
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
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粝。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
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 概括内容情感
——删繁就简,提炼要点
内容索引
概括特定内容要点 概括主旨 概括内容情感
掌握关键能力
概括特定内容要点
所谓“概括特定内容要点”,就是根据命题指令去概括。这些命
题指令一般包括“原因”“作用”“特点”“情感”等方面内容。回
答时先吃透概括要求,在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整合转换成
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 不要放肆, 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 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 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 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 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 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 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 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
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
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 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 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

核心突破三理解词句内涵——紧扣语境,挖掘“情”“意”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乌镇美,美在水。

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

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

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

乌镇宛在水中央。

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

碧水清荡,似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各种绿,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水乡的根。

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

西市河宽不过20米,鸡犬之声相闻。

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探出头来回应。

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

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下八九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

河埠系舟,水畔勒马,到处有码头,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

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着或者蹲着,不招徕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

17 板块二 专题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第3讲 直击命题前沿,速览考教衔接下的特色考法

17 板块二 专题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第3讲 直击命题前沿,速览考教衔接下的特色考法

八省联考模 如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篇《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 拟演练 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国文教员》)
2023
河北石家庄 三校联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礼俗 社会,是移世不移的安定社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乡 土社会的这些特点是如何在文本中体现的。(6分)(《万年青》)
第3讲 直击命题前沿,速览考教衔接下的特色考法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
即时训练
(一)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 熟人社会、礼俗社 从黏着土地、不流动、熟悉三个
《乡土本色》
性的
会文字下乡》
从空间阻隔角度而言, 面对面社会不需要文字
必备知识 · 关键能力 · 学科素养 · 核心价值
板块二 基于感悟、赏析与审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小说阅读的高阶考法
第3讲 直击命题前沿,速览考教衔接下的特色考法
第3讲 直击命题前沿,速览考教衔接下的特色考法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新课标Ⅰ卷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 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 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给儿子》)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
即时训练
(二)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差序 格局》
描述中国人私心普遍的毛
中国乡土社会是以
差序格局、团 病;通过中西社会对比和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四、整体阅读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半局 张晓风 1.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 三十几岁。
第一步:关注标 题 标题是个棋语, 用在写人散文中 肯定有暗喻。
2.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 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 是“同事”。 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 入朋友类。 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 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 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 直尊敬他,喜欢他。
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 点明了杜公
性格中的可 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
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
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 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 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爱。 外凶内善。
5.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 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 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 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 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 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 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 读书环境真难。
6.“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 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 —孔夫子说的。”
侧面描写。
7.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8.杜公能写字,也能作诗,他随写随掷,不 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9.“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10.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 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 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 他不露声色地说:“这是制服吗?” 11.“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12.“这是制帽?”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六+Word版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六+Word版含答案

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思考要广,开掘要深“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草根画家张虎生初见虹先生作画,是在南艺后山坡的香樟树下。

午后的春阳,温煦可人。

香樟树高大丰茂,嫩绿的新叶,层层叠叠伸展开来,翡翠般灿烂。

周围围着不少人,几个石墩,一块大石板,权作画案,中央端坐着的,便是久闻大名的虹先生。

看客总是抑制不住兴奋,又正值各种植物传递春信的当口,尤其头顶这棵香樟,招摇的香气,靡靡洒洒,迷人到醉。

虹先生却入了禅定,唯见一支画笔,游走在一柄阔不盈尺的宫扇上,细细沙沙,旁若无人。

虹先生的笔端,蘸上了一点点的红,非灯笼的艳,也非辣椒的火,而是红里晕着些微藤黄,似有似无,有点日出时那份辉煌。

朱砂啊!有人低声道。

话音刚落,老干虬枝,嫩蕊点点,一枝雪里红梅,亭亭玉立,于空渺的洁白处,盎然地妙曼地生长出来。

自然又是一阵惊呼。

有数人同时请教:此画可卖?虹先生没搭话,持着扇柄,反反复复地揣摩,这才落款,钤印,印不大,仅一个字:虹。

“舒服了!”画家自言自语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二概括内容情感——删繁就简,提炼要点所谓“概括特定内容要点”,就是根据命题指令去概括。

这些命题指令一般包括“原因”“作用”“特点”“情感”等方面内容。

回答时先吃透概括要求,在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整合转换成答案。

一、文本内容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

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

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

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

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

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形的特征。

②乐音的特点。

③音乐的内涵。

④听者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庄重朱以撒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

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黏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

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

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

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

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

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

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

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

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

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

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

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

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

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

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粝。

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

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

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

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

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

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

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

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

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

可惜——没有噱头。

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暗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

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

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2.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备选试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②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2)请对文末画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表现出蝉壳被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的无奈怅然,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

此处用语,形象又含蓄,令人思索与回味。

(3)本文选择了“我”“你”“我们”三种不同的人称。

作者变换不同人称行文,有怎样的效果?请任选其中两种人称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文章一至八段,作者总体上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论述,便于以自己的想象、经历和感受来阐释“庄重”在不同场景下的内涵,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②文章第九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加强了与读者的直接对话,更加令人警醒,引人反思。

③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第一人称“我们”,作者与读者融成一体,使结尾的反思和批判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任选两种)总之,人称的变化旨在与读者构成交流或互动,有利于文章观念、思想深入人心(或“符合作者论述的重心,有利于实现作者的说理意图”)。

文本内容概括要经过以下步骤:(1)确定区域。

归纳概括题的答案一般来自文中,几乎所有的要点都在原文中有其指向的段落或句子,都有具体的区域。

准确找到题目所要求的阅读区域至关重要。

“找到”的关键是抓住题干。

有的题干范围明确,有的范围不明确,可先看题干关键词语出现在文中的位置,其位置区域往往就是重点阅读区域。

有时区域的确定还要依托全文的结构。

(2)精准阅读。

①善抓“段眼”。

“段眼”即独立成段的关键句子或某一段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或与全文主旨相关,或直接揭示了段落要点。

从结构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领起全段或收束全段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表示观点议论的句子。

②细分层次。

分层阅读是归纳概括题阅读的本质,是归纳概括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答案要点多,如果不能有效地分出层次,就很难做到答题的全面。

对于有明显标志层次的段落,分层不成问题;如果没有层次标志词,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段落,以句子为单位区分不同的表述对象,对象不同,就是不同的层次。

(3)精准表达。

①因分赋点。

分值的多寡决定了要点的多少。

如是4分题,其要点多是1点1分;如是6分题,其要点至少有3个。

②取干去枝,摘录整合。

改造,组合,变换。

③全面、分条概括。

④既要高度概括每个“点”,又要具体呈现每个“点”的内涵。

即方面(1)+点①+点②……方面(2)+点①+点②……二、作者情感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野店臧克家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大道。

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

这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一堆,各人向着同伴谈论着,说笑着。

没有“莫谈国事”的禁条贴在头上,他们可以随便放浪地吐泻,东家的鸡西邻的狗是要谈的,日本鬼子也是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中间就有许多是从东三省被迫回来的,一个小被卷是财产的全部。

晚上,任你一落太阳就躺下,敢保你不会一沾席就如愿地变成一块泥。

夏天的蚊子、臭虫,冬天的虱子和跳蚤最喜欢和客人开玩笑,哼哼着叫你清醒地享受一个客夜,身上留点伤痕做一个追忆的记号。

还有马棚的牲口也怕主人误了行程,半夜里叫一阵,用蹄子打地咚咚的一阵。

当睡梦将要占有了你的临明的那一刻,店门唿隆一声。

接着小伙计的脚步动静了,一睁眼,微白的曙色使你再也矇眬不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