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辩证法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27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易错题集锦(含答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哲学上的联系概念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之间的关系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④多数与少数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分析提示】哲学上的联系是对生活中具体联系的概括,哲学中的联系要比具体的联系广泛得多,二者之间是一种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因此①②符合题干要求。
2.(原创)2019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表示,中国一贯高度重视亚太经合组织作用,积极参与各层次各领域合作,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愿以主办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契机,深化同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合作,为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发展繁荣、提高人民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正确的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方向和进程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分析提示】③本身表述错误,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表述错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不具有决定作用。
所以①②符合题意。
3.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答案】D【分析提示】此题可运用排误法解答。
①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表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③说法有误,联系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故选D项。
2020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辩证法部分

2020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辩证法部分【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注意: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P56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注意: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P55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注意: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P57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P57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
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P58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不一定。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9、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P5810、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P63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注意:前对后错。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注意:前两句对后一句错。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P6613、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注意: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6614、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易混易错试题解析——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易混易错易混易错:1.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属于辩证的思维方法;但“凡事总是非此即彼”这一说法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属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故原命题错误。
2.应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故本题说法错误。
3.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
故题中观点错误。
4.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故本题说法错误。
5.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其中,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故本题说法错误。
6.遵循适度的原则,就是要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
“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故题中观点错误。
7.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
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故题中观点错误。
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而不是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否定。
这种自我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
故本题判断为错误。
9.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法多选易错20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法部分)多选1.唯物辩证法认为ABCDA.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B.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C.凡是现存的,都是应该灭亡的D.概念的辩证法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ABC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C.“联系”概念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D.人们不能改变任何事物的联系3.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ABC)。
A.内部联系B.主要联系C.必然联系D.直接联系4.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BCDA.一切事物的一切联系的总和B.事物及其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C.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可以认识和利用的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有BCDA.二者分别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同一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7.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BDA.斗争性能脱离具体条件,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C.斗争本身就是发展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趋势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8.矛盾的特殊性是指ABD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构成事物的诸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与作用9.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的性质(AC)A.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C.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D.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10.质和事物的关系在于它是BCDA.与事物的存在是间接的统一B.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是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的D.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的同一11.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BC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的重要意义是ABC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B.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C.量变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D.有了量变就会引起质变13.质变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ABCA.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B.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成果体现和巩固C.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1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BCDA.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D.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5.“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高考政治易错点14 辩证唯物论(解析版)

易错点14 辩证唯物论易错题【01】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矫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
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这种反应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易错题【0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源于现实并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理论可以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矫正]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01(2021·辽宁·高考真题)气象观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科学观测的不同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
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
这表明()①对气象的认识是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的开始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③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④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详解】①:对气象的认识有利于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但不是二者关系的开始,故①不选。
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实践,而不是源于对自然的好奇,故②不选。
③④: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
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
这表明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故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唯物论辩证法易错点汇粹

43、认识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都能推动实践的 发展。
44、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4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而正确的实践产生正确的认识, 错误的实践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实践也会产生正确的 认识。) 46、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物质的反映。 47、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都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 48、读书、教学、种田、吃饭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唯物论与辩证法易错点汇粹
49、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实践。 50、盲目的实践活动就是无目的的实践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 在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它是存在的,而无目的的实践活动不存 在,因为任何实践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51、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
哲学(1-6课)易错点
1、哲学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4、哲学是关于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具体规律。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哲学(1-6课)易错点
2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6、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是矛盾的。 27、有绝对真理,也有相对真理,因而真理是绝对的。 28、理论不用就是摆设,说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29、真理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
30、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说明实践是认识
哲学(1-6课)易错点
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符合主观。 2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性,固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法易错易混点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 相统一。)
29、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 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30、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4、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5、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有影响。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6、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注意: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 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 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
10.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
是发展。) 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
(注意: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2、矛盾就是斗争。 (说法片面,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
23、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注意: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4、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 25、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
1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 15、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量变引起前进
高考哲学辩证法易错点(修改版)

修改下列错误表述: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根本观点是发展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2.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与联系的客观性是不矛盾的,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乌鸦叫丧,喜鹊叫喜”等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预”和“立”之间存在客观联系,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对待它们,积极创造二者实现的条件,促进事情的成功。
“乌鸦”与“丧”之间,“喜鹊”与“喜”没有固有联系,也不是建立在固有联系基础上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而是主观臆想。
6.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而使力量削弱,甚至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7.部分的功能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关键部分甚至能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8.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有序性、层次性、系统结构的优化趋向等原则,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D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
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
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陷入相对主义。
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第20题关键点是弄清“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的含义:人们在观察、探索、研究客观对象的时候,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机遇”。
在科学的实践中,“机遇”往往会成为重大发明创造的起点。
但是这种机遇也不是纯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必然性的东西。
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注意利用偶然的“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
而“有准备的头脑”即指观察者具有的理性思维。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指观察者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丰富的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理性思维的指导,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并加以利用,从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8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和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基本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
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
它表明客观事物发展在内容上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则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C。
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
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这句话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
矛盾的普遍性这一哲学范畴具有两重含义。
一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在什么范围内存在的问题。
二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特点,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本质规定以及矛盾运动所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
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怎样存在,是不是多样性的统一的问题。
题中的观点,正是反映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运动的绝对性,因此答案选A。
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BD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整体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
集合中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具有某种新的属性和规律。
这是因为: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之中,系统整体的功能并非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如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思想。
第二,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黑格尔指出:从人的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②结构性。
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要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
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作为系统存在的生物个体的整体性状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如此。
③层次性。
④开放性。
系统与周围的环境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地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BD
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主要表现在:(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从根本上否定和摒弃了求诸于外因或神秘的“第一推动力”去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把辩证法的发展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说明事物的发展及其规律提供了可能。
(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
事物的普遍联系最突出最根本的是系统联系,而系统正是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的矛盾体系。
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而这正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所造成。
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发展,便无从说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为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提供了科学的钥匙。
不论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
(4)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宇宙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离开对立统一观点,就谈不上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有效的改造。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ABCD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称。
公孙龙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也就是说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
很显然,公孙龙的这一观点,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
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