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 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 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 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 看得很。 看得很。 ——叶圣陶 叶圣陶
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 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 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 了叶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 说 “__________________。”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 的面, 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 受到他的认真、 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 温暖,如春风拂面。 温暖,如春风拂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肖复兴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词语的意思。 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一篇 推荐 愣住 眼帘 删掉 动词 规范 燥热 握手 融洽 黄昏 客厅 模模糊糊
余晖
楷模
默读课文1——5自然段, 自然段, 默读课文 自然段 想一想,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 想一想,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 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什么?又是从哪 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 些地方具体感受到的?在课文中 划一划。 划一划。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 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 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 事上深受感动, 这则短短的评语, 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 的信心。 的信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大纲

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 。
故事情节概述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初遇
主人公在自家的阳台上偶然发现了一 片绿绿的爬山虎,它们生机勃勃,充 满了生命力。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互动
主人公开始关注这些爬山虎,他喜欢 站在阳台上观察它们,思考人生。
主人公与爬山虎的分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因为家庭原 因要离开这个小城镇,他告别了爬山 虎,开始了新的生活。
06
CATALOGUE
结论与反思
结论总结
文章主题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名少年通过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领悟到植物生长的不易,并联想到人生的成长,从而对 生活产生了珍惜时间、努力奋斗的积极态度。
结论
文章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珍惜时间、珍惜生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结论通过少年与爬 山虎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作品介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的一部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城 市儿童在暑假中的成长经历,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 响,以及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02
CATALOGUE
故事背景与情节
故事背景
时间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 开放的初期。
地点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镇,主人公的 家庭和爬山虎的住宅区紧密相连。
文化价值
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 化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的 价值。
社会意义分析
生态意识
作品强调了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 题,树立生态意识。
生命态度
作品通过描绘爬山虎的生命过程,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启 示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珍惜生命。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与比喻手法,使文 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朴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 修辞手法,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05
课文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影响
课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价值观,如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勤奋学习等。
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 环境。
作者思想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 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之情。
VS
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遵循 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 生。
对现实的意义和启示
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 地球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部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 的童年故事。
《绿野仙踪》
一部富有想象力的童话,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 野。
THANKS
感谢观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6年,当时作者已经年过半百,回忆起自己40多 年前在北京读中学时,叶圣陶先生给他批改作文的往事,感 慨万千。
课文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的故事,表达了 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在写作 上的影响。
传统文化意象的运用
作者运用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元素,如爬山虎、小院子等,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地域文化元素的呈现
北京地域文化的描绘
课文中通过对北京的地貌、气候、建筑等元 素的描绘,表现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方风情的展示
作者通过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地方 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word文档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主要内容

主题: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 介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和作品背景1.1 作者简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部由知名作家鲁迅所著的散文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而闻名,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作品背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鲁迅先生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散文作品。
该作品写于民国时期的上海,当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的心灵深处充斥着无尽的苦痛和不安。
2. 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主要内容2.1 描写自然景观作品的开篇,鲁迅先生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片绿叶在他眼中仿佛有了生命,它像是一道绿色的屏障,将城市的喧嚣和忙碌隔离在外,给读者带来一丝清新的感觉。
2.2 探讨人性与社会现实鲁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引出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作品中,他以自然景观对照人的内心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生的觉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2.3 展现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鲁迅在作品中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尽管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社会的黑暗,作品中的主人公仍然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抵抗着困难,不放弃希望,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意义和价值3.1 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助于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以及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
3.2 启迪内心,传递正能量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重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启迪内心,传递正能量,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努力积极生活。
3.3 窥见作家的心灵世界通过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也有机会更深入地窥见鲁迅先生的心灵世界,进一步了解他对人性、社会现实以及理想和信念的思考,这对于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思想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怀念圣陶先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
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
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
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
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
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
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
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
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
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
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教育文档

小学四年级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内容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
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
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
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
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
不少东西。
”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
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
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
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
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
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
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
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
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
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
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
爱。
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
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
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
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
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
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
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
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qià),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
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
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hūn)的到来。
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í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
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着,显得虎虎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