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部分识记题应试指导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doc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doc复习资料

《中国先当代文学作品选》四、简答题(一)巴金1、巴金《家》的主题思想?它充分表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反映了那一代青年人的痛苦、彷徨、苦闷与觉醒、奋起、追求,表现了新的对人的思考。

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特征、弊端和罪恶,诅咒着它的必然灭亡。

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2、巴金《家》中高觉慧形象分析。

第一个叛逆者,具有重要意义,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

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主义的恨出发,走向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思想发展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新人与新时代的思考:只有反叛才是个性解放的唯一出路,逃离家庭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

觉慧是20世纪初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被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青年人,是封建主义的大胆的、勇敢的叛逆者,也是满怀热情、可爱的革命者。

他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在《春》《秋》中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已是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二)曹禺1、《雷雨》中周朴园、蘩漪、侍萍形象分析。

周朴园:《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

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

她爱起人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

作者深刻地表现了她矛盾复杂的“雷雨式”的性格。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5)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5)

现代⽂学作品选⼩说部分识记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纲规定,分为课⽂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

关于课⽂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类。

下⾯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下指导。

⼤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 (⼀)每篇课⽂的作者及其所属⽂学社团、流派; (⼆)识记每篇课⽂所属⽂件类别; (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类是在⽂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

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年代、三⼗年代、四⼗年代,不要求识记哪⼀年。

(四)识记课⽂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物。

⼩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 ⼀、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活的⼩说。

(⼀)精读1.《阿Q 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属于中篇⼩说,是作者发表于⼆⼗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思潮冲击下,⽂化界出现的⼀股启蒙主义⽂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化思想,其中之⼀就是要进⾏“民族⾃我批判”。

⽂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 )并⾮现代的前⾝,⽽是其后,或者竞是⼆三⼗年之后”。

⽂中主要⼈物:阿Q 、赵太爷、王胡、假洋⿁⼦、吴妈、⼩D 等。

2.《边城》:沈从⽂,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说习作选》、中篇⼩说《边城》、《长河》、散⽂集《湘⾏散记》等。

作品发表于三⼗年代。

写作背景:三⼗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的⼊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活运动”的推⾏,那种“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便荡然⽆存了。

⽤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笔记(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笔记(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笔记{精读篇目}第一类:【小说】《阿Q正传》作者:鲁迅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

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

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

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2024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2024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2024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说《阿Q正传》中,阿Q押牌宝输光了钱,他感到有些失败的痛苦,此时他让自己获得精神胜利的方法是()。

A.采取“怒目主义”B.嘲笑未庄人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C.自诩是“第一个”D.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2.小说《桃园》中,表现阿毛善良、爱美、幻想的少女情怀及对生活变故的困惑时所用的现代派表现手法是()。

A.白描B.蒙太奇C.意识流D.象征3.小说《送报夫》中,两条线索交织推进故事的发展,其中的暗线指的是()。

A.“我”和田中的交往B.“我”的一家在台湾的悲惨遭遇C.“我”为父亲复仇的经历D.“我”在日本饱受盘剥的生活4.下列各项中,符合对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这一人物形象描述的是()。

A.关心社会B.被男权社会剥夺了做人的权利C.事业至上D.追求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5.诗歌《凤凰涅槃》中,在吟唱中追问宇宙从哪里来并诅咒宇宙的存在的动物是()。

A.岩鹰B.鸱枭C.凤D.凰6.诗歌《雨巷》中,强化全诗音乐性的方式是()。

A.旋律急骤激切B.语调回环复沓C.节奏自由活泼D.用韵灵活多变7.诗歌《再别康桥》中,描绘康河美景所使用的意象是()。

A.荷花、蜂蝶B.金柳、青荇C.明月、黎明D.桃花、罗绮8.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回到生父母家与“我”在大堰河家的感受分别是()。

A.钮怩、亲近B.亲近、恒怩C.愉悦、惊惧D.惊惧、愉悦9.诗歌《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对于“看风景人”来说,“你”是()。

A.他“一切的一”“一的一切”B.他眼中的“风景”C.他“身边飘过的女郎”D.他“心头荡漾”的“艳影”10.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炼丹的术士落下沉重的/眼睑”,“他轻轻地起来烧着炉丹”,这些诗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是()。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_阅读分析题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_阅读分析题指导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_閱讀分析題指導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_閱讀分析題指導考試中閱讀分析題占20分,分析的系教材外的作品。

所選為1917—1949年間的中國現代詩歌、散文、短篇小說。

按試題的要求,主要是綜合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的要點。

要求觀點正確,能較準確地揭示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規律。

針對考試要求,須注意:1.學會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分析的思路和規則,按照思路和規則閱讀試卷所提供的作品,一邊精讀,一邊記下作品的主題、作品思想內容(詩歌的意蘊、小說事件和人物性格、散文所蘊含的詩情哲理)、作品的藝術特點。

2.學會按照分析體系所提供的構思和結構表,準確地概括作品的主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現將散文、短篇小說和詩歌的分析體系(思路和方法)提示如下:(一)散文分析提要1.散文特質:其特點是“以意為主,以文傳意”。

常常通過對人事景物的片斷描述(客觀性),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觀性),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審美價值(社會性、審美性)。

散文美的核心是情、理、趣。

這是我們分析評論散文的理論依據,貫穿於分析評論散文思想和藝術的全過程。

2.散文分析:注意從整體上把握三個大問題。

(1)綜合段意,即分析作者感受深化的脈絡。

首先在閱讀過程中理清散文的片斷。

抒情散文常由畫面構成片斷,敍事散文常由事件或若干事例構成片斷,應將一個相對完整的片斷作為一部分。

其次,注意綜合散文的段意。

在劃分段落過程中應這樣認識:劃分段落是為綜合段意作準備,是分析評論散文的基礎。

綜合段意是最為重要的,涉及到散文的思想性,即情、理、趣。

要圍繞散文所描繪的客觀情境和作者的主觀情意進行挖掘,採取“描寫什麼——抒發什麼”的模式。

如《荷塘月色》的綜合段意可以概括為:第一部分抒寫“我”不寧靜的心緒,交待月夜去荷塘的動機,路上的所見所感,點明遊荷塘的心境。

第二部分工筆細描清幽淡雅的荷塘和清輝朦朧的月色,寓情于景廠抒發了對平和、安寧、自由境界的傾慕與追求。

第三部分憶江南採蓮舊俗,在傷逝鄉思中抒發了對和平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习题与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习题与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篇之作,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短篇小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家》、《春》、《秋》,通过对高公馆几代人的描绘,展现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崩溃和新一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民主的历程。

3. 茅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吴荪甫的命运描绘,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

4. “荷花淀派”:是指以孙犁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主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冀中白洋淀地区农村生活为题材,形成了一种清新、抒情的独特风格,被后人称为“荷花淀派”。

5.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讽刺意味浓厚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归国后的婚姻与事业遭遇的描绘,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矛盾困境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填空题1. ____ 的历史剧《屈原》成功塑造了一位忠诚爱国、不畏强权的伟大诗人形象。

答案:郭沫若2. 张爱玲的成名作《____》以其独特的情感剖析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成为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答案:红玫瑰与白玫瑰3.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生动刻画了____底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答案:北平(北京)4. 赵树理的《____》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品,以民间故事形式讲述了新旧观念冲突下的农村青年恋爱婚姻问题。

答案:小二黑结婚5.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____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与革命斗争历程。

答案:林道静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鲁迅的散文集?(D)A.《朝花夕拾》B.《野草》C.《坟》D.《呐喊》2.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C)A.《家》B.《春》C.《雾》D.《秋》3. 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中国现代剧作家是?(B)A.茅盾B.曹禺C.老舍D.郭沫若4. 以下哪部作品是张恨水的代表作?(A)A.《金粉世家》B.《边城》C.《四世同堂》D.《雷雨》5. 丁玲的代表作是?(B)A.《围城》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暴风骤雨》D.《子夜》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沈从文的作品?(AB)A.《边城》B.《湘行散记》C.《骆驼祥子》D.《家》2. 下列哪些作品是赵树理的主要作品?(AD)A.《小二黑结婚》B.《日出》C.《茶馆》D.《李有才板话》3.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徐志摩的诗歌?(BC)A.《女神》B.《再别康桥》C.《雪花的快乐》D.《凤凰涅槃》4. 以下哪些作品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ACD)A.鲁迅《呐喊》B.老舍《正红旗下》C.郁达夫《沉沦》D.冰心《繁星·春水》5. 下列哪些作品具有鲜明的乡土文学特色?(BCD)A.巴金《寒夜》B.周立波《山乡巨变》C.赵树理《李有才板话》D.莫言《红高粱家族》五、判断题1.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革命+恋爱”创作模式的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阅读分析题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阅读分析题指导

考试中阅读分析题占30分(注:此处指江苏卷,全国卷20分),分析的系教材外的作品。

所选为1917—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短篇小说。

按试题的要求,主要是综合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要点。

要求观点正确,能较准确地揭示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规律。

针对考试要求,须注意:1.学会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分析的思路和规则,按照思路和规则阅读试卷所提供的作品,一边精读,一边记下作品的主题、作品思想内容(诗歌的意蕴、小说事件和人物性格、散文所蕴含的诗情哲理)、作品的艺术特点。

2.学会按照分析体系所提供的构思和结构表,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现将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的分析体系(思路和方法)提示如下:(一)散文分析提要1.散文特质:其特点是“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常常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片断描述(客观性),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观性),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社会性、审美性)。

散文美的核心是情、理、趣。

这是我们分析评论散文的理论依据,贯穿于分析评论散文思想和艺术的全过程。

2.散文分析: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大问题。

(1)综合段意,即分析作者感受深化的脉络。

首先在阅读过程中理清散文的片断。

抒情散文常由画面构成片断,叙事散文常由事件或若干事例构成片断,应将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断作为一部分。

其次,注意综合散文的段意。

在划分段落过程中应这样认识:划分段落是为综合段意作准备,是分析评论散文的基础。

综合段意是最为重要的,涉及到散文的思想性,即情、理、趣。

要围绕散文所描绘的客观情境和作者的主观情意进行挖掘,采取“描写什么——抒发什么”的模式。

如《荷塘月色》的综合段意可以概括为:第一部分抒写“我”不宁静的心绪,交待月夜去荷塘的动机,路上的所见所感,点明游荷塘的心境。

第二部分工笔细描清幽淡雅的荷塘和清辉朦胧的月色,寓情于景厂抒发了对平和、安宁、自由境界的倾慕与追求。

第三部分忆江南采莲旧俗,在伤逝乡思中抒发了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总分:100分题量:33题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鲁迅小说《阿Q正传》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具体手法是()。

A.立体化描写B.传神的白描C.心理描写D.动作描写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下列小说具有“同情与讽刺兼备”的特色的是()。

A.《华威先生》B.《在其香居茶馆里》C.《潘先生在难中》D.《断魂枪》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属于茅盾小说《子夜》的人物形象是()。

A.冯乐山B.魏老头子C.刘四D.冯云卿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下列小说最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是()。

A.《山峡中》B.《围城》C.《在其香居茶馆里》D.《小二黑结婚》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吴组缃的小说《菉竹山房》将主要笔墨用来()。

A.渲染烘托环境气氛B.叙述悲剧爱情故事C.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D.叙述“窥房”的故事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A.漫画式的夸张B.冷静的白描C.点睛法D.倾诉与宣泄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下列小说强烈地表现了“反封建”主题的是()。

A.《春风沉醉的晚上》B.《家》C.《断魂枪》D.《春桃》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下列鸟类没有在《凤凰涅槃》中出现的是()。

A.野雉B.鸱枭白鹤C.白鹤D.家鸽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辛笛的诗歌《航》的突出特色是()。

A.具有“三美”特征B.突出“主观战斗精神”C.情感表露直白简单D.思想知觉化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0.下列诗歌中,大量使用暗喻和补充式复句的一首是()。

A.《生活是多么广阔》B.《铸炼》C.《孤岛》D.《星星》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1.下列属于现代派诗歌的是()。

A.《繁星》B..《断章》C.《死水》D.《给战斗者》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2.没有在巴金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中出现的灯光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部分识记题应试指导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大纲规定,分为课文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

关于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大类。

下面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一下指导。

大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一)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文学社团、流派;(二)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件类别;(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一类是在文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一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

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不要求识记哪一年。

(四)识记课文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人物。

小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一、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生活的小说。

(一)精读1.《阿Q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属于中篇小说,是作者发表于二十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大思潮冲击下,文化界出现的一股启蒙主义文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文化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进行“民族自我批判”。

文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自己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竞是二三十年之后”。

文中主要人物:阿Q、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吴妈、小D等。

2.《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

写作背景: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生活运动”的推行,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便荡然无存了。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特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对现实的逼真再现,而是通过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表达他对人性堕落的忧心仲仲和对创造这种民族品德的热情。

作者主要人物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等。

3.《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主要作用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

创作背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崭新的美学风貌。

与国统区作家不同,解放区作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为紧密,在这里,阶级斗争、民统斗争的新题材和新主题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作品的语言形式越来越民族化、大众化。

赵树理是一个杰出代表。

他从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观察、思考解放区的人民生活、来反映时代变迁过程中,人民在思想层面上的变化??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作品主要人物:“二诸葛”刘修德、“三仙姑”、区长、二黑、小芹、村长、金旺、兴旺等。

4.《荷花淀》: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用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荷花淀》是孙犁发表于四十年代的优秀短篇小说。

创作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

在白洋淀这个方圆几百里的湖泊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地理上的自然条件,英勇机智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荷花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的故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杀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中主要人物:水生、水生嫂等。

(二)泛读以上四篇都是精读课文,在泛读课文中,描写了农民与农村生活的课文主要有《祝福》、《拜堂》、《丈夫》、《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

1.《祝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祝福》是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创作背景: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谴责了旧的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作品中主要人物:“我”、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等。

2.《拜堂》:作者台静农,未名社成员,以写乡土小说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背》等。

《拜堂》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作者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

创作背景:到二十年代中期,“乡土文学”的兴起成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当时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关注入生表现人生,自然就不能忽视广大的乡村人民的人生。

于是,一大批远离自己的故乡来到大城市的农村或乡镇的青年知识分子,以自己的回忆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乡土题材的作品。

写出了闭塞、落后、愚昧、日趋衰败的中国乡村现状,寄寓了急切改变落后状况的强烈感情。

作品中主要人物:汪二、汪大嫂、四大娘、赵二嫂、汪二的爹等。

3.《丈夫》:作者沈从文。

本篇课文是短篇小说。

发表于三十年代。

创作背景:三十年代,“左联”以外的小说作家;形成群体的主要是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

这些作家在思想倾向上基本是属于中国色彩的或自由主义的。

“京派”作家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它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是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

沈从文是京派主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努力挖掘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坚忍、诚朴、倔强地生活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歌颂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

《丈夫》叙述了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他当妓女的妻子,思想从麻木到觉醒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人民人性复苏的深切期望。

作品主要人物:丈夫、老七、水保、五多等。

4.《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原名蒋冰之,主要作品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

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背景:解放区特定的斗争内容决定了作家们的描写笔触主要集中于描写民族斗争、反映土改运动这两个方面。

其中以描写土地改革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194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这场急风暴雨式的农村革命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成为中国农村的主人。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这一时期描绘农民翻身斗争的代表作,它表现了河北北部农村在党中央发布《“五四”指示》(1946)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公布这一段时间里土改运动的发展。

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土改运动中各个阶层人们不同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中主要人物有李子俊、江世荣、侯殿魁、钱文贵、区农会主席老董、妇女主任董桂花、村长赵得禄、农会主任程仁、黑妮、党支书张裕民。

5.《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原名周绍仪,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集《禾场上》等。

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

创作时代背景同《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一部反映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力作,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至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小说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如实地再现了大变革时期整个农村社会的社会概貌,更在于揭示了当时的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作品主要人物有:郭全海、赵玉林、老田头、老孙头、刘德山、白玉山等。

二、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1.《沉沦》:短篇小说《沉沦》是创造社会成员郁达夫发表于二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文坛上有一批创造社成员和接近创造社的作家发展了一种“白叙小说”(也叫“身边小说”)。

其中一种是主要抒写作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又有虚构的情节,代表作就是《沉沦》。

这些作品把“表现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展现身边的生活,袒露自己的灵魂,抒发内心的感情,通过“表现自我”来透视整个人生、社会或一个时代。

《沉沦》以赤裸裸的真率描写,刻画了二个留日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寻求纯真友谊和爱情而不可得,以及身处异域而直接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因此产生的孤独、寂寞、忧郁、变态的心理状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人公??一个“弱国子民”的自卑感,屈辱感和由此而来的希望祖国快快富强起来的迫切愿望。

作品中主要人物是“他”(一个留日学生)该小说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篇心理小说。

2.《伤逝》:作者鲁迅,短篇小说,二十年代“五四”时期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民主、自由”思想的冲击下,青年人开始冲破旧的婚恋观念,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鲁迅通过此文意在告诉青年人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如果社会环境不发生变化,个性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文中主要人物:子君、涓生。

3.《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属短篇小说。

创造背景:“五四”高潮过去之后,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便患上了一种“时代”病:迷悯、彷徨,同时他们在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的情况下,就会遭受社会的挤压和迫害而无力反抗。

作品主要人物:“我”、女工陈二妹。

4.《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作品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创作背景:“五四”到“五州”之间这段时间里,革命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当时社会状况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通常是卑琐难堪的,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看不清前途,理想幻灭,彷徨于灰色人生中而不知所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