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时期服装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一、先秦服饰1、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2、十二章纹饰象征意义绣日月星辰:照临绣山形:稳重绣龙纹:应变绣华虫(雉鸟):文丽绣绘宗彝:忠孝绣藻:洁净绣火:光明绣粉米(百米):滋养黼(斧形):决断黻(双兽相背形):明辨3、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深衣形制:“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以表示尊重祖制。

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走起路来却不觉得拘谨,男女、文武、贵贱都穿。

胡服主要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赵武灵王引入胡服,胡服骑射促进汉服改良。

二、秦汉服装曲裾袍(曲裾深衣):曲裾,右衽直裾袍(襜褕):无里的长袍,直裾,右衽,遮蔽不严冠:(区别人物佩戴)冕冠(平天冠):皇帝、三公诸侯佩戴。

长冠(高祖冠、刘氏冠):一般多为宦官、侍者用,贵族祭祀宗庙时也戴。

武冠(鹖冠):武将所戴之冠。

(原为胡人装束)法冠(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

梁冠(进贤冠):为文官儒士用。

(远游冠与通天冠均属于梁冠)三、魏晋南北朝服装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褒衣博带,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有宽大敞袖。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

他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先是在军队中流行,后是民间,对汉族服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裤褶: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又名裤褶裤。

裤褶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剽悍之气。

缚裤: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

裲裆:其形式当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纽扣系,男女均可穿着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相互取长补短,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北齐妇女戴用的幂䍠、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至后代。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健美裤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与此同时,帽子也一改往日面貌,不再是老红军帽与鸭舌帽。男士礼帽开 始传入。红色导演帽扣在时髦女性的钢丝头上。牛仔帽、网球帽、贝雷帽、水 手帽、钟型帽、太阳帽、棒球帽五彩缤纷。连自己编织的毛线帽也风行过一段 时间。
女士太阳帽
男士礼帽
女士贝雷帽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90年代中期,“的确良”纯棉的文化衫火遍了全中国。王朔的痞子气开
“文革”时期人们的装束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服装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与此同时,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带头穿起了久违的西服。从国务院号召“改改补补”,到 中央领导同志提倡美化服装、带头穿西服,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50年代列宁服、60年代中山装、70年代劳动服”是这一时期的具体表 现:在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 时尚,而男女都穿同样的布鞋,并以朴素为美。
在“中苏友好”的时期,“苏联花布”开始让生活绚丽多彩,服装又开 始担当装饰其自身的功能,不少女子也一度穿起了苏联的“布拉吉”(俄语 音译,指连衣裙)。
新中国以来 中国服饰的变化
8年1班 王礼达
目录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四、第四阶段:2000—今天 新世纪,新时尚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扫除建国前的陋习,尤其体现在服 装的变革上。各式的长袍马褂被列宁服、中山装取代,显得更加朝气蓬 勃。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十分的简 易与单调,服装多以购买布料 自己制作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 成衣消费寥寥无几。

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国服饰演变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汉时期。

衣着以深衣为主,直裾和曲裾不仅是男式服饰,也是女式服饰常见类型。

襦裙之类也是有的。

公元221—公元420年,魏晋时期。

衣着普遍比较大且宽松。

公元420—公元589年,北朝时期。

公元220—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朝时期。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时候的衣着是仿照隋朝而制。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是一个广泛受外国影响的时期,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少国家。

公元618—公元907年,中晚唐时期。

女性的衣着变得更加宽松了。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朝时期。

贵族妇女开始实行缠足。

公元1271—公元1368年,元朝时期。

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人们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惯。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满族人试图禁止缠足,但没有成功。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朱家在广州的禁止女性束胸的运动。

人民仍然试图禁止缠足,可惜又失败了。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旗袍——源于满人女性传统服装,被汉人所接受。

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在剪裁上也更加适合偏胖体型,缠足习俗被彻底根除。

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公元二十一世纪。

现代时期。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金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 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 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 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 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 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 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 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 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 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 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 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制作:267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 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服装文化一直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服装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古代中国的服装以华丽、庄重、雅致为特点。

最早的中国人民主要以兽皮和树叶为衣物,后来发展出以丝绸为主的服饰。

商代服饰以匡胸拨肩、长裙、庄重厚实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社稷重耕植的氛围。

周代的服饰则更加奢华,圆领直衫、宽袖长衫等成为时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饰越来越注重美观,丝绸成为贵族和官员的标志。

在中国历史上,汉服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饰。

汉服是以汉族为主的服饰,统称汉服。

汉服的特点是宽袖襟裳和长衫飘逸,表达了平等和自由的理念。

古代的汉服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注重宽大、庄重,女装则注重柔美、典雅。

与丝绸相辅相成的还有华丽的饰品,如佩带玉饰、金饰和银饰等,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高峰时期,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时候。

唐代的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主,丝绸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男子穿上长袍、曲领和腰带,女子则穿着华美的宽袖衫和长裙。

唐代的服饰还注重色彩的搭配,采用了大胆的对比和丰富的花纹。

此外,唐代的宫廷服饰更是奢华绝伦,高冠、高鞋、袍褂等繁复的装饰物成为了当时贵族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服饰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的服饰讲究端庄、素雅,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简洁。

男子穿上襦裙、长袍和宽松的长裤,女子则穿着宽袖长衫和裙子。

同时,明代的服饰注重色彩,并且衣袂逐渐变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朴素和纯洁。

清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礼仪和庄重,男子穿上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着束腰高挂、长袖紧身的旗袍。

清代的服饰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脖领和袖口的装饰变得更加华丽,丝绸的运用也更加精湛。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的服饰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192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变革。

毛泽东主席提倡了“人民公社”的服装风格,以平民化、实用化为主要特点。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 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 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 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 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 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衫, 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 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 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 带,并配有复杂的头饰(金钿)。 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 唐代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长 安有采缬铺。缬氆,即蜡染,或起始于西南少 数民族,透过镂空的花版,将蜡融化后印于织 物之上,经过浸染处理,再将蜡迹洗净,显出 轮廓清晰的花纹。夹缬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版 模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染出的图 案工整对称,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 花的方法。绞缬则适合于染印散点状的花纹, 染时根据需要先将织物依次撮缬起若干组,再 用细线扎紧,浸染时将线拆除,织物上便会出 现一组组浑厚而有规则的花纹。北宋时曾下令 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并不许印花棋逢对手片流 行。 唐代有透额罗,即以一小方马尾罗遮住前额, 为妇女装饰之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 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 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 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 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 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 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 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 (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 花绵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石器时代, 起源, 中国, 纺织业神话及传说时代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

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

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

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

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原始服装。

约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发明饲蚕和丝纺,人们的服饰日臻完备。

夏朝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

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

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

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後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周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

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

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

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

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

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

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汉朝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用绸带系束,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男女均可穿着。

在西汉时就出现,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形式得到改进。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深衣。

魏晋南北朝风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这一时期男子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习俗,称为袍的袖端当收敛,并有祛口,袖口宽敞。

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有所改进,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

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

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

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

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

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

隋唐隋唐服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反映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唐初,妇女的短襦小袖,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以丝带系扎。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轻薄的纱罗制成,印画图纹,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

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

圆领式样很早便出现,到隋唐才盛行为官式常服。

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代男子以幞头袍衫为尚。

幞头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后,人们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其形状各个时期不同。

除巾子,幞头的两脚有许多变化,晚唐五代,已由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

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袖宽四尺以上。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簪有金翠花钿,又称“钿钗礼衣”。

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

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

宋朝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

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

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

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

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

妇女的穿着与汉代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

襦和袄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

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挂着作装饰用。

穿褙子时,在腰间用勒帛系住。

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斜领和盘领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元朝以长袍为主。

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

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质孙服」。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

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

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

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

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明朝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服饰。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

棉花为服装的主要原料。

明代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以圆领为主。

裙边有绣边,装饰作用。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备。

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

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明代背子宽袖背子的穿戴展示图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

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明末,腰间的褶裥变密,每褶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以压裙幅,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襦裙明代皇帝常服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

“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

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以示区别。

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明代穿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

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

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清朝清朝入关后,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

,清朝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

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不同时期的旗袍个性特征的。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有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

一般穿在里面,样式较窄小。

一种多钮扣的马甲,四周镶边,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