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新闻编辑学新编第一章 绪论

• 第二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
• • • • • • • • •
一、新闻编辑工作的现状 1,编辑工作的新环境 2,编辑工作的发展 二、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 1,编辑工作的范畴 2,编辑工作的流程 三、媒体的定位与设计 1,媒体的定位 2,媒体的设计
第三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
一、 编辑是新闻传播的组织者
《新华词典》:在书籍、报刊的出版过程中, 对稿件资料进行整理、修改、加工等工作。也指 新闻出版机构中担任上述工作的人员。
历史上不同时期含义不等:校勘、 修补、汇编、整理。
•
唐代李延寿《南史 ·刘苞传》:“少好学,能属 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 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 翰林学士宋白 上《文苑英华》……遂令编辑,上取菁华” 中国近代报刊“编者按语”形式出现 在19世纪 70年代。通常认为首创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20世纪初广泛使用“编辑 ”一词。
1,制定编辑Leabharlann 针《纽约时报》:《泰晤士报》: 《大公报》: 《观察》新闻周刊: 2,制定报道计划和当好记者参谋
•
•
二、编辑是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施拉姆:“在信息网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一场法庭审讯、一件 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有哪些事应该加 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通讯社发布的新 闻中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
•
•
•
1982 年 6 月,郑兴东等编著《报纸编辑学》出 版,是新中国第一本新闻编辑学方面的教材,它讲述 了报纸编辑工作的基本学理、方法和特性,并按报纸 编辑工作流程对稿件编辑、版面安排、报道组织等各 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概述。 1984 年 6 月,叶春华编著的《报纸编辑》出版, 内容除概述编辑工作、编辑修养、编辑方针之外,集 中论述了组稿、选稿、改稿、制题、组版等报纸编辑 的核心技术问题。 这两本教材成为新时期新闻编辑学的奠基之作。 迄今为止新闻编辑方面的理论著述,虽有不同侧面的 开拓,其理论前提与研究范式仍基本建立在郑、叶二 人的编辑理论基础之上。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课程名称:中国编辑出版史英文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51学时)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修(制)订人:周霞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13日审核人:周霞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1.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
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理论讲授6学时)讲授内容:1.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2.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3.中国的图书分类4.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重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难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第1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理论讲授6学时)1.汉字的产生及其相关探索2.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3.图书的早期形态4.历史考古视野中的编辑活动重点:汉字的起源时间;图书的起源时间;图书的早期形态(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早期编辑活动的内容与程序。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读《绪论》浅感08编辑出版班何璐谈到文化,总是不能不联系到书籍等出版物的发行与传播,在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已经是一个发展日趋加快的行业,然而我国对于编辑出版历史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不的推进和完善。
读过了《绪论》这一章,对于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有了一些浅薄的感想想一吐为快。
中国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成,从未中断,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历史。
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可以看到文化的兴盛与衰弱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与变换的影子,它反映着时代的兴衰。
所以我认为,编辑出版这一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
根据历史阶段来划分,中国编辑出版史可以划分为:上古至西周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草创时期,秦汉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初兴时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宋辽金元的壮大时期,明清前期的壮大时期,清代后期的变革时期和中国民国的斗争时期共九个阶段。
从各阶段的形容定位不难看出,这基本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举例来说,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编辑出版业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兴起;秦汉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力的支持编辑出版业的进一步规范,编辑出版也进入了有计划的奠基时期,并初步成为封建君主统治国家的有力工具;隋唐时期我国进入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决定了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空前发展,卷轴制度日益完善,并向册页制过度。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产生新的飞跃,编辑出版工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宋辽金元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大多处于动乱和纷争,但是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古典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图书形态已完成由卷轴制向册页制的过度;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达到鼎盛并日渐衰落的阶段,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经济因素对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能够明确的把编辑出版业氛围兴盛和变革两个时期。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1.编辑:食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2.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3.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48页以上。
4.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
6.早期的文字载体: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竹木简牍7.两汉的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秘书监8.东汉政府创置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9.刘向父子编辑《别录》和《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学,方技,六分法10.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11.《熹》的意义:1.订误正伪,平息战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教材2.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导致捶拓方法12.字书:《尔雅》是第一部辞典,《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方言》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字典13.《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14.司马迁《史记》: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书,独创。
15.班固《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表,10志,12帝纪,70列传。
区别:本纪—纪,书—志,列传—传。
16.《东观汉记》《史书》《汉书》在唐之前,并称为三史。
17.“槐市”作为西汉政权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
《中国编辑出版史》中期测验

《中国编辑出版史》中期测验一、填空1.“编”的本义是()。
2.雕版印刷之前,文献的传播方式主要有()、()、()。
3.书籍制度包括:()、()、()。
4.中国书籍的书写材料经历了()、()、()三种形式。
装帧形式经历了()、()、()三种形式。
出版方式经历了()、()、()三种形式。
5.二重证据法是由()提出来的。
二重证据法是将()和()相结合。
6.竹简的材料处理方式叫作()。
六寸简通常用来做()。
在汉代,法律文书通常写在()尺()寸简片上。
7.“刀笔”一词中,“刀”的用途是()。
8.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籍叫作()。
9.古代纸本书的装帧形式经历了()、()、()、()、()。
10.卷轴装由()、()、()、()四部分组成。
11.古代学者之间借还书,称对方书架为()。
12.“卷帙浩繁”这个成语跟()装有关。
13.单页装订形式开始于()装。
14.《七略》把图书分为()大类。
15.在《七略》中,医学书属于:()略。
16.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中的四分法是将图书分为()、()、()、()。
17.汉字产生的基础是:()和()。
18.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是:()。
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是:()。
19.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是()。
20.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作者是();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是孙诒让的()。
21.甲骨四堂是指:()、()、()、()。
22.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文字最多的青铜器是()。
23.“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赞扬的是史官的()精神。
24.九流十家是指:()、()、()、()、()、()、()、()、()。
不入流的是()25.儒家学派中的孟子的伦理观是();荀子的伦理观是()。
26.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两派是()(),被称为()。
2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是()。
28.稷下学宫的创办人是田齐政权的()。
29.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两种。
设在周王朝都城的大学叫做(),设在诸侯国都城的大学叫做()。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
)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
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
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
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
3.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
4.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
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补充: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情况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简册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6.帛书:帛书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01中国编辑出版史: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广告海洋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十二属相
甲骨文十二属相
汉字演变举例
卜辞的格式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
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词等部分。前辞, 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 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 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第二节
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
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 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 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作为人类有意识创作的精神文化产品,图书是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标志是文 字的产生。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 2070年,亦即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晚期。西安西 郊斗门乡花园村遗址和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岳石 文化祭祀坑中发现的刻符,甚至丁公“辞章” 式陶文,都证明夏代已经因使用早期文字而进 入文明时代。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图书和编 辑活动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
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 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 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 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的是 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
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 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二、汉字起源的考古学依据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大多为三足圆形, 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 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 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 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 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现在一些 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 适用这种装订形式。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 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 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
• 包背装
• 包背装盛行于元明时期,它的折叶方式与蝴蝶 装正好相反:将书叶版心向外对折,纸叶背面 相对,版心向外。各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向内, 装订时在此部位穿孔,用绵性的纸捻订住。最 后,用整张纸将书从封面到封底整个包裹粘牢, 类似现在的平装书籍。
平装书
精装书
第三节
中国的图书分类
•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尽 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销蚀淘汰切实了解、把握这一伟大成 就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从熟悉图书分类知识体 系入手。
• 书籍积聚多了,在阅读、查考和管理上,都会 产生建立图书分类体系的需要。关于图书分类 编目的学问,古代名之曰“目录学”。据文献 记载,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于公元前1 世纪末西汉成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活 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绪 论
• 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 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 研究内容的学科。
•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就是 研究我国历史上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编辑、 出版活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则可 分两大方面: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 互联系,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 2.装帧
• 雕版印刷,一块版印一叶纸,分左右两面。册叶 装帧就是将书叶沿版心中线双面对折,积叶成册。 宋元以来,书叶折叠和粘装的方法不断改进,先 后形成了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3种样式。
• 蝴蝶装
• 蝴蝶装是早期的册叶装帧样式,其特点是版心向 内,边栏向外。其装帧方法是先将每叶印纸沿版 心对折,然后把书叶背面的中缝(即版心的背面) 粘贴在一张裹背纸上。书衣用硬纸衬装,有时还 取绫、锦等高档丝织品裱褙,从封底、书脊一直 包裹到封里。书一打开,书叶即向两边展开,若 蝴蝶的双翅,故名之曰蝴蝶装,简称蝶装。宋代 书籍大多采用蝶装。
• 1.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
• 我们所称的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 指从上古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 一历史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其主要媒介是图 书。自唐宋以来,已步入一个由雕版印 刷技术支持的图书时代。本学科主要研 究、探讨围绕图书进行的编辑活动,兼 及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西学东渐浪潮 中新生的报纸和期刊。
• 线装:
• 线装,将书叶沿版心的中线对折,折叶排序 后在前后各加书衣,然后打孔穿线成册。比 较珍贵的书,装订时常取湖色或蓝色的绫子 将书角包起,称为“包角”。
• a-线装书册 b-书函及套合后的线装书
• 平装、精装:
• 现代印刷工业诞生后,普通图书开始采用新闻 纸、铜板纸,且单页双面印刷,版式与古籍有 了根本区别,不再适宜于线装,转而采用西式 装订法,即所谓平装、精装。
第一节 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 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
• 文字和书写材料诞生之初,中华民族的编辑出 版活动就已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了,数千年来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 特色的学科体系。
• 一、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
• 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可以从“编辑” 和“出版”两个词的词义演变中加以了解。
• 经折装:
• 经折装是一种主要用于佛教经书的装帧样式,故 名。其根据一定的行数宽度,把写好的长条书卷 均匀地连续折叠起来,然后在首尾粘加封叶。
• a-面与底联接形式 b-面与底分开形式
• 旋风装、经折装都是古代纸本书籍装帧 由卷轴过渡到册叶的中间形态。比较起 来,经折装取消了卷轴,已呈现书叶的 雏形。
• 我们课本的定义是:
• 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 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 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 “作品编辑”和“出版编辑”: • “作品编辑”系指收集史料、发凡起例、编纂 成稿的过程, “出版编辑”专指对成稿的审定 和技术处理。
• 2.关于出版
• 中国文化元典大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抄则 使这些元典中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传抄 就是出版活动。兴盛的传抄行为使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版活动的高潮。
•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 学习、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首先要明确研究 对象,进而了解其研究内容和范围,熟悉其与 相关学科的关系和界限。也就是说,要掌握它 的学科体系,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地 位。
• 1.材料处理 • 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在书写文字前要进行技术处 理。 • 2.形制规格 • 简与牍在形制上有所不同。
• 3.书写及书写工具
• 简牍上书写字数的多少并无定制。
• 简牍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笔和刀。 • 有关简牍书体,据出土简牍,战国简为篆书, 秦简大多为墨书秦隶,汉简则为墨书汉隶。
• 4.题记与编连 • 把一枚枚形制基本一致的简牍按内容顺序编成书 册的工序,称为“编连”。 • 简牍编连成册,其最前面有两根简一般不写字, 起保护简册的作用,称为“赘简”。赘简的背后
•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
•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 学科的交叉学科。编辑学、出版学分别以 研究编辑、出版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学科理 论为主,侧重分析、探讨其内部各环节、 各层面的工作规范及其相互联系。
• 编辑出版史虽然也要研究编辑出版活动及 其规律,但从以历史层面上揭示编辑出版 活动发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为 主,侧重探讨、归纳编辑出版活动数千年 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便昭示来 者。
书写书名和篇名,这就是后世书籍封面的起源。
• 二、与简册并行的帛书
• 帛书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 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 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 缣帛质地轻薄,书写时可以根据文字内容 的长短随意剪裁,舒卷方便,且在携带、 阅读、保存和收藏各方面都十分理想。作 为书写材料,缣帛的这些优点都是简牍所 不具备的,所以到东汉时,帛书得以盛行。
• “出版”一词是外来语,大约在近代机械印刷工 业初起的19世纪下半叶才从日语中引进。但是, 其内涵在公元10世纪的后唐长兴年间(930-933) 已有完整的表述。 • 在雕版印刷术诞生之前,中国的图书传播经历过 一个漫长而辉煌的传抄时代,正是因为传抄的相 对低效难以满足日趋旺盛的社会需求,所以寻求 生产制作技术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 • 传抄时代的开始,当不晚于商周。
• 由于缣帛较易朽损,流传数量相对又少,故古代 帛书的实物遗存极为罕见。
•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 马王堆帛书
• 马王堆古 地图
• 三、纸本书的版式和装帧艺术
• 纸与印刷术发明后,各地先后出现了许多优质 名纸和刻书中心,繁华的都市开始形成书肆集 中的特色文化街,中国图书编辑出版事业进入 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一)纸质抄本的装帧 • 卷轴装:
• 卷轴装包括卷、轴、褾、带、签五大部件。
• 卷轴装是根据缣帛和纸张柔软轻便、舒卷自如的 特点,依仿简册编连卷装的遗意发展起来的。如 果书籍内容较多,书卷则相应较长,展读不便。 尤其唐代,已出现主要供人查考典故、字义的类 书和韵书,书籍的卷子形式更显不适。于是,人 们开始寻找新的形式,旋风装、经折装就是这种 努力的结果。
• 1.关于编辑
• 古代的“编辑”涵义: • “编”,最早见于甲骨文中,由“册”与“糹” 合体而成。编连简册是它的的本义,即顺序编 排、编列之意。 • 辑,本义为车舆;又同“集”。东汉班固《汉 书》中常用之。 • 编、辑二字连用成词,最早见于《魏书· 李琰 之传》 。
• 现代编辑的定义是: • ⑴新闻出版和电影等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 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或摄 制)前的重要环节。⑵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 • 用现代语言概括,编辑是一种对文化载体进行 收集整理,使之次第有序、条理和谐,以便于 传播和贮存的活动。
• (二)册叶制度
• 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 叶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 形成了新的制度,史称“册叶制度”。册叶制 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内容。 我们主要介绍版式和装帧的基本情况。
• 1.版式
• 版式,指雕版印本书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 固定的单叶版面形式。其组成部分及名称如下:
• 具体说,一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主要研究内 容和研究任务可解析为一下几点: • 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 意义;
•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 地位;
•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 响; •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 及其历史作用; • 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 经验。
• 旋风装:
•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其形式为:以一长方 形纸为底,首叶单面书写,全部粘裱在底 纸的卷端。自第二叶起,双面书写,右侧 留出一条空白,供粘裱用。然后,将各叶 鳞次相错地自右向左粘裱在前叶下面的底 纸上。
• 这种装帧形式,展卷时状如龙鳞,收卷时 形似旋风,故名。旋风装除首叶外,其他 各叶皆可像现代书籍一样,逐一翻转,在 保留卷轴装外形的前提下,增加了书卷的 内容容量,解决了卷子翻检卷舒的不便。
第二节 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 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 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 一、简策制度
• 简册是春秋以迄秦汉三国时期的主要形式。它在 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后世正规书籍 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 简册之“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木质者 则称为“牍”。到了东汉,“简”可以泛指竹、 木质书写材料。现在,习惯上仍以“简牍”来概 称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策,又作册,是指由 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所以,简册就是指书 写在竹、木之上的书籍。 • 简册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 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 与编连4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