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申报》的经营理念: 1、市场志向的受众观 首先,实施“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理念 其次,《申报》在内容上作了很多的改进 (1)对言论的重视。 (2)重视新闻,对社会新闻进行革新。 (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低价策略 3、发行策略 4、多元化经营策略
早期的《申报》
《申报》聘请华人赵毅如为买办,主笔政者也均 为华人,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内容大致上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 本阜新闻、外阜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并开设文艺栏目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依泾杂说》 1827-1828 澳门 葡萄牙人主办 中英文 对照报刊 《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 内容以刊登各国 和广州新闻, 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为主,该刊刊载 的各国新闻实为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介绍,其本意是改 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 政1839年停刊
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创办于1815年8月5日,马 六甲,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米怜创办,米怜人主编。 麦都思一度代编,工作人 员中还有中国刻工梁发等。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共出七卷。最初每期印五 百本,后增加到两千本。 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 版式:右上角是嘉庆年号 传播,在中国近代报刊发 中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礼逊 1782-1834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 “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 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 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 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 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 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 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 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 立的局面。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 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 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 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 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 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 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 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 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7

(1)“小报”有一支分布在上自中央朝廷,下至地方衙门的采写、编排队伍, 他们将所探新闻售予坊间书肆主人,使报纸进入印卖流程,略具专业分工之特征。
(2)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强。 (3)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比朝廷官报更具备新闻纸的特质。 (4)小报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其中主要有读者了解政局变化的需要, 也有发行者牟利的需要,并催生了“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行业人群。
从时间上来看:除元代尚未见到有关官报记载外,从唐代开元 年间(713—741)到清末,朝廷官报始终存在,无名无分的“小报” 在北宋之后只是时隐时现;
从生存环境上看:官报在体制内生存,得到扶持,强势发展; 小报处于非法地位,备受打压,岌岌可危。
第一节 古代报纸
(四)以宣达皇权、出纳王命为官报功能
朝廷对官报一方面扶持发展,使之“衣食无忧”;一方面控制使用, 使之不能“越雷池半步”。
第一节 古代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
第一节 古代报纸
巴黎国立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
上都进奏院状上当道。贺正专使押衙阴信均等,押进奏表函一封,玉一 团,羚羊角一角,犛牛尾一角,十二月二十七日晚到院。二十九日进奉讫。 谨具专使上下共廿九人,到院安下,及于灵州勒住人数,分析如后:一十三 人到院安下,押衙阴信均、张怀普、张怀德,衙前兵马使曹先进、罗神政、 刘再升、邓加兴、阴公遂、阴宁君、翟善住,十将康文胜,长行王养养、安 再晟。一十六人灵州勒住,衙前兵马使杨再晟,十将段英贤、邓海君、索赞 忠、康叔达,长行十一人。一,上四相公书启各一封、信二角。王相公、卢 相不受……右谨具如前。其敕书牒并寄信匹段,并专使押衙阴信均等押领。 四月十一日离院讫。到日伏乞准此申上交纳,谨录状上。牒件状如前,谨牒。 年月日谨状。
★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 现在叫新闻信。
(2)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强。 (3)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比朝廷官报更具备新闻纸的特质。 (4)小报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其中主要有读者了解政局变化的需要, 也有发行者牟利的需要,并催生了“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行业人群。
从时间上来看:除元代尚未见到有关官报记载外,从唐代开元 年间(713—741)到清末,朝廷官报始终存在,无名无分的“小报” 在北宋之后只是时隐时现;
从生存环境上看:官报在体制内生存,得到扶持,强势发展; 小报处于非法地位,备受打压,岌岌可危。
第一节 古代报纸
(四)以宣达皇权、出纳王命为官报功能
朝廷对官报一方面扶持发展,使之“衣食无忧”;一方面控制使用, 使之不能“越雷池半步”。
第一节 古代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
第一节 古代报纸
巴黎国立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
上都进奏院状上当道。贺正专使押衙阴信均等,押进奏表函一封,玉一 团,羚羊角一角,犛牛尾一角,十二月二十七日晚到院。二十九日进奉讫。 谨具专使上下共廿九人,到院安下,及于灵州勒住人数,分析如后:一十三 人到院安下,押衙阴信均、张怀普、张怀德,衙前兵马使曹先进、罗神政、 刘再升、邓加兴、阴公遂、阴宁君、翟善住,十将康文胜,长行王养养、安 再晟。一十六人灵州勒住,衙前兵马使杨再晟,十将段英贤、邓海君、索赞 忠、康叔达,长行十一人。一,上四相公书启各一封、信二角。王相公、卢 相不受……右谨具如前。其敕书牒并寄信匹段,并专使押衙阴信均等押领。 四月十一日离院讫。到日伏乞准此申上交纳,谨录状上。牒件状如前,谨牒。 年月日谨状。
★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 现在叫新闻信。
绪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概说(03版)

二、发展脉络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远播古-清代中期)
第三阶段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民族报业兴起到新闻事业全面发展(1895-1927)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国共两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改革与发展(1949-)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学科的发展
主编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 和神话的义和团》,柯文 《国史大纲》,钱穆 《中国史纲要》,张荫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绪论:中国新闻传播史概说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学习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界定
一、定义与主要内容
1.定义: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一、定义与主要内容
2.主要内容: 新闻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业务 新闻从业人员的观念与实践 其它:如何开展新闻传播研究与教育
一、中国新闻传播史学发展历程
1.早期研究成果
《新闻纸略论》是近代中文报刊 刊登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4年1月。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专 著问世。 1927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版,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 奠基之作。
3.马克思主义开辟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新路。
二、怎样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
1.认真读教材,掌握要点及基本内容 2.要具备一定中国历史知识
学习方法:
• 理清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基本脉络; • 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主要新闻人物、主要
新闻媒介、主要新闻事件基本情况; • 结合现实
参考书目: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ppt课件

一、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
(2)口语传播的延伸形式 勤劳、聪明的先民们后又发现了喇叭等原始扩音器。
在青海地区民和县阳山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存物的考古发掘中,曾发 现过距今约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下来的一只长约二尺 左右、形状与现代的喊话筒相似的陶制喇叭筒。
号角、木铎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
的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 而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 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播
声音传得再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把它留住的, 稍纵即逝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 传播手段: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
(2)口语传播的延伸形式 勤劳、聪明的先民们后又发现了喇叭等原始扩音器。
在青海地区民和县阳山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存物的考古发掘中,曾发 现过距今约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下来的一只长约二尺 左右、形状与现代的喊话筒相似的陶制喇叭筒。
号角、木铎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
的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 而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 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播
声音传得再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把它留住的, 稍纵即逝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 传播手段: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日趋成熟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 从此,“英雄赞歌”代代传唱,志愿军的群像成为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象征!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
❖ 政治上:皇权 ❖ 观念上:天下 ❖ 外交上:朝贡 ❖ 认同上:文化 ❖ 文明上:农业 ❖ 施政上:理想主义 ❖ 思想上:忠君主义
❖ ······
❖ 政治上:主权 ❖ 观念上:国家 ❖ 外交上:均势 ❖ 认同上:祖国 ❖ 文明上:工业 ❖ 施政上:现实主义 ❖ 思想上:爱国主义
❖ 关于“传统”中国,梁启超曾论述道:“今我中国国土云者, 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 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 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 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 所以必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民族)。
3.民族国家认同感与新闻史研究范式
1)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的发展 3)民族国家范式——认同感确立
想象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P·安德森在其名作Imagined Community里,提 出了一个有名的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 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国家的由来
❖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 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 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 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 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 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 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 《来自上层的革命》P.187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
❖ 政治上:皇权 ❖ 观念上:天下 ❖ 外交上:朝贡 ❖ 认同上:文化 ❖ 文明上:农业 ❖ 施政上:理想主义 ❖ 思想上:忠君主义
❖ ······
❖ 政治上:主权 ❖ 观念上:国家 ❖ 外交上:均势 ❖ 认同上:祖国 ❖ 文明上:工业 ❖ 施政上:现实主义 ❖ 思想上:爱国主义
❖ 关于“传统”中国,梁启超曾论述道:“今我中国国土云者, 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 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 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 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 所以必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民族)。
3.民族国家认同感与新闻史研究范式
1)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的发展 3)民族国家范式——认同感确立
想象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P·安德森在其名作Imagined Community里,提 出了一个有名的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 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国家的由来
❖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 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 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 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 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 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 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 《来自上层的革命》P.1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 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活动。其最初形态往往是 所谓报业(press),具体说就是报纸 (newspaper)。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15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10
二、历史与新闻
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 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 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仅有客观的事实而无人为的表述或仅有 表述而无事实都不构成历史或新闻。
历史或新闻既关涉发生的事实,更牵扯 言说的叙事。
11
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记者,同时也是优 秀的史家。
历史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认识, 而不可能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 即对历史事实的重建、重构或重组。
8
❖ 龙应台的演讲 ❖ 人文:文、史、哲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 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 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 从判断它的未来?”
14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新闻事业与新闻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闻传播的历史,同人的历史一样古老,它 起源于远古人类群居时代的传播活动。
而新闻事业(Journalism)则是在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 开始形成的。
16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 播的实际能力。
离开这三大板块,新闻传播学就无法构成一 门系统、完整而有机的学科。
5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二、历史与新闻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四、研究新闻史的要求、方法 五、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4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 新闻传播学由三大板块构成:
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 的规律和本质;
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 发展历程;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史学观:
以史料或文献(文物)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 全面地描绘那个客观的历史存在。
7
历史: 所谓历史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
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即历史事实;另一 方面是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既历史 认识。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主讲教师:陈开林
E-mail :124ckl@
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学时安排:
☺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一学期,32学时。
2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
(学科的成立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新闻、新闻事业
传播:人类的交往活动之一,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活动。
新闻: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项内容,在此特指新 闻信息的传播活动。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 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 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 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新闻事业 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9
❖ 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 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思 考。
❖ 新闻传播史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 ❖ 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属于生动
的现实。
❖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同样起着类似 个人记忆的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当 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 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活动。其最初形态往往是 所谓报业(press),具体说就是报纸 (newspaper)。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15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10
二、历史与新闻
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 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 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仅有客观的事实而无人为的表述或仅有 表述而无事实都不构成历史或新闻。
历史或新闻既关涉发生的事实,更牵扯 言说的叙事。
11
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记者,同时也是优 秀的史家。
历史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认识, 而不可能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 即对历史事实的重建、重构或重组。
8
❖ 龙应台的演讲 ❖ 人文:文、史、哲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 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 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 从判断它的未来?”
14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新闻事业与新闻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闻传播的历史,同人的历史一样古老,它 起源于远古人类群居时代的传播活动。
而新闻事业(Journalism)则是在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 开始形成的。
16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管 理 培 训 课 件安全 培训讲 义工作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服 务技术 中国新 闻传播 史绪论 (PPT3 9页)
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 播的实际能力。
离开这三大板块,新闻传播学就无法构成一 门系统、完整而有机的学科。
5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二、历史与新闻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四、研究新闻史的要求、方法 五、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4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
❖ 新闻传播学由三大板块构成:
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 的规律和本质;
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 发展历程;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史学观:
以史料或文献(文物)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 全面地描绘那个客观的历史存在。
7
历史: 所谓历史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
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即历史事实;另一 方面是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既历史 认识。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主讲教师:陈开林
E-mail :124ckl@
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学时安排:
☺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一学期,32学时。
2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
(学科的成立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新闻、新闻事业
传播:人类的交往活动之一,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活动。
新闻: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项内容,在此特指新 闻信息的传播活动。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 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 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 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新闻事业 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9
❖ 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 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思 考。
❖ 新闻传播史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 ❖ 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属于生动
的现实。
❖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同样起着类似 个人记忆的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当 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