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10(微课) 人教课标版常用教案

合集下载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

(3)能够欣赏和评价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窦娥冤》。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元杂剧的艺术风格。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窦娥被冤枉的悲惨故事。

2. 故事梗概:窦娥被冤枉杀人,经历了严酷的审讯和酷刑,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她临刑前,她发誓要报仇,她的冤屈引起了天的愤怒,引发了灾难性的洪水。

后来,真相大白,窦娥的冤屈得到昭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

(3)欣赏和评价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元杂剧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解析:学生自主阅读《窦娥冤》,合作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比较元杂剧的艺术特色,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元杂剧的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 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窦娥冤》,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品文,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3.品文化,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难点: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概括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展示法、比较归纳法五、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六、教学设想: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

“品文”环节运用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它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一、品文——故事情节与曲词特点(一)梳理故事情节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2.教师板书人物冲突关系表教师过渡小结:既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折,去欣赏《窦娥冤》的悲剧之美吧。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_1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_1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元杂剧简介⒉关汉卿简介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⒊《窦娥冤》剧情简介三、整体感知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四、讨论交流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示例:(一)强烈的反抗精神⑴指天斥地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

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明确: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窦娥冤》一、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分析和理解剧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主题和意义分析;3. 文学鉴赏与阅读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一些有关明代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前知识。

2. 观摩(15分钟):播放一段《窦娥冤》的电视剧或在线观摩,让学生初步了解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情节分析(30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小说《窦娥冤》的相关章节,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剧中的基本情节,并展示给全班。

4. 人物分析与讨论(30分钟):让学生就剧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与讨论。

5. 主题与意义(30分钟):通过指导学生细读小说《窦娥冤》,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主题并谈论其意义,同时让学生思考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主题的影响。

6. 文学鉴赏(30分钟):介绍《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文学价值,并组织学生进行跟读或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朗读能力。

7. 总结与评价(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窦娥冤》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五、板书设计:《窦娥冤》- 基本情节- 主要人物- 主题与意义- 文学鉴赏六、教学辅助:- 电视剧《窦娥冤》片段或在线观摩- 课堂讨论小组分组表- 《窦娥冤》小说文本- 纸笔等写作用具七、教学辅助:- 电视剧《窦娥冤》片段或在线观摩- 课堂讨论小组分组表八、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窦娥冤》故事的兴趣。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分析《窦娥冤》中的主要人物。

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师中心稿)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一.介绍关汉卿和元杂剧: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道德观念。

学生能够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讨作品中的冤屈现象及其社会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冤屈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窦娥的冤屈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不公和冤屈现象的存在,培养正义感和同情心。

学生能够通过作品反思社会现象,提高对人性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学生阅读《窦娥冤》全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窦娥、张驴儿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冤屈主题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冤屈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深入理解冤屈主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冤屈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2. 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窦娥冤》全文,注意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探讨其原因和社会背景。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冤屈主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写作、演讲等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阅读笔记、讨论报告等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写作、演讲等环节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窦娥冤》全文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媒体资源:相关电影、电视剧、动画等作品,用于辅助理解和分析。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2)树立正义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感受元杂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和特点。

(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冤屈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剖析作品中的封建社会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2)讨论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树立正义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窦娥冤》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善良与刚强,认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善恶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2. 领会作者对正义和邪恶的揭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2. 以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元杂剧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提问解答: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窦娥冤》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探讨不代、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 影视作品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窦娥冤》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与原作之间的差异。

七、课堂互动1.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小组竞赛:开展关于《窦娥冤》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与反思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教师不能掌控教学的主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不能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接收。

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师主导走向自主学习。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思考权真正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允许课堂上争辩,允许异样的声音。

当然学生的发问应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进行。

学生查资料,教师组织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先教师引导,然后慢慢放开,将学生分成四组,展开提问、讨论、小结,从而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典型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戏剧的兴趣。

3、学习关汉卿和窦娥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坎坷与
挫折,积极向上。

教学重点:
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这句话真正道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因为舞台直接面对观众,不允许演员有任何的失误,不像影视电影拍不好可以重拍。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总感觉戏剧不可触摸。

这节课,我们通过窦娥感受下舞台艺术带给人震动心魄的力量。

二、小组问题整合:
1、窦娥为什么指斥天地?
2、分析窦娥形象?
3、窦娥的悲剧因素有哪些?
4、本文采用哪些表现手法?
三、分组、讨论
四、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问题一:
小组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受封建神权思想严重影响,窦娥相信天地,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看清社会本来面目。

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是对神权的大胆怀疑、遣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初步觉醒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小组四:对天命的认同,天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如果这个秩序不能保证当事者正常生活,或是成为当事者生活的摧毁者,人们往往感到绝望。

这个时候
文人会选择佯狂避世,普通人会呼天抢地,怨天怨地。

师总结:在祥林嫂的死亡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相信鬼神,明察是非,主持人间公道。

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以青天自喻。

屈原曾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
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

疾痛惨桓,未尝不呼父母也。

《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在斥责中,我们看到了窦娥的反抗。

请同学们读出窦娥的感情。

问题二:
小组一:勤劳善良、孝顺贤惠,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充满反抗精神,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小组四:窦娥身上有着强烈的矛盾性,既刚强又软弱;既恪守封建道德又不满封建制度;既相信官府又痛恨官吏;既痛恨封建社会又寄希望与天地这样的矛盾的人。

小组三:自怨自艾,性恪单纯,对官府抱有幻想,在反抗这个社会的背后,她不在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的尊严,只是想给自己树立起一块贞节牌坊。

师总结:用一个字来概括窦娥的形象:美。

剧本中没有她外貌的描写,可我们却实实在在感觉到美的存在。

美和善本来是中华民族弘扬的优秀品质的,可现在却成了杀死窦娥的刽子手,可以说千古奇冤。

问题三:
小组二:、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
、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
、高利盘剥
、自觉伦理道德精神殉葬者
总之,除了社会各方因素外,还有自己性格的因素,都把窦娥推上了断头台。

师总结:“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

窦娥的悲剧不仅是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更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从而使悲剧中暗暗艺术达到较高的悲壮的境界。

问题四:
小组一: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血溅白练:彰显冤情
六月飞雪:还我清白
亢旱三年:惩治邪恶
浪漫主义手法使窦娥形象更加突出,反抗精神更鲜明;使主题思想更深刻,矛盾冲突更激烈;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悲剧气氛更浓烈。

2、运用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运用典故不仅仅成为窦娥抒
发冤情的手段,而且也为我们走进窦娥内心世界,聆听她的怨愤,打通了情感之路。

3、语言通俗易懂,体现“本色”特点。

五、拓展延伸:比较刘兰芝、祥林嫂、窦娥三者的异同
六、总结:
我们不忍心听到刘兰芝深情的说“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我们也不忍心看到祥林嫂用麻木的目光问我“一个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

我们更不忍心看到窦娥在刑场上立下三桩惨烈的誓言。

可她们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中国女子的勇毅始终没有被时间证明而消亡。

”没有消失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勇敢和坚强,还有她们的纯洁和善良。

这种人性之美被现实摧毁,是人生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

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记下来,我们下节课交流讨论。

七、作业:探究性学习,由窦娥看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