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

《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

《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争论、实践等途径获得学问和技能的过程。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夜归鹿门山歌》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孟浩然〔唐代〕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吵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似乎突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夜归鹿门山歌》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特别吵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潇洒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终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落,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四周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吵闹,首句表现的是宁静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亮而猛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其次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呈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掩盖,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沉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坎坷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一、《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翻译: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

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

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原文】《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夜归鹿门歌原文赏析及简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赏析及简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赏析及简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赏析及简析
古诗《夜归鹿门歌》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作品赏析
【注释】:
渔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阳东。

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

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简析】: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

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
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
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
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
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

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
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

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