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范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

合集下载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中国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时,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新
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
操和创新能力。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其次,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
和特长。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其特点来制
定教学计划,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
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实践和体验。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而是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
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这让我明白到,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
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秉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努力。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一)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

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

《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

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

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

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读完《走近陶行知》这本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书中生动的叙述和细致的描述,我了解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和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倡导尊重学生个人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独立的人。

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和能力。

另外,在书中我也了解到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章思想深邃、言辞优美,感染力十足,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读完《走近陶行知》这本书,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教育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人。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

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

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

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

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

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

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

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

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

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

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

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和作家,他对教育和人生有着独特的
见解,他的著作《读书十五札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阅读这本书
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陶行知在书中提到了“读书要有目的性”,他认为读书
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从而更好地
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其次,陶行知强调了“读书要有态度”,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
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

读书时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被
功利和功名利禄所困扰,要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阅读,从中获取快
乐和启发。

最后,陶行知还提到了“读书要有方法”,他认为读书要注重
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要善于思考和分析,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和分享。

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见解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会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更加注重目的性、态度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感谢陶行知的启发,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doc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doc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引言:这是一篇关于“走近陶行知”的读后作文。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没有爱,老师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

爱学生,就像爱学生一样,用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

导言中有更多关于《走近陶行知》一书的文章。

读完《走近陶行知——教师的读者》一书,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深感惊讶。

陶行知独特的“生活即教育”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倡导和实践着爱的教育。

他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

它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没有爱,老师无法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

爱学生,就像爱学生一样,用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不可能产生吸引学生所需的智慧和技能。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偏爱另一部分学生,MoMo。

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尤其反对“以丑择美”的选择方法。

他开办了一所天才教育学校来爱所有难相处的孩子,包括那些有身体缺陷或疾病的孩子。

他做到了谚语所说的:“每个人都喜欢漂亮的孩子,只有那些爱丑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老师爱学生,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有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是严格的,爱是教育。

陶行知在尽力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时,告诉他们要把节俭作为一种美德,绝不浪费。

特别是,当他看到学生的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他给予了他们及时的关心和关注。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以下是关于走近陶行知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一)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教育著作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关注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

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

现在我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离开了生活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生活化" 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创新能力。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深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

陶行知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版”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

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自学、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恰恰恰恰相反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当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班主任,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经已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某位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辣椒,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举起抓著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男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以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结构性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算法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师生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营造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踏进学生的心灵。

前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后边自己的感受: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

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

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
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

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

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

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