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 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按临床表现分为双侧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
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 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 岁。
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 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2 病因病机2.1 病因本病是因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
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
DPN 的病机有虚有实。
虚有本与变之不同。
虚之本在于阴津不足,虚之变在于气虚、阳损。
虚之本与变,既可单独起作用,也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既可先本后变,也可同时存在。
实为痰与瘀,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互结并见。
临床上,患者既可纯虚为病,所谓“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又可虚实夹杂,但一般不存在纯实无虚之证。
虚实夹杂者,在虚实之间,又多存在因果标本关系。
常以虚为本,而阴虚为本中之本,气虚、阳损为本中之变,以实为标,痰浊瘀血阻滞经络。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DPN 病机是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按照气虚夹瘀或阴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夹瘀的规律而演变。
阴亏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简称DPN)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们对其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DPN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DPN的临床表现DPN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神经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觉异常、疼痛、肌力减退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感觉异常是其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常表现为感觉减退或消失、麻木、刺痛等。
疼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烧灼感、针刺感或电击样疼痛。
肌力减退则表现为肌肉无力,行走困难。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心血管系统、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多器官功能异常,如心率不规律、胃肠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辅助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DPN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电生理检查、皮肤生物电阻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等。
临床症状和体征是DPN诊断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对于诊断DPN的患者,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感觉异常、疼痛症状、肌力减退等情况,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还应考虑到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DPN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确定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这一检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对于DPN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皮肤生物电阻测定是一种新兴的DPN诊断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定患者皮肤的电阻值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较好地反映了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
与传统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相比,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伤,并且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更为一致,已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可靠的DPN诊断方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患有的神经功能障碍。
其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主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以下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的详细介绍。
首先是诊断。
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下肢感觉异常、感觉丧失、疼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应高度怀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1. 病史询问: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患糖尿病的时间、用药情况、血糖控制情况等。
还需要询问患者的神经症状,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神经系统(例如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可能的异常表现。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触觉和温度感觉测试、深感觉测试、肌力测试、反射测试和神经肌电图(EMG)等。
3. 实验室检查:基于糖尿病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 fasting blood glucose(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serum creatinine(血清肌酐)、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尿白蛋白和肌酐比例)、thyroid function test(甲状腺功能测试)、complete blood count(完全血细胞计数)等。
其次是治疗。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并阻止其进一步进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 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糖尿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抗痉挛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降低血糖、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2.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临床护理科普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护理科普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有学者预测到2030年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到3.66亿,而其中近半数患者将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它是由不同病理生理机制所致、具有多样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会导致四肢麻木,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灼烧感或蚁爬感等感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具体表现为四肢疼痛,活动能力下降,四肢不协调的症状。
此外,还会导致足溃疡、坏疽甚至截肢。
据统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截肢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显著增加无痛性心梗以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并增加了医疗负担。
另外糖尿病神经病变也不像我们曾经想的属于糖尿病晚期并发症,部分患者在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经发生。
然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阶段往往缺乏明显的症状,易被忽略,待临床作出诊断时,其往往已处于不可逆阶段。
早期干预可以阻止或减缓神经病变的进展,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积极预防和早期干预糖尿病神经病变尤为重要。
了解风险,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应对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早诊断及早干预可延缓甚至逆转神经病变的发生。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
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生的经验判断,缺乏客观、准确的诊断方法。
因此,开展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临床应用,有助于为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监测疗效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减轻医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通过记录和分析神经肌肉系统电活动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一类检查方法。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糖尿病有很多的并发症,血糖控制不好就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源,糖尿病神经病变就是其中之一,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下面就请济南糖尿病医院的陈弥主任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一下。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一、周围神经病变①远端肢体感觉障碍。
下肢比上胶重,呈对称性,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之一。
突出表现为两下肢麻木,伴有针刺样及烧灼样感觉异常,有时难忍受,夜间加重,有的呈自发性闷电痛或刀割样痛。
检查时四肢远端有“手套型”、“袜套型”分布的感觉障碍。
50%的病例可见肌肉萎缩,多发生在大腿部。
②远端胶体运动障碍。
起病急,多伴有肌无力、肌萎缩。
上肢的臂丛神经、正中神经最常受累,下肢以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的损害较多见。
二、颅神经病变多出现眼肌麻痹症状,其中以动眼神经不全麻痹为最常见,可能与局部缺血及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有关。
三、脑部病变在脑血管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比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这也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之一。
四、脊髓病变较少见,又称糖尿病性脊髓痨。
特点为走路不稳,如踩棉花感觉,容易跌跤。
五、植物神经病变①约有20%的糖尿病人有血管运动神经障碍、体位性低血压、下肢浮肿、皮肤温度低、两足发凉等症状,受寒后症状加重。
②约有60的糖尿病人合并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性腹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不伴有腹痛及感染表现。
有人认为是由于影响了内脏植物神经功能所致。
③并发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也相当常见。
多数为无张力性膀腕,表现为排尿费力、排尿不尽和尿潴留。
常合并有阳痿、早泄、逆行射精和不育。
④排汗功能常受影响,出汗异常。
最常见的是两下肢及躯体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而头部及上半身多汗,尤其在吃饭时面部大汗淋漓。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因为一旦很多并发症出现,就会出现很多的病症,像腿脚疼痛,麻木,都是并发症惹的祸,严重还会引起糖尿病足,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截肢的可能,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控制好病情,随时测血压、血压,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临床表现可以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触觉减退等)、疼痛、肌力减退等症状。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通过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
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也对诊断疾病起到辅助作用。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发生。
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和生活方式改变来降低血糖水平,以减轻神经损伤的进展。
缓解症状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等,可以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理疗等)、针灸和神经电刺激等,可以帮助恢复神经功能和缓解症状。
防止并发症发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足部护理、预防感染、定期进行神经功能和血管状况的评估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控制血糖、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避免寒冷、受伤等对神经的不良刺激,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提高神经的代偿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俞亚光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
周围神经分为三大部分:
①感觉神经:可使机体感觉到内外环境的冷、热、痛、痒等变化;
②运动神经:支配肌肉收缩舒张从而引起机体运动的神经;
③自主神经(又称植物神经);分布在全身内脏器官、腺体,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变:多见于糖尿病初期或血糖控制不理想者。
主诉双下肢极不舒服,麻木,过电感,蚁走感,烧灼感,酸胀痛等。
(2)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呈对称性,常伴有蚁走感,针刺样疼痛,踏棉垫感觉,行走困难,夜间疼痛加重,病人难以入睡。
(3)糖尿病急性痛性神经病变:发病突然而剧烈性疼痛,常发生在下肢远端,疼痛呈刺痛,钻凿痛,夜间为甚,病人多伴恐惧感。
有的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初期出现神经症状,被称为“胰岛素性神经病变”。
(4)糖尿病足:发生溃疡前常有较久的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
患者肢体麻木,烧灼样疼痛,脚踩棉絮感,间歇跛行,并伴有肌肉萎缩,足部变形等症状。
(5)糖尿病神经性肌病:此病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病变主要侵犯下肢近端肌群,如髋肌、大腿肌,伴有肌萎缩。
病人表现为肌无力,行走困难,尤其上台阶极为困难。
(6)糖尿病性坐骨神经痛、糖尿病性面瘫: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分布区压痛,行走困难。
糖尿病性面瘫主要表现为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简称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诊断对于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神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大幅进步。
本文将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临床症状的诊断特点:DPN的临床表现与神经病变程度和类型有关,常见症状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肌力减退、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重点应询问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的出现及其相关因素,辅以神经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神经生理学检查的应用: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DPN的主要方法之一。
主要有两种常用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简称NCV)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
NCV主要用于检测神经传导速度、神经兴奋传递的功能情况,而EMG则是评估神经肌肉连接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
这两项检查可通过测量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改变、神经电位异常等来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
4.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影像学检查在DPN的诊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RI 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组织的异常改变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具有无创、高分辨率的优势,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DPN。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逐渐变得更加准确。
临床症状的特点、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皮肤生物物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诊断和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和类型,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二、如何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几种方法可治糖尿病性神经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1、远端型原发性感觉神经病
多起病隐匿,首先累及下肢远端自下向上进展,很少波及上肢。
细有髓纤维受累时表现为痛性周围神经病或痛温觉缺失,主要症状有发自肢体深部的钝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尤甚。
双下肢有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缺失,跟腱和膝腱反射减退或消失,严重的感觉神经病时可累及躯干下半部分的腹侧,背侧不受累,称为糖尿病躯干多神经病。
2、自主神经病
几乎见于所有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交感和副交感纤维均可受累,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表现为心率对活动和深呼吸的调节反应减弱甚至发展为完全性心脏失神经。
由于交感缩血管功能减退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起立时出现头晕、黑蒙甚至晕厥。
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包括食管和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即所谓糖尿病胃轻瘫症。
其他胃肠功能障碍还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腹泻。
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时表现为性功能低下、阳痿、排尿无力,残余尿多和尿潴留,这种低张力性膀胱易诱发尿路感染和肾功能衰竭。
3、糖尿病足
其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皮肤干燥皲裂,小血管病导致的肢端缺血以及肢体痛觉缺失和关节变形引发的足端位置觉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为足趾、足跟和踝关节等处经久不愈的溃疡。
4、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