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

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主要的内容及意义;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简化、概括史实的能力,用辨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家是否还记得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英、美、法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那同学们是否知道,作为当今世界面积最庞大的俄国,它又是如何发展壮大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彼得一世改革(学生看课本,独立思考: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背景(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2)伊凡四世称沙皇,强化沙皇的专制权力;(3)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阅读课本《相关史事》,了解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命运)2.时间:18世纪初3.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请同学看课本《人物扫描》,使学生对彼得一世有进一步了解。
)4.改革的内容(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明确: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5.彼得一世改革意义(1)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地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为了维护沙皇的封建统治,沙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材通过讲述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改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理解改革的过程,感受改革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改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改革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分析改革前后的社会变化,认识改革的影响。
4.教师讲解:穿插讲解改革过程中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影响,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图片:收集改革前后的社会图片,直观展示改革的影响。
4.视频:寻找相关改革过程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19世纪中期的俄国社会状况,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改革的过程。
教师穿插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成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针对1861年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意义和影响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次改革,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对1861年改革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准备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激发学生对改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861年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俄国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分析改革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改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次改革。
提问:“你们认为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有何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1861年改革的背景,如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社会矛盾的加剧等。
展示改革的内容,如农奴获得自由、土地制度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教师提问:“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矛盾?如何解决?”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改革的影响,如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沙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改革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来深入了解俄国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掌握亚历山大改革和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内容,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及其原因。
2.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特点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史料分析法:分析反映俄国改革的史料,深入了解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改革的意义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农奴制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引出本课的课题《俄国的改革》。
2.呈现(10分钟)展示史料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如农民生活困苦、起义频发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如解放农奴、推行地方自治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秀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了解16—19世纪俄国在欧洲、亚洲扩张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俄国的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俄国两次改革的性质,认识两次改革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认清俄国的改革的局限性,即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感知这两次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探究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以上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教师引导:照片上的两位沙皇为俄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彼得一世改革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二、新课讲授(一)彼得一世改革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然后谈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学生回答: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国,进入沙皇专制时代;17世纪,俄国沙皇专制在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国家。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性质及内容。
学生回答:(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教育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A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B都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都是为了解放农奴 D都是该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7.下列四国中,哪一个国家与其他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 )
A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8、(2015·四川资阳·10)托洛斯基(1842年—1889年)出生于俄国农奴家庭,他的经历中可能出现的是(A)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3.总体目标: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对俄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能通过史料分析俄国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从内外因不同的角度做出判断(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5.能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俄国的两场改革在性质上的差异。(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课堂练习
1、(2015·河南省·1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称:“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D)
A.摆脱民族危机 B.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C.走资本主义道路 D.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 (2015·湖北荆门·13)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C)
A.市场问题B.资金问题C.劳动力问题D.原料问题
3、(2015·广东茂名·48)土地问题是各国革命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俄国农民通过赎买获得土地,中国农民通过土改获得耕地。”请问,俄国和中国的农民分别在什么事件中获得了土地?(AD)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视频内容,文字和图片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案(送知识点总结)

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的主要史实,理解俄国进行两次改革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影响。
本课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属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带有资产阶级性质,是俄国近代化的开端;了解废除农奴制的必然性和其遗留的消极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说出俄国建立,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通过合作探究,列举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3.通过师生探讨,说出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是各国富强的必经之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
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1.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
2.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 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的知识以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谜面是:“战胜对方你就可以得到他的房子。
”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里哟!学生:圣彼得堡。
展示图片《普京总统》与《彼得一世》教师: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著名城市,在这座历史名城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总统如此崇拜彼得大帝呢?他是谁?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揭晓答案吧。
(设计意图)教师先以谜语形式引出圣彼得堡,然后再由圣彼得堡引出彼得大帝,通过俄罗斯总统普京最敬佩的人的形式,将课程内容故事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俄国的改革”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及两次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情分析】对彼得一世改革,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掌握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明确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对俄国的领土扩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角度掌握。
对1861年改革的背景,教师应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即强化了农奴制方面来介绍。
19世纪,俄国的农奴制统治遇到空前的危机,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迫在眉睫。
对改革的影响,教师应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
【新课导入】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那么,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俄国的近代化历程怎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及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
那么俄罗斯是如何建立并逐渐统一的呢?其强大的原因是什么?一、彼得一世改革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介绍俄罗斯统一及沙皇专制制度建立的过程: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
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统一了俄国。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蒙古人(金帐汗国)对俄罗斯200多年的统治,使俄国带有东方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
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俄国也失去了与西欧国家经济与文化上的有机联系。
特别是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兴起的西欧相比显得落后与专制。
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发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彼得一世改革。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此时(17世纪),荷兰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材料二17世纪,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把持。
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17世纪的俄国盛行农奴制,落后于荷兰、英国等国家。
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进行了改革。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P7的“人物扫描”,对彼得一世进行简要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过渡:彼得一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和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文化影响。
他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
他曾亲自操纵船只出海探险,险些坠海溺死。
他假扮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并虚心学习;他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传授技术。
因此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成功与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魄力是分不开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的内容,出示表格,总结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材料二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
——列宁材料三彼得一世改革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普希金材料四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普京结合四则材料,评价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P7、P8的内容归纳后教师总结:通过彼得一世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
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教师幻灯片出示图片《俄国农奴》:提出设问:19世纪中期,俄国处于什么制度统治下?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的内容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及原因,回答设问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19世纪中期,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
社会危机: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受到限制。
幻灯片出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图片以及他说的一句话。
具体如下:“……现行的农奴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来加以理解: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但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
俄国在与土耳其及英法争夺巴尔干的克里木战争中失败,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
农奴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政府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实行改革,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渡过危机;二是继续顽固地维护农奴制,这必将导致农民自下而上地反抗,推翻沙皇统治。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决定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
幻灯片出示这节课的知识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在这些知识点中,目的、局限性、性质、意义相对来讲比较难。
要突破这些重难点,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学习与讲解,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最后由各小组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质疑整理报告给老师,由老师进行集中处理。
(1)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真的获得解放了吗?(2)如何理解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目的?(3)俄国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吗?(4)俄国废除农奴制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5)为什么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的目的,教师可出示亚历山大二世的一句话:“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通过学习句话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局限性、性质、意义等可参照教材P9的内容归纳。
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背景、性质与影响。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两次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影响要对比记忆。
【板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
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
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
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
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
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提示: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践行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1.材料展示“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
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和《兴建新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3.展示图文材料图一彼得一世倡图二中国军人强导的某一习俗改革行给行人剪辫子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
不料沙皇接过侍从递给他的一把剪刀,立即亲自剪除领主们的大胡子。
不久以后,彼得一世发布敕令:剪胡子是俄国人应尽的义务,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
设问:图一情景反映了彼得一世什么改革措施?图二情景是近代中国哪一次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此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提示:剪胡须;辛亥革命;它们都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改革社会陋习,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先进技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教师补充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目标导学三: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影响1.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P8“相关史事”,分析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提示:俄国经济落后;农奴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社会矛盾;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读史料材料展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的目的。
译文:凡是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地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我尽力去做到了(如让获得自由的农民赎买份地等措施)。
它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3.读教材和漫画图,引导学生说出改革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
提示:农民“解放”的实质: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
4.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拓展延伸:试从背景、时间、领导人、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