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

合集下载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王泽坤及其当代价值r n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以影像物/u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

法国著名哲学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积”的转变。

与之相随,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从以生产为主导到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变。

与马克思曾经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因此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

从实践上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对现代消费、传媒等进行批判性审视,同时也能为我们有效规避景观迷惑和消费陷阱提供指引。

I一'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拜物教批判理论当今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成为“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的世界”。

这一变化意味着景观开始脱离现实生活,同时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实现了分离。

基于此,德波提出“分离是景观的全部”一说。

他说:“工人并不生产自身,他只是生产出一种独立于自身的力量。

”而这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分述为四个方面:一是工人劳动的异化,二是劳动产品异化,三是人类本质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

在《景观社会1书中,德波也对“分离”做了四点分述,而他提出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存在根本区别,但他的“分离”学说并不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简单复制。

比如,德波对非劳动时间的分离就有新的见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换句话说,商品拜物教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商品拜物教只是资本主义颠倒关系的初级表现,而更为隐蔽的则是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这一观点。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与自我殖民——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及其批判性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与自我殖民——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及其批判性
再 能让 人幻 想实 在 的东西 ,因为它 就是其 虚拟 的实 在 。④ ” 人们 正是 在这 中“ 美 的罪 行 中被资 本 主义再 完
在 传 统 马克思 主义 那里 , 本 主义 社 会 的商 品 资
生 产是 以物 与物 之间 的关 系替代 了人 与人 之 间的社
会 关 系 , 被 商 品生 产 所 异 化 , 个 社 会 成 了一 种 人 整 “ 品拜 物教 ” 商 。德 波对 “ 观社会 ” 景 的批 判则 继 承 了 传 统 马克 思主 义对 资 本 主义 社 会 的批 判 , 只是 商 品

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与 自我殖民
居 伊 ・ 波 “ 观 社 会 。 论 及 其 批 判 性 德 景 。 理
王 士荣 , 成 才 2 刘
(. 1 安徽 师 范大 学政 法 学 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0 2 南通 大 学文学 院 江苏 南通 2 6 1 ) 2 0 9

的 , 展就 是一 切 。 发 景观 的 目标 在 于它 自身 。 社会 中 ”
人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 在被异 化 为物与 物之 间关 系 的基 础上 , 再度 被异 化 为人与 影像 之 间的关 系 , 且成 为 并 了 当前 资 本主义 生产 方式 的 目标和 “ 实社会 非现 现 实 的核 心 ” .成 为 消 费 时代 人们 “ 导性 的生 活模 主
意 义有 三 个 方 面 : 、 少 数 人 ” 造 与操 控 演 出 而 一 “ 制 “ 数人 ” 多 默默 地 观赏 , 少数 人 ” 幕 后操 纵 的资本 “ 指 家 , 多数人 ” 被支 配 、 制 、 从 的普通 大众 。 波 “ 指 控 顺 是 德里亚 意 义上 的“ 默 的大 多数 ” 二 、景 观 ” 沉 ; “ 对大众 的控 制不 是 暴力 的政 治意 识 形 态 , 而是 具 有 深 刻奴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引言德波(Guy Debord)的《景观社会》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批判之一。

在这本书中,德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景观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文本学的角度来解读《景观社会》,分析景观拜物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商品对于个体、社会和文化的殖民化。

一、景观拜物教的形成背景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德波指出,资本主义的景观化过程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景观拜物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宗教信仰,它以商品和娱乐为神,通过无休止的消费来获取幸福感和满足感。

景观拜物教的形成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市场经济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景观拜物教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商品生产和消费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商品的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大幅提高。

这种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不断购买新的商品来获得新鲜感和满足感。

1.2 大众传媒的崛起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景观化的文化娱乐开始泛滥。

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宣传力量和广泛的传播渠道来营销商品和塑造人们的消费观念。

因此,大众传媒成为景观拜物教的重要推手,将商品和消费观念灌输给大众。

1.3 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为商品消费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体验。

随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普及,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购买商品,并享受到更多的购物体验。

这种便利性和体验性进一步加深了景观拜物教的影响。

二、景观拜物教对个体的影响景观拜物教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份认同的重塑、欲望的无限扩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2.1 身份认同的重塑景观拜物教通过商品的拜物化和人与商品的关系来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

个体通过消费高档品牌和奢侈品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这种身份认同的建构往往是建立在外在形式和物质表象上。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导言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盖·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提出了“景观拜物教”的概念,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对人类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深度渗透。

本文将着重从文本学的角度对《景观社会》进行解读,探讨景观拜物教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景观拜物教的内容景观拜物教的核心思想是商品对社会的支配以及媒体对现实的操纵。

德波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已经完全成功地殖民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人们沉浸在物质消费的愉悦之中,不断追求新的商品以寻求满足感。

同时,媒体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通过信息的传播和塑造来操纵人们的意识形态。

景观拜物教将商品和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支柱,共同构建了现代社会的景观。

二、景观拜物教的表现形式1. 广告文化的繁荣:广告作为商品宣传的主要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和文案,塑造出一种美好而理想化的生活场景,诱导人们购买商品。

广告语言狡猾而巧妙,通过情感共鸣和渴望的煽动,让消费者相信只有购买特定的商品才能实现幸福和满足。

2. 电视和大众传媒的流行:电视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声音的冲击力,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广告和宣传的最佳媒介。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及其对观众/读者的信息筛选与主观塑造,使其成为塑造大众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3. 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通过精心打造的个人形象与展示自己的生活,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追求虚拟的社会认可和满足,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广告和商业营销的目标。

三、景观拜物教对社会的影响1. 夸大消费观念的强化:景观拜物教让人们将个人幸福感和安全感与商品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对物质的追求和消费的冲动。

人们开始将购买和拥有商品作为满足内心需求的主要方式,使得物质成为了人们评价幸福与满足的标准。

通往伦理乌托邦的“景观社会”批判

通往伦理乌托邦的“景观社会”批判

收稿日期:2020-01-20作者简介:张熊(1995-),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通往伦理乌托邦的“景观社会”批判张 熊(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德波通过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与商品消费现象,将已蔓延至日常生活全体的异化界定为在商品图像的符号诱导下不断消费的表象性生活,即“景观”。

景观是商品实施统治的重要意识形态工具,其背后掩藏的是图像符号操控下物与物的关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取代以及消费行为的非理性化,把人拖入消费主义的深渊。

德波针对景观异化提出了别具创意的“构境”革命方法,但其理论已经偏离了经济批判的历史唯物道路,只是求得异化环境下自我意识的幸存,最终的革命前途只能沦为通往伦理乌托邦的理想愿景。

关键词:德波;景观社会;大众传媒;符号理论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20)07-0053-08 自卢卡奇(GeorgLukács)以来,社会批判理论逐渐偏离了马克思的经济批判而走上了文化批判的道路。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一员,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GuyDebord)因其在《景观社会》(TheSocietyoftheSpectacle,1967)一书中,揭露了大众传媒时代的“景观”(spectacle)异化现象而名声大噪。

尽管学界在德波的书译介至国内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明了德波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实质,也初步确定了德波在西方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中的中介性地位,但是并未结合社会批判路径的转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来对德波的理论展开与理论走向进行分析,因此本文拟就德波理论所处的经济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交汇路口”地位出发,厘清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文化在德波理论中的作用关系,解答诞生于经济异化的景观为何会表达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问题,指出其通往“伦理乌托邦”的实践出路与革命失败的必然前景。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张涵摘要: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

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象统治一切;伪世界;总体策略法国哲学家德波(GuyErnestDobord, 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着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景观”及“景观社会”德波着作中的“景观”(spectacle)这个词,出自拉丁文“spectae”和“specere”,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德波第一次使用这个一词,是在他发表于《情境主义国际》1959年第3期的关于《广岛之恋》的影评文章中。

据胡塞的考证,这个词大体在“景观”意义上使用,应该是源出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张涵摘要: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

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象统治一切;伪世界;总体策略法国哲学家德波(GuyErnestDobord, 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著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景观”及“景观社会”德波著作中的“景观”(spectacle)这个词,出自拉丁文“spectae”和“specere”,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德波第一次使用这个一词,是在他发表于《情境主义国际》1959年第3期的关于《广岛之恋》的影评文章中。

据胡塞的考证,这个词大体在“景观”意义上使用,应该是源出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虽然德波本人没有专门直接界定他所重视的“景观”这个概念,后来的弗尔茨和贝斯特在其笔下对于“景观”有过方方面面的定义:其一,景观指“少数人演出而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

《景观社会》的当今思考

《景观社会》的当今思考

《景观社会》与当今社会的思考当我们深入探讨当今社会,会发现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这本出版于2007年的著作中,德波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世界已经逐渐被“拍摄”或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景象。

这不仅仅是关于影像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体验和与这个世界互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景观”是什么。

在德波的眼中,景观是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我们的消费、娱乐、信息获取等都与景观紧密相连。

例如,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浏览各种新闻或广告,我们实际上是在与一个由影像、符号和信息构成的景观互动。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直接的、真实的体验,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中介和转化。

这些中介不仅仅是影像,还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符号和信息流。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构建和重塑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的形成往往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欲望、消费和虚幻。

回到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景观无处不在。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在路上看到的广告牌、电视上播放的广告、手机上的推送消息——这些都是景观的一部分。

它们不是基于真实的需求或信息,而是基于如何激发我们的欲望,促使我们进行消费。

景观不仅是关于商品和消费,它还是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中?德波认为,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的日益发达和商品的丰富,单纯的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主导人们行为的唯一因素。

相反,欲望、符号和形象成为了新的驱动力。

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是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同。

这种心理满足往往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

一个商品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物品,它还承载了各种符号和意义。

例如,一个名牌包包不仅仅是为了装东西,它还代表了地位、品味和认同。

这种符号化的消费正是景观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这种景观化、符号化的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越来越远离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积极参与,而是沉浸在一个由影像、符号和欲望构成的世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张涵摘要: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

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象统治一切;伪世界;总体策略法国哲学家德波(GuyErnestDobord,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着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景观”及“景观社会”德波着作中的“景观”(spectacle)这个词,出自拉丁文“spectae”和“specere”,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德波第一次使用这个一词,是在他发表于《情境主义国际》1959年第3期的关于《广岛之恋》的影评文章中。

据胡塞的考证,这个词大体在“景观”意义上使用,应该是源出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虽然德波本人没有专门直接界定他所重视的“景观”这个概念,后来的弗尔茨和贝斯特在其笔下对于“景观”有过方方面面的定义:其一,景观指“少数人演出而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

所谓的少数人,是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充斥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则是指的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

所以,德波里亚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形容“痴迷的观众们”。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4页)其二,“景观”的这种作用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

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干预中实现了隐性控制,这形成了最深刻的“奴役”。

其三,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娱乐”迷惑之下,“大多数”会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对“景观”概念的实质,贝斯特还有另外一种概括:“景观的现实是:(1)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2)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的社会状况,‘已经变得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以及(3)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的刺激力量”。

([美]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波和后现代理论》,载[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6页)可见,这种种定义本身就体现出他们对“景观”的批判性质。

二、从“抽象统治一切”到“意象统治一切”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以上所说的“景观”呢?德波讲,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的新情况;他是为引伸马克思的理论才提出了这一概念。

德波强调,他的论述,是从马克思那里引伸而来的,是对马克思话语的特意改写。

在德波看来,马克思在揭示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与商品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时,认为商品社会在深层上是“抽象统治一切”。

因为马克思曾经这样论述:“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8-89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

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

……关系当然只能表现在观念中,因此哲学家们认为新时代的特征就是新时代受观念统治,从而把推翻这种观念统治同创造自由个性看成一回事”。

德波强调,从生产出发来考察商品社会,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点。

商品普遍交换的前提在于价值统治一切,而价值的基础是劳动一般,这是对劳动的抽象。

德波解释说,也正是在劳动抽象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普遍的交换体系,这种交换体系才可能造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因此物的统治关系对应于有关社会生活本身的抽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商品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以物为直接基础,但这种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隐而不现的,因而马克思认为物的依赖关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抽象存在。

德波为论证他所强调的“景观”而提出“意象统治一切”,据他自己讲这是因为必须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而提出新的理论。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传媒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西方社会进入到被学者们所称的“文化消费”时代。

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时尚与广告的弥漫,使得人们的消费主要成为被广告引导的。

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意象成为人们消费的依据。

因此,消费不再只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首先变成了是否合乎时尚以在文化时尚中表现由其引导的“身份”需要的消费;凡是不能经过广告符号与意象加工的物品,也就不具有消费的优先权。

当德波站在大众文化基础上来看待这种社会情况,便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意象”是“统治一切”的。

国外有学者指出,德波的论述是立足于与马克思不同的社会层面:在马克思时代,甚至在卢卡奇时期,主要还是大工业生产隆隆进军之时,消费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体现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视野,更谈不上电子媒介在消费中突出起中介作用问题。

所以贝斯特在评论德波时指出:德波理论的基础,是站在现代传媒社会的基础上的。

我国学者仰海峰又由此特别指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德波。

也就是说,当“意象统治一切”时,社会的生产就变成了意象的生产。

因为,进入大众传媒世界之后,物的消费过程,首先必须转变为符号的生产与传播过程。

例如,通过广告的影响,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消费意象之后,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

对于这种购物经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人们买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广告,对于一种全新的产品,如果在广告中没有出现过,往往是少有问津。

德波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受“意象统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物的消费以意象为中介时,物往往是“意象”地将自己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不只是直接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而是表现自己的“意象价值”,意象的生产也就变成了“表现的垄断过程”,如果说商品社会是“抽象统治一切”的话,那么在这时的社会则是“意象统治一切”,以致资本本身成了意象。

德波讲,这种情况下的社会就是他要论述的作为“意象统治一切”的社会,也就是“意象社会”,即“景观社会”。

德波基于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人“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关于受“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给出了他所解释的“商品社会”与“景观社会”的比较。

他强调,如果说商品社会的产生体现了“从存在到拥有”(beingintohaving)的转变,那么这时社会的产生则体现了“由拥有向展示”的转化(havingintoappearing)。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就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而德波在其着作《景观社会》一开头则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

”([法]德波:《景观社会》,第3页)德波的这一描述,表达了其所要分析的时代,即当时许多学者所称的“情景主义”(Situationistlnternational)时代。

基于这种“情景主义”,德波强调:“景观社会”已经取代了“商品社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景观社会与商品社会之间存在着绝然的断裂。

在情境主义者看来,“景观是商品实现了对社会生活全面统治的时刻”。

(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第65页)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景观社会是商品社会的完成阶段。

但是,在德波的分析中,景观社会与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社会,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德波强调这种差异在于:商品社会中,物作为直接的统治者物化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目的。

而在景观社会中,交换价值通过对使用价值的全面支配,又创造了一种自我运作的条件。

用德波自己的话说:“使用价值走向了没落”。

如果说在商品社会,物或现实被分解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话,那么在景观社会中,则分解为现实(reality)与意象(image)。

在德波讲来,景观社会就是一种意象的社会,这是一个“意象统治一切”的社会。

也就是说,“景观社会不是意象的收集,而是指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意象所中介”。

所以德波才讲到:如果说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重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那么“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三、“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及“伪世界”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德波特别论证了“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

德波在揭示“景观社会”的特征时,强调其中经历着“伪存在的二次方”。

这里的意思是:德波由对马克思的话特加以引伸,“物化”变成“表象化”,于是有这样的系列:物化→表象化→符号化(德波称这就是“伪存在的二次方”)。

这就形成了“情景主义”的“意象”,所以才有“意象价值”;这样,从“商品拜物教”形成由商品延伸的新的拜物教,形成“意象拜物教”,而实际是“意象拜符号教”。

马克思《资本论》,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细胞的商品出发,一步一步引领人们探索各种迥异的物与物关系背后所真实存在的货币、资本关系,揭示了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