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性分类39431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去、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
汉语中的词语词性分类介绍

•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 同音词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达手段,如“一口剑、一枝箭”,“一线阳光”,“一 小串珠子”。
• 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例如:
• 架次: 计算飞机架数次数的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 两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 •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 1.动词“是”
•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 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 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 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 “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 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 数词的语法特点:
•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 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 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 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 〔是〕好”。
• 2.动词“有”
•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四.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①基数:一、二、百、千、万、亿②序数:第一、第二、第三③分数: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④倍数:一倍、十倍、百倍⑤概数: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五.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六.代词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七.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八.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九.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十.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十一.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 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
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 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 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 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如:高高兴兴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 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 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 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 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表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 害怕、担心、讨厌
表判断:是
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 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 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 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1)“是”用在名词前是动词,这种“是”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 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开车的”、 “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 的了”等里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2)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 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 敢”、“这样做〔是〕好”。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
“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 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 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 “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 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 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 可用于数目的减少。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1)有专用的,如:A度量衡单位:尺、丈、升、斗、
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B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
张、匹、块、片、只、架、枝、艘、辆、幅、座、句、
段、篇、章、首
C集体单位:双、对、副、堆、
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 减后的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1.表示数量增加的:增加(了)、增长(了)、上升 (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 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 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 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表示数量减少的:减少(了)、降低(了)、下降 (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 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 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 “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 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 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 受伤没有?(对)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数量等的词。例如: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 变化等的词。例如:
在、
表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 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 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名、动、形、 数、量、代
虚词——副、介、连、 助、叹、
拟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人名: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姐姐 物名: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
化 时间名词: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处所名词: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方位名词: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D不定单位:些、点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 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同音词的功能和形象化的 表达手段,如“一口剑、一枝箭”,“一线阳光”, “一小串珠子”。
2.动量词 动量词表动作的量,也有专用和借用两类。专用的如 “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 遍、场、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 一天”的“眼、刀、天”。
(四)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
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 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 格式是“几分之几”。 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 “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 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 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