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简单总结初中

溶液知识点简单总结初中什么是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常见的溶质包括盐、糖、酸、碱等物质,常见的溶剂包括水、酒精等物质。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各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通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的斜率决定了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但也有例外,有些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并不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没有溶质溶解度增加的余地的溶液。
它可以通过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溶质或者降低温度来形成。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有限的,溶质的金属多数时候会在饱和溶液中以固体状态存在。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比饱和状态下的溶解度更高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在溶质饱和溶液中迅速降低温度或者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溶质快速沉淀形成饱和溶液。
有时候过饱和溶液会在受到振动或者其他影响下迅速结晶析出。
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中所含溶质的量。
浓度可以通过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来表示。
其中质量浓度指的是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摩尔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体积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
溶液的稀释溶液的稀释是指通过添加适量的溶剂来降低溶液的浓度。
在进行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或者摩尔数不会发生改变,仅仅是溶液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根据浓度的公式,浓度与溶液体积呈反比关系,因此在进行稀释的过程中浓度会降低。
如果要获得指定浓度的溶液,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体积来计算所需的量,其计算公式为:c1v1=c2v2。
其中c1和v1分别是初始溶液的浓度和体积,c2和v2分别是目标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结晶析出结晶析出是指过饱和溶液中溶质在受到振动、移动或者其他外界影响后,快速沉淀产生固体晶体的过程。
结晶析出是溶质分子重新排列,重新组合成晶体的过程。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均匀的物质。
2. 溶解度:溶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称为溶解度。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率等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速率时,称为饱和溶液。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称为溶液的浓度,通常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表示。
5. 稀释: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质浓度减少的过程称为稀释。
二、溶液的描述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2.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摩尔浓度,通常用M表示。
摩尔浓度(M)=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3.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三、溶解度相关公式1.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剂 + 溶质的质量) × 100%2. 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3.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四、稀释相关公式1. 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2. 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五、相关实例1. 已知溶质的摩尔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质量2.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摩尔质量,求溶液的摩尔浓度溶液的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3. 已知溶质的质量、溶质的密度和溶液的体积,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密度) / 溶液的体积六、总结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的基本组成是溶质和溶剂。
初中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解度1.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容积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最大量。
2.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质种类之间的影响。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时,固体溶解度会增加,气体溶解度会减少;压力升高时,气体溶解度会增加。
3. 通常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但也有一些例外,如氢氧化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 溶解度实验可以通过加热或者降温来进行。
二、稀溶液、浓溶液1. 稀溶液指的是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分数较低的溶液。
2. 浓溶液指的是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分数较高的溶液。
3. 浓稀对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分数越高,就越浓;反之,就越稀。
三、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2. 过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超过了溶解度而形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通常应小心搅拌或添加晶核来使其重结晶。
四、溶解过程1. 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现象。
2. 凡是伴随着释放热量的溶解过程都是放热的;伴随着吸收热量的溶解过程都是吸热的。
五、溶解速度1. 溶解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溶质溶解的质量或体积。
2. 溶解速度受到溶质的粒径、溶剂的温度、搅拌和溶质与溶剂的种类之间的影响。
六、溶解性质1. 溶解是气态、液态和固态之间的一个过程。
2. 溶解性质包括溶解度、稀溶液和浓溶液、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
七、溶液的组成1. 溶质和溶剂共同构成了溶液。
2.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它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
3. 溶剂通常是液体,在其中溶解了溶质。
八、影响溶解的因素1. 温度:温度升高,溶解度通常增加。
2. 压力: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3. 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九、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中的溶质含量的变化而呈现的曲线。
2. 凡是曲线上的点,都代表着溶液达不同浓度时的溶解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九单元溶液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九单元溶液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九单元溶液第九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 溶液l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l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n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l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n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n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n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n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n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n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n 区分溶剂和溶质u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u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u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l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l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 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l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l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l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l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初中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

初中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一、溶液的浓度1. 质量分数(w/w)=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2. 体积分数(v/v)=溶质的体积/溶液的体积×100%3. 摩尔分数(m/m)=溶质的摩尔数/溶液的摩尔数×100%4. 摩尔浓度(M)=溶质的摩尔数/溶液的体积(L)5. 质量浓度(C)=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L)二、溶解度1. 反映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2. 溶解度主要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 溶解度=单位质量溶剂中最大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三、离子生成等级公式1. A+X-=AX2. A2++X-=AX3. A3++3X-=AX3四、溶解过程1. 溶液成分变化五、溶液的稀释1. 溶液濃度c1*体積V1=溶质的总物质量m12. 溶液濃度c2*体積V2=溶质的总物质量m23. 注:濃度的计算方式c=n/Vn=CMn'=C'M'4. 濃度稀釋公式:c1V1=c2V2六、溶液的反应1. 常见的溶液反应类型:酸碱中和反应、沉淀生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七、溶解度常数1. 反映固体化合物在水中溶解的特征2. Ksp=[A+][X-]八、溶解热1. 表示1 mol溶质溶解时伴随的吸热或放热的热量2. 表示为ΔH溶=ΔH1+ΔH2九、溶解度曲线1. 反映溶质在溶剂中随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规律性2. 常见溶解度曲线类型:线性、曲线、不规则总结:溶液的浓度、溶解度、离子生成等级、溶解过程、溶液的稀释、溶液的反应、溶解度常数、溶解热和溶解度曲线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溶液知识点公式。
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⑵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⑴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⑵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溶液知识点总结初中

溶液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混合形成的均匀的混合物。
溶剂通常是水,而溶质则是被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二、溶解过程1. 溶解的概念:是指将溶质分子或原子散布在溶剂分子中的过程。
2.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被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代替,所以需克服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需向体系输入能量。
当溶解过程结束时,体系释放出的能量,正好等于克服相互作用力所需要的能量。
三、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量溶剂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通常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来表示。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一般溶解度会增大。
四、溶解度曲线1. 实验方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并找出每个浓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以溶质的质量浓度作为横坐标,以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质量作为纵坐标,画出一组实验数据点。
通过数据点可画出溶解度曲线。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1) 水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2) 有些物质(如KNO3)溶解度与温度呈正比例增大;有些物质(如NaCl)则与温度无关。
五、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没有未溶解的溶质粒子,而且在这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达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再增大。
六、浓度1. 定义:指单位容积或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
溶液的浓度通常是百分比浓度、质量浓度、摩尔浓度。
2. 计算:(1) 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m/M)×100%;(2) 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m/V;(3) 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n/V。
七、稀溶液和浓溶液稀溶液是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低的溶液;浓溶液是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溶液。
八、溶液的稀释1. 定义:将一定量浓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适量溶剂,改变溶质的浓度的操作。
2. 稀释液的浓度:常用公式为C1V1=C2V2。
即浓溶液的浓度乘以体积等于稀释溶液的浓度乘以体积。
九、溶解度实验1. 实验内容:测定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完整版)初三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初三必背知识点考点1 溶液的形成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物质溶解的实质:被溶解物质的分子和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扩散,最终均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性质均相同。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如温度)不改变,溶剂和溶质不会分离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物质组成。
注意: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
如 CuSO₄溶液(含有 Cu²⁺) 为蓝色,FeSO₄溶液(含有 Fe²⁺) 为浅绿色,Fe₂(SO₄)₃溶液(含有 Fe³⁺)为黄色。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必须是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用水、汽油、酒精等液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4.溶液的质量计算溶液的质量=被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5.溶质溶剂的判断⑥a物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⑦b物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 蒸发结晶⑧a中混有b,采用什么方法提纯a?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⑨b中混有a,采用什么方法提纯b? 蒸发结晶⑩将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得到的是(“饱和”或“不饱和”)溶液?a 不饱和, b不饱和考点7 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溶质质量分数意义: 10%的NaCl溶液表示每100份质量的NaCl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0份。
即每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g氯化钠,90g水。
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100% (注意单位统一)*溶质的质量:指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没溶解的不计算在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
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
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
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
如洗涤剂、洗洁精。
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4NO3)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注意: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
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
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
三、溶解度(符号S)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
3、溶解性
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
(0—0.01g:难溶)( 0.01—1g:微溶)( 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
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四、溶液浓稀的表示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3、关系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②溶质、溶剂、溶液量均以质量为单位表示,单位要统一③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④某温度下,溶剂或溶液中加的溶质超过饱和状态时,所得溶液的最大浓度可以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剂质量+已溶解的溶质质量)】*100%
4、溶液的稀释和增浓问题
(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
(2)溶液增浓的计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
Ag×a%=(Ag-Bg)×b%
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
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
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注意: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误差分析:
(1)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固体转移时损失。
(2)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大:砝码生锈;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六、结晶现象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滤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七、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结晶法:两种固体都是可溶的
注意:①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颈靠在烧杯壁上
②在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到出现大量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