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doc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美丽的
好鸟相鸣
(《与朱元思书》)
好的
君子好逑
(《关雎》)

呼吼
阴风怒号
(《岳阳楼记》)
取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河流
山门圮于河
(《河中石兽》)
黄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怨恨
恨别鸟惊心
(《春望》)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停止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冬烈风
(《送东阳马生序》)

跑,疾走
尝趋百里外
(《送东阳马生序》)

离开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狼径去
(《狼》)
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
消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诫子书》)

进入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义
例句
出处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古文中实词和虚词的举例

古文中实词和虚词的举例

古文中实词和虚词的举例
在古汉语中,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概念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它们本身不表示实在的意义,而是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以下是一些古文中实词和虚词的例子:
一、实词例子:
名词:人、山、水、书、马
动词:走、跑、看、写、听
形容词:美、丑、高、低、快、慢
数词:一、二、三、十、百、千
二、虚词例子:
介词:于、自、从、往、以、比
连词:且、而、或、乃、则、所以
助词:之、乎、者、也、矣、焉
叹词:唉、哦、乎、哉、矣
虚词在古文中使用频繁,但因其不表示具体意义,所以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作用。

例如,“之”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示代词、动词或助词等不同的功能。

1。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一、实词实词是代表实际事物的字,是构成一个句子中主要成分的字。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词。

1. 人物类:君、臣、妾、家、父、母、子、弟、女等。

2. 时间类:今、昔、夙、昨、明、晦、时、日、夜等。

3. 地点类:东、南、西、北、中、外、上、下、左、右等。

4. 动作类:为、行、作、辞、出、入、居、游、走、食等。

5. 感受类:喜、怒、哀、乐、悲、惊、爱、恶、怨、怪等。

二、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没有独立含义,只能与实词一起组成意义完整的句子成分。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虚词。

1. 副词类:莫、已、矣、止、仅、乃、皆等。

2. 提示类:此、彼、其、自、是、非等。

3. 助词类:之、得、而、乎、兮、焉等。

4. 连词类:而、乃、故、则、亦、或等。

5. 助动词类:曰、出、使、令、召等。

三、常见实词虚词例句1. 实词例句:君子以辞窃辞,以言窃言。

——《论语》仲弓问子路,子路不问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2. 虚词例句:未之谙姑食兮,如之何已矣。

——《诗经》子曰:“几希闻诸大史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四、实词虚词的运用技巧1. 实词的使用要准确,必须遵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语法,把握好词性和语态。

2. 虚词的使用要谨慎,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的需要灵活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不能独立成句,所以必须注意句子结构。

3. 在虚词中,助词是最为复杂的。

学生在掌握助词的使用时,需要了解不同助词的作用和用法,并且要记忆一些常见的搭配。

总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都非常重要。

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和虚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

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二是文言虚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三是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

四是文言文阅读。

除了考查对关键字词的了解以外,主要考查三点:(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3)鉴赏写法。

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五是文学文化知识与课内外名篇名句名言的背诵默写。

文学常识涉及作家、作品、文体等,复习时要善于归类,如作家按朝代归类,诗歌按体裁或表达方式归类,题目中表示文体的和不表示文体的归类等。

一、关于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

文言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

1.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复习时,一是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3.古今异义。

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常见有四种情况:① 词义的扩大;② 词义的缩小;③ 词义的转移;④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今义则专指“男人的配偶”,属词义的缩小。

古今异义在教材中大部分已有注释,如“牺牲”、“交通”等,复习时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就可以了。

4.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另外一类词的作用。

复习时要将课本中出现的活用的字词加以归类整理,理解记忆。

二、关于文言虚词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xx 刿论战》)② xx 胜佐之,并杀两尉。

(《xx 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 xx 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 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③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 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 扁望桓候而走(《扁蔡桓公》)② 尉挺,广起,而尉(《涉世家》)③而攻之而不。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折关系,作“但是”“可是”“却”。

①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② 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可而不可玩焉(《》)③欲信大于天下,而智浅短(《隆中》)④而攻之而不。

后一个“而”字表示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关系,作“而且”“并且”或不。

如:① 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② 学而之,不亦乎(《()十》5.修关系,可“地”“着”,或不。

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欧阳修的《醉翁亭》中一共有 23 用到“而” 个虚,我可将其用法五种,就比1好了:(1)表示并列关系,如“溪深而肥”;(2)表示承接关系,如“日出而林霏开”;(3)表示修关系,如“ 然而前者”;(4)表示关系,如“ 少醉,而年又最高”;(5)表示折关系,如“禽知山林之,而不知人之”。

以(一)介1.介作行生的原因,可“因”“由于”。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① xx ,投以骨(《狼》)②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xx 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 ,因“而”。

① 不宜妄自菲薄,引失,以塞忠之路也(《出表》)② 以先帝之明(《出表》)3.有相当于“而”。

① 黔无,有好事者船以入《黔之》②醉更相枕以xx(《始得 xx 宴游》)(三)“以” 可作(属于)用,可“ ”。

① 魏武将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新〉三》)“ ”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可“即使”。

① 千里弗敢易也,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乘奔御,不以疾也(《xx》)2.表示折,可“ 然”。

故余愚,卒有所(《送阳生序》)然(一)代,起指示作用,作“ ”“如此”。

① 父利其然也(《仲永》)② 信然。

(《隆中》)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二),表折关系,作“然而”“但是”等。

① 然足下卜之鬼乎(《涉世家》)② 然志犹未已。

(《隆中》)(三)气助,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之后,作尾,作“⋯⋯地”。

然相(《愚公移山》)2.用于尾,作“⋯⋯的子”。

① 川之城,有地然而高。

(《墨池》)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 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子”“好像⋯⋯似的”。

其人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乃(一)作副。

有三种情况。

1.表示作在上的承接,作“才”。

①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新〉三》)2.表示作在上的承接,作“就”。

乃称公子扶、燕,从民欲也。

(《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作“竟”“竟然”。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桃花源》)4.用于判断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xx。

(《 xx 涉世家》)(二)作,表示前后的接或折,可“于是”。

① 乃入吴二。

(《周》)②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三)作代,“你、你的”。

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于介“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作生的所、,作“在”“从”。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①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 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2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xx为寒气所勒(《 xx 游记二则》)3.表示作、行的替代,可“替”“ ”等。

我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愈短文两篇》)4.表示作、行的目的,可作“ 着”“ 了”。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5.表作、行的,可“当”“等到”,其来也,臣一人王而行(《晏子故事》)者(一)构助,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性短。

① 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愚公移山》)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其刑(《出表》)③ 之,者亦易矣,不,易者亦矣(《学》)④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气助,用在主之后表示停,部分一般用“也”字尾,起判断作用。

① xx 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 葛孔明者,卧也。

(《隆中》)其(一)代1.作第三人称代,可作“他(她)”“他(她)的”“他”“他的”“它”“它”“它的”。

①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十》)②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 xx ,恐前后受其(《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