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理解《雨霖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柳永的生平介绍。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雨霖铃》来感受其艺术特色。
1.4 教学步骤展示柳永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引导学生阅读《雨霖铃》。
讨论《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音乐或朗读,帮助学生感受《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
2.4 教学步骤逐句解读《雨霖铃》,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和情感。
通过音乐或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词牌和词律。
第三章:词牌与词律3.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能够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了解词牌和词律的特点。
提供创作工具和指导,帮助学生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3.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的词牌和词律特点。
示例和练习创作简单的词牌作品。
第四章:词的修辞手法4.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2 教学内容《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练习,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提供修辞手法的工具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4.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中的修辞手法。
示例和练习分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词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词的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词的鉴赏方法。
词的评价标准。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2)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3)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修辞技巧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段落。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
3. 分析并评价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诗歌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词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掌握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2)介绍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4. 课堂实践:(1)学生朗读《雨霖铃》,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展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内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首长调慢词,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深情和无尽的思念。
1.2.2 教学重点: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1.2.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唐代社会背景。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以唐代长安的雨季为背景,引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了解作品内容。
2.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
2.1.4 成果展示:选取优秀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等基础知识。
2.2.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培养阅读能力。
2.2.3 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
2.2.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情感。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考察学生对《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的掌握程度。
3.1.2 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作品情感的内化程度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
3.2 评价方法3.2.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作品基础知识的理解。
3.2.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2.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雨霖铃》及相关阅读材料。
4.2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导言:《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散文。
它以巧妙的排比和对比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旧之情,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
本篇文章适合于高一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柳宗元的乡土情怀、文化内涵、以及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霖铃》的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2、掌握《雨霖铃》所用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雨霖铃》的文学价值,以及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雨霖铃的内涵,了解唐代文学特色并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几张图片或视频介绍雨霖铃的故事背景,并简要介绍柳宗元的人物事迹,并引出本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让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阅读理解:教师将《雨霖铃》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然后缩短文本,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和对比手法。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功能、修辞效果以及对文章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集体朗读《雨霖铃》。
STEP 3. 文本分析分析《雨霖铃》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美学特点,如“戒过犹怜物,饮醇愈见真”,透过它了解到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趣STEP 4. 课外拓展: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听取历史古文的名篇,如古诗词、古文家等。
了解唐代的文学特点,并欣赏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
如:《送元二使安西》、《滕王阁序》等。
STEP 5. 作文练习针对文学修辞的特点,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模仿排比、对比等修辞,让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类似的手法进行隐喻展示。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前知识答题、课中讨论、作文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1、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柳宗元的思想情怀和唐代文学特点?2、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文学修辞之美,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3、同学们是否了解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并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并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学习,提高其对文艺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与讨论,同学们深入体验了古文的魅力与唐代文学的特点。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词作。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词作背景介绍: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词作的历史背景。
1.2.2 词作解析: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1.2.3 词作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作,欣赏其音乐性和艺术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词作背景的理解和掌握。
2.1.2 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2.1.3 词作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2.2.1 词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2.2 词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词作背景、意象和情感。
3.1.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3.1.3 实践法: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词作的图片、音乐和相关信息。
3.2.2 文献资料:提供柳永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4.2 词作背景介绍:讲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词作的历史背景。
4.3 词作解析: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4 词作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作,欣赏其音乐性和艺术美。
4.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5.1.1 抄写《雨霖铃》词作,加强记忆。
5.1.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5.2.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5.2.2 作业完成情况:抄写和读后感的质量。
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文《雨霖铃》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经典之作。
词中描绘了词人将要离开京城与情人长亭送别的情景。
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深刻地体现了作者饯别时的黯淡、低落,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惆怅,以及日后“良辰美景”不再的孤独、无聊。
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后的情景,下阕则是对离别后的设想。
整首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1、《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2013版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能“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本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词的一般规律;把握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特点;发挥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分析宋词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4、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诗词有一定领悟能力,但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2、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四、教学重点:把握词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赏析品味词的意境;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五、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点拨评说法六、教学资源(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李叔同《送别》音频七、课程类型:新授课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送别画面,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2分钟)人生无常,聚散不定,人生总是离别的苦痛。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翻开华美诗词的篇章,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一幕。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把握词牌的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2. 对柳永词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章节。
2. 《雨霖铃》原文及其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5. 总结:总结《雨霖铃》的特点和柳永的词风,强调正确对待感情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书写《雨霖铃》的读后感或对词中某一意象的解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柳永的其他词作,如《夜雪临砌》、《八声甘州》等,分析其词风的共同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了解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雨霖铃》和柳永词作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雨霖铃》中某一意象的解析,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八、情感教育1. 通过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正确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整体感知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柳、风、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精读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联系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学生自主讨论)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
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七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八拓展思维:鉴赏诗歌的技巧?1总思路: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通过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感情?)措施: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
2你最喜欢那句话?原因是什么?九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十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
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
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
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作业:背诵,把词描写成片段。
十二教学反思姜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