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1.XXX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他是如何运用这些“镜子”的呢?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同时,他也注意XXX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XXX也“以人为镜”,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听取忠言。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XXX,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行省的重要性。
在元代之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
虽然这种措施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适应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3)16世纪末期;倭寇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4)福建水师;主帅是XXX;他成功地抵御了倭寇的入侵,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5)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各领域的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发生在XXX统治时期;他东渡日本后,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二,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16世纪末期;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历史材料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防此三镜子,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⑴分别写出材料一中的唐宗宋祖的姓名。
“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答:①李世民、赵匡胤②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⑵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写出此河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此河的地位和作用?答:①隋朝南北大运河。
②隋炀帝③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④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⑶材料三中的皇帝在位时除了魏征以外还有哪两位重臣,被称为?答:①房玄龄和杜如晦。
②房谋杜断。
⑷材料三中的皇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答:①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②政治上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⑸材料三中的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答:贞观之治⑹他在位期间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事例是?答:文成公主入藏。
3、材料一长安城简图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⑴据上面城市平面图,判断该都市的名称及所属朝代。
答:唐朝的都城长安。
⑵假如你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正好有一批外地来的小朋友前来参观,你能给他们做一次导游,带领他们游览一遍吗(主要是介绍这座城市的建筑特点及地位)?答:长安城宏伟富丽,布局整齐(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材料论述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材料论述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梦。
材料二: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材料一中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指什么道路?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梦”与“美国梦”有何本质区别?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梦”强调的是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美国梦”则更多地关注个人自由、成功和财富。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1.《英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制度和定期举行的考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被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然而,___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在___的时代,他去视察御史府时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根据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___描述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而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标志是___确立了进士科。
3.在___统治时期,她大力发展了科举制度,并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___评价科举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___认为这个制度是“平民政治”,并且优于“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了许多影响,例如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陶活字版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它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
罗盘针是指南针的前身,它的发明为中国的航海和探险开辟了新的道路。
火炮是中国古代火药武器的代表,它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战争的杀伤力,也推动了火药技术的进步。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宋元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世界科技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___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因此,___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___之世。
”材料二: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历史典型材料题是初中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解答问题。
这种题型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
下面将就一些常见的历史典型材料题进行归纳和解析。
一、世界历史典型材料题1. 以下材料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起初,人民群众要求各种改革和宪法建立,反对封建贵族特权。
但随着革命的发展,革命派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同时实行了恐怖统治,成立了国民公会。
材料2:大革命期间,尤其是1793年恐怖统治期间,数千人被执行死刑,包括被认为是反革命份子的贵族和支持君主制的人。
恐怖统治结束后,革命开始逐渐走向尾声。
问题: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什么?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统治对法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了近代化改革,其中包括废除武士阶级和实行普通选举。
材料2: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加强国家工业和军事实力。
通过改革增强了国家的独立和竞争力。
问题: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是什么?在改革中,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国家实力?二、中国历史典型材料题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各个封建国家,建立了秦朝,并实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和文字。
材料2:秦末农民起义和刘邦领导的汉族势力的抵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问题:秦皇统一后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并赔偿英国巨额赔款。
材料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改革,包括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科学和文化。
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对历史典型材料题的解析可以看出,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归纳。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德国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材料二现代德国学者罗茨认为:“假如孔子能够继续被视为‘伟人’之一,可能对世界是一种福祗。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6分)(2)简要说明材料一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
(3分)(3)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东西方怎样不同的文化传统?(2分)(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政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5)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1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对儒家思想应该怎样看待?(3分)1)孔子: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等;苏格拉底: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
(6分)(2)注重人的作用(人本思想或关注人的活动);强调伦理道德(修养);重视教育(3分(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2分)(4)前者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理论基础);后者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分)(5)认为孔子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能发挥积极作用。
(1分)看待: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要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足;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在创新中去其糟粕。
(言之成理即可,3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
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
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一、看图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请回答:(1)请根据图片信息为三则图片命名。
(2)它们都各是哪些国家奴隶制度文明的象征?(3)你能分别对这些图片的内容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吗?(4)你对哪幅图片的内容感兴趣,请指出并说明理由二、看图回答问题:请回答:(1)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各是谁?他们各是哪两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
(3)结合他们做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分析比较这两个国家的制度有何不同?(4)你支持哪一种制度?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借鉴?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的全权公民组成,大约每10天在雅典卫城召开一次会议。
在会上,公民都可以登台演讲,对事关国家的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
材料二:元老院由300名元老组成。
元老或是贵族显要,或是退职高官。
元老院拥有军事领导权、外交权、财政权和宗教监督权,实际上是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
执政官有两人,是共和国的首脑和军事统帅,由选举产生,权力均等,任期一年。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分别是哪两个国家的什么样的机构?(2)这两个国家的统治存在着哪些异同?(3)材料一的民主存在着哪些局限性?四、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 请说出上面A、B、C三种文字名称及分别出现在哪些大河流域?(2) 除了文字,上述地区分别出现了哪些文明成就?(各一)五、上图为“古代亚非文明区域’’分布情况示意图,观察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西向东依次写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
(8分)(2)结合教材,说说亚非四大文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共同之处?(4分)(3)亚非四大文明区域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请各举两例(除中国外)。
(6分)六、阅读下列材料:法典规定,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
(1)上述材料和图片(右图)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哪个国家的哪部法典?(2)该法典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或价值是什么?(3)从法典内容看,它实质上维护的是谁的利益七、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历史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材料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有什么功绩?(2)材料二中的“一夫”是指谁?“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一问题你能回答吗?(3)秦朝的兴与亡,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举一个方面的例子说明。
2、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人民的愿望,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回答下列问题:(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主要设置了哪三种官职?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在经济、文化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有关秦朝的哪些信息?(2)材料二中图二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什么机构的设置归属中央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3)材料二中图一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时的情景,汉武帝遣使通西域的初衷是什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你能举出几例来自西域的食物吗?图一(4)材料二中图三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开通的重要的中西交通要道,称作“ _______”,它是以__________为起点,_________为这条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
(5)从以上三则材料,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几种?你认为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6)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4.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1)材料一中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3)材料二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材料二中的皇帝在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5)两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截然不同,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清朝外交事务比以前各代有所增加,特别是清代后期,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交事务繁杂是此前任何一个朝代无法相比的.因此,有清一代外交机构的设立,亦与前代有所不同.清代前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鸿胪寺建制,又设立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管理外交事务,清代后期根据国内国际形式改革官制,先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在美国,西班牙等国的要求下于1901年7月24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鸿胪寺与理藩院的外交职能相应转向国内。
陈彦辉《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严格述略》
材料二:“如果说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王国,那么(巴黎外交)修约外交就是它的一线光明”,“中国外交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国际舆论法庭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三:在民国时期,还有专门进行外交官领事官的考试,既是为了给使领馆招募合格的官员,又是为了提高外交官、领事官乃至外交部官员的素质。
应试人必须先通过外交部举行的甄录试,这意味着外交部对于将来的录取者有初审权。
通过初审后便通知举行面试。
面试有两项:一是作文,用中文和外文笔试;二是口试外语。
甄录试及格者,由外交部咨送参加正试。
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志三》材料四:1949年至1999年世界各大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统计示意图
图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初年和清朝晚期外交方面的突出变化。
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会上中国获得“一线光明”“外交获得极高评价”原因。
⑶材料三反映了民国政府时期外交建设方面的哪些现象?
⑷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呈现的主要特点,并分别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宦者传》
材料二:造纸术发展大事记
表格
材料三:我国2004年机制纸总产量达4950万吨,高居世界主要产纸国家第二位,应该算是一个造纸大国,但是,绝不是造纸强国。
……人均消费依然只有42公斤,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已有6000-7000家小型造纸厂宣告停产,大部分是由于未能妥善解决废水,污染附近水域被勒令停产的;也有少数是基于产品质量和成本难以在市场上竞争而不得不停产。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还会不断发生。
钟香驹《从造纸术摇篮到造纸工业现代化》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纸术的改进、推广、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均产纸量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⑷根据以上材料,从中国造纸术的兴衰发展中,你能够得到那些启示?
材料一: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才怯如鸡。
”
材料二:唐朝科举考生主要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
另外,闲人官员也可以参加,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
科举制收到了广大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他们日以夜继的埋头苦读,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9-
材料一: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
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二:哥本哈根大会上,针对是否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是40%,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缓排放行动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但是美国和欧盟等目前承诺的减排目标与上述要求还有差距,如美国宣布的减排目标折算后还不到4%,欧盟也任然坚持减排20%,大会达成的协议则增加到30%。
——哥本哈根大会新闻报道
⑴依据材料一,归纳布罗代尔的观点。
⑵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减缓排放行动中应多承担一些责任的必要性?
材料四: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1100 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念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
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 年到公元前850 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春秋》中有鲁国“眷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
《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 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 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 年到公元1000 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 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 年到1200 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 年、1178 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 年到1300 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 年到1900 年,即明清严寒期。
此间,1329 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
1493 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
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材料五:浙江师范大学王俊荆的硕士学位论文《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循环过程,战争数目以及朝代更替也是一个循环,气候的恶化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着王朝的统治基础。
……我国历史上几次农民起义都是在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爆发后所进一步激起的。
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也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其他方向的少数民族远没有北方的少数民族威胁之大)。
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向南迁移,这样就会与中原王朝产生战争。
”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我国古代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大都与气候变化相关。
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时期:巍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材料三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3 分)
(5)在第二个寒冷期后半期,我国的历史发展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6 分)
(6)气候的变化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农民战争和民族纷争与此多有关系,各举一例说明。
(8 分)并归纳三次经济重心南移与气候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