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一、近现代中国画艺术(一)海上画派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繁荣,在此云集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但居主流地位的则是“海派”群体。
“海派”画家善于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绘民间奇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物是“海上三任”(即任熊、任薰、任颐),以任颐为高峰;后期以吴昌硕为巨擘。
任颐、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1、任颐任颐,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
他擅长花鸟画和人物画,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晚年吸收华喦笔意,更加简逸灵活。
他的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
他的代表作品有《蕉荫纳凉图》、《酸寒尉像》、《紫藤翠鸟图》等。
他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结合,雅俗共赏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阶级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
2、吴昌硕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擅长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牡丹、松树、荷花、水仙等。
他的作品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接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
用色上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
例举三位近现代中国画家,并分析其作品构图、技法、立意

例举三位近现代中国画家,并分析其作品构图、技法、立意高剑父(1879一1951),早年名麟,后改名吝,字爵廷,以号行,广东番禺人。
早年师事居廉,花鸟画的要旨在于抒情言志,高剑父的这幅《秋鹰图》显然有此含义。
画中雄鹰伫立苍老树干之上,羽耸颈探,英姿飒爽,似欲腾空扑飞。
形神毕现之处,画家所寄予其中的伺机大展宏图的情感不言而喻。
这幅画中的树干皴擦用笔随体积转折而有明暗变化,墨淡而干涩,使树干质感颇类山石;雄鹰羽毛则顺势用笔,墨重而润。
鹰与树的这种处理手法上的变化,使毛羽显得极有光泽,益发衬托出鹰的雄健。
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苏省苏州人。
吴昌硕入室弟子。
花之富贵,草之灵秀,不同画家有不同的画法。
这幅画中,赵云壑以平稳奇峭的构图,使高低错落的富贵花形成一种动势,在古拙率意的行笔中,写实写意,取花之正侧俯仰,飞动于点划浓淡.舒龙卷云,惊蛇入草,沉着施色,运笔洒洒,“蕴万象于胸臆,施灵动于腕间,笔底留住千古韵,但写富贵满人间”。
画家悟出了吴昌硕以书入画如锥画沙,气贯大体不加娇饰,金痕石味巧为丹青的个中玄理,信笔疾写,逸笔草草,写出了深厚苍劲,画出了古味新声。
读赵云壑画,通体舒畅,一片清馨。
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
《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
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
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
题款。
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让全图神气内敛。
人间富贵花赵云壑1914年纸本设色138cmx51cm上海美术馆藏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苏省苏州人。
吴昌硕入室弟子。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花鸟画比较研究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花鸟画比较研究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都是中国画中的重要流派,尤以花鸟画见长。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
1. 画风特点:海上画派的花鸟画注重墨色的浓淡变化,常运用挂线、点染等技法,造型独特,笔触简洁而富有生命力。
岭南画派的花鸟画则注重取材在地而富有广东特色,色彩饱和且明亮,注重细节描绘,形象真实。
2. 着墨表现:海上画派的花鸟画着墨丰富,可在用笔方面突出重点,营造出内敛的气氛,营造出安静、宁静的效果。
岭南画派的花鸟画则注重对比、饱和度等制造颜色的冲突和涵盖力,营造出活泼和欢快的效果。
3. 画面构图:海上画派的花鸟画创作中通常以台阁、花鸟等常见元素为主,且画面清新、雅致,富有诗意。
而岭南画派在构图方面更加注重细节装饰,特别是岭南式的房屋及树枝叶形态,这些元素都为画面增加华丽感和繁盛感。
同时在画面构图上也经常描绘广庭大厦及人物、动物等,表现出繁华与韵味。
4. 形式与表现:海上画派的花鸟画注重挥洒,笔墨疏放,其形式比较自由,表现更加随性自然。
而岭南画派的花鸟画则更加注重细节和真实性的表现,画面通常清晰而详实。
综上所述,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在花鸟画上的区别主要在于着墨表现、画面构图和形式与表现。
但两派都能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花鸟画作品。
中国近代美术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近代美术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近代美术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影响:
1. 融合中西元素:中国近代美术在20世纪初开始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和艺术思潮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将传统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相融合的方式。
这导致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出现,例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艺术运动,以及中国印象派等。
2. 探索个人表达:中国近代美术鼓励艺术家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
这与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客观描绘和传达特定主题的方式形成了对比。
这种个人主义的审美观念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追求个人表达和感受。
3. 绘画的社会功能:中国近代美术强调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的倾向,对后世的社会艺术和政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中国近代美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艺术家们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技法和风格,例如中国画和国画。
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试图通过创造性地结合传统与当代元素来创新中国艺术,开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美术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融合中西元素、个人表达、绘画的社会功能和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等方面。
这使得中国艺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并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4,漓江画派 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的绘画流派之一。所谓漓江画派,是指以表现时代 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 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中国历史上就有很 多画家画过漓江山水或以漓江山水成名,如20世纪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 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 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 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 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 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 5,巴蜀画派 巴蜀画派所说的巴蜀画派和巴蜀文化一样是从广义上来界定的。从地域 上来说,巴蜀画派指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为依托,包 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绘画的流派总称。广义的巴蜀画派不仅指 四川本地的画家,还包括在其他地区的四川籍画家和许多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等高等 院校分布在各地的画家,以及入蜀多年为巴蜀绘画做出贡献的画家。在当今的画坛上 仍活跃着一批巴蜀画派代表画家,如龙瑞、范扬、陈野平等人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 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以人物山水称著。 历任西北文物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文化局和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 协会常务理事,美协西安分会主席,陕西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
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分析

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分析摘要:岭南画派创始于20世纪初期,一个历史的特殊时段,作为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艺术奇葩,岭南画派在近代中国绘画中产生的影响是无法衡量的。
岭南画派是继上海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熟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绘画体系,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其原因与它本身具有的艺术特征密不可分。
岭南画派遵循着“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绘画理念,融合中西方的绘画特点,对旧时代的中国画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具有写实色彩的东方画,是绘画史中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词: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艺术特征20世纪初期,有着“岭南三杰”之称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从日本留学归来。
回国后,他们发现国内绘画方式和风格过于守旧,毫无创新,在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影响下,三人决定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探索创新,将中国画发展起来,用艺术的力量“叫醒”当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思想,将振兴祖国的思想理念传递下去,过程中不断的革新改变,最终创造出岭南画派体系,并且在各个地方以多种活动形式和教化形式展开宣传,汇集更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将这场艺术变革一直进行下去。
1.岭南绘画的演变与岭南画派的产生对于岭南画派的研究,要从“二居”开始,所谓“二居”是指居巢、居廉。
岭南画派创立于在清朝末年也就是民国初时,在“二高一陈”(“二高一陈”是指广东籍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三人。
)创建岭南画派之前,由于当时的绘画技法已经趋于稳定,缺乏创新,画坛已如一潭死水。
二居面对这样的情况,革故鼎新,在绘画思想上、绘画内容上以及绘画技巧上敢于突破陈旧,创新绘画技巧,为后来以“二高一陈”等一批眼界开阔、思维创新的画家创建“岭南画派”奠定了基础[1]。
岭南画派是广东籍画家组成的地域画派,三位辛亥革命的元老以革新国画为己任,怀着“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信念,创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以写生为主,将西方绘画技巧融入到中国画当中,内容以突出实际为主,因为岭南画派在画风上大胆创新,举办画展活动形式也非常多元化,当时在全国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99

中国美术史试卷及答案1一、填空题(40分)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石器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蒿岳寺塔。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秀骨清象”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书写文人情怀。
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
9、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 和 "洛阳龙门 " 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唐三彩,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李成 " 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 "范宽" 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减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马君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连环画的表现形式。
14、明代“浙派”派的代表画家吴伟和戴进。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九歌图,其中以屈子行吟图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郑板桥、李鱓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20、“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么努力与绘写社会生活……”这是郑振铎对《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吴有如的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B )。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本世纪初首先从广东兴起.以岭南三杰为代表,主张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朝著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而提高审美教育效能的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其表现形式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最终目的则是通过艺术美的陶冶以"改造国魂".高剑父曾一再对他的学生谆谆嘱咐:"我的所谓艺术革命,系外艺术与人生观点上作起,并不是从艺术方法上作起."正应当这样去理解."岭南画派"的概念一经弄清楚,谁是画派创始人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便可以顺带解决了.很明显,它的创始人应是高,陈三位,而不是居巢,居廉.因为居氏兄弟终究只是旧式文人圈子裏的传统派画家,他们既没有那种眼光,也没有胆量和气魄去提出"革新国画"的口号和要求,去掀起一场"艺术革命".不过,二居与岭南画派确实有它非同一般的关系,否则今天的广州美术学院也不必建在当年的"隔山乡"了.但必须看到,他们的贡献毕竟只限於"量"的积累方面,到三杰出,才产生质的飞跃.这两个阶段是不应混淆的.如果一定要突出居氏兄弟与这一画派的密切渊源,也不妨把居派称为"前岭南派".岭南画派得名的由来在中外艺术史上,一个画派的取名,大致依照两个原则:或按画家活动的地区,或按艺术表现的特点.前者如中国古代的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等等;外国的佛罗伦斯画派,威尼斯画派,巴黎画派等等.后者如中国的"没骨派",米家山水(以"米点"得名,这是双关语);外国的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派,表现派等等.除此以外,有的还以画家群体的某种特点得名,如中国的文人画派,外国的巡回展览会派等.至於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南派","北派"之分则比较特殊,它既与佛教的禅宗分派有关,亦与中国南北地质环境,气候特徵的差异有关.很明显,"岭南画派"之称,是按第一种原则——地区性命名的.这本来没有什麼特别之处.但很奇怪,这个名称却曾经很令画派的创始人感到不满.据关山月说:"当时高,陈诸先生对'岭南画派'这个称号,并不满意,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容易使人误解为只是地区性的画家团体.更主要的,它没能体现出吸收外来营养使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革新国画的理想.所以剑父先生从来没使用过'岭南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在他心目中,'折衷'这个用语,也并非全为贬意的,只谓博采众长,合於一身而已.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於接受'岭南派'这个名称,而且它已经造成广泛的影响,所以这个名也就被写进了现代美术史册了."赵世光说:"当岭南三家的画风越来越受全国欢迎时,三人再次商讨,以岭南人所创的画派,简称为'岭南派',据闻最初高剑父不同意,认为此派不应局限岭南,树人则解释——'画派是从岭南创立,并无不得向外发展之意',终於定名为'岭南派'."如果所传属实,则岭南画派的取名使有点"强加於人"的味道了——至少对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来说是如此.后来,好些"派中人"也一唯师言是依,如黎葛民等,直至六十年代还在文章中置辩,认为岭南派之名"不够恰当".到今天,尚有人提议要"恢复'折衷派'之名"呢.这问题到底应怎样看让我们先来考辨一下这个画派"派名"的沿革,才好下结论.确实,"岭南派"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便有的.当高,陈三位自日本学成归国,以崭新的风貌而令画坛场侧目的时候,他们是自称为"折衷派"的.这名称有个来历.《史记·孔子世家·赞》云:"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折中,就是折衷,取正的意思.高,陈几位用来表示自己酌取众长而得其中正的艺术观点.如1912年出版的《真相画报》十一期裏,编者高奇峰的一幅"麻雀图"便标明"折衷派".稍后,又称为"新派"或"新国画派".如1915年出版的二高一陈作品合集,便命名《新画选》;1929年出版的《良友画报》三十八期上,高奇峰的作品被称为"新派国画";高剑父在《我的现代绘画观》裏,则自称"新国画",傅抱石《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观察》一文,对他们亦采用同样的称呼.还有称之为"革命画派"的.俞剑华在1934年撰文道:"广东二高(高剑父,高奇峰)参用日本画法以画国画,一洗国画重笔墨骨法的原理,而用泼色,光怪陆离,色彩斑斓,遂以新派自命,而又尝从事革命工作,遂有革命画派之目."另外,尚有"新宋院派","新文人画派"种种名目.最笼统,最含糊的称呼莫过於把自古及今(包括二高)的广东画家一锅端,通通算作"广东画派"的了,如今人李涤尘的《鉴别画考证要览》一书便是那麼做的.至於在今天普遍通行的"岭南画派"一名,则迟至1948年才出现(用黄志坚说).关於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约定俗成"说,一种是"自己商量"说,还有一种是"北方来源"说.第一说云:"关於'岭南画派'这个名称.并不是哪个岭南画家自封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群众创造的.当年高剑父先生留学日本,受到日本画家参酌西方绘画以革新日本画的启发,同时又接受了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於是立志对固有的旧中国画进行革新.他和陈树人,高奇峰先生以异军突起之势,揭起新国画的旗帜,以自己的天才功力和崭新的画风,给当时画坛以耳目一新的印象,时人为表示敬仰,称他们为'岭南三杰'.后来'岭南画派'这个名称,也就约定俗成地保留下来了.""当年"'二高一陈'被时人尊为'岭南三杰',并因此引申出'岭南画派'的称号,其实也是人们沿著习惯的思路,犹如称'扬州八怪'为'扬州国派'一样."其余两说则见於香港赵世光的《岭南画派界说及其发展导向》一文.其中"自己商量"说已见前引;"另一说则是解放后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大师到北京画展,当地报刊因其来自岭南,故一致宣传为'岭南派',并把其师称为岭南画派的始创者".同属"北方来源"的还另有不同的一说:"'岭南派'这一带有地方色彩的称谓,是建国初期,由郑振铎依北方人的习惯,在中国近百年绘画到海外展览时,撰文介绍时冠上的,后来便加以沿用."现在让我们来评断一下各说的是非吧.如果真是"在1948年以前,还没有'岭南派'这个称号"的话,那麼,高奇峰早在1933年已去世,当时尚未有"岭南画派"之名,何来三人商量之事可见那一说是不可信的.另外"北方来源"之说亦靠不住,因为它们的时间都在解放以后,比1948年要迟了好几年.可见,揆之以理,只有"约定俗成"一说比较可信.现在再回到派名争议的问题上来.那麼多顶"帽子",又是"折衷派",又是"新派","革命派",又是"岭南派"……到底哪顶最合适呢是否非得恢复"折衷派"的名称,便不能"体现它的思想实质","鲜明宗旨"呢依笔者浅见,"新派","革命派"今天是不好再叫的了,(否则人家要问,难道别的地区,别的流派的作品就全是"旧"的,"不革命"的甚至"反革命"的)至於"折衷派"一名,固然可以显示它"吸收外来营养"的偏於技术性方面的特点,却仍然难以体现它"艺术革命"的全部宗旨,尤其是有关"艺术与人生"的重要内容.再从这一画派的实际情况看,它发源於岭南地区,创始人及其他主要成员又都是岭南人,而今天这个画派的"大本营"仍在岭南一带(包括港,澳),那麼,按中外画派命名的第一条通则(地域性原则),称为"岭南画派"还是比较适当的.可是,为什麼外国现代的一些美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等等,又多据艺术表现特点命名呢须知那些都是重形式(甚且是形式至上)的画派,所以那样取名是理所当然.但岭南画派不同,它是形式与内容并重的画派(倘若从审美教育的要求看,内容还更重於形式一些).假使勉强效法国外表现主义的现代诸流派,定要拥"折衷"命名之,那岂不是有违自己画派的本旨(至少是不完全吻合)从逻辑学,词汇学的角度看,"名"与"实"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多元的,可变的,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岭南画派"这一名称只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它身然便具有了如上所述(据笔者为岭南派所下的定义,见前)的内涵.正如"扬州八怪","上海派"等也有它们的包括内容风格,技巧形式等各种艺术追求在内的特定含义一样.所以我们说,担心本画派一旦冠以"岭南"之名,便会显不出它的"思想实质","鲜明宗旨",或容易使人产生"以为只是狭窄的地区性的画家集团"的误解,其实都是过虑.可见,"群众的眼光"还是雪亮的,如"岭南画派"这个名称,不就"约定俗成"得挺好吗岭南画派的特徵什麼是"岭南画派"哪些人,哪些作品可以划入这一画派的范围或者说;如何界定"岭南派"这一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这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岭南派传人与美术史家们热心探讨的课题之一.一,"围外","围内"的不同看法..先听听"派外人"的议论.有的说:"岭南派的特点主要是爱用熟纸,熟绢加上撞水撞粉的技法."甚至说:"岭南派画实际是日本画的中国变种.""是西洋水彩画.""四不象,野狐禅!"这些贬义分明的过头话显然失之偏颇.较严肃的一说是:"所谓'岭南画派'是指广东一带的具有亚热带地方色彩的以#123;和中西艺术为主旨的画派."这个定义也未能很好地概括出岭南画派的主要特徵.让我们再听听几位"派内人"的意见吧.黎雄才说:"岭南派要有时代感和地方色彩,要能受大众所接受.写画要以笔墨为主,渲染乃帮助气氛.能先行一步便是创作,跟后便是模仿."赵少昂说:"岭南画派是要具有时代感的文艺思潮,还要有新的题材,美的构图,有神韵的笔墨和诗的意境,而达到真善美的效果,能使雅俗共赏.才是最好作品."关山月则认为:"作为一个画派来说,不能排除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具体的师承关系,也不排除它在技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色和惯用的手法,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主要问题,……实质上,岭南派之所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受到进步人士的支持肯定,主要因为它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代表了先进的艺术思潮.它揭起的艺术革命旗帜,主张以新的科学观点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来一番改造.它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外来的养料,使具有千百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重获新生;它反对尊古卑今的保守观念,强#123;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它强#123;这种新中国画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只满足个人的陶醉与欣赏,也不是狭义的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了更多人能接受它,即为了时代的需要而追求一种大众化的,雅俗共赏的美的艺术."广州画院副院长黄志坚更明确地把岭南派的特徵归结为四点:"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道路;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以上这些,已渐渐靠拢了问题的实质,对人们深入把握岭南画派的特色有不少启发.我们知道,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或称三种因素):一是有共同的主张,观点(或称艺术见解,宗旨,思想,观念,形诸文字,便是纲领);二是有大范围内相似的风格特徵(包括选材,布局的审美意向与表现手法等等);三是有一个具延续性(并往往有承传关系)的艺术家群.岭南派无疑正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有人认为,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中,"称为'画派'非'岭南'莫属"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渊源中国绘画,历经唐朝二百八十余年,吸收外来文化,发挥独创的精神,承先启后,至宋代人才辈出,名家蔚起,法备而艺精.元以后,画家多重师承,且以临摹为能事,师古人之述,而不师古人之心,流风所及,终於造成了明,清衰微的局势,正如近代名家黄宾虹所说的:「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后,加水愈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民国以来,随者政治上掀起的火焰,绘画也导致了革新的运动.岭南画派,开始於清中叶而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自日本学成归国之后,他们冲破前人传统思想的束缚,反对国画停滞於仿古的阶段,更反对那「师以临摹教其徒,父以临摹教其子」陈陈相因的恶劣习气,而提倡师法自然,重视写生.岭南画派,在地域上说,是以岭南人物为中心,在理论上协,是「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创始者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高奇峰早年追随其兄剑父习画,高剑父与陈树人都出自居廉门下,居廉初学画於居巢,二人同师事宋光宝与孟丽堂,宋,孟的画风叉深得恽南田画的神韵,因此,岭南画派可说是恽南田,宋光宝,孟丽堂,居巢,居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一脉相承.居巢(1811~1889年)居廉(1828~1904年)居廉初学画于居巢,二人同师事宋光宝与孟丽堂,宋,孟的画风叉深得恽南田画的神韵高剑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陈树人(1884~1948)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高剑僧,都曾留学日本,学习过日本画,(1906~1911)很早就参加革命活动,都是同盟会会员,在艺术上主张「折衷东西方」.1924-1937创立「春睡画院」於广东1929-1935创立「天风楼」於广东唯一弟子刘春草岭南画派第二代关山月,杨善深,黎雄才,方人定,司徒奇,晓云法师,何香凝,,陈凝丹,苏卧农,李抚虹,黄独峰,赵崇正,何磊,杨素影,黎葛民,容大块,伍佩荣,叶永青.赵少昂,周一峰,张坤仪,黄少强,容漱石,叶少秉,何漆园「天风七子」之称,为岭南派之表表者.鲍少游,黄幻吾.岭南画派第三代胡宇基,欧豪年,朱慕籣,陈金章,梁世雄,杨之光,叶绿野,黄磊生,林镛,王玉珏,刘允衡,伍月柳,卢清远,林湖奎等.....岭南画派第四代陈蕴化,邱定夫,李萧锟,宋瑞和,赵文雄,巫素真,白丰中,林进忠,李俊辉,陈永模,白宗仁,吴士伟,廖鸿兴,张忠名,王宝贵,何正良,吴恭瑞,李婉惠,郭佑麟及林锦涛等等.岭南画派画家简介岭南画派自清代晚期广州被辟为通商港口以来,广东成为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也应运而生,他们吸取素描,水彩画法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画风,为中国画发展开拓出一条新路.开此派风气之先的是「二居」——居巢,居廉两位堂兄弟∶居巢(1811~1865年)善作花鸟,重视自然写生,提出「不能形似那能神」的观念,作品工中兼写,以形写神的手法,发展了工笔花鸟画法,从《居巢作品集》中可领略其风貌.居廉(1828~1904年)画风与其兄相近,善用没骨的「撞粉」,「撞水」法,即在色彩未乾时,加入粉和水.作品具有清新活泼,文静抒情的意趣,代表作《花卉草虫图册》(1873,广州美术馆).广东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都曾留学日本,学习过日本画,很早就参加革命活动,都是同盟会会员,在艺术上主张「折衷东西方」.他们继承「二居」(居巢,居廉)的传统画法,吸收日本绘画的优点,自成一画派叫「岭南派」,对当代国画的改革影响很大.高剑父(1879~1951)字仑,广东番禺人.创立「春睡画院」,提倡写生,为岭南派精神领袖.他画的《雨景图》,虽保有米氏云山的感觉,但在雨雰的渲染中,形象俱在,层次无穷,虚实关系处理的颇为得当而深远.他的一些没骨小品,纯用点染,不见或很少勾勒,颇近乎水彩画.传世作品如《红叶苍鹰图》,《白头翁柿图》,《波罗蜜》(1939,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高奇峰(1889~1933)高剑父之弟,画法似其兄,专长动物花果,得写生法,型态神情毕现.笔墨点染,背景渲衬,都有著落.传世作品如《柳塘春雨图》,《鹰图》等.陈树人(1884~1948)他的画重视写生,画面清新而富有诗意.传世作品有《岭南春色图》,《芭蕉图》,《红棉图》等.岭南画派的风格高剑父论绘画创作说:「我的主张是在表现上选题命义,必须主观坚定.而描写形容,又须客观的观察现实,主题是要给人接受的目的,而客观描写是诱导这目的给观众的桥梁,这是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段的合一.」又说:「要忠实写生取材大自然,即又不是一味服从自然,是由自己主见,经过心灵化合提鍊而出,取舍美化,增强效果.」这种理论,代表看岭南画派的基本精神,而它可能是源出於张操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岭南画派在技法上所表现的独特风格是.1.布局重视空白-中国绘画布局重视空白,是深受庄子「虚室生白」思想的影响.竺重光说:「虚实相生,蛀筹处皆成妙境.」恽南田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於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意神明,进乎技矣.」所谓「虚实相生」,「用心在无笔墨处」与音乐上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上的「义理在无字句中」及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强#123;的「不看一字,尽得风流」,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岭南画派布局重视空白,虽然在技法上并非是种突破,但它「用心在无笔墨处」即常常使画面衬托得更美妙.2.用笔注重骨法-采用各种不同笔法,包括中锋,侧锋,偏锋,卧锋,推笔,拖笔,逆笔等,变化繁复,於画面上造成反传统的效果,以期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画中线条多如苍籐古柏,峻石屈铁,大气磅醣,迺劲有力.3.画面赋色艳丽-岭南画派由於受到西洋印象派的影响,为注重光的表现,画面赋色大都甚为艳丽,这与强#123;「萧条则会笔墨之趣,淡漠则得笔墨之神」(清,邵梅臣「画耕偶录」)的传统国画完全相反.4.背景耆色渲染-中国绘画,自汉代以后,部份画家开始注意物象的明啃与色彩效果,然而,自王维提出「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论#123;,水墨便取代彩色的地位,普遍的为一般画家所采用,它的功能也的确受到世人的肯定与重视,因此,背景著色渲染,可说是对水墨的一种革新.岭南画派自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延绵迄今数十年,在今日的国画中已成为一个深具影响力的画派,若能始终贯彻当年三杰提倡新国书的反传枕精神,放弃那「直追董巨,深入宋元」的绘画思想,入法脱法,推陈出新,於发现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后,相信非但惊天动地,传与后世的作品可拭目以待,而中国的绘画也必能因此更推进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八小班106324065 王云侠
摘要:近几百年中国画坛,影响最大的画派就是海派和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
其主要画家有居巢、居廉以及二高和陈树人。
关键词:创新艺术革命时代精神“折中”
是什么原因使“岭南画派”如此影响广大,声名远播,风标独著而鹤立于艺术之林的呢?
一、“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
广州画院副院长黄志坚更明确地把岭南派的特征归结为四点:
(一)、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
(二)、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道路
(三)、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
(四)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其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代表画家有创始者“二居”——居巢、居廉,以及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居巢、居廉在晚清画坛上享有盛名,他们绘画的艺术在继承前人没骨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撞粉”、“撞水”的绘画技法及其成功运用。
二居的绘画题材主要是家乡能见到的花鸟蔬果,摆脱了文人画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更接近寻常百姓生活。
其画风反映社会民生,构图造型巧出新意,成为清末岭南画坛的主流。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岭南画派的主角。
高剑父在中国画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具有南方特色。
高奇峰在题材上以翎毛走兽、花卉、山水为主,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画风工整而刚劲、真实而诗意昂然。
陈树人以革命艺术为己任,立志革新中国画。
三人因是孙中山同盟会的重要成员,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便把革命国画看做艺术本身,而且看作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惟其如此,艺术革命的步子就迈得大,面貌就更新。
从而形成了“岭南画派”独有的特点:
(1)、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
(2)、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
(3)、博取诸家之长;
(4)、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
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二、岭南画派的影响
岭南画派画家对中国画的改革,
(一)、在内容方面:提倡革新题材,反映时代精神。
陈树人说:“艺术之为物,神圣而高尚。
”高剑父也主张要“国画大众化”、“与群众亲近而共鸣”。
他们的技术主张是相当激进的。
(二)、在艺术形式方面,摆脱传统束缚,大胆创新,尽力吸收外来艺术营养。
如透视、色
彩、构图等。
画面追求光影效果,重视彩色变化,因此画面色彩普遍比较丰富。
构图方面打破常规,如陈述人的《鼎湖飞瀑图》。
这是对“截断法”的灵活运用
岭南画派引起了众多争议,当时有人批评他们“折中”,“非驴非马”。
在清末,四王、石涛、八怪艺术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环境下,南岭画派将西画、日本画的技法及表现形式借鉴过来,其打破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外来的养料,使具有千百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重获新生。
另外岭南画派反对尊古卑今的保守观念,强调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它强调这种新中国画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只满足个人的陶醉与欣赏,也不是狭义的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了更多人能接受它,即为了时代的需要而追求一种大众化的、雅俗共赏的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