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外宣工作思路和建议

外宣工作思路和建议1. 确定目标受众:对外宣传的目标受众包括外国人、海外华人等不同群体,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
2. 创新宣传手段:在传统的宣传手段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等现代手段,提高宣传效果。
例如,可以制作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内容,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3. 强化文化交流:对外宣传不仅是宣传政策和成就,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形式,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新成果。
4. 注重人才培养:外宣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外语能力强、宣传策划能力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外宣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5. 建立合作机制:对外宣传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面的合作,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对外宣传的合力。
6. 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对外宣传需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避免出现过度宣传、片面宣传等问题,提高对外宣传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7. 注重反馈和评估:对外宣传需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评估宣传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宣传策略,提高对外宣传的质量和效果。
8.提升传播内容的品质: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注重传播内容的品质,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同时,要注重故事化表达,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增强对外宣传的吸引力。
9.加强议题设置:议题设置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国内外热点话题,结合我国的政策和立场,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引导国际舆论关注和讨论,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10.提升对外宣传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努力提升对外宣传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加强与国际媒体和组织的合作,拓宽传播渠道,提高我国对外宣传的全球覆盖面。
11.保护国家形象: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保护,积极传播正面信息,预防和化解国际舆论风险,维护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企业或个人都越来越需要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确定传播目标、选择传播渠道、制作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和定期维护和拓展五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我们需要明确传播的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具有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并符合国际传播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传播目标来推广中国的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在确定了传播目标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传统的对外宣传渠道如新闻媒体、广告等,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传播信息的渠道。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海外媒体、国际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传播效果。
在制作传播内容时,我们需要注重信息的“走出去”。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展示中国的故事、文化、价值观等,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能够应对国际舆论、国际标准等,在内容制作上更加国际化。
例如,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视频或博客,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为了让传播效果最大化,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优化传播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研究、海外市场调研等手段,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调整传播策略,确保信息能够真正打动目标受众。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海外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喜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旅游推广策略。
在完成传播内容后,我们还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拓展。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等方式,了解传播效果,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发掘新的传播资源和合作伙伴,拓展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我们可以与海外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或开展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人。
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明确传播目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制作高质量的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以及定期进行维护和拓展,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2016.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引言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将来实施工作以及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讲话为我国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提供了指导。
1.使国民对本国传统形成正确认识宣传工作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只有对内解释清楚,才能够做到对外的宣传。
所以对内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是对外宣传、传播的基本要求。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我国之所以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渊源决定的;要让国民明白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的,所以我国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需要让国民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竞争的一个重要资本,所以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的宣传,达到宣传国家的效果;在以强大的民族人民根基为背景下,我国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注定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2.深化中国梦,以中国梦引领对外宣传中国提出中国梦,也在强调中国梦是中国国民的梦,是中国社会的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
只有以中国梦作为宣传主题,才能实现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同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围绕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强盛的根本,讲清楚其中的联系。
2)围绕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这一根本属性,努力为人们谋福利。
深化了中国梦,才能使中国在对外宣传时有具体的宣传主题,才能够从对外宣传深化走向对外传播。
实现中国梦还有很多困难和难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与艰辛,要认清这个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乐观。
加强对外宣传增强国际影响力

加强对外宣传增强国际影响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加强对外宣传和增强国际影响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播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新媒体运用、文化交流以及外交手段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对外宣传并增强国际影响力。
1. 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成为了时下最重要的宣传方式之一,其具有传播迅速、互动性强以及广泛覆盖面的特点,特别适合用于对外宣传。
首先,政府及有关机构可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向世界展示国家的形象和实力。
其次,可以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并及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
此外,定期举办线上活动、开展互动访谈等方式,也有助于吸引外界对国家的关注,并加强国际影响力。
2.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加强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展示国家独特的文化魅力,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一个国家。
首先,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如国际艺术节、摄影展等,让外国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本国的艺术、历史以及传统文化。
其次,可以加强文化交流项目的合作,开展学术研讨、青年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理解。
另外,加强对外文化推广和翻译工作,让国际社会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到本国的文化,进而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3. 外交手段外交手段是国家加强对外宣传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可以通过举办重大国际会议和论坛,吸引各国政要、学者、媒体等关注和参与,从而提升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积极参与并主办一些重大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向全世界展示国家的实力和发展成就。
此外,与其他国家签署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协议,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也是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4. 加强外语能力与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进行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国家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加大对外语教学力度,提高国内青少年的外语水平,增强他们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作者:————————————————————————————————日期:2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陆地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传播成本高昂,效果不彰。
究其因,主要是沿袭了对外宣传的老路。
本文从分析信息产品的四种价值入手,解析了中国对外传播作品存在的通病及其原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对外传播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的传播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还停留在对外宣传的理念上,基本不谙国际传播的规律。
而实际上,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活动。
只有搞清楚不同事物的差别,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的功用。
关键词: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Abstract: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 cost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high, but the effect is not evident. The crucial reason is we have followed the old routine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The authors of the article begin with the four values of the information products, analyze the common failing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and the causes for that , then point out sharply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should not be imputed to anybody , but to our communication ideas .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draw a conclusion: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remains at the level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ideas; on the whole, we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law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re two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distinct in natures. Only when we are clear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varying things, can we give full scope to them.Keywords: external propaganda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媒介市场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
从宣传到传播:我国对外传播观念的变化-最新文档

从宣传到传播:我国对外传播观念的变化对外传播,作为国家实现对外宣传的重要形式,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郭可教授在《当代对外传播》书中认为“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
从狭义角度上讲,对外传播主要指传播者向外国进行有目的的新闻报道活动,其目标受众为外国政府、组织和公众。
、宣传本位时期的对外传播观念在我国对外传播发展史上,对外传播观念以“宣传本位”为主的时期主要是建国初到1978 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对外传播事业经历了过渡时期的初步建立发展,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年)的左倾错误思想泛滥,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观念完全是党和政府政治宣传意志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处于创建和初步发展时期。
国际上两极对峙的格局形成,国家“内忧外患”。
中国面对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封锁和遏制,投身社会主义阵营,确定了“一边倒”的国家政策,完全照搬苏联模式。
这一段时期的对外传播政策,以中央政府的指示、通知、要求等为主,对外宣传基本政策,以加强统一管理、维护国家形象、服务国家内政外交为主。
整个对外传播的观念体现为宣传本位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实现统一宣传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一律予以关闭。
1949年7 月,人民政府下令取缔美国新闻处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8 月下令外国通讯社停止活动,禁止他们对中国报纸发稿。
对外传播观念体现为统一口径、“一边倒”,对外传播的内容完全为政治服务,带有强烈的宣传色彩。
1952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国际时事宣传的决定》,强调:国际时事的评论与报道,须完全集中于中央,经中央审查统一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表,其他报纸只能转载。
加强的对外宣传工作树立中国良好形象

加强的对外宣传工作树立中国良好形象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树立中国良好形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伟大国家,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向世界传递正面的中国形象。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系列挑战和需求。
如何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大媒体投入,提高宣传覆盖率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媒体传播。
我们应该加大媒体投入,拓展传播渠道,提高宣传覆盖率。
在国际重要媒体上刊登优质宣传稿件,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推广中国的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增强对中国的好感。
二、加强外文媒体合作,塑造客观形象与外文媒体的合作至关重要,通过与国外的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传递准确客观的信息。
我们可以与国外媒体派出记者团队,进行实地采访,将真实的中国展示给世界。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外国电视台、报社的合作,在视听传媒方面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三、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友好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增进友好感情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外国人更多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
同时,鼓励中国人民到国外进行留学、旅游等活动,通过个人经历来宣传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明形象。
四、加强对外语言的培养,提升国际交流能力语言是加强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加强对外语言的培养,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在教育系统中,加大对外语言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的员工参加外语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国际交流能力,为对外宣传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
五、倡导公民外交,强化个人形象公民外交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我们应该弘扬良好的中国传统美德,争做文明旅游的好形象,保护环境,文明用语,以个人的言行为中国树立良好形象作出贡献。
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推广中国声音、传递正能量。

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推广中国声音、传递正能量。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声音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了国际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力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大国和文化强国,应当不断推广中国声音,传递正能量,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推广中国声音,传递正能量,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全球化的媒体传播体系媒体是宣传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建立全球化的媒体传播体系,是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重要保障。
中国拥有庞大的媒体机构,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因此,需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透过海外社交媒体、中国频道、央视中文和CGTN等媒体进行推广。
首先,要优化媒体产品,提高媒体的品质和内容,加强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之间的合作,建立多种型态、多层次、多元化的传媒平台。
其次,要建立全球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加强海外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合作,进一步提高宣传的效益。
最后,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利用多种手段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媒体品牌,让全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同时也让中国涌现出更多的媒体人才。
二、加强文化交流,打造人文品牌文化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独特符号,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来源。
加强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产业国际化,打造人文品牌,将有利于提高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推广中国的形象和理念。
同时,加强文化交流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动文化、科技、经济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可以加大文化交流的投入,鼓励更多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走出去,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世界各民族进行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
其次,利用中外文化艺术节、展览和演出等途径,加强文化交流的平台建设,有助于推进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互鉴。
第三,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国际合作是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全球化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方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陆地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传播成本高昂,效果不彰。
究其因,主要是沿袭了对外宣传的老路。
本文从分析信息产品的四种价值入手,解析了中国对外传播作品存在的通病及其原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对外传播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的传播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还停留在对外宣传的理念上,基本不谙国际传播的规律。
而实际上,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活动。
只有搞清楚不同事物的差别,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的功用。
关键词: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Abstract: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 cost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high, but the effect is not evident. The crucial reason is we have followed the old routine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The authors of the article begin with the four values of the information products, analyze the common failing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and the causes for that , then point out sharply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should not be imputed to anybody , but to our communication ideas .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draw a conclusion: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remains at the level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ideas; on the whole, we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law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re two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distinct in natures. Only when we are clear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varying things, can we give full scope to them.Keywords: external propaganda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媒介市场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
但是,也毋庸讳言,中国的媒体,无论是电子媒体还是平面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都与中国的大国身份不相称。
在很多时候,要么扮演国内宣传放大器的角色,要么充当西方媒体“传声筒”的工具,唯独缺乏的就是自己的声音。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最重要的一种就是信息营销错位,即只有对外宣传,没有国际传播,而国际市场需要的是后者。
一、对外传播优秀作品的基本特征应当说,不管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都是信息的传播活动。
如果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传播实际上就是对具有某种价值的信息产品的营销。
价值的大小不同,营销的效果或者说传播的效果自然也不同。
就一件信息产品而言,其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宣传价值、新闻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等四个层次。
使用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某些消费者商业需要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功能或效用。
宣传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某些政治或经济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功能或效用。
新闻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社会大众新闻需求的功能或效应。
国际传播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国际受众新闻需求和传播主体宣传诉求的功能或效应。
在上述四个价值中,最容易混淆的是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
这就需要对宣传和新闻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区分。
一般来说,宣传重过程,新闻重本体;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讲重点,新闻讲平衡。
对外传播是国际传播,既不应单纯地追求信息的新闻价值,也不应一味地强调信息的宣传价值,而是要注意信息的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协调和统一。
因此,对外传播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既有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
归纳起来,一件好的对外传播作品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一)题材好。
中国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的信息或新闻,但并不是每一件都是值得或可以对外报道的。
只有那些能够反映中国或世界主流或热点变化且受众普遍关心的信息或新闻题材,才容易被受众接受。
就像市场上的商家不能只卖自己喜欢的商品而是要卖顾客喜欢的商品一样,传播者也不能只关心或报道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而是更要关心和报道受众感兴趣或者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题材。
否则,传播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为零或负效果。
对题材的选择和把握能够体现传播者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二)角度好。
角度就是报道某件具体新闻事件或事实时选取的视角或方式。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新闻事件或事实都存在多个报道视角。
传播者既可以选取正常视角,也可以选取反常视角、异常视角或者多重视角并用;既可以选择政治视角,也可以选择经济视角或文化视角或其他视角。
视角不同,重点不同,传播的效果也不同。
对外传播是一种具有特殊使命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尤其要注意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当然,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角度,都不能扭曲新闻事实。
否则,将弄巧成拙。
角度的选择体现了传播者对题材意义的理解和业务水平。
(三)时机好。
新闻传播的生命在于时效性。
时机是与时效相关联但又有区别的一个概念。
时效指的是新闻报道的新鲜程度。
时机指的是传播者希望新闻报道发生社会效应的最佳时间。
一件新闻报道的时机一般会与另一个新闻事件或事实相联系。
因此,新闻报道时效的价值是单一性的,绝对的;新闻报道时机的价值是组合性的,相对的。
对外传播不是单纯的、孤立的传播活动,往往与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联系在一起。
时机选择得当,往往会使新闻报道的价值增值,否则,就会贬值。
但是,新闻报道的时机不应当以损害甚至牺牲新闻的时效原则为代价或基础。
那种以“顾全大局”的名义瞒报或漏报或拖延新闻的行为,结局只有一个——受众不断流失,市场不断萎缩。
时机的把握体现了传播者的综合素质和宏观意识。
(四)表现形式好。
表现形式指的是新闻报道的包装或表现方式,是作品的外在形态。
新闻的价值是由新闻事实的内在因素决定的,新闻的“价格”却往往取决于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或手法。
新闻的“价格”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一件新闻作品的视听率或阅读率和接受程度。
像任何商品一样,新闻的“价格”是建立在新闻的价值基础上的,也就是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就总体趋势而言,新闻的价值越高,“价格”也就越高,但新闻的表现形式或手法适宜却能使新闻的“价格”更高;而表现形式或手法拙劣,则会使新闻贬值。
对外传播面对的是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在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或手法上除了要丰富多彩外,更要入乡随俗,不断创新。
表现形式的优劣体现了传播者的业务水准和艺术气质。
(五)传播效果好。
这里的传播效果指的是传播内容对受众或社会组织的心理、态度或行为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传播的过程可能非常复杂,但是,传播的结果却异常简单。
传播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传播内容,也取决于传播主体的认知。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主观和客观有一致的时候,也有错位的时候。
对一般的新闻传播活动来说,更注重的是新闻传播的过程。
但对对外传播活动来说,更注重的是新闻传播的效果。
当传播的内容对特定的受众或社会组织(包括国家或地区)的心理、态度或行为产生了传播者所期望的影响或结果的时候,就意味着传播效果好;否则,就是传播效果不好。
一定的传播效果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传播题材、角度、时机和表现方式等。
有时候,对外传播效果的认定还必须考虑到传播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近期效果和长远效果,隐性效果和显性效果。
传播效果体现传播者的劳动效率和效益。
二、中国对外传播的通病道理似乎谁都懂得,但是,中国的对外传播多年来一直秉承国内宣传的套路,急功近利,不讲技巧,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其主要表现是:(一)新闻稿件量少质平。
新闻是国际传播的常规和重型武器,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国际传播的质量和能力。
但是,中国的对外传播偏偏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
这不能报,那不能写,结果机会和受众都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
这一点,在近几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对外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都有体现。
新闻稿件数量与质量的严重不足,其实正说明了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力量的薄弱。
(二)国内题材为主,国际题材较少。
以第七届“中国彩虹奖”对外广播节目评选为例。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本届获奖的11篇新闻作品和17件专题作品中,分别有9件和15件与中国有关。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传播主体意识较强,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的对外广播还停留在对外宣传的水平上,而不是真正的国际广播。
这种状况对市场的保持有一定好处,但却不利于市场的开拓。
正所谓知者自知,不知者不知。
中国国际传播机构的战略任务是打破西方传播机构对世界报道的垄断和对中国报道的偏见,但不是成为一个只报道中国的宣传机器。
对国际信息消费者来说,他们想了解的是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中国。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报道世界的同时报道中国,而不是在报道中国的同时报道世界。
我们要在世界上就世界之事向世界人民发出中国的声音,但不是只有中国的声音。
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是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消费诉求。
无视这一点,一厢情愿地只“告诉”自己想要听众“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听众想要“知道”的东西,我们的国际传播机构就会被视为“宣传机构”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媒体,就无法和西方的国际媒体竞争,就会失去或得不到更多的听众。
因此,学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报道中国和世界,是我国国际传播机构的首要素质。
(三)正面报道为主,报喜不报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