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 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地区文化与城市发展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理解地区文化的观点,认识地区文化的特点。
运用事例,说明地区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依据资料,说明不一样城市的文化差异及其成因。
一、对地区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必定的地区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区文化(1)范围:小大由之,地区文化中的“文化”能够是单因素的,也能够是多因素的。
(2)内容:包含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
(3)形成:是必定地区内各样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特点:是不停发展、变化的,但在必定阶段拥有相对的稳固性。
二、地区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地区文化常常是城市的标记。
2.影响(1)地区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衣饰、居民心理、风俗等方面。
(2)最能够表现地区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①表现②变化:地区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久的,不会因其余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一、判断题1.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建的事物或现象,或许带有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范围。
()2.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反应了地区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3.地区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有必定的影响。
()4.地区文化是不停发展变化的,但在必定阶段拥有相对的稳固性。
()5.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地区文化都拥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关闭性。
()答案: 1.√ 2.√ 3.√ 4.√ 5.×二、选择题6.有关地区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地区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区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区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连续地产生作用D.不一样地区或国家的地区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常常产生同样的影响答案: C7.最能表现地区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的()A.道路的等级和密度B.交通工具和方式C.建筑的布局、构造、风格D.饮食习惯答案: C不一样地区、不一样民族的人们依据自己的风俗,举行各具特点的婚礼,表现出各自的民族风范。
中图版高中地理同步测试 必修二 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同步测试必修二 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单选题1.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其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①位于江汉平原中心,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②承东启西,交通便利,腹地广阔③高等院校集中,教育发达,科技力量强④煤、铁资源丰富,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读德国和日本不同等级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德国、日本的城市等级特点为()①德国以中小城市为主②德国以大城市为主③日本以中小城市为主④日本以大城市为主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日本城市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是()A. 日本自然条件较为均一B. 政府注意分散城市职能C. 城市化发展动力不足D. 海洋交通运输发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少B. 在边境口岸不会形成较大城市C. 在交通枢纽处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D. 沿湖地区一般城镇数量较少4.下图中岛国所在岛屿属大洋海岭露出水面的部分,岛上1/8面积为冰川所覆盖,素有“冰与火的世界”之称。
自然环境恶劣,但能源丰富,得以发展温室农业以及多元化的工业,使得该国成为生活品质名列全球前20名之内的国家。
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该岛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 濒临太平洋和北冰洋B. 处在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 南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受洋流影响D. 位于北半球、西半球(2)影响该岛国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 地形和气候B. 地形和交通C. 气候和交通D. 交通和资源5.国务院正式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在永兴岛设立了地级三沙市,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南海各大群岛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读表完成小题。
表三沙市驻地及所辖地区地理资料(1)设立三沙市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 气候B. 交通C. 资源D. 地理位置(2)对永兴岛最佳旅游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 3—5月,春暖花开,景色最美B. 6—8月,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季节,最能感受热带风光C. 9—11月,秋季落叶缤纷,景色迷人D. 12—2月,我国大陆正值冬季,该岛热带风光独特6.读我国某地区民居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2.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第2题,②④对应的都是蒙古包,③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民居的特色,而①在河北,没有吊脚楼分布。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式样,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城市建筑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这种城市建筑是哗众取宠答案 A解析罗店镇的建设过程中,突出了对民族文化的吸收、继承与发扬,其建筑景观与当地原有民居形式相互交融,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对其的影响。
材料中只体现了建筑景观,而没有体现建筑的格局。
读下图,回答4~5题。
4.以上两图建筑物差异主要体现在( )A.空间布局形式B.建筑结构C.地域组合D.以上三个方面5.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地域文化的差异答案 4.B 5.D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6.在阿拉伯国家的城镇中常见到的是( )A.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大袍的人们B.多以竹楼、吊脚楼为主的住宅C.用冰块作外墙的建筑、着深色皮毛制品的人们D.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裹头巾、着白袍的人们答案 D解析A项主要指我国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B项多指热带湿热地区,如我国的西双版纳;C项指高纬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第2章 第3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实例来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阅读教材P41—P42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文化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正误判断:(1)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2)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
()(3)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提示】(1)×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
(2)×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地域范围的大小没有关系。
(3)√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教材整理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阅读教材P42—P43,完成下列问题: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影响(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①表现②特点: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正误判断:(1)在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其文化特征基本相似。
()(2)我国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调。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
()【提示】(1)×同一个国家的城市也会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产生文化分异现象。
(2)×我国北方园林以红、黄为主色调,追求荣华富贵;南方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显示了追求宁静、闲适的心理需要。
地理中图版必修2课后训练:第二章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Word版含解析x

课后训练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只表现在物质方面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2.下列事物或现象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泰山日出 B.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C.庐山云雾 D.黄土高原的窑洞3.我国民间竞技体育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赛龙舟——水量大、水流急的河流上游 B.赛骆驼——黄土高原C.赛马、飞马拾银——藏北高原 D.赛牦牛——东北平原4.我国青藏地区的居民“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白天束带为衣,夜间解带当被”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①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②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③游牧地区的生活④定居牧区的生活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5.根据自然环境对戏剧的影响,判断“采茶舞”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地区的代表性舞蹈?()A.东北平原地区 B.黄土高原地区C.江南丘陵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读“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7.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下图为某城市中最常见的女性装扮。
据此完成第8~10题。
8.这座城市可能是()。
①北京②麦加③银川④巴格达⑤雅加达⑥拉萨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④⑥9.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A.清真寺 B.教堂 C.寺庙 D.泰姬陵10.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A.红墙黄瓦飞檐斗拱 B.白墙尖塔穹顶水池C.绿篱草地花园洋房 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11.中国古代建筑多突出下列哪一项的重要地位?()A.教堂 B.皇权 C.佛教 D.自由“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习题(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2.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第2题,②对应的是蒙古包,③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民居的特色,①位于河北,没有吊脚楼分布。
答案:1.B 2.C读图,完成第3~4题。
3.两幅图片体现了建筑物在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B.建筑结构C.地域组合D.以上三个方面4.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地域文化的差异解析: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3.B 4.D读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思想B.皇权的至高无上C.民主与法制精神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6.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历史因素D.环境因素解析:第5题,从历史上看,皇权的至高无上使皇宫位于市中心的位置。
第6题,从日本东京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可以看出东京的中心仍然是皇宫,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显然是对历史的继承,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较大。
答案:5.B 6.C右图为某城市中常见的女性装扮。
据此完成第7~9题。
7.这座城市可能是( )①北京②麦加③银川④巴格达⑤雅加达⑥拉萨A.①③B.②④C.①⑤D.④⑥8.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A.清真寺B.教堂C.寺庙D.泰姬陵9.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A.红墙黄瓦飞檐斗拱B.白墙尖塔穹顶水池C.绿篱草地花园洋房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解析:图中展示的是阿拉伯女性的基本装束。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习题(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2.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第2题,②对应的是蒙古包,③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民居的特色,①位于河北,没有吊脚楼分布。
答案:1.B 2.C读图,完成第3~4题。
3.两幅图片体现了建筑物在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B.建筑结构C.地域组合D.以上三个方面4.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地域文化的差异解析: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3.B 4.D读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思想B.皇权的至高无上C.民主与法制精神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6.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历史因素D.环境因素解析:第5题,从历史上看,皇权的至高无上使皇宫位于市中心的位置。
第6题,从日本东京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可以看出东京的中心仍然是皇宫,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显然是对历史的继承,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较大。
答案:5.B 6.C右图为某城市中常见的女性装扮。
据此完成第7~9题。
7.这座城市可能是( )①北京②麦加③银川④巴格达⑤雅加达⑥拉萨A.①③B.②④C.①⑤D.④⑥8.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A.清真寺B.教堂C.寺庙D.泰姬陵9.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A.红墙黄瓦飞檐斗拱B.白墙尖塔穹顶水池C.绿篱草地花园洋房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解析:图中展示的是阿拉伯女性的基本装束。
2020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特点:①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②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③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a.表现:b.变化: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知识点(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情景导入先思考———————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地域文化的含义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三节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2.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A.①② B.①③.②③C .②④D2.C1.B 答案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解析1第题,其形成的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题,②④对应的都是蒙古包,③是黄2基础是地理环境。
第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民居的特色,而①在河北,没有吊脚楼分布。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式样,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B.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城市建筑突出了现代化色彩D.这种城市建筑是哗众取宠答案 A解析罗店镇的建设过程中,突出了对民族文化的吸收、继承与发扬,其建筑景观与当地原有民居形式相互交融,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对其的影响。
材料中只体现了建筑景观,而没有体现建筑的格局。
读下图,回答4~5题。
4.以上两图建筑物差异主要体现在(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D.以上三个方面.地域组合C)(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5.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地域文化的差异答案 4.B 5.D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6.在阿拉伯国家的城镇中常见到的是( )A.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大袍的人们B.多以竹楼、吊脚楼为主的住宅C.用冰块作外墙的建筑、着深色皮毛制品的人们D.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裹头巾、着白袍的人们答案 D解析A项主要指我国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B项多指热带湿热地区,如我国的西双版纳;C项指高纬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
二、综合题7.读“山西省一些老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其房屋的屋脊向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式的四合院民居,单面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C.山西人以自私自利出名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________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________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答案(1)B(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的利用(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内外两边倾斜) 降水较多解析根据山西气候条件及图示,“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山西水资源较少,当地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
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为保证排水,屋脊多为尖顶。
(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基础组)分20分,共2每小题(一、单项选择题.1.荷兰因为地势低洼,留传下了一种独特的习俗:穿“木鞋”。
荷兰人穿“木鞋”是为适应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的地理环境。
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B.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C.地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D.此种地域文化的范畴不是单一要素答案 A解析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据此完成2~3题。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是( )①城市交通的结构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②⑥B .①④A.C.③⑤ D.④⑤3.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②开放性③内向性④封闭性A.①② B.②④D.②③.③④ C3.D答案2.B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解析第2题,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题,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来。
第3 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下图为“某城市中最常见的女性装扮”。
据此完成第~5题。
44.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A.清真寺 B.教堂D.泰姬陵C.寺庙5.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白墙尖塔穹顶水池B .红墙黄瓦飞檐斗拱A.C.绿篱草地花园洋房 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答案 4.A 5.B解析图中展示的是阿拉伯女性的基本装束。
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代表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佛教建筑是塔、寺庙,基督教是教堂,印度教的代表建筑是泰姬陵)。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6~7题。
6.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7.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高温多雨的气候C.降雨强度大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7.B6.D 答案.解析第6题,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而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第7题,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
8.墨西哥三角文化广场的近处是玛雅时代的神台,其后是西班牙统治时期的教堂,远处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能反映地域文化特征B.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能反映环境特征C.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地方D.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受地域环境的影响答案 A解析墨西哥三角文化广场附近的三种不同的建筑是三个不同时代文化的反映。
9.美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 ) A.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与法制B.历史因素C.“天人合一”的思想D.皇权的至高无上答案 A体现了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国会大厦居于高处,解析.与法制。
10.城市往往有自己的“坐标”,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如西安——“城墙围起来的古都”;青岛——“碧海、蓝天、绿树、红瓦”,乌鲁木齐——“离海洋最远的地方”,那么武汉市标志性文化景观是( )A.季节性坐标——火炉城B.江城——龟蛇锁大江C.九省通衢——交通便利D.风翥之城——黄鹤楼答案 D解析武汉市的标志性景观应是最能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建筑黄鹤楼。
二、综合题(10分)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城市广场并鲜明地打上了古希腊文化精神的烙印……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给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
在中国,城市广场形态所反映的,则是与西方城市明显有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
福科指出,城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陈在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永恒天空下面沟渠堤坝的文明,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
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清代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虽然十分宽阔,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所以不具备广场开放的公共性。
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差异。
(2分)(2)古希腊广场建筑风格反映了西方文化的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___性;而古代中国的广场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___性。
(4分) (3)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突出____________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地位。
(4分)答案(1)地域文化(2)外向开放内向封闭(3)皇权教堂(宗教)组升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均高于一般城市。
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 B.①③D.②④.③④ C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拉萨的奇逸C.苏杭的神秘D2.A1.C 答案.解析第1题,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第2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3~4题。
3.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环境4.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A.这些地区是我国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散发热量B.有助于防止高温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的现象C.有助于防止凉季潮湿期间人们易患的风湿病、腰肌痛等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答案 3.A 4.A解析第3题,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