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辨治验案一则

合集下载

熊继柏丨小儿口疮案

熊继柏丨小儿口疮案

熊继柏丨小儿口疮案李某,男,8岁,长沙市某小学学生。

初诊:患者3天前吃火锅后觉口麻,翌日晨起发现环口周发红,口舌多处溃疡,米粒至绿豆大小,疼痛难忍,不敢进食,口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难下,2日1行,舌红,苔薄黄,脉滑。

辨证:风热乘脾。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主方:凉膈散加减。

栀子10g,连翘15g,黄芩10g,薄荷10g,甘草8g,生大黄3g,玄参20g,生石膏5g。

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7剂后,咽不红,口腔中尚留有2处溃疡,疼痛,大便得通,每日1行,舌淡红,苔薄黄,脉数。

脾经风热始解,续以原方加减治之。

栀子10g,连翘15g,黄芩10g,薄荷10g,甘草8g,玄参20g,生石膏15g,石斛15g。

7剂,水煎服。

按:脾开窍于口,齿龈属胃,小儿急性口疮多由风热之邪内壅于脾胃,夹毒上攻而成。

治疗予以凉膈散。

方中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等清上,生石膏清胃热,生大黄泻火,如此清上泻下并行,风热自解矣。

凉膈散泻火解毒,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

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组成:连翘、黄芩、栀子、芒硝、大黄、甘草、薄荷、竹叶。

连翘——清热解毒,清透上焦之热。

黄芩——清透上焦胸膈之热;栀子——清利三焦之热,通利小便,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下通便;薄荷——清利头目、利咽;竹叶——清上焦之热;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加减:若热结壅阻上焦,大便不燥者,去芒硝,加桔梗、石膏以清热凉膈。

复发性口腔溃疡一例治验

复发性口腔溃疡一例治验

复发性口腔溃疡一例治验扈某,男,25岁。

2016年5月13日来诊。

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十余年,效果不佳,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现口中溃疡20多处,夜间口干,伴疼痛、流涎、流涎时须频频擦拭、心情烦躁、饮食差、大小便可、舌红苔剥、脉沉细数等。

辨证:阴虚火旺,热毒凝聚。

治则:滋阴降火,消散热毒,除湿敛疮。

处方:熟地30g,巴戟天10g,五味子5g,茯苓15g,麦冬30g,银花30g,连翘15g,升麻15g,黄精10g,藿香6g,佩兰6g,大青叶10g,知母10g,黄柏6g,砂仁6g,7剂,水煎服。

2016年5月20日二诊:药后效佳,诸症明显改善,疼痛、流涎、烦躁均减轻,食欲可。

现咽中有痰,不易咳出,晨起腹胀。

舌苔花剥,脉沉细。

处方:熟地30g,巴戟天10g,五味子5g,茯苓10g,麦冬15g,银花30g,连翘30g,升麻15g,黄精10g,藿香6g,佩兰6g,知母10g,黄柏10g,砂仁10g,陈皮10g,14剂,水煎服。

2016年6月3日三诊:药后效佳,诸症大减。

现口腔溃疡还剩三处未愈合,咽痛,有痰,不易咳出。

舌质红苔黄腻中间无苔,脉沉细。

处方:熟地30g,巴戟天10g,麦冬20g,五味子5g,银花30g,连翘30g,升麻15g,黄精10g,藿香6g,佩兰6g,砂仁6g,黄柏6g,黄芪20g,女贞子20g,白蔹15g,14剂,水煎服。

按语:口腔溃疡虽属小恙,但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患者极为痛苦。

本例患者来诊时口腔内20多处溃疡,几无完肤,且反复发作,其痛苦可想而知。

据其脉证辨为阴虚火旺、热毒凝聚。

处方以引火汤合封髓丹为主,引火汤(熟地、巴戟天、五味子、茯苓、麦冬)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录》,金水相生、滋阴降火;封髓丹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氏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口疮针灸医案

口疮针灸医案

口疮口疮是以口腔唇内、颊、舌、齿龈等处黏膜见豆大之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

多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灼伤口腔黏膜所致。

主病之脏在于心和脾(胃)。

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口腔溃疡。

本节收载田从豁医案1则,对脾肾虚弱,虚阳上越者,治以针药并施,心脾肾三脏同调。

田从豁医案针药调治心脾肾法治疗慢性口腔溃疡慢性口腔溃疡,脾肾虚弱,虚阳上越者,针药从心脾肾论治,获良效。

樊某,女,49岁。

医案编号:089Q015。

初诊:2008年11月25日。

复发性口腔溃疡10余年,加重2年。

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口腔溃疡,伴头晕、耳鸣、眼睛发胀,不需服用药物能自愈,或口服清热祛火药物亦能快速见效。

患者每于着急或劳累过度时病情加重,春秋季节多发病。

近两年来病情加重,几乎每月均发病。

现症见:口腔黏膜处、舌边尖、舌面、牙龈处散在溃疡面,颜色淡红,疼痛,伴乏力,口干渴,咽部如有物堵,喜饮温热水,手足心发热,下午、晚上病情明显,肩颈部、后背发僵,腰腿酸胀沉重,纳食可,喜温热食物,大便2~3日一行,排解不畅,夜尿2~3次/晚。

舌质黯淡,边有齿痕,苔少津,脉沉细。

肾水枯竭,心肾不交,虚火上炎发为口疮。

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独亢,熏灼口舌肌膜而成口疮。

患者长年久病,反复发作口疮,脾肾虚弱,虚阳上越。

中医诊断:口疮,证属心脾肾虚;西医诊断:慢性口腔溃疡。

治以心脾肾三脏并调。

针灸处方:百会、大椎、风池(双)、心俞(双)、脾俞(双)、肝俞(双)、肾俞(双)、关元俞(双)、太溪(双)。

百会丛针刺;大椎,用芒针向下刺;风池向对侧鼻尖刺;心俞、脾俞、肝俞(向上斜刺),肾俞、关元俞(直刺)、太溪(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腰骶部加温灸盒灸。

中药方剂:黄芪30g,桂枝10g,桔梗10g,当归10g,川芎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天花粉10g,何首乌12g,沙参15g,麦冬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共7剂。

朱进忠老师经典医案口疮

朱进忠老师经典医案口疮

朱进忠老师经典医案口疮曾治患者张××,男,30岁。

口疮数月,前医先以西药冶之不效,后以中药牛黄解毒丸、清胃散、外用冰硼散不效。

审其口腔粘膜、舌尖有溃疡6处,大者如豆大,小者如高粱大,疼痛,大便正常,小便黄赤。

综合脉证,诊为心胃火盛,冶宜导赤散加元参。

处方:生地12克,木通10克,竹叶10觅,甘草10克,元参15克。

药进2剂,溃疡消失,继进2剂而愈。

某医云:余读《中医喉科学讲义》云:其治或以凉膈散,或以导赤散,然用之久久不愈者何也?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口疮、口糜,若大便秘结,或大便黄臭呈不消化状,或有粘液者,治宜通下;大便正常,小便黄赤者,宜利小便,使其火从小便而解;但下之不可太过,利之不可不及。

又说:口疮、口糜,必须察其大小便,若胃脘有压痛,大便秘结或不秘结者,宜下。

心火尿赤者,宜利小便。

总之,或从心火以泻小肠,或从胃热以通腑。

此证大便正常,亦无胃脘压痛,故应从泻心火论治,然其口腔粘膜有多处口疮,此胃中虚火所致也。

故以导赤散中加元参以泻心胃之火。

程××,男,26岁。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两年,吃葱蒜则加重,吃冷食则腹痛。

前医遍用西药及清胃散和芩、连、银、翘等不但无效,反见脘腹冷痛,腰困乏力。

细察其证,除以上诸证外,并见舌苔薄白,脉沉细尺大稍弦。

综合脉证,诊为肾气不足,虚火上炎,治宜十味地黄汤。

处方:熟地15克,山药9克,五味子9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附子9克,肉桂9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

服药4剂后,口疮大减,8剂后,口疮消失,因其腰痛仍在,加怀牛膝1O克,继服8剂而愈。

某医云:为什么用十味地黄汤?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急性者,多实,但一两剂不愈者不可不注意虚;慢性久久不愈者多虚,但尤多兼实火;若火证为主者,不可仅注意火,因其多兼寒邪,故临证时必须审慎考虑。

虚实夹杂者,以寒积不化,郁而化火,上热下寒者为多,此证往往具有胃脘、脐腹隐痛,压之则疼痛加剧,或吃肉、油腻以后加重,大便兼有粘液或不消化状的食物残渣,治宜理中大黄汤或理中承气合方,但攻下之时只可缓攻,不可大泻下,否则胃、腹疼痛加剧而口疮不除。

口疮的辨证治疗及对症治疗

口疮的辨证治疗及对症治疗

口疮的辨证治疗及对症治疗辩证治疗1.心脾积热证: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口干渴,心烦失眠,焦虑不安,便干尿赤,舌尖偏红,苔黄,脉数。

病机: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灼伤黏膜治法:清心泻脾,导热下行推荐方药:导赤散合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淡竹叶、生甘草、通草、生地黄、藿香、栀子、防风、生石膏(先煎)等。

2.胃火炽盛证:溃疡周围充血发红,口中灼热疼痛,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口干,渴思凉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而干,脉滑或数。

病机:胃火上炎,灼伤黏膜,耗伤阴液治法:清胃降火,通腑泻热推荐方药:①清胃散(《脾胃论》)加减:升麻、黄连、当归、生地黄、牡丹皮等。

若胃热腑实,大便干结者可加入大黄、芒硝、枳实等通腑泻热。

②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等。

3.阴虚火旺证:溃疡表浅,周围微红,易反复发作,隐痛或热痛,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灼伤黏膜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推荐方药:①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等。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等。

4.脾虚阴火证:溃疡多为灰白色,周边水肿,红晕色淡,隐隐作痛,腹胀,纳呆,大便偏稀,乏力,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下焦阴火上僭治法:补益脾胃,升阳泻火推荐方药: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党参、麸炒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生甘草等。

②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加减: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党参、黄芩、黄连、生石膏(先煎)等。

5.寒热错杂证:溃疡色淡红,反复发作,隐痛,伴口干口苦,或咽痛,胃脘堵闷,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舌质红,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病机:湿热内蕴,湿邪伤阳,热邪上攻,升降失常治法:清热化湿,平调寒热推荐方药:甘草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炙甘草、黄连、黄芩、党参、干姜、法半夏、大枣等。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黄某某,男,52岁,家住北京,2014年1月11日初诊。

多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几乎每月必发,发则灼热疼痛,影响进食,甚为痛苦。

服西药维生素及局部用药,都见效甚微。

经朋友介绍,来求中医诊治。

患者除苦于口腔溃疡外,还身体乏力,目干而涩,面色掌色淡黄,眼睑浮肿,眼袋明显,颈后背部常发疖肿,腰膝酸软,夜寐不安,舌淡而瘀暗,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

显系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故治拟补益气血,潜降虚火。

并宜注意饮食调养,少吃甘甜,多食带皮糙粮及叶类蔬菜。

处方:生黄芪30g,太子参30 g,党参30 g,炒苍术30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5 g,生地15 g,五味子10 g,泽泻15 g,猪茯苓各15 g,鸡血藤30 g,浮小麦30 g,赤小豆30 g,怀牛膝10 g,枳实15 g,竹茹15 g,丹参30 g,丹皮15 g,生龙牡(先煎)各3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分服。

二诊:2014年1月18日。

药后体力有增,口腔溃疡减轻,但仍右睑浮肿,舌淡瘀暗,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

前方加减。

生黄芪30 g,党参30 g,太子参30 g,炒白术15 g,当归15 g,川芎10 g,赤白芍各15 g,生地15 g,元参15 g,五味子10 g,赤小豆30 g,生薏仁30 g,浮小麦30 g,生龙牡(先煎)各30 g,丹皮15 g,丹参30 g,枳实30 g,怀牛膝1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分服。

三诊:2014年1月25日。

口腔溃疡基本愈合,但仍面色掌色淡黄,眼睑浮肿,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前方加减。

生黄芪30 g,炒白术30 g,猪茯苓各15 g,泽泻15 g,通草10 g,枳实20 g,厚朴15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5 g,五味子10 g,生薏仁30 g,赤小豆30 g,炒扁豆15 g,党参30 g,太子参30 g。

中药辨证治疗单纯性口腔溃疡4则

中药辨证治疗单纯性口腔溃疡4则

0 5 m溃 疡 , 者 溃疡 面 破 溃 有 少 许 血 性 渗 出 物 , .e 前 疼
痛, 进食 、 语言 时受 碍 , 干 , 烦 , 有尿赤 , 咽 心 伴 溃疡面 有 少 许薄 白苔 , 红 , 细数 。辨 证 为心 火 上 炎 , 毒 熏 舌 脉 热
蒸 。方药 : 大生地 黄 1 g 川 黄连 3 , 2, g 山栀 子 1 g 白茅 0, 根 1 g 竹 叶 1 g 灯 心 草 1 g 金 银 花 1 g 芦 根 1 g 0, 0, 0, 0, 2。 连服 l 4剂 , 水煎 服 。 按: 此为心 火上 炎 , 为心之 苗 , 舌 热毒 熏蒸 , 故见 上
光 明中医2 1 0 0年 9月第 2 5卷 第 9期
C G M S p mb r 0 0 V l 5 9 J MC e t e 1 . o 2 . e 2
・1 1 7 3・
中药 辨证 治疗 单 纯 性 口腔 溃 疡 4则
杨 月新 北京联 合 大学校 医院( 北京 10 0 ) 0 1 1
糜者 口疮 糜烂 也 , 心热亦 口糜 , 口疮 多赤 , 肺热亦 口糜 , 口疮 多 白 , 膀胱 移热 于 小 肠 亦 口糜 , 三焦 火 盛 亦 口糜 ,
验案 2 刘某 , ,4岁 , 师 。初诊 2 0 女 3 教 0 9年 6月
1 t 主 诉 : 背 前 部 有 15 m ×1 0 m, . c × 7E。 舌 .c . c 10 m
中焦 气不 足 , 虚火上 泛 亦 口糜 , 凉 药不 效 , 服 阴亏 火 泛 亦 口糜 , 内热亦 口糜 。所 以通 常是 机 体 内郁 热 的 一个 外在 表现 , 而热 又有 虚 实 之 不 同 , 见 的临 床 证 候有 : 常 脾 胃郁 热 , 火 上 炎 , 虚 内热 , 气 不 足 等 , 两 心 阴 中 前 者为 实热 , 者 为虚 热 , 如 《 岳全 书》中说 :口 后 正 景 疱 连 年不愈 者 , 为 虚 火 也 。 因而 辨 证须 仔 细 方 能奏 此

口疮总治不好?不分型治岂能不反复?分享1个56例分型治疗医案

口疮总治不好?不分型治岂能不反复?分享1个56例分型治疗医案

口疮总治不好?不分型治岂能不反复?分享1个56例分型治疗医案导读: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178期记得在8月21日所发的文章《《伤寒论》炙甘草汤治46名顽固口疮治愈38例,为什么?深度解读》评论区,一个条友评论说:“口腔溃疡包含很多病机,难道不用辩证直接上炙甘草汤吗?这是在向西医学习吗?这是中医迷失自我、屈膝投降!”差矣,中医从未迷失,只是对中医不甚了解的人误以为中医已迷失。

中医也从未屈膝投降,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在走自己的路,淡定而坚强...既然,怀疑近180篇文章里没有(其实很多了,也许是没有刻意留意)中医对于口疮的辩证施治,我们今天就分享一个口疮在临床上采用辩证分型施治的医案。

这就是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178期文章的内容。

中医认为口疮发生与心、肝、脾、胃、肾密切相关在中医领域,把现代医学上的口腔粘膜溃疡称之为“口疮”、“口疳”、“口破”、“口蕈”等范畴。

这是从口腔粘膜发生浅表如豆大等口腔溃疡的临床表现为特征而来。

现代医学认为口疮的发病机制与精神、病毒、免疫、胃肠功能失调、遗传、内分泌、微生态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而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反应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近些年来也有研究者发文认为引起口疮复发的关键可能在于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免疫活性物质得以通过血管壁而进入结缔组织与口腔粘膜结合发生免疫反应,导致溃疡面形成。

但无论如何,现代医学对口疮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属于一种多因一果的疾病,所以尽管对因或对症治疗方法很多,却缺乏疗效确切或特效疗法,尤其是远期疗效不佳,从而导致越治越重的倾向。

中医学认为口疮的发生与心、肝、脾、胃、肾均有密切的关系。

古今中医都认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口腔与咽喉、肺胃相连,为诸经循环与会聚之处,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引起口腔粘膜发生溃烂而发口疮,外邪以风、热、燥、火、毒为多,内伤则以饮食所伤或辛辣厚味、情绪过急、睡眠不足、经期、口腔不洁或素体阴虚火旺、火邪炎上为口疮中医历来坚持对于口疮的诊治采取辩证分型而治的治法治则,且通过辨证治疗以补偏救弊,恢复其阴阳平衡,使气血调和,从而纠正人体的免疫机能,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中医杂志2015年2月第34卷第2期
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整个饮食消化的过程中,脾胃至关重要,其受纳运化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从汉唐以来治消渴成方约有300余首,其中用健脾之药者达半数以上。

《金匮要略·消渴》中以白虎加人参汤治渴而多饮者,后世奉为治上消的主方,方中以白虎汤清肺胃热与人参健脾益气生津相伍,茯苓健脾湿助脾运。

《仁斋直指方·论消渴》云:“消渴之证候……治法总要服真料茯苓白术散,以养脾自生津液。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主张治疗糖尿病重用黄芪“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旧也”,山药能够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又能滋补膵脏”,名医施今墨治疗消渴病以黄芪、山药、苍术、玄参为基本药物,黄芪、山药为健脾要药。

由此可见“脾虚阴亏至消”,益气养阴在本病治疗中起关键作用。

·医案医话·
口疮辨治验案一则
金汀龙1,陈霞波2,金玉3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00;
3.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00)
[关键词]口腔溃疡;火热;医案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2015)02-0107-01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口腔黏膜病损,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细菌、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本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症状顽固,且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现从脾虚湿盛辨治验案一则,报道如下。

男,38岁。

2013年8月6日初诊。

反复口腔溃疡2年余,病情时轻时重,多方求医均未见效,而来就诊。

患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肠道易激惹,喝酒后则便溏,形体瘦弱,畏寒怕冷。

舌偏淡胖,舌尖有溃疡,舌下系带见紫黯亦有溃疡,口腔黏膜可见溃疡。

曾化验查风湿因子、自身抗体,均提示阴性。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疮。

证属脾虚肝郁夹湿火。

拟急则治标,治以清胃解郁,佐以健脾。

药用:黄连6g,姜半夏12g,茯苓15g,陈皮5g,陈胆南星12g,姜竹茹10g,升麻6g,甘草5g,青黛10g,炒枳壳10g,葛根15g,薏苡仁30g,半枝莲15g,鸡内金10g,荷叶6g。

水煎服,日1剂。

7剂后再诊:患者前证好转,口腔糜烂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拟前法出入,守方连服7剂,上述症状明显改善,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口疮、口疳、口糜等范畴。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首倡火、热为本病基本病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指出心火亢盛,火热郁炽血脉,则血败肉腐,形成痈肿疮疡。

《圣济总录》曰:“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

”《太平圣惠方》云:“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肿也。

”指出口疮乃由心脾积热所致。

《医贯》曰:“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

”认为本病是由实热和虚火相互传变而发病。

《丹溪心法》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

”认为本病乃中土虚而不能折覆相火浮越使之发病。

脾胃升降功能失司,易聚湿生痰。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虚无力斡旋气机,脾胃元气虚则气陷、湿滞、火郁之证相继而起,脾虚湿困,阳气被遏,清阳不升,浊阴下注而致泻,中阳被遏,郁阳化火,循经上灼,迫于口舌而生疮。

该患者的病因为肝郁脾虚,兼夹湿热,内蕴湿火。

病机则是素体脾虚,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郁热结则伤阴,阴虚火旺熏蒸于口而生舌疮,饮酒性热之物则伤脾,脾失运化而致大便溏薄,脾虚不能化物充养形骸,故见形瘦羸弱。

东垣学说提出内伤之病主要由于脾胃的升降失调,引起人体元气与阴火的对立,而脾胃清阳不升是其根本。

因此,补益脾胃、升发清阳,即“升阳益胃”成为东垣治疗内伤疾病的主要治法。

欲使脾胃不虚,须升举阳气。

他用升阳之药不用温热补阳药,而助风以平之,风药能鼓动中焦,使脾胃之气斡旋,而风药又能胜湿。

若单纯以导赤散清心泻火,则效果不著。

故取升阳益胃汤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以助中阳、化湿浊为法,以达阳升湿化,郁火消散而口疮痛消病瘥。

治法当先去郁火、清中带温为宜。

所用方以黄连温胆汤为基本方清热燥湿,酌加升麻、葛根等升散之品,举清阳之气,而搜百节之湿,如此则温补无呆滞之虞,升散而无耗气之弊,升举透发,托毒外出;且用黄连之苦寒,泻火燥湿,以除湿郁之热,与升麻辛开苦降。

青黛、半枝莲清热解毒以治口舌之疮,荷叶泻心肝而清金固水,加薏苡仁、鸡内金以健脾、渗湿、清热。

诸药同用,收满意疗效。

[收稿日期]2014-05-05
107··
DOI:10.16295/ki.0257-358x.2015.0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