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科学代代相传相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代代相传相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代代相传相传知识点总结篇一: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类的新生命和其他一般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人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3、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由人的睾丸、卵巢产生的。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精子的形状像蝌蚪,外形可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

精子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长度约为 0.05 毫米。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卵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1毫米。

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4、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5、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并附着在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辰。

6、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2)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3)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

(4)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5)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连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6)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9、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

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含有抗病物质,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壳,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的区域,包含多种基本细胞器。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除此之外,动物细胞中还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质膜、细胞质、叶绿体、核仁、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部分组成。

其中,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独有的结构,细胞壁一般由纤维素构成,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还可以维持细胞的形状。

2. 素材的通性和多样性素材是指科学研究中用来证明某个理论、假设或现象的事实、数据和材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材既具有通性,又具有多样性。

通性指的是素材在研究的不同领域都具有相似的作用和价值,而多样性则指的是素材的种类和来源在不同领域之间存在差异。

3. 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合理的休息和放松都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非常关键的。

4. 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分为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五个步骤。

观察是科学研究得以启动的第一步,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现象,科学家可以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在得到问题之后,要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则可以验证假设;反之,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进行新的实验。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第一章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第一章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第一章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和物质,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是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第一章主要涉及材料的组成与变化、固液气和物质的量等基础知识点。

一、材料的组成与变化1.材料的本质和分类材料是构成物体的物质,包含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如氧气、氢气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如水、二氧化碳等。

2.化学反应与化学式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发生碰撞和重排,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现象称为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物质的改变,包括物质的形态、状态及性质等。

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化学式表达,化学式是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3.物质的相变物质的相是指物质的形态和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温度和压强变化时,物质的相态也会发生改变,如水可以从冰变成液态水,再变成水蒸气。

物质的相变涉及到物质的热力学性质,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

二、固液气1.固液气的定义和特性固体是指分子间距离很短,排列紧密、功能稳定、形状不易改变的物质。

液体是指分子间距离较近,排列稍松散、容易流动、形状易变的物质。

气体是指分子间距离很大、分散无序、无定形状、能够流动的物质。

2.固液气的相互转化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物质具有的重要特性之一。

物质的相互转化往往与物质的温度和压强等因素有关,如温度升高可以使固体融化成液体,进一步升高会使液体沸腾成气态。

三、物质的量1.原子、分子和摩尔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所有化合物的构成单位;分子则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原子结合成的。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是指质量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的量。

在七年级下的科学学习中,掌握上述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关系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浙教版新)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浙教版新)

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10、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整理版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整理版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目录:1感觉世界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3耳和听觉4光和颜色5光的反射和折射6眼和视觉7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知识点: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

七下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七下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复习提纲一、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而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二、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人生二次生长快速的时期分别为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2、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3、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主要标志: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整理

一、声音发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a.声音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b.声源:正在发生物体叫做声源。

c.常见发声体振动:①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②蝉鸣靠胸部两片鼓膜振动;鸟是靠鸣膜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而发声;蜜蜂、蚊子、苍蝇在飞行时才有声音,是因为他们飞行时翅膀在振动缘故;③乐队中弦乐是靠弦振动发声;管乐是靠管内气柱振动发声。

2.声音传播a.声音传播条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b.声波:及水波相似,声音也是一种波。

如:说话者使口腔前方空气形成了疏密相间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了声波。

声波应用: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内脏结石,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等。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快慢:声速:声音每秒钟在介质中传播路程。

1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因素:声速及介质种类有关,及介质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速在固体中快于在液体中,在液体中快于在气体中。

3.探究声音产生a.让一些物体发出声音,例如:声带、张紧橡皮筋、鼓、水、笛子等。

b.观察、感受各种发声物体共同特征。

在鼓皮上撒点沙子,敲鼓,使鼓发声,从沙子跳动我们知道鼓面在鼓动。

沙子不跳了,鼓声也消失了。

把一把扎小辫用橡皮筋张紧在文具盒上,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也会听到声音。

使笛子出气孔上粘一小纸条,吹笛子使其发声,发声时纸条也会摆动。

敲响音叉后,把音叉靠近悬挂着塑料泡沫,塑料泡沫摆动起来。

实验说明:①一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时,我们可进行一些巧妙设计使现象更明显,例如,把敲响音叉接触水面,音叉会溅起水花,让我们更明显地观察到物体振动。

在桌子上撒一些塑料泡沫帮助显示桌子振动。

②实验时,尽量让多种不同物体发声,让固体、液体、气体发声,得出结论会更客观准确。

分析总结:一切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

4.探究声音传播猜想和假说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来作媒介。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提纲【原创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提纲【原创

1.2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③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固大于V液大于V气(340m/s)在气体中声音的速度,随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速度增加0.6米/秒④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造成的回声与原声的间隔大于0.1秒才能分辨出来。

1.3 ①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头部平衡作用的位觉器官②乐音特征:1.音调:感觉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感觉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大小和声源远近有关)。

3.音色:能感觉声音的品质。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式有关)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赫兹)分贝: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符号为dB③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兹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次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④噪音: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令人感到烦躁不安⑤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1)控源(2)截流(3)掩耳⑥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1.4 ①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②光在同一种均匀(密度相等)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小孔成像、影子等③光线: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④在真空中光的速度:3x108m/s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大约S=ct=9.46x1012km。

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V液>V固⑤光的色散: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另一侧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⑥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⑦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它徐寿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1.1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
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
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质上是
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
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1.2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1.3动物的生长时期
1、动物的生殖方式:
⑴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昆虫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鲨、蝮蛇 受精方式 体内
体外(水中)
体内
胚胎发育方式 卵生 胎生 卵胎生 幼体发育场所 体外 体内(子宫内) 体内 营养来源
卵黄
母体(主要来源)
卵黄
①分裂生殖(代表动物:变形虫);
②出芽生殖(代表动物:水螅)。

2、胎生与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的意义:为哺乳动物的幼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营养,
成活率有很大提高。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

死亡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

死亡的主要标志:大脑停止活动。

4、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

1.4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 胚芽 胚轴 胚 胚根 子叶
菜豆种子 (双子叶)
种皮 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提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 4、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
子叶中。

(淀粉遇碘会变蓝。


6、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并转绿。

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
受精方式
胚胎发育方式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无性生殖
胎生 卵胎生

出芽生殖 分裂生殖
(鱼、两栖)
(昆虫、爬行、鸟、哺乳) (昆虫、鱼、两栖、爬行、鸟) (哺乳) (鲨、蝮蛇)
(单细胞动物――变形虫、草履虫)
(水螅)
8、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9、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 和 侧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芽轴发育成茎。

顶芽的
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10、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11、
( )
12、植物经过开花、传粉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13、植物的一生经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

14、植物的种族是在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1.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传粉的方式主要有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2、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前者主要靠昆虫传粉,后者主要靠风力
传粉。

3、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花粉
柱头 花粉管 形成两个精子
4、植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
果实。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种子 受精卵 胚
(子房内的胚珠数决定了果实内的种子数)
5、为使作物的大多数雄蕊都能得到花粉,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给作物传授花粉,这种方法叫做人工授粉。

6、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有性生殖,不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无
花的结构 花冠(由花瓣组成) 花蕊 雄蕊 雌蕊 花药:里面有花粉
花丝 柱头
花柱
子房:里面有胚珠
花托 花萼(由萼片组成)
昆虫/风力 黏液刺激
(胚珠内的)卵细胞
受精卵
性生殖。

7、蕨的繁殖:
无性生殖
孢子原叶体幼蕨蕨
叶背上的孢子囊群孢子囊Array
8、植物的无性生殖
(1)孢子繁殖:(如:蕨、地钱、葫芦藓、藻类)
(2)营养繁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

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和嫁接等。

(注:营养繁殖的优点(1)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繁殖速度较快。


9、接穗能否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是否紧密结合。

10、组织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
原生质体等,并使其增殖,分化来得到新植株的一种技术手段。

11、组织培养特点:1)新个体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亲本利用率高;3)适用范围广;
4)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且诱导变异也比较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