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3章)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科目:小学科学年级:小学三年级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类型:综合实践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掌握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特性;3.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投影仪和幻灯片;2.小组卡片;3.植物标本和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放映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你们都见过这个东西吗?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说出植物的特点。

探究(25分钟)1.植物的构造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构造,并向学生提问:“植物有哪些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介绍每个部分的功能。

2.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组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干燥、湿润等。

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环境条件,讨论该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并想出适应该环境的方法。

实践(40分钟)1.观察植物自身的环境适应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一两盆不同的植物,并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外观,并根据植物的形态、颜色、叶片等特点,推测该植物适应的环境条件。

2.浇水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教师将小组分成两半,一半的小组为控制组,另一半的小组为实验组。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给控制组植物适量浇水,实验组则不进行浇水。

学生每天观察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从水分的重要性、不同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你们觉得植物与环境是如何相互适应的?” “如果你是一棵植物,你希望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作业布置:请学生观察自己家中或周围的植物,并写一篇描述植物适应环境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和实践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植物与环境的兴趣。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植物生产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植物生产对环境的重要性。

(2)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展示图片的方式,呈现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讨论。

2.植物生产对环境的重要性(20分钟)(1)植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说明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

(2)植物的功能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功能对环境的重要性。

3.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30分钟)(1)植物种植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植物种植对水资源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3)植物种植对大气的影响。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4.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20分钟)(1)介绍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文献资料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植物生产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植物生产中实现环境保护。

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等方式深入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生产与环境 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 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理解植物对环境的依赖和适应能力。

3. 掌握植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a. 植物对环境的依赖b. 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2. 植物的适应能力a. 植物的生长需求b. 植物的适应策略3. 植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 土壤管理b. 水分管理c. 光照管理d. 温度管理e. 营养管理4. 环境保护与植物生产a. 环境污染对植物生产的影响b. 可持续农业与植物生产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植物与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植物对环境的依赖、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以及植物的适应能力。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植物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讨论植物的适应策略。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产实验,例如种植一些常见的蔬菜或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5. 教学总结:总结植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强调环境保护对于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实践。

7. 课堂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8. 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等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2.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培设备等实验所需材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产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三单元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三单元

××××××××教案(首页)授课题目任务1 土壤的基本组成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熟悉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质地2.了解土壤矿物及土壤质地3.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特点4.了解土壤生物组成及作用5.了解土壤空气特点,熟悉土壤通气性及调节能力目标1.能用手测法判断土壤质地2.能进行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教学重点、难点1.土壤有机质组成与作用(重点)。

2.土壤生物的作用(重点)。

3.土壤水分形态及水分含量表示方法(重点)。

4.土壤通气性作用(重点)。

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安排8课时1.课堂互动(4学时)2.实践活动(4学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4课时)引言:同学们,你知道当地土壤有哪些类型吗?[一]导入新课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其最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二] 新课讲解一、土壤固相组成土壤固相物质主要由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生物组成。

1.土壤矿物质⑴土壤颗粒根据土粒的粒径和性质将其划分为若干等级,称为粒级。

粒级名称石块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粒径(mm)>3 3~1 1~0.05 0.05~0.001 <0.001生产实际中常将粒径在1~0.01mm的土粒称为物理性砂粒,而将粒径>0.01 mm的土粒称为物理性黏粒,也即通常所称的“沙”和“泥”。

砂粒对于改善土壤通气性、透水性有益;而黏粒主要起着保蓄养分、水分的作用。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教学计划一、讲授的主要内容讲授植物基础知识、植物生产与光、植物生产与温度、植物生产与水、植物生产与土壤、植物生产与营养、植物生产与气候等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二、教学安排理论授课150学时,其中集中面授辅导20学时,自学130学时。

技能60学时,由学员在工作中进行,教师在网上答疑或电话答疑。

三、授课计划讲义目录第一章植物基础知识...............................2第二章植物生产与光...............................6第三章植物生产与温度.............................8第四章植物生产与水...............................11第五章植物生产与土壤.............................13第六章植物生产与营养.............................15第七章植物生产与气候.............................18讲义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生产发育和遗传变异基础知识;光、温、水、土、肥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与现实农业可持续发展。

讲授以够用为原则,力求通俗易懂,深浅适宜。

培养学员的实践与技能。

第一章植物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的形态与功能教学重点:◆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植物上的表现和差异。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一)根的形态1.根的发生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便形成根。

2.根的种类主根、侧根、不定根。

主根和侧根为定根。

3.根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

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主根明显发达,较各级侧根粗壮,能明显区别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茎的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4.根系分布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很深很广。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3章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3章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理解: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土壤基本性质及对肥力的影响。

◆了解:土壤退化、污染和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学会: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技术。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质地的类型及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1.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

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

土壤质地可划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第一节: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2.掌握植物对光、温度、水分等因素的适应机制;3.认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教学内容:1.植物对光线的适应性;2.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3.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4.植物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讨论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3.知识讲解:讲解植物对光、温度、水分等因素的适应机制,并给出实例;4.实验展示: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植物对光线的反应;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对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并汇报讨论结果;6.总结:总结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7.提问: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并整理成报告。

第二节: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2.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植物生产的危害;3.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生产的重要性;2.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3.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危害;4.保护环境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植物生产情况,引起学生对植物生产的重视;2.知识讲解:讲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包括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土地开垦等;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5.总结:总结人类活动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并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6.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环境保护活动;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第三节:植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3.强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第一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1.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1.2 分析不同植物对生长条件的适应性和需求。

1.3 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优化植物生长。

第二章:土壤的类型与性质2.1 介绍土壤的类型,包括砂土、壤土、黏土等。

2.2 分析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

2.3 探讨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改良土壤的方法。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1 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2 探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3.3 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4.1 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4.2 探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4.3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5.1 介绍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包括病菌、害虫等。

5.2 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症状及其识别方法。

5.3 探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第六章:植物的繁殖方式6.1 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6.2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6.3 探讨人工繁殖方法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第七章:农业生产技术7.1 解释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7.2 探讨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

7.3 分析农业生产技术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8.1 介绍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包括旱灾、洪灾、冻害等。

8.2 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8.3 探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及其应用。

第九章: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9.1 了解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9.2 分析农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9.3 探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解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理解: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土壤基本性质及对肥力的影响。

◆了解:土壤退化、污染和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学会: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技术。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质地的类型及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1.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

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

土壤质地可划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几种主要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为: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一)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土壤动物种类: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蠕虫、螨类等。

作用:粉碎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粪便排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和蚂蚁在形成团粒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

但有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2.土壤微生物种类: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

作用: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

②分解矿物养分,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

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的释放;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二)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此外,土壤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一些生物制品的废弃物、工业废水、废渣及污泥等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

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是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释放养分和消耗有机质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复杂的腐殖质,是积累有机质、贮存养分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作用: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

②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

⑤其他作用。

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起到净化土壤作用。

腐殖质中某些物质如胡敏酸、维生素、激素等还可刺激植物生长。

管理:增施厩肥、堆肥、种植绿肥、水田放养绿藻、秸秆还田等措施来进行。

同时结合耕作、排灌等措施,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

四、土壤水分和空气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者彼此消长,即水多气少,水少气多。

(一)土壤水分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

具体内容第五章有详细阐述。

(二)土壤空气1.组成特点: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概念: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形式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通气性。

作用:①影响种子萌发。

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

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调节: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复习思考:1.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2. 各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特性如何?3. 土壤生物有哪些作用?4.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5. 什么叫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重要作用?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或tm-3。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密度容重-1)⨯1005.土壤孔隙类型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孔隙类型通气孔隙毛管孔隙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0.02mm 0.02~0.002mm <0.002mm土壤水吸力<15kPa 15~150kPa >150 kPa主要作用此孔隙起通气透水作用,常被空气占据此孔隙内的水分受毛管力影响,能够移动,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起到保水蓄水作用此孔隙内的水分移动困难,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空气及根系不能进入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1—块状结构2—柱状结构3—棱柱状结构4—团粒结构5—微团粒结构6—核状结构7—片状结构(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

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

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

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

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

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一)土壤耕性的含义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它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特别是物理机械性在耕作时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土壤耕性的表现1.耕作的难易程度。

群众常将省工省劲易耕的土壤称为“土轻”、“口松”、“绵软”,而将费工费劲难耕土壤称为“土重”、“口紧”、“僵硬”。

2.耕作质量的好坏。

耕性良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疏松、细碎、平整,有利于作物的出苗和根系的发育。

3.宜耕期的长短。

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如沙质土宜耕期长,表现为“干好耕,湿好耕,不干不湿更好耕”;黏质土则相反,宜耕期很短,表现为“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三)宜耕期的选择1.看土验墒。

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外白(干)、里灰(湿),外黄里黑,半干半湿,水分正相当,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

用手抓起二指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

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宜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为犁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改良耕性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料。

因为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②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③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④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