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求学网,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
(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5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一《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
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
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一、知识与技能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一课时1、思乡导入。
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
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古诗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3篇

古诗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3篇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到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家乡),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初步的基础,他们在五年级时已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功方法。
这次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掌握了学法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教学此首古诗是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教学法。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基本技能,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理解诗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很好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家园、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1、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2、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古诗。
教师准备:预习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每张桌同学的手中都有一些诗句,请把相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
生:连线!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你们太厉害了!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不好?桃花潭水深千尺,——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授课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授课教案作为一位辛劳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授课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授课教案篇1内容分析:《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谊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和酷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由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知道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浏览古诗的爱好。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知道诗意,积存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想念故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进程:一、交换积存,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往今来阔别故土的游子总会想念魂牵梦萦的故乡。
他们常常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请同学们把你积存或搜集到的描写想念故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换。
老师:从刚才的交换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存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存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存的习惯。
由于学习语文重在积存。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5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文本解读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诗中的作者身处瓜洲,遥望故乡,虽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却认为是近在咫尺,“一水间”“只隔”等词把作者的心早已带回了“故乡”钟山,此为全诗的起势,营造氛围。
此时作者的情感也似那平静的江水,缓缓而来。
待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这盎然生机、绿意萌动的江南,积蓄着丰富的情感力量。
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乡之情一样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状,幽幽而又缠绵。
到一个“又”字,作者的情感慢慢激涌;春风再来,而我却……,再到“绿”字,那浓浓的伤别情就如勃勃的春草一样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只有遥望问明月:何时能伴着我回家。
借着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乡,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家乡的大地上。
教材解读1、理解“绿”“春风”“明月”等特殊含义,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2、学习作者对故乡的一种人文情感。
学习目标a类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
b类1、说出“数重山”“绿”“春风”“明月”等词的特殊含义,理解作者思乡之情。
2、接受作者思乡情感的熏陶。
c类1、学习其它有关明月思乡的诗句,在古典诗句中感“家”的情感。
预习作业1、熟读这首诗,达到能诵的程度,注意间、数、重、还等字的读音,按节奏朗读。
2、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作者曾在南京为官多年,南京在作者眼中就是故乡。
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始终让作者牵挂,作者来到长江边看着那江水、那青山,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熟悉。
查阅资料,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理解“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想想真得是“一水间”“数重山”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感觉。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6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6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一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
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附: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他年轻时,中进士。
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主题内容、训练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泊船瓜洲》。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泊船瓜洲》。
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5、积累思乡的一些名句。
教学重点: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音乐《月之故乡》《思乡曲》及课件。
课前导学1、读三首古诗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大概了解诗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细读,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一、浏览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及训练重点。
二、情境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首先,让我们走进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去感受他的乡愁。
二、出示古诗《泊船瓜洲》,初读古诗学生自读古诗,学习要求如下:1)读准字音,遇到多音字多读几遍;字正腔圆,读准节奏。
(间:jiān)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4)诗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达的呢?三、学生自学。
1、生对照自学提纲自读自悟。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
齐读。
3、四人学习小组交流3、4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1、此时此刻,诗人身在何处?(身在瓜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题看出来的)2、生读诗题,理解诗题。
3、介绍王安石写诗背景。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教学目标: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法学法: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泊船瓜洲》。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怀的写法。
4、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准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泊船瓜洲》,体会一下,月亮又勾起作者怎样的乡愁呢?
二、指导方法,品读诗句
(一)知诗人,解释题
师:《泊船瓜洲》是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所写。
王安石,听说过吗?
生介绍。
师:说得对。
王安石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这首诗是他沿着长江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瓜洲)
师:瓜洲在江苏省,离南京不远。
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个“泊”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
(教师点拨:“泊”是三点水,专指船靠岸。
汽车、飞机到站能不能用“泊”呢?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我们曾学过的《绝句》中就有这个“泊”字。
)师:好,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板书: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那么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么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
(二)抓字眼,明诗意
师:读得很好,刚才他这个字(指板书间)读对了,但我在下面听的时候,有的同学把这个这字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第几声?
师:(板书:jian)读第四声,为什么读第四声呢,你们看,瓜洲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画0标出京口的位置)在江南,就是在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京口和瓜洲,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被长江隔开了。
那这个“间”在这里当什么讲?究竟读几声?
师:(点头以示赞许,指图)京口和瓜洲隔江相望,这就叫——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师用线段连接图上的“京口”、“瓜洲”,板书“一水间”。
)
师:钟山又在什么地方呢?(今南京市紫金山)
师:(边画图边讲)紫金山又名钟山,位于京口西面的南京市中山门外。
师:“钟山只隔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现。
(生在京口和钟山间画了几座山)
师:一目了然,“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就是——
生:钟山和京口之间只隔着几座山。
(师板书“数重山”)
师:绿在这里是吹绿的、染绿的意思。
“还”是什么意思?何时呢?
(教师引导学生把泊、间、数、绿、还、何、时几个词语的意思复习了一遍)师:谁能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师:学习古诗要明白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的感情。
老师把这首诗读一读,你们听一听,体会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对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肯定有了新的感受。
那么,怎么样才能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想,我们要想办法进入诗人写诗的意境。
师指图:刚才,我们通过画图知道了“京口”、“瓜洲”、“钟山”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那么你们想过,这三者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水间”、“只隔”和“数重山”说明它们的距离近。
)
师:诗人在诗中确实是如此描写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教师补充资料:我们现在从京口到南京的火车里程大约就有64000米,走高速路都需要70多公里,何况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天险相隔,数重大山,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
师:本来路途很远,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离得很近,他到底说得什么意思呢?(体会作者的思乡情,补充资料:王安石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
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
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从此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
1075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
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
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
师:大家可以想象,作者怀着这样的情感,在这明月之夜,王安石站在船头,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着图,(简画明月、诗人)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片断)
师: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到……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
学生想象画面。
师:如果你就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议论)
指名描述。
师: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对,这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绿)
师: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来用到呀过呀吟吟,比较一下,好不好?
生读:春天又到江南岸
师:怎么样?太一般了吧,只能说明春风到了,我们再用过字来吟
师:过,吹过了,吹过去以后怎么样呢?也没写出来,所以也没有用。
还有入,满等,诗人也没有用,最后选了这个绿字,我们再用绿字来吟吟。
生读。
师:用绿好在哪里?
学生体会描述所感。
师:春风又到,又入,还有别的字等等,只能说明是春天到了,但是绿字,不光写出了春天已经到了,而且把春天到后景色的变化写了出来了,写出了春天的鲜明色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你们再读读。
生读后两句。
师:这里还有个又字,又绿说明时间过得——快
师:第四句的“何时”要注意,诗人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家,家乡是那么的美,但是他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所以这个何时能够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你们再轻声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根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好象我们自己已成了诗人,更深地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就是“想意境,悟到了诗情”
(板书:想意境,悟诗情)
三、熟读成诵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演(放音乐朗读)
师: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
试背。
师:学习古诗就要注意有感情地朗读,熟读,直到能够背诵。
师:除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外,还有很多诗人借助明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分三步学习了这首古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地热爱,这种感情是无比深沉无法磨灭的。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另外两首古诗词,看看这两首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