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泊船瓜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泊船瓜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一、教案背景《泊船瓜洲》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经典之作,以其婉约、流畅的曲调和优美的歌词广为流传。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泊船瓜洲》的歌曲背景、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泊船瓜洲》的歌曲背景和创作背景,感知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演唱《泊船瓜洲》。

4.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民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5分钟)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泊船瓜洲》的音频,引发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通过欣赏歌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歌曲介绍(1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和简要介绍,向学生介绍《泊船瓜洲》的歌曲背景和创作背景,包括作曲、作词人的背景及歌曲的流传情况。

3.音乐欣赏(20分钟)利用音乐播放器分段播放《泊船瓜洲》,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感受其中的曲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歌曲的曲调特点是什么?- 歌曲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 你在歌曲中感受到了哪些情绪?4.歌词学习(20分钟)分发《泊船瓜洲》的歌词,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播放器的演唱,同时分析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歌词中的“瓜洲”指的是哪个地方?- 歌词中的“泊船”象征着什么意思?- 你认为歌词中的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5.小组合作演唱(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泊船瓜洲》的歌词,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演唱之后,每个小组需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并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泊船瓜洲》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对歌曲背景和音乐欣赏的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泊船瓜洲》的理解程度。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6设计理念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

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二、品味诗意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

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

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

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设计理念】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知人论世解诗题1、思乡导入。

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泊船瓜洲》的教案

《泊船瓜洲》的教案

《泊船瓜洲》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船瓜洲》。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增强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瓜洲风光。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背景。

(2)分组讨论,理解诗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

(2)解析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家乡的诗词。

(2)谈谈自己如何关爱家乡、保护环境。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

8. 布置作业:(1)背诵《泊船瓜洲》。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9. 板书设计:泊船瓜洲思念家乡热爱祖国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泊船瓜洲》的情况以及回家作业的完成质量。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4篇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4篇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

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

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

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教案摘要:本教案以儿童歌谣《泊船瓜洲》为主题,通过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幼儿了解瓜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促进幼儿的合作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够理解并记住歌谣《泊船瓜洲》的歌词和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和体验瓜洲文化,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学习歌谣《泊船瓜洲》的歌词和意义。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录制或准备歌谣《泊船瓜洲》的音频。

2.制作幼儿认识瓜洲的图片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歌谣《泊船瓜洲》的音频,引发幼儿对瓜洲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可以与幼儿简单交流,询问幼儿对歌谣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Step 2:学习歌谣(10分钟)教师逐句领读歌谣《泊船瓜洲》,并鼓励幼儿跟随教师的朗读。

然后,教师可以分个小组,让幼儿通过跟读和模仿,熟悉歌谣的内容。

Step 3:认识瓜洲(15分钟)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瓜洲图片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卡片中的信息,包括瓜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叙述,引导幼儿了解瓜洲的相关知识。

Step 4:游戏活动(20分钟)教师根据歌谣的内容,设计游戏活动,如“踩着瓜洲的步伐”、“找出不同的瓜洲景物”,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观察并提供正确的指导。

Step 5:创作活动(20分钟)让幼儿自由创作与瓜洲有关的绘画作品或手工制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团结合作。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Step 6:小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歌谣《泊船瓜洲》的内容,并提醒幼儿瓜洲的位置和特点。

然后,让幼儿展示创作活动中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分享。

课后延伸:家长可以结合课上的内容,与幼儿一起阅读与瓜洲有关的绘本,或者带幼儿游览实地的瓜洲,进一步加深对瓜洲的了解和认识。

《泊船瓜洲》的优秀教案(精选18篇)

《泊船瓜洲》的优秀教案(精选18篇)

《泊船瓜洲》的优秀教案(精选18篇)《泊船瓜洲》的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

(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教学目标: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法学法: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船瓜洲》优质课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长河中一颗
璀璨的明珠。

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泊船瓜洲》(相机板书)
2、齐读课题
3、读古诗时要从读题目开始就入情入境,再读题。

4、本诗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二、二、初读古诗,自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让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宏亮。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其中6个多音字的读法。

3、回顾过去学诗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那些方法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通过画图演示,理清瓜洲、长江与京口、钟山等地的位置关系,明确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

2、结合诗意思考:诗人离家乡近还是远呢?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等词语,各抒己见。

3、从学生的辩论中,使他们逐步了解诗人的思乡心切。

4、教师结合资料介绍王安石在钟山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到这里绝不仅仅是他的居住之地,而是见证诗人成长的地方以及他实现政治理想,挥洒青春和理想的地方……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诗。

6、学生交流从后两句诗中读懂的内容。

7、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绿”字一箭三雕的妙用。

8、透过最后两句诗,想象江南春天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

文字本是有情物,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除了想到家乡美丽的春景,还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9、教师渲染情境,读出思乡之情。

四、回归全诗,升华主题
1、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综观全诗,引导学生找到诗眼“还”,发现每句诗与“还”之间的关系,离家近,应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诗人。

3、结合学生的问题──诗人不舍得离家,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靠家乡那么近却不能回去等,教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回到家乡,皇帝召唤重新任相,两次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准,只能二次上京赴任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诗人的无奈、身不由己,进而更深入地体会王安石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师配乐创设意境,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五、拓展积累
1、收集积累思乡诗,背诵下来。

2、根据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剩下两首诗。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