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_922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求学网,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
(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5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一《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
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
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一、知识与技能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一课时1、思乡导入。
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
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古诗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3篇

古诗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3篇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到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家乡),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初步的基础,他们在五年级时已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功方法。
这次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掌握了学法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教学此首古诗是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教学法。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基本技能,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理解诗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很好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家园、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1、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2、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古诗。
教师准备:预习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每张桌同学的手中都有一些诗句,请把相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
生:连线!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你们太厉害了!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不好?桃花潭水深千尺,——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启示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体验诗人对家园的深切想念,培养学生酷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补充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深化学习,扩大浏览量。
3.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两首古诗。
4.学习并初步运用读古诗的一样方法。
教学准备2.乐曲、《泊船瓜洲》的配乐朗诵。
3.简笔画的设计。
教学进程一、古诗导入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齐读。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2.豪情介绍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著名文学家。
他,曾官居宰相,为解黎民之苦,积极实行变法。
但,终因守旧派的反对而辞官而去。
神宗熙宁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罢相又复相,对一个经历了政治斗争风雨的人来说,对前景并不抱空想,兴奋欢乐当中,掺有几丝担忧。
此时,他路经瓜洲,望月抒怀,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二、解题。
(1)齐读题目。
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简笔画。
(2)“泊船瓜洲”这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3)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步。
它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诗的内容。
三、学习古诗(1)那么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诗。
(正确流利)(2)指明读,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知道诗意。
(4)集体汇报,明确诗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说之前老师再看看几个字你有没有搞清楚?(指名提问:“间”、“数”、“绿”、“何时”、“还”)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5)揭示学法我们刚才抓住了诗中难知道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
也就是——抓字眼,明诗意。
四、观赏古诗体会感情1、听范读,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学习古诗,要了解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
下面老师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听,体会体会。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说课(3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说课(3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说课篇一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
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
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
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
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
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
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
为配合诗意的理解。
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
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泊船瓜洲》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瓜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诗中景象的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智慧,学会珍惜人生和时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及其生平背景。
简述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发学生对诗的兴趣。
2.2 诗句解析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讲解每句诗句的意思。
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诗的意境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如江水、洲岛、春风等。
分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如思乡、孤独、奋发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瓜洲的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瓜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瓜洲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心。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对诗的疑惑。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提问和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文的背诵和书写感受等。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诗的理解和表达,提出改进建议。
4.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6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6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一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
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附: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他年轻时,中进士。
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
泊船瓜洲教案教学设计6篇

泊船瓜洲教案教学设计6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由整理]一、激趣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
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年轻时,中进士。
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
所以他前往上任。
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
老师相信大家必须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
给你们准备一下,立刻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
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
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
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书读得很准确。
但是,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
这天,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
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能够读出问题来。
如果能够,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
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
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期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一:泊船瓜洲教案泊船瓜洲》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
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 ”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卡片),是学习古诗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四、体会意境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
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
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
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
让我们也来用“到”呀,“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
说明了时间过得——?“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4、小结学法“想意境,悟到了诗情”。
(示幻灯)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
(放配乐朗读)6、指导背诵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
会背吗?(同桌互背)五、总结六、作业:选词填空:1、旺浓闹红杏枝头春意()2、动、拂、翻、皱、起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总评: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
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
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
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1.准备上课。
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2.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
正音是关键。
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4.师生共同读。
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生:(齐声)好!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生:好!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三、背诵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生:(大部分)背书!师:背书就背书。
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
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
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四、议议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
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
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 ,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学生上黑板试画图)◎钟山△△△△◎京口~~~~~~~~~~~~~~~~~~~~~~~~~~~~~~~~◎瓜洲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几层。
〈2〉绿:吹绿了。
〈3〉还:①指归还。
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说说全诗大意。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篇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孔为峰邮编273100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是呀!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指名说:引导说出缺少谁?家里谁心情最不好?教师总结: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齐背,师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
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
熙宁七年辞官。
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
)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