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_王晓芳

合集下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子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

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研究和空间格局的分析,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1、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覆盖12个省份,地理位置多样,内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核心经济区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2、经济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较为发达的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城市群;尚未完全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安徽、湖北、重庆等内陆省份。

这些地区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环境、产业支撑等方面的瓶颈制约。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3、产业结构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为明显,沿海地区的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内陆地区较多的是农业和传统制造业。

除此之外,各地区的发展重点也不同,比如钢铁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区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也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主要包括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

1、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总体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逐步赶超的趋势。

例如重庆市、成都市等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提升。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于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存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本文旨在对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差异显著。

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和浙江,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经济规模,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二是经济结构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中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传统产业为主。

三是发展速度差异明显。

由于东部地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环境优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是沿江带状分布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从上游的四川和重庆,到下游的上海和江苏,沿江带状地分布着各级城市和工业园区,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经济发展区域。

二是城乡差异较大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发展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城乡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三是东西部差异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造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较深,积累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是政策导向的差异。

东部地区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早期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三是地理位置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毗邻海洋和沿海发达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有利于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网络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二是加强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减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长江经济带横跨了11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和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

首先是城乡差异,长江经济带城市化水平较高,各大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活跃。

而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严重。

其次是东西差异,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由于临近沿海,受益于开放政策和外资大量涌入,经济较为发达。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落后。

再次是工业结构差异,长江经济带内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制造业占比较高,而西部地区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差异较为明显。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空间格局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城市群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首先是城市群的形成,长江经济带内聚集了大量的城市群,例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区域经济联系。

其次是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内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互补和竞争的关系。

一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竞争与合作也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三、对策建议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发展重点,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首先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内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和隔离,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其次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形成多中心、多枢纽的空间布局格局,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三大经济带之一,涵盖了11个省份、2个直辖市和1个特别行政区,总人口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长江经济带地理上横跨南北,包括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方面。

下游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GDP总量较大,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游地区如湖南、湖北、江西等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占比较大,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上游地区如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经济发展也比较慢,产业结构以农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不同地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所致。

下游地区的发展基础较为雄厚,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与全球市场接轨;中游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发展相对较慢;上游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市场规模较小,影响了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也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下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集聚着大量的人口和经济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中游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也成为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游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近年来也在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外来投资的吸引力,逐渐缩小了与下游地区的差距。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改善环境保护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的经济融合和互利共赢。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主要由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分布等因素所决定。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改善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战略,是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

长江经济带覆盖范围广,地理位置东西差距较大,生态环境问题多样突出,各种资源力量密集。

若想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平稳较快发展,就要合理分析区域经济差异以及空间格局。

只有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切实有效的数据资料成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有效发展。

本文就是从地理环境、空间格局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等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对长江流域经济带以及空间格局进行分析1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长江作为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二长河,据统计水资源总量约为9616亿立方米,为黄河水量的20倍。

长江流域大部分处于温带气候范围之内,全年降水量丰富。

长江跨越我国三大阶梯,从上游到下游支流众多,灌溉流域广泛。

长江的第一阶梯主要位于西部高原地区,这里终年积雪,形成了长江丰富的水资源。

第二阶梯主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这一地区支流众多,人口稠密,气候宜人,降水丰富,此外地形适宜,利于发展航院等产业。

第三阶梯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第二阶梯相比这一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聚居地,地貌多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河湖众多,直流密集,水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降雨量丰富,由于东西跨越大,加之地形变化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在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长江地区的水文状况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分析的话题。

从长江上游到长江下游共有9大支流,分别为赣江、岷江、湘江、汉江、嘉陵江等,并且有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交叉其中。

这些支流和湖泊与长江水浑然天成,密切联系为一体,形成了资源丰富,存储量巨大的水源宝库。

对于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发展和工农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长江流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分析之前,整个流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不可忽略,因为地区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整个长江流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洪、涝灾害与地质灾害频繁。

区域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差异问题也日益凸显。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异不断扩大,给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因此,如何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成为了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

首先,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对制定协调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历史、地理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地理、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区域发展起点的不同。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接触开放程度高,更早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优势。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发展滞后。

此外,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对区域间的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政策的长期执行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区域发展差异的协调需要综合施策。

在制定策略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因地制宜。

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发展滞后地区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改善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发展滞后地区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进外来投资等方式,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差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当加强政策的统筹和协调,通过税收、金融和土地政策等手段,引导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发展滞后地区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财政和资金支持,推动这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

最后,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对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建立更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为不同地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遇,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尽管中国面临着区域发展差异的挑战,但通过综合施策和加强合作,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沿江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巨大,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针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现状、差异原因和空间格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全面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地处中国东部地区,涵盖多个省份和直辖市,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

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等。

开展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旨在深入挖掘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研究意义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启示。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现状和特点,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研究还可以为各地提供合作机会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互补和协同发展。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全国经济实力作出重要贡献。

2. 正文2.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现状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发展带,涵盖了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18个省市自治区。

长江经济带地处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比重较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之一。

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现状方面,首先要分析长江经济带各个省市地区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产值增长情况等方面的数据。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心的课题。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差异较大,空间格局也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更加现代化,技术含量较高。

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2. 城乡发展差异突出。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迅速,成为经济辐射带,人口流入较多,城市化率较高;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3.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讯和能源供应不足。

4.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程度高,服务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而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和重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较小,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发展水平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基础设施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凸显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心城市辐射带特征明显。

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形成了辐射带,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密集,城市群发展迅速。

2. 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强烈。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度高,各地区经济活动相互促进,形成了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

3. 产业集聚现象显著。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形成了一些产业集中区,如上海的金融产业、武汉的汽车制造业、宜昌的船舶制造业等。

4. 交通联系畅通便利。

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之一是水陆交通联运条件好,长江航道的畅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很便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56% ;内河航道在全国举足轻重,2012 年内河航 道里 程 达 到 88964km,占 全 国 的 71. 17% ; 相 对 来 说,铁路建设需要加快发展速度,2012 年铁路营业 里程为 27999km,仅占全国的 28. 68% ,与经济带的 人口、经济、幅员面积很不匹配。 1. 5 污染治理
5882 万人,主要由上海、浙江、江苏三个省( 直辖市) GDP 总量 占 整 个 经 济 带 GDP 总 量 的 比 重 结 构 为
常住人口增长带动,其他省( 直辖市) 常住人口变动 51. 18∶ 23. 61 ∶ 25. 21,2013 年转变为 52. 93 ∶ 22. 60 ∶
不大,显示出长江下游发达地区强大的人口吸引能 24. 47,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之间的梯度差异进
【文章编号】1006 - 3862( 2015) 06 - 0065 - 06
区域与城市
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
王晓芳1,2 姜玉培1,2 卓蓉蓉1,2 曹传新3 郑文升1,2,* (1. 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
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430079;2.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城市圈 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建所,北京,100044)
长江经济带工农业发达,不可避免会对地区生 态环境造成 严 重 影 响,尤 其 是 废 水、废 气 中 排 放 的 污染物 危 害 较 大。废 水 污 染 物 中 铅、汞、镉、六 价 铬、总铬、砷占全国份额大,2012 年铅、汞、镉、六价 铬 排 放 均 占 全 国 的 60% 以 上,铬、砷 分 别 占 41. 82% 、72. 25% ; 废 气 中 二 氧 化 硫、氮 氧 化 物、烟 ( 粉) 尘 排 放 分 别 占 全 国 的 34. 68% 、32. 45% 和 27. 98% 。针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该地带的 治理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2 年长江经济带工业
2. 3 物流运输发展差距较大 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物流运输发
展的差距较大。通过对比 1992 年和 2012 年长江 上、中、下 游 铁 路、公 路、水 运、航 空 客 货 运 量,不 难 发现: 第一,无论是客运量还是货运量,相 比 1992 年,上、中、下游在总量上都有大幅度增加。但下游 地区客货运量占长江经济带客货运总量的比重约 有 4 个百分点的提升,而上、中游比重则都有所下 降;第二,下游地区四种交通方式的客运量、货运量 均远远超过中、上游地区,尤其是水运的货运量,这 与下游地 区 处 于 入 海 口 的 地 理 位 置、开 放 程 度 高、 对外贸易频繁紧密相关。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6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6 2015
65
区域与城市
王晓芳等: 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
40% 以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与优越的开放条 污染治理完成投资中,治理噪声、废水和废气的投
件,使金融、信息、电商、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 资额分别占到全国的 53. 95% 、35. 32% 和 35. 74% 。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是地理学、经济学研 究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与地区差距的关 系[1]、对差距的测度[2 - 3]、差距影响因素[4]、对差距 缩小和扩大的评价[5 - 7]以及缩小差距与实现区域协 调发展的对策建议[8 - 10]。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 济高速增长和地区政策推进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 济发展迅 速。 但 由 于 长 江 横 跨 我 国 东、中、西 部 地 区,在历史 背 景、经 济 发 展 基 础 及 国 家 梯 级 开 发 战 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 大,地区发展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和 发展能力、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和智力资 源及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力。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人口逐渐向省会城市、地 一步拉大。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较明显,下、中、上游
区中心城市集聚,如南京、武汉、重庆、合肥、长沙、 的人均 GDP 从 1992 年的 2748 元、1574 元、1277 元
南昌、苏州、徐州、温州等城市。
增加到 2013 年的 62777 元、37332 元、30440 元( 图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长江经济带人口受 教育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全国相比也处 于较高水平,但不同省( 直辖市) 人口受教育程度差 别较大(表 1)。
1. 3 城镇化 长江经济带 集 中 了《全 国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确
1) 。虽然在此期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地区政策试 图缩小地区差距,但下游地区凭借先发优势集聚了
定的 1 /3 的特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3 /8 的大 大量资本、技术、人力以及人才资源,且仍然不断通
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 ( 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 过极化效应加速中、上游地区的资本、自然资源和
【摘要】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重点探究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对 1992 ~ 2013 年长江
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的测算与分析,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
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
2013 年长江经济带 GDP 达到 259524. 4 亿元, 是 1992 年的 26 倍多,占全国的比重由 1992 年的 36. 55% 上升到 2013 年的 45. 62% ,同期 GDP 的年 均增长率也比全国高出约 1 个百分点,展现出旺盛 的经济发展活力。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 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大农业的基础地 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
近年来,国 家 试 图 通 过 下 游 地 区 部 分 发 达 省 (直辖市) 的产业转移不断调整、优化长江经济带产 业结构。但由于产业转移存在区位粘着性、产业承 接地区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及其结构 等的影响 而 进 展 缓 慢,地 区 间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升 级、分工与协作仍面临较大挑战。
总体来看,下 游 地 区 物 流 运 输 地 位 更 加 重 要, 凭借较小的空间范围、较密集的交通网络和较高的 运输效率,承 担 着 长 江 经 济 带 近 一 半 的 客 货 运 量。 而中、上游 地 区,尤 其 是 上 游 地 区 物 流 运 输 发 展 滞 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 2. 4 人口文化水平分化明显
44. 9% 。长江经济带拥有 2. 76 亿农村人口,占全国
农村人口的 43. 77% ,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1. 4 交通建设
从交通 线 路 营 业 里 程 来 看,公 路 建 设 发 展 迅
速。2012 年公路里程达到 1845973km,占全国总里
程的比 重 从 1992 年 的 39. 81% 上 升 到 2012 年 的
66
城市发展研究 22 卷 2015 年 6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2 No. 6 2015
王晓芳等: 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与城市
图 2 2013 年长江经济带各省( 直辖市) 人均 GDP
图 3 2013 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 区、自治州) 人均 GDP 注: 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未列入统计范围。
市群、成渝城市群) ,是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 廉价劳动力向该地区非均衡集聚,进一步加剧了地
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但 2013 年长江经济带常住 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城镇化率为 52. 59% ,低于全国 53. 73% 的平均
水平,贵 州、云 南、四 川 只 有 37. 83% 、39. 31% 和
2. 2 产业结构的梯度差异凸显 长江经济带地区间产业发展的阶段、层次与水
平 差 距 明 显。 下 游 地 区 三 产 结 构 从 1992 年 的 18. 29∶ 55. 25∶ 26. 46 转变为 2013 年的 5. 86∶ 48. 92∶ 45. 22,产业结构逐渐向二、三产业并重发展转变。 中游地区三产结构从 1992 年的 32. 57∶ 39. 03∶ 28. 40 转变为 2013 年的 14. 26∶ 49. 13∶ 36. 60,第二产业比 重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第三产业也呈现持续 上升的态势,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的格局。上游 地区三产结构从 1992 年的 33. 93 ∶ 40. 90 ∶ 25. 17 转 变为 2013 年的 12. 94∶ 48. 44∶ 38. 62,二三产业发展 迅速,也形成了“二三一”格局。
重要主题。尤其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经济要 素大规模流 动、经 济 活 动 多 元 开 放、地 区 竞 争 日 益 激烈、资源 环 境 问 题 日 趋 恶 化 等 背 景 下,促 进 长 江 经济带地 区 协 调 发 展,不 仅 有 利 于 缩 小 地 区 差 距, 激励各地区积极参与到这一重大战略中来,且有利 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长江经济 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 支撑作用。
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也在全国占优 势地位。
2 地区差距的突出表现
1. 2 人口增长
2. 1 经济总量与水平差距突出
2013 年 9 省市常住人口的平均规模为 5284. 77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
万人。1992 ~ 2013 年期间,该地带常住人口增加了 不断拉大。1992 年,长 江 经 济 带江沿岸的 9 省 2 市,包括下 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中游地区的江西、 湖北、湖南,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总 面积 205. 4 万 km2 ,占 全 国 土 地 面 积 的 21. 4% 。 2013 年常住人口 5. 81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42. 7% 。 1. 1 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