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行政区划

合集下载

上海地区行政区划变化1949

上海地区行政区划变化1949

上海地区行政区划变化1949-2009解放初上海市共辖30个市辖区,其中20个市区,10个郊区,58年原江苏省10个县先后改隶上海市,面积从636平方公里扩大到今5910多平方公里市中心区(1949-1960,期间逐步归并,形成目前行政规划):1.黄浦区,2.老闸区,3.卢家湾区(简称卢湾区),4.邑庙区,5.水上区(1953年以黄浦江、苏州河及其68条支流水域设置。

因居民都是散居水上的船民,故名。

1956年年底因散居水上船民大部分都已在陆上定居而撤销),6.新成区,7.蓬莱区,8.嵩山区,9.徐家汇区(简称徐汇区),10.常熟区,11.长宁区,12.静安寺区(简称静安区.1956撤消建制,1960年复建),13.法华区,14.普陀区,15.闸北区,16.北站区,17.北四川路区,18.提篮桥区,19.虹口区,20.杨树浦区,(1949年改名杨浦区),21.榆林区撤并至今日情况(只针对以上区名,并不涉1970年后的更动):南市区(1956年6月水上区撤销,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水域的中线以西,以南归区境,1960年新成区东部及邑庙区、卢湾区的部分地区划归区内,后改动见备注1)卢湾区(1956年、1960年两次调整行政区划,先后将撤销的嵩山区和邑庙区部分地境并入,成今界。

)徐汇区(1956年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仍名徐汇区。

)长宁区(无撤并情况,但1980年后有多次括界成今界)静安区(1956年撤销静安区建制,以常德路、富民路为界,析为东、西两部,分别并入新成、长宁2区。

1960年初以江宁区全部、新成区西部及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地复置静安区。

)普陀区(1950年闸北、真如、新泾3区部分地段划入后,辖境扩展至苏州河以北,1956年后又多次划入真如、大场、西郊等区和宝山县部分地域。

)闸北区(1956年北站区并入。

1958年划入原北郊区中山北路至场中路地区。

1962年从虹口区划入罗浮路以西地区。

)虹口区(1956年划入北四川路区,1960年划入提篮桥区)杨浦区(1958年北郊区撤销,将走马塘以南划入。

我国有几级行政区划——一篇文章帮你理清

我国有几级行政区划——一篇文章帮你理清

我国有几级行政区划——一篇文章帮你理清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建国前后初步形成,建国之后多次调整逐步形成完善的。

为什么说建国前后,因为建国之前解放区已经形成了一部分较为成熟的行政区划,比如内蒙古自治政府就成立于1947年,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

除去特殊情况,我国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级、市级、县级、乡级,四个等级。

(副省级、副地级行政区属于特殊情况)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的行政区划。

一、省级行政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全国共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1.省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中有23个省。

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而不是地方行政区划。

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开始于元朝,成熟于明清,民国时期沿用,建国后也采用了省这一行政区划。

元朝设立的行省,全称是“行中书省”。

中书省是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所谓行中书省就是“行动中的中书省”,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全权机关。

当时元朝在中国设立了很多行省,但是在今天京津冀鲁晋地区没有设行省,这个地区直辖于中书省。

看下图的岭北行省到了北冰洋了,真是大啊!现在的23个省包括: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吉林省(省会长春)、辽宁省(省会沈阳)、江苏省(省会南京)、山东省(省会济南)、安徽省(省会合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河南省(省会郑州)、湖北省(省会武汉)、湖南省(省会长沙)、江西省(省会南昌)、陕西省(省会西安)、山西省(省会太原)、四川省(省会成都)、青海省(省会西宁)、海南省(省会海口)、广东省(省会广州)、贵州省(省会贵阳)、浙江省(省会杭州)、福建省(省会福州)、台湾省(省会台北)、甘肃省(省会兰州)、云南省(省会昆明)。

2.自治区我国非常重视各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建国以来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建国以来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一九四九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五一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五二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五三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表1-1表1-2表2-1表2-2一九五四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五六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五九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六〇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六一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六二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六三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六四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六五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七〇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一九七〇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一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二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三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四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六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七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八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七九年全国省级行政区一览一九七九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1980年3月1版一九八〇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一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二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三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四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五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六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七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天津市5县13河北省9地区9地级市,9县级市127县,4自治县36山西省6地区5地级市,5县级市96县17内蒙古自治区8盟4地级市,12县级市18县,51旗,3自治旗16辽宁省13地级市,6县级市34县,5自治县55 吉林省1地区,1自治州6地级市,8县级市31县,2自治县18 黑龙江省4地区10地级市,9县级市59县,1自治县63 上海市10县12 江苏省11地级市,10县级市54县42 浙江省2地区9地级市,9县级市57县,1自治县22 安徽省7地区9地级市,7县级市65县35 福建省3地区6地级市,5县级市59县17 江西省5地区6地级市,6县级市77县17 山东省5地区10地级市,15县级市86县33 河南省5地区12地级市,6县级市111县40湖北省6地区,1自治州8地级市,17县级市51县,2自治县,1林区27湖南省6地区,1自治州6地级市,18县级市74县,6自治县24广东省1行政区,3地区11地级市,7县级市82县,10自治县27广西壮族自治区8地区5地级市,6县级市65县,12自治县21四川省6地区,3自治州11地级市,8县级市165县,8自治县,1工农区31贵州省4地区,3自治州2地级市,6县级市61县,11自治县,3特区6云南省7地区,8自治州2地级市,9县级市86县,28自治县4西藏自治区6地区1地级市76县 1 陕西省6地区4地级市,4县级市89县14 甘肃省7地区,2自治州5地级市,8县级市60县,7自治县10 青海省6自治州,1地区1地级市,1县级市30县,7自治县4 宁夏回族自治区2地区2地级市,2县级市16县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地区,5自治州2地级市,14县级市65县,6自治县11 台湾省一九八八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九〇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九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九一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上海建国以来区划历史沿革

上海建国以来区划历史沿革

上海建国以来区划历史沿革1949-1955年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

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

52年设东昌区,撤新市区。

1953年设水上区。

1956-1957年上海市,56撤老闸、北站、常熟、北四川路、嵩山、静安、水上7区;撤吴淞、江湾、大场3区,合设北郊区;撤高桥、洋泾、杨思3区,合设东郊区;撤真如、龙华、新泾3区,合设西郊区。

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

1958-1959年上海市,58年1月江苏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归上海,11月江苏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7县归上海,撤东昌、东郊2区设浦东县,撤西郊、东郊2区,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金山11个县,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

1958-1959年上海市辖区扩大图。

1960-1987年上海市,60年撤江宁、新成2区,设静安区,撤消邑庙、蓬莱2区设南市区;撤提篮桥、榆林2区,设闵行、吴淞2区。

61年撤浦东县。

61年浙江舟山县嵊泗归上海。

62年上海的嵊泗归浙江省舟山专区。

64年,撤闵行区与吴淞区;80年复设吴淞区,81年复设闵行区。

84年川沙县的洋泾镇和张桥等5乡,上海县的漕河等4个镇及龙华等4乡;嘉定县的真如镇及长征、桃浦,宝山的江湾镇、五角场、彭浦归上海市区1960-1987年上海市辖区扩大图。

1988-1999年上海市,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

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

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

1949-2012山东行政区划变革

1949-2012山东行政区划变革

1950年 山东省(驻济南市) 济南市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第五区 第六区 郊一区 郊二区 郊三区 郊四区 郊五区 青岛市 市南区 市北区 台西区 台东区 四沧区 李村区 浮山区 徐州市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第五区 第六区 铜山县(贾旺) 烟台市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第五区 德州专区(驻德州市) 德州市 德县(德州市) 济阳县(城关镇) 德平县(德平) 吴桥县(城关镇) 禹城县(城关镇) 临邑县(城关镇) 东光县(城关镇) 陵县(城关镇) 齐河县(城关镇)
益临县(郑母村) 淮安县(景芝镇) 安丘县(城关镇) 寿南县(寒桥) 临朐县(城关镇) 渤海行政区(驻惠民县) 德州市 垦利专区(驻惠民县) 惠民县(城关镇) 利津县(城关镇) 海滨县(北集村) 无棣县(城关镇) 滨 县(城关镇) 垦利县(陈家庄) 沾化县(城关镇) 阳信县(城关镇) 蒲台县(高庙李村) 清河专区(驻桓台县) 羊口市 桓台县(桓台镇) 长山县(长山) 博兴县(城关镇) 高青县(田镇) 章历县(章丘城) 寿光县(上口) 广饶县(城关镇) 齐东县(麻姑堂) 临淄县(城关镇) 益寿县(孙家庄) 邹平县(城关镇) 泺北专区(驻临邑县) 临邑县(城关镇) 德 县(德州市) 齐禹县(齐河城关) 商河县(城关镇) 德平县(德平) 平原县(城关镇) 济阳县(城关镇) 惠济县(仁凤镇) 陵 县(城关镇) 河西县(赵官镇) 齐河县(孙耿) 平北县(王明川村) 禹城县(城关镇) 沧南专区(驻南皮县) 南皮县(城关镇) 东光县(城关镇)
1951年 山东省(驻济南市) 济南市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第五区 第六区 郊一区 郊二区 郊三区 郊四区 郊五区 郊六区 青岛市 市南区 市北区 台西区 台东区 四方区 沧口区 崂山办事处(李村镇) 徐州市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第五区 第六区 铜山县(贾旺) 烟台市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德州专区(驻德州市) 德州市 德县(德州市) 济阳县(城关镇) 德平县(德平) 吴桥县(城关镇) 禹城县(城关镇) 临邑县(城关镇) 东光县(城关镇) 陵县(城关镇) 齐河县(城关镇)

解放后哈尔滨行政区划变迁史

解放后哈尔滨行政区划变迁史

解放后哈尔滨行政区划变迁史八区架构新城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政府。

当时设立了道里、新阳、道外、马家、南岗、三棵树、香坊、松浦8个区,由此架构了新的城市格局。

1952年7月,哈尔滨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人民政府代管)。

1953年11月2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区划,将城市区与农村区分开,设7个城市区:香坊区、顾乡区、太平区、南岗区、东傅家区、西傅家区、道里区,撤销新阳区。

设5个郊区:朝阳区、王岗区、天恒区、松浦区、平房区。

最多管辖8个县1954年8月1日,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

1956年10月15日,哈尔滨市进行区划调整,将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撤销天恒区,并入朝阳区;撤销顾乡区,并入道里区;平房区改为城市区。

至此,全市共划为道外、道里、南岗、香坊、太平、平房6个市区和朝阳、王岗、松浦3个郊区。

1958年8月25日,阿城、宾县、呼兰、肇东4个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9月27日,建立了城市区级香坊人民公社、机电人民公社(后改为动力乡人民公社)。

1960年5月12日,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5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肇东县划出,由松花江专署管辖。

哈尔滨共辖阿城、宾县、呼兰、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8个县。

1965年10月,这8个县划归松花江专署管辖。

“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市人民公社”取代了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

1967年4月,撤销哈尔滨市人民公社,成立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

1979年,市革委会先后撤消区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了各区人民政府称谓。

八区十一县(市)塑丰姿1980年1月11日,哈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辖有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太平、平房7个区。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属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的阿城、呼兰两县划归哈尔滨市辖。

1991年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属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的方正县、宾县和佳木斯市的依兰县划归哈尔滨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一四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一四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一四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篇一:中国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因此,行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在历史上和习惯上,各省级行政区都有简称。

省级人民政府驻地称省会(首府),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自治地方,它们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国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此外,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国家可根据需要对行政区划作必要的调整和变更。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历史沿革:1949年至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为六个大区(大行政区)。

1954年以后撤销大区,大区实际上属于军事政区为主。

1949年六个大区下辖50个“省级行政区”,即30个省、1个自治区(内蒙古)、12个直辖市、5个行署区、1个地方(西藏)、1个地区(昌都地区)。

1953年分六个大区和西藏、内蒙古,共计30个省、1个自治区、14个直辖市、1个地方、1个地区。

1954年调整为31个省级行政区即25省、1个自治区(内蒙古)、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1个地方(西藏)、1个地区(昌都地区)。

「地图视界」上海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

「地图视界」上海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

「地图视界」上海市⾏政区划沿⾰(1949~1999)1949~1955年(市内)1949年5⽉28⽇,上海市⼈民政府成⽴。

1952年设东昌区。

撤新市区。

1953年设⽔上区(资料暂缺)。

1956~1957年(市内)1956年撤⽼闸、北站、常熟、北四川路、嵩⼭、静安、⽔上7区。

撤吴淞、江湾、⼤场3区,合设北郊区;撤⾼桥、洋泾、杨思3区,合设东郊区;撤真如、龙华、新泾3区,合设西郊区。

1958~1959年(市内)1958年撤东昌、东郊2区,合设浦东县。

撤西郊、北郊2区。

(省际)1958年1⽉江苏省的嘉定、宝⼭、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

11⽉江苏省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崇明7县划归上海市。

1960~1987年(市内)1960年撤江宁、新成2区,合设静安区。

撤⾢庙、蓬莱2区,设南市区。

撤提篮桥、榆林2区。

设闵⾏、吴淞2区。

1961年撤浦东县。

1964年撤闵⾏、吴淞2区。

1980年复设吴淞区。

1981年复设闵⾏区。

1984年川沙县的洋泾镇和张桥等5个乡;上海县的漕河等4镇及龙华等4乡;嘉定县的真如镇及长征、桃浦2个乡;宝⼭县的江湾镇和五⾓场镇及彭浦等4个乡划归上海市市区。

(省际)1961年浙江省⾈⼭县的嵊泗⼈民公社划归上海市。

1962年上海市的嵊泗⼈民公社划归浙江省⾈⼭专区。

1988~1999年(市内)1988年撤宝⼭县和吴淞区,设宝⼭区。

1992年撤上海县和闵⾏区,设新的闵⾏区;撤川沙县,设浦东新区;撤嘉定县,设嘉定区。

1997年撤⾦⼭县,设⾦⼭区。

1998年撤松江县,设松江区。

1999年撤青浦县,设青浦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953行政区划篇一:中国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因此,行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在历史上和习惯上,各省级行政区都有简称。

省级人民政府驻地称省会(首府),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自治地方,它们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国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此外,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国家可根据需要对行政区划作必要的调整和变更。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历史沿革:1949年至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为六个大区(大行政区)。

1954年以后撤销大区,大区实际上属于军事政区为主。

1949年六个大区下辖50个“省级行政区”,即30个省、1个自治区(内蒙古)、12个直辖市、5个行署区、1个地方(西藏)、1个地区(昌都地区)。

1953年分六个大区和西藏、内蒙古,共计30个省、1个自治区、14个直辖市、1个地方、1个地区。

1954年调整为31个省级行政区即25省、1个自治区(内蒙古)、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1个地方(西藏)、1个地区(昌都地区)。

1965年全国调整为29个“省级行政区”即22个省、5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

1967年天津自河北省分立,恢复成立天津直辖市。

1988年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

1997年重庆从四川分立,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

1997年,香港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中国恢复香港的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澳门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中国恢复澳门主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0xx年,三沙市设立,为海南省第三个地级市,下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具体到各省市行政区域划分如下:北京市行政区划北京简称京,面积16807.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61万2368人(六普)。

20xx年末,全市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等14个市辖区和延庆、密云等2个县),3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0个街道、142个镇、35个乡、5个民族乡)。

市政府驻东城区正义路2号。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14市区东城区(景山街道)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朝阳区(朝外街道)丰台区(丰台街道)石景山区(鲁谷街道)海淀区(海淀街道)门头沟区(大峪街道)房山区(拱辰街道)通州区(北苑街道)顺义区(胜利街道)昌平区(城北街道)大兴区(兴丰街道)怀柔区(龙山街道)平谷区(滨河街道)2县延庆县(儒林街道)密云县(鼓楼街道)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20xx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根据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中心城区。

合并后新设立的东城区,辖区范围为现东城区和崇文区辖区范围,面积41.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6.5万人。

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范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范围,面积50.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4.6万人。

【批文】20xx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北京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xx]55号):(一)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

(二)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20xx年11月26日,《国务院关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人民政府驻地的批复》(国函[20xx]130号):(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驻东四北大街育群胡同。

(二)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驻二龙路。

乡级行政区划变更情况20xx年,丰台区对十个街道乡镇进行区划调整。

其中卢沟桥、花乡、南苑三个乡设立地区办事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体制。

此外,调整包括东铁匠营、大红门、和义在内的几个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1)东铁匠营街道办事处南三环路以南、光彩路以西区域划归大红门街道办事处;大红门街道办事处南四环以南区域划归和义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的大红门街道办事处与和义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以南四环路为界。

(2)右安门街道办事处菜户营南路以西区域划归太平桥街道办事处,同时将太平桥街道办事处菜户营南路以东区域划归右安门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两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以菜户营南路为界。

(3)宛平城地区办事处管辖的京周公路以东,京石高速公路以西,南至第二水泵厂,北到杜家坎环岛的区域划归长辛店街道办事处。

上海市行政区划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面积6340.5平方千米。

共有1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新区、金山、松江、青浦、奉贤17个区,崇明1个县)。

市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

本年度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国务院批准同意上海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设立新的上海市黄浦区。

乡级区划名录一览:黄浦区辖10个街道: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半淞园路街道、小东门街道、豫园街道、老西门街道、五里桥街道、打浦桥街道、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

区政府驻外滩街道延安东路300号。

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天平路街道、湖南路街道、斜土路街道、枫林路街道、长桥街道、田林街道、虹梅路街道、康健新村街道、徐家汇街道、凌云路街道、龙华街道、漕河泾街道、华泾镇。

区政府驻徐家汇街道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辖9个街道、1个镇:华阳路街道、江苏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周家桥街道、天山路街道、仙霞新村街道、虹桥街道、程家桥街道、北新泾街道、新泾镇。

区政府驻江苏路街道长宁路599号。

静安区辖5个街道:江宁路街道、石门二路街道、南京西路街道、静安寺街道、曹家渡街道。

区政府驻江宁路街道常德路370号。

篇二: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1949-1989)1949年★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1950年★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1952年★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观城4县,荷泽专区的荷泽、定陶、曹县、鄄城、郓城、梁山、南旺7县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7县,荷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原平原省划入河南省的六河沟煤矿区(9个村)划归河北省峰峰矿区(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陕州专区,并入洛阳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4月8日批准)★撤销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27日批准)★撤销淮滨办事处,设立淮滨县,驻地淮滨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谷熟办事处,设立谷熟县,驻地谷熟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郸城办事处,设立郸城县,驻地郸城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郑县,并入郑州市、新郑县、中牟县(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周口市,并入商水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信阳市,并入信阳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南阳市,并入南阳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驻马店市,并入确山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新乡市第四区(新乡市人民委员会1952年12月26日报告备案,1953年月1日实施)★安徽省永城县及砀山县的雨亭区、新兴区(原属于永城县)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政务院1952年1月31日批准)★安徽省霍邱县史河川西的孙戚乡划归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桂庙乡划归河南省淮滨县;河南省固始县的新街乡、花园乡划归安徽省霍邱县(六安专员公署1952年5月9日批准)★安徽省宿县专区濉溪县的赵庄、钟庄、王庄、小沟岸、邸庄、张庄、苗庄、黄庄、祝庄、张井、呼庄等11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永城县(内务部1952年12月5日批准)1953年★撤销淮阳专区,所属的周口镇和扶沟、商水、西华3县划归许昌专区;淮阳、鹿邑、太康、项城、沈丘、郸城6县划归商丘专区(政务院1953年3月27日批准)★新乡专区驻地由焦作矿区迁至新乡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3月批准)★谷熟县驻地由谷熟集迁至马牧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2月7日批准)★项城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水寨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3月4日批准)★设立南阳市,以南阳县的南阳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的信阳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周口市,以商水县的周口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的驻马店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0月21日批准)★设立郑州市回族区、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1月6日批准)★设立开封市回族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5月18日批准)★山西省平顺县的苇池凹村、高家台村划归河南省林县(内务部1953年4月30日批准)◎山西省注解为内务部1954年12月11日批准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撤销濮阳专区,所属的长垣、封丘2县划归新乡专区;濮阳、滑县、内黄、清丰、南乐5县划归安阳专区(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洛阳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第一区、第二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4年4月19日报告备案)★许昌专区的临汝县划归洛阳专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4年9月4日办公备案)★撤销邺县,并入安阳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淇县,并入汤阴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阌乡县,并入灵宝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谷熟县,并入商丘县、虞城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成皋县,并入荥阳县(内务部1954年1月23日批准)★撤销兰封县,考城县,合并设立兰考县,驻原兰封县城(内务部1954年1月23日批准)★安阳县驻地由水治镇迁至安阳市(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虞城县驻地由利民镇迁至马牧集(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安阳市第三区、第四区,合并设立郊区(安阳市人民委员会1954年8月5日报告备案)★河南省濮阳县第九区的郝楼、夏庄、岱堂等3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鄄城县(政务院1954年11月24日批准)1955年★郑州专区更名为开封专区,驻地由荥阳县迁至开封市(国务院1955年1月17日批准)★新乡专区的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18日报告备案)★撤销洛阳县,并入洛阳市及孟津、宜阳、伊川3县(国务院1955年11月7日批准)★郑州市第一、二、三区更名为陇海区、二七区、建设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9月23日批准)★开封市第一、三区更名为鼓楼区、龙亭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26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二区、第四区,合并设立南关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26日批准)★撤销安阳市第一区、第二区(安阳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2月报告备案)★撤销洛阳市第一区、第二区,设立老城区★新乡市第一至三区更名为新华区、红旗区、郊区(新乡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2月2日报告备案)★安徽省阜南县的五湾、两河集等7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淮滨县;河南省淮滨县三河、栏杆、赵集3区的共100个自然村划归安徽省阜南县(国务院1955年8月24日批准)★山西省晋城县双庙乡(共2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修武县(国务院1955年10月14日批准)1956年★撤销焦作矿区,设立焦作市(地级),下设焦作、李封、马村3区(国务院1956年7月9日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