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

合集下载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 中共中央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

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

三大战役(大决战三大战役完整版)

三大战役(大决战三大战役完整版)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改变抗日战争进程的三大战役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

14年来,中国军民为顽强抵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代价。

中国儿女用鲜血谱写爱国赞歌,东方的睡狮开始苏醒,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

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千余场,其中三场直接影响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进程,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上海与松湖之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随着华北大面积沦陷,日寇死在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1937年8月13日,国民政府向盘踞在上海的日本侵略者发动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这场战斗中,约有100万中日军队投入战斗,战斗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日军八个师两个旅投入20多万人,中国军队最精锐的中央教导团87个师88个师148个师62个旅投入80多万人。

松湖战役中的中国士兵最终我军伤亡近30万,日军伤亡4万。

虽然战斗失败,但达到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改变日军入侵方向的战略目标。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日本侵华计划破灭,日军被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

二、武汉会战。

日军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并没有击溃中国军民的战斗精神。

然后进攻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武汉,企图彻底摧毁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

1938年6月至10月底,中国军队100多万人,在豫皖苏鄂各大前线与近30万鬼子作战。

这期间打了几百场仗,历时四个半月。

这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意义重大的一次战斗。

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官兵我军虽然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但还是取得了宛家岭等局部战役的胜利,对日军的嚣张气焰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武汉会战克制了大量日军精锐部队参战,使得日军消耗很大。

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抗战初期从未取得过一路胜利,表现出疲惫的迹象。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接下来的七年,中国战场战线基本上是在武汉战役的基础上。

第三,长沙之战。

日军以惨重代价占领武汉后,试图再次拿下国民政府首都重庆,进攻长沙是必须的。

但日军入侵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金融经济陷入困境;所以要进行战略调整。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3.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5.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6.两个中国之命运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实际上,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2.提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牺牲,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其中,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胜利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的背景是日军企图占领上海,控制长江口,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军民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势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则在装备和训练上明显处于劣势。

然而,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形成了坚固的据点。

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淞沪会战的胜利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通过巧妙的布防和地下工事的建设,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进攻。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战术灵活性,采取了分散防御和集中反击的策略,有效地瓦解了日军的进攻力量。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民兵的组织和动员,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日军企图攻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以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中部地区。

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武汉保卫战的统一指挥体系,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武汉会战的战斗过程十分激烈和复杂。

日军通过空中轰炸和陆地进攻,试图迅速攻克武汉。

然而,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意志。

中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积极的防御策略,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史纲七章

史纲七章

3.《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
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
剥削制度的过渡。
4.《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
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的意图是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
4.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5.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
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五项协议。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确认了和平建国方
达到了高度的团结。
2.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
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
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3.美国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目标,在于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其短期目标,首先是“避免共产
6.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
战线。
7.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
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8.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
返 回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中心城市 作战方针 歼敌数
辽沈战役 1948.9-11.2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锦州 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47万多人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徐州 中间突破 分割包围 55万多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 华北军区解放 军 北平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分割包围 52万多人
影响
西柏坡
48年9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意 义
1949年4月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三 大 战 役
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加速了人民的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准备 了条件。
<看谁最聪明>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
很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
内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
塘沽
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改编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平为什么能和平改编?
返 回
想一想
战略决战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战役名称
三大战役
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时 间 发起时间
作战方针 共计歼敌人数
战果 历史意义
国民党军队 解放东 北全境
平津战役
张家口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
1,名称:
辽沈、淮海、平津
2,地点:
辽沈(辽宁,沈阳地区)
淮海(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平津:北平天津地区
3,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
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

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