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2中国财政政策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2003年后经济增长开始加速,投资需求膨胀,贷款规模 偏大,流动性过剩,能源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加大 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8-201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进出口额迅 速下降,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损失惨 重,灾区亟需大量资金进行恢复重建 积极的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6)
1978-2010年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2) 结构性和周期性财政赤字的估算


周期性赤字是指经济运行周期变化所引致的赤字。在经济衰退 时,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支出自动增加,而税收收入尤其是
所得税等收入的自动减少,使得财政赤字变大,在经济繁荣时
累进的所得税税制使得财政收入增加,社保支出减少,财政赤 字减小。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5)
1978-2010年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潜在产出的估算

t-Statistic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729 -3.568379 -3.218382 Prob.* 0.5359
1981年GDP增长率出现下滑 扩张的财政政策


1988-1993
1984年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从紧的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3)
1978年至2010的财政政策历史沿革(2) 1993-1998

经济出现回暖,从1991年开始经济增长逐渐强劲,邓小 平南巡讲话,坚持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GDP持续快 速增长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时间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名义 GDP 3645.2 4062.6 4545.6 4891.6 5323.4 5962.7 7208.1 9016 10275.2 12058.6 15042.8 16992.3 18667.8 21781.5 26923.5 35333.9 48197.9 60793.7 71176.6 78973 84402.3 89677.1 99214.6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184937 216314 265810 314045 340903 397983 潜在产出 3372.67 3834.74 4363.51 4975.78 5696.11 6556.59 7595.53 8855.32 10384.2 12243.5 14507.3 17264 20627.7 24736.1 29727.5 35707.7 42710.6 50679.3 59500.9 69068.5 79349.5 90436 102557 116059 131398 149129 169860 194199 222768 256158 294911 339654 391253 产出缺口 272.53 227.86 182.09 -84.18 -372.71 -593.89 -387.43 160.68 -109.03 -184.87 535.55 -271.65 -1959.92 -2954.59 -2804.04 -373.77 5487.35 10114.40 11675.69 9904.50 5052.84 -758.94 -3342.80 -6403.50 -11064.80 -13306.50 -9981.40 -9262.00 -6453.50 9652.40 19134.90 1248.90 6730.30 产出缺口/ 潜在产出 8.08% 5.94% 4.17% -1.69% -6.54% -9.06% -5.10% 1.81% -1.05% -1.51% 3.69% -1.57% -9.50% -11.94% -9.43% -1.05% 12.85% 19.96% 19.62% 14.34% 6.37% -0.84% -3.26% -5.52% -8.42% -8.92% -5.88% -4.77% -2.90% 3.77% 6.49% 0.37% 1.72% 财政赤 字 10.17 -135.4 -68.9 37.4 -17.7 -42.6 -58.2 0.57 -82.9 -62.8 -134 -158.88 -146.49 -237.14 -258.83 -293.35 -574.52 -581.52 -529.56 -582.42 -922.23 -1743.6 -2491.3 -2516.5 -3149.5 -2934.7 -2090.4 -2281 -2162.5 706.63 -202.13 -7781.6 -6495 结构性赤字 -25.89 -22.49 -18.74 -15.39 -13.72 -14.47 -18.42 -26.64 -40.58 -61.43 -90.80 -130.32 -182.03 -248.29 -331.08 -432.27 -553.02 -693.09 -852.45 -1029.97 -1221.28 -1417.55 -1606.93 -1780.85 -1939.59 -2090.78 -2254.13 -2457.83 -2728.39 -3090.58 -3558.50 -4099.94 -4659.73 周期性赤字 36.06 -112.91 -50.16 52.79 -3.98 -28.03 -39.68 27.21 -42.32 -1.37 -43.20 -28.56 35.54 11.15 72.25 138.92 -21.50 111.57 322.89 447.55 299.05 -326.04 -884.34 -735.69 -1209.92 -843.92 163.71 176.84 1065.86 4631.01 2296.19 -3681.69 -1835.27 结构赤字/ 潜在产出 -0.77% -0.59% -0.43% -0.31% -0.24% -0.22% -0.24% -0.30% -0.39% -0.50% -0.63% -0.75% -0.88% -1.00% -1.11% -1.21% -1.29% -1.37% -1.43% -1.49% -1.54% -1.57% -1.57% -1.53% -1.48% -1.40% -1.33% -1.27% -1.22% -1.21% -1.21% -1.21% -1.19%

分析: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与要点概要

分析: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与要点概要

分析: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与要点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工具和制度性保障。

在财政工作中突出政策性、方向性,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财政政策作用,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和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工具和制度性保障。

在财政工作中突出政策性、方向性,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财政政策作用,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和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在1997年下半年,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明显减慢,经济也受到了严重。

在当时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地调整了宏观调控策略,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1998—2001四年的实践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取得了巨大成效。

1、扩大投资,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调整税收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增加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成为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998年至2001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特种国债共5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8600余项,投资总规模2.6万亿元。

到2001年底,已经完成投资1.9万亿元,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199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能保持一枝独秀,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增长。

1999年开始,财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支持国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

1999年国家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达540亿元。

2001年,两次调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合计人均工资每月增加180元。

中央财政还大幅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增资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财政政策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财政政策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财政政策一、1978-1992 年行政色彩浓厚的财政政策从1978 年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实践中运用了一些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调整都带有鲜明的计划色彩,在各类措施中行政手段和财政直接支付占多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经验匮乏,导致财政赤字严重、社会总需求与总消费的结构不合理、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79-1982 年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的是行政直接控制的手段进行调控,包括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基建的规模。

引导国家预算外资金合理运用等。

但由于调整的力度过大,国民经济出现下滑,1982-1987年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是扩大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发行国债筹集收入以满足支出需要。

然而,1984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又出现过热的势头,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显现,差额不断扩大,于是1988 年,党中央提出了紧缩性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采取了大规模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中央财政支出等措施。

这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带来了整个社会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开始出现疲软。

直至1991-1992 年增加投资、扩大支出、发行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施。

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我国经济短期内迅速复苏。

二、1993-1997 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刺激了我国经济复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又一次的经济过热,集中表现为:高投资,199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44.4%,1993 年甚至高达61.8%;高财政支出,1993-1994 年的财政支出指数分别高达124.1%、124.8%;1994-1995 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24.1%、117.1%。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引言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一种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得到广泛采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回顾并评价中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1. 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地区多个经济体陷入困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并实现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决定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2.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2.1 增加政府支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大规模增加了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

这一举措既为经济提供了有效需求,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2.2 降低税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免征或减免部分税种等。

这些举措旨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2.3 增加财政赤字为了支持上述措施的实施,中国政府增加了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

这一举措在短期内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增加了财政风险。

3.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3.1 经济增长效果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增长效果。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优化税收政策,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3.2 就业和社会稳定效果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支持。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为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同时,通过减税措施,政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稳定了社会就业局势。

3.3 财政风险和不平衡发展然而,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也面临财政风险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增加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使得财政风险增加,需要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和风险防控。

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的十年回顾

我国财政政策的十年回顾

一、1998-2004年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国民经济也保持着“适度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然而,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贬值20% ,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

从而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重创。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出现了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现象。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业内部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开始了兼并、破产与重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城镇失业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下, 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来达到扩大总需求、带动社会投资增加、刺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增发国债,扩大政府购买支出:七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教育、公检法设施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我国还发行了一定量的特别国债。

2、调整税收:面对出口增幅趋缓的势头,为了刺激出口,我国从1998年起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

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要努力做好财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6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6026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增长了1120倍。

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

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中国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我国近五年财政政策

我国近五年财政政策

具体措施
➢ 1、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 2、稳定物价总体水平 ➢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5、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谢谢观赏!
2020/11/5
26
具体措施
➢ 1、大力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 ➢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3、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 4、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 5、狠抓增收节支
财 ➢ 政在执积行极情财况政政策引导下,我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如下图,2010年累 计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 奠定了税源基础,以及全年汽车旺销带动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等大幅增长。另外,价格水平上涨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原 因之一。
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应地,财政政策就 会“有保有压”,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
➢ 1、加大保障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 2、对就业特别是创业型就业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 3、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 ➢ 4、鼓励相关产品进口,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 5、完善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 6、采取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 7、减少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具体措施
➢ 1、促进消费 ➢ 2、结构性减税 ➢ 3、稳定物价 ➢ 4、农民增收 ➢ 5、收入分配
➢ 6、发展教育 ➢ 7、深化医改 ➢ 8、社会保障 ➢ 9、保障住房 ➢ 10、增收节支
2012年财政政策
➢ 政策类型: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提出,2012年宏观调控要稳中求进。相应地,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与促和谐等方面取得 新突破。 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 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1998—200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二)、2005~ 2008年“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为了扩大需求,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 政策。 一是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1998年7月,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1998年上半年又 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至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 设国债9100亿元。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 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截至2004年末, 七年累计实际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并拉动银行贷款和各方面 配套资金等逾2万亿元。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为了支持外贸出口,分批提高了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 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免、 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贴息办 法,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偿使用项目专项资金也正式开始使用;调整 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 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从1999 年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至2000年暂停征收;对符 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 抵免企业所得税;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 定的减免;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 1997-2002
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 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而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 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 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 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 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 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 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此间, 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 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 的提高。这一阶段,政府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并且 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因此给财政货币政 策协调不仅提供了创新的背景,也带来了众多新的难题。
1997-2002中国财政收支表
年份 GDP 收入(亿 支出(亿 (亿元) 元) 元) 1997 78973 8651.14 9233.56 10798.18 收入 /GDP % 11.69 12.79 14.71 16.01 支出 /GDP % 10.95 11.7 12.76 13.5
1998 84402.3 9875.95


五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支持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仅2002年中央财政就拨付关闭破产补助资金 129.58亿元,安置职工38万人;积极参与电力、电信两大行业体制改革和民 航企业联合重组,支持石油、石化、冶金、有色、汽车等行业的重组和改革, 并对重点企业集团实行所得税返还政策;同时,支持“走出去”的外贸发展 战略,启动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另外,用部分国债作为财政贴 息资金,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以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 矛盾与问题。 六是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1997年以来,国家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近2000项,降低近500 项收费标准。1998年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 负担370多亿元。 七是实行“债转股”。 对部分有市场、有发展前景,但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大中型重点企业,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 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
【时间】:1998年 【背景】: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在泰国 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诸国,我国对外贸易受到 了严重冲击。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 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城乡结构不 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 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面对国内外 经济和市场形势,在货币政策效应呈递减之势和 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成 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1999 89677.1 11444.08 13187.67 2000 99214.6 13395.23 15886.5
2001 109655. 16386.04 18902.58 2 2002 120332. 18903.64 22053.15 7
Hale Waihona Puke 17.2418.33
14.94
15.71
【效果】:1998年至2002年的财政宏观调 控,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在扩大 投资、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拉动经济增 长、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 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 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需 求全面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 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等重点领域的支出。 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都比上年提 高1个百分点;1998年中央财政安排144亿元补助资金和借款,专项 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为了加快省级统 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 20亿元。这些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的宏观经济运 行。 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高城市居民个人消费能力。 1999年至2002年,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 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 平翻了一番。同时,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 的投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建立“三条保障 线”的资金补助,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些收入分配政策的调 整和实施,有力地增强了居民消费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