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一章考试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8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人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早读晚默同步必背知识清单(背诵版)

(人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早读晚默同步必背知识清单(背诵版)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必背知识清单01单位与单位换算一、【长度单位与单位换算】1.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1km=103m=106mm=109μm=1012nm。

(2)1m=10dm=100cm。

二、【时间单位与单位换算】1.时间单位(1)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2)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2.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1h=3600s。

三、【速度单位与单位换算】1.速度单位(1)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m/s。

(2)常用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

2.单位换算1m/s=3.6km/h。

必背知识清单02基本概念一、【机械运动】1.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描述物体运动时,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二、【运动快慢】2.速度:物理学上,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的运动。

4.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上(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必背知识清单03知识点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测量工具:皮尺、刻度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时间测量工具:钟表、手表、停表等。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4.使用停表测量时间(1)看清停表的量程与分度值。

(2)停表的读数=分针读数+秒针读数。

2.运动图像(1)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 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4.平均速度测量第二单元声现象必背知识清单01基本概念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第一节1、长度单位km、m(国际单位)、dm、cm、mm、um、nm(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2、长度测量:刻度尺使用方法:三看(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五会(选、放、看、读、记)3、时间单位:h、min、s(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4、时间的测量:秒表、停表(的读数)5、区别误差与错误第二节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速度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单位换算)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常考点)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次数的一个量)单位: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3.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范围内。

超过这个范围的叫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见。

二、声音的传播1. 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好。

2. 声波:声源体发生振动,在空间传播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声音称为声波。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表面使声波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三、信息的利用-声能传递信息:例如:军事上用来判断敌情;医疗方面:医生检查病情的听诊器;古代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检查病人。

四、声音的防止-声能传递能量:例如:飞机场附近会安装一种设备来减弱噪声的利用--消声;大雪过后留下一层雪白的雪衣地球越来越纯洁,但是古代就没有办法了:(陨石)降临时会产生超声波来能量,会将人们的房子给烧掉。

第二章光现象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光的传播1.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用箭头标明光的方向性。

三、光的反射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射出去。

例如镜面、平静的水面及光滑的金属表面都发生镜面反射。

2.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由于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能集中光线,如果将同一束平行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后就会变成不同颜色的光。

四、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镜面与入射光线成轴与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五、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我们常见的现象有插入水中的筷子、看到水中的鱼、凸透镜成像等。

人教版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背记版

人教版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背记版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背记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一章:声现象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4.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7. 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在物理学中指不规则、难听刺耳的声音。

8. 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接收处进行。

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第二章:光现象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X10的8次方m/s。

2.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大。

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大;可测角大;可量周长;可计算面积等。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大;可测角大;可量周长;可计算面积等。

5.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大;可测角大;可量周长;可计算面积等。

6.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大;可测角大;可量周长;可计算面积等。

7.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大;可测角大;可量周长;可计算面积等。

8.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距离,可分得大;可测角大;可量周长;可计算面积等。

9.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测量微小长度和距离(如测量操场、教室、篮球场的长和宽);测量角(如测量角度、体温计);测量质量(如测量金属球的质量);测量长度(如测量书本的长和宽)。

10.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测量微小长度和距离(如测量操场、教室、篮球场的长和宽);测量角(如测量角度、体温计);测量质量(如测量金属球的质量);测量长度(如测量书本的长和宽)。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重点知识点整理(1-11章)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重点知识点整理(1-11章)

八年级物理重点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1、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22、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四章光现象2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品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品

1 .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测量。

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3. 1 km = 1 000 m = 103 m 1 dm = 0.1 m = 10-1 m 1 cm = 0.01 m = 10-2 m1 mm = 0.001 m = 10-3 m 1 μm = 0.000 001 m = 10-6 m 1 nm = 0.000 000 001 m = 10-9 m4. 单位换算格式:500m=500×106μm=5×108μm 42cm=42×106nm=4.2×107nm5. 长度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6. 刻度尺的使用(选、看、放、读、记)(1)正确选择刻度尺——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正确观察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3)正确放置刻度尺——刻度尺尽可能靠近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4)读数a. 读数时视线垂直被测物体和刻度尺。

b. 读数包含两部分: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

c. 记录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7.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平移法——适用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等。

(2)化曲为直法(软线法、轮子法)软线法:适用于测较短的曲线长度,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轮子法:适于测较长的曲线长度,例如运动场的跑道。

(3)累计法——适用于测量纸厚,细丝直径等。

8.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1h=60min 1min=60s 1ms=10-3s 1μs=10-6s9. 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10.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和停表(秒表)11. 如何使用秒表先认后读: 使用秒表之前必须认清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必记
姓名: 完成情况:
知识点一:单位
▲长度的单位
▲时间的单位
知识点二:单位换算
原理:1、先区分大、小单位 2、根据单位,计算进率 3、如图:▲大变小,乘进率
▲小变大,除进率(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该数的倒数) ▲先换单位,后计算
大单位
小单位
乘进率
除进率
米 m
3
10
分米
dm
10
厘米
cm
10
10
微米
μm
毫米 mm
3
10
3
10
时 h
分 min
秒 s
60
60
基本单位
纳米 nm
千米 km
基本单位
知识点三:长度的估测
▲食指指甲的宽度约1cm
▲拳头的宽度约1dm
▲人的一步长约60cm
▲食指、中指间的长度约10cm
★日光灯管长约1.2m
★课桌长约80~100cm
★课桌高约80cm
★一层楼高度约3m(四楼高度为9 m)知识点四:长度的测量
1、选——观察量分零,根据需要选
①量程——测量范围(例如0~15cm)
②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分度值计算步骤
1、找大格长度s(带上单位)
2、数这个大格中小格格数n
3、大格/小格数s/n,即为分度值
③零刻度线——★有无磨损,★是否从零刻度线开始
④单位——必须带上单位
2、放——紧贴平行放
①两紧贴
▲零刻度线或整数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有刻度线的一面紧贴
②一平行刻度尺平行于被测边
3、读——视线要垂直
▲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
4、记——估读带单位
测量结果包括:
①数值
▲准确值——直接读刻度线,注意0不能少
▲估读值——看分度值,分度值所在位的下一位
注意:所有0都不能少■估读值与分度值的关系:
估读值:分度值所在位的下一位
长度读数最后一位必为估读值分度值:估读值的前一位
②单位——必须带上单位
知识点五:长度——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测多算少)
配合法(组合法、平移法)
曲直法(化曲为直和化直为曲两种)
知识点六:停表的读数
知识点七:误差与错误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客观存在,不可避免
错误——未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造成
▲误差的来源
测量仪器——不够精密
测量方法
因此,■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误差≠错误
■错误可以避免
2、减小误差的方法
▲方法1.提高精度
▲方法2.改进方法
▲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知识点八:物理关于测量计算结果的原则
▲a去掉错误值
▲b 结果位数与测量结果保持一致
▲c遵循四舍五入
1.2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必记
姓名:完成情况:知识点一、机械运动的定义
三层含义
▲物体——宏观物体(肉眼看得到,摸得着)
▲随时间
▲位置的变化——相对位置的变化
知识点二、参照物
◎1、参照物实质——一个物体,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任意——可以是运动的物体,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排己——排除研究对象自己
▲假定不动——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静止不动
▲默认地面
◎3、参照物选取注意事项:
▲只有选好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式。

▲同一个物体选取不同参照物时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形态。

▲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取同一参照物。

知识点三: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步骤
①定研究对象(确定被研究物体)
②选合适的参照物(把他看作静止)
③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距离变化
知识点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但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

1.3运动的快慢——知识点必记
姓名:完成情况:知识点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
▲影响因素:①路程
②时间
▲控制变量法:㈠

知识点二、速度(运动快慢)
▲1、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2、物理意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例如:骑自行车的速度为5m/s
○其意义为:骑自行车1s内通过的路程为5m
▲3、单位
➢基本单位m/s
➢其他单位km/h
1m/s = 3.6k m/h
km/h
3.6
m/s
1km/h=
1
3.6
m/s
运动快
▲4、公式:
★必会:四种除号:— 分数线 / 斜除 ÷ 除号 :比
◆路程=速度x 时间 s=vt
知识点三:三个物理量
物理量名
称 物理量符号 单位 名称 单位 符号 其他单位 及换算
公式
路程 s 米 m (见长度单位) 时间 t 秒 s (见时间单位) 速度 v
米每秒
m/s
(见速度单位)
知识点四:速度的估测
➢ ①人步行的速度 1m/s ➢ ②骑自行车的速度 5m/s
➢ ③小轿车的速度 120km/h (33m/s ) ➢ ④高铁的速度 300km/h ➢ ⑤飞机的速度 900km/h
◆速度
=
路程
时间
v=
s t
◆时间=
路程 速度
t=
s
v
知识点五:运动的分类
知识点六: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注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恒定不变,每时每刻都相同 ◎速度的大小与s 、t 的大小无关
两种错误说法: 速度与s 成正比 (x )
速度与t 成反比 (x ) ▲图像
1、路程-时间图像中(s-t 图)
当路程s=4m 时,时间t=4s 当路程s=8m 时,时间t=6s
机 械 运 动
按运动 路线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速度是否
变化
速度是否
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曲线运动
变速曲线运动
所以速度v=1m/s 所以速度v=1.33m/s 同一s-t 图像中, 越靠近s 轴,速度越大 所以,v 乙>v 甲
2、速度-时间图像(v-t 图)
甲的速度为5m/s 乙的速度为3m/s
3、四种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
其他运动
甲 乙
5、频闪技术
时间——相邻两个图像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
三种运动
(1
)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是匀速直线运动
(2)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是加速直线运动
(3)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小,是减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七: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
▲注意:变速直线运动中:
用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运动快慢
静止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位置一直不变
(路程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速度逐渐变大
变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八:物理计算题步骤
▲1、列出已知条件,并变换单位 ▲2、根据所求◎列出公式 ◎代入数据和单位
◎写出计算结果和单位
注意:各个物理量一一对应,单位统一 ★s 路程m 路程km ★t 时间s 时间h ★v 速度m/s 速度km/h
知识点九:生活中的标志
▲最大速度不能超过80km/h ▲此地距离南国桃园9km
V 平均=
s 总
t 总
s ,v ,t 一一对应 t 是总时间,s 是总路程
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必记
姓名:完成情况:知识点:实验必会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
4、实验装置
5、记录数据
6、注意事项
7、实验结论
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公式)
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v=
s
t
3、实验器材
辅助器材
长木板(斜面):让小车沿斜面自由下滑
木块:垫起长木板,形成斜面
小车:下滑运动
金属挡板:小车与挡板接触时,停止计时,便于测量时间测量器材
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停表:测量小车所用时间
4、实验装置
5、记录数据
根据实验步骤
①全程用刻度尺测量全程的路程
用停表测量全程所用时间
②前半程用刻度尺测量前半程的路程
用停表测量前半程所用时间
6、注意事项:
①斜面的坡度较小:增加小车下滑的时间,便于测量时间
②多测几组数据,使结论更具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7、实验结论:
①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前半程平均速度<后半程平均速度v前<v后
前半程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后半程平均速度v前<v全<v后测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