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专题CHUZHONGWULIZHUANTI《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二中 白 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力》的第1课时,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力虽然常见,但力相对抽象,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建立力的概念,通过习题讲解,加深理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力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分析生活中图片和视频,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认识到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概念。

五、设计思路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入手,拉近学生和物理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规律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奔跑吧兄弟》的片段。

师:将刚才的视频分割成三个片段,谁能根据片段造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并将它写在黑板上。

师: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师:是的,邓超拔萝卜,鹿晗撕名牌,热巴打气球都是需要力的。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第一节《力》。

生:观看视频。

生:邓超拔萝卜,鹿晗撕名牌,热巴打气球。

生:这三个情境都涉及力,人对物体产生了力。

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探究与学习学习新知师:以上情境可以说是人对物体产生了力,那么是不是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产生力呢?师: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几个无生命的物体产生力的现象吗?师:大家来讨论分析一下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特征,如图1所示。

图1师:我们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作力。

师:我们再分析一下图1左侧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不是。

生:推土机推土,起重机拉货物。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第一节力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八年级
课时
1
教学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0分)
1、让一名同学穿上溜冰鞋推墙
提问:这位同学受到力了吗?施力物体时谁?
2、让学生用力拍桌子
提问:手有什么感觉?受到力来吗?施力是谁?
思考:这说明物体对人有力的作用吗?
3、独立完成书上填空,比归纳出结论
让学生分组检查
4、反馈训练二
①为什么浆向后划水,船却向前进
②用手拍桌子,手为什么疼
学生回答
八、教学反思
1.要注意后进生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
2.要注意指导小组活动。
3.要注意评价激励学生。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体验归纳出力的概念
②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感悟力的作用效果
2、让前后桌学生掰手腕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引入课题,今天我来揭开力的神秘面纱
3、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悉今天的任务
1观看
2体验
掰手腕
3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习目标

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学生能够识别力的存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能够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探究力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

(3)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海绵、气球、磁铁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用力推、拉、举、踢等动作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运动员为什么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二)新课讲授1、力的概念(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人推车、起重机吊起货物、运动员踢球等,并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就会受到力的作用。

(3)举例说明: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力,桌子受到了力的作用;磁铁吸引铁钉,磁铁对铁钉施加了力,铁钉受到了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1)实验探究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演示: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了形变;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1.力》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

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认识力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做实验:(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

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

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

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初中物理《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力》的第一节“力的概念”。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测量力的工具以及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2. 培养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能力,了解力的单位。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测量力的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粉笔、黑板擦、教科书。

学具:弹簧测力计、纸张、橡皮、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拿起桌上的教科书,感受教科书对桌面的压力。

(2)让学生推拉同桌,体会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5)力的单位:牛顿(N)。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并记录数据。

5. 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测量力的工具、力的单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

(2)简述力的作用效果。

(3)列举力的三要素。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本教科书的重力,计算其大小。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重力约为9.8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的理解程度,以及测量力的工具的使用情况。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

(2)引导学生探索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 记住力的三要素并会作力的示意图;3.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4.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 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有没有进行过拔河比赛?再邀请学生上前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提问学生是什么东西作用在绳子上?学生回答“力”,从而引出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力的概念: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人提水桶,人用了力,桶受到了力;人举杠铃,人用了力,杠铃受到了力;推上机推上,推上机对上施力;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师介绍: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学生思考讨论: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学生自主讨论后得到结论,由力的概念可以知道力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并且不相互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产生,例如磁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1)学生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2)学生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今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拉弹簧时,弹簧的长度伸长;压弹簧时,弹簧的长度缩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常见的力现象的分析,能说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相
关的现象。

(3)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所观察的力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
概念。

(2)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
见力的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
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简单的力现象。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体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力的现象、生活感悟导入新课
二、明确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任务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学101 页---103 页,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小组合作与展示
1. 利用手中的器材展示一个物体受力的情况
2. 在日常生活中实例,
小组做实验,学生小组内交流,展示。

学生捏气球、压气球。

小结:
归纳实验分析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定义
(设计意图:由生活实例,归纳力的定义,训练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学生展示
讲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通过学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个受力现象中,学生能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析课本中的例子)
活动二:用手拍桌子,谈感受
用手拍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实验,感受到手的疼。

探讨为什么痛,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分析手与桌子的关系
学生归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回扣课本的准确描述科学的严谨性
投放问题,学生列举生活实例,物理回归社会
活动三:利用手中器材当力中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会发生那些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通过物体的变化,明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总结
活动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创建知识思维导图)
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五、当堂达标学生认真完成
六、主题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
七、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题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点
六、主题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