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观后感
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心得

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心得感想今天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国为清华举行了最隆重的庆典。
国家主席、副主席、总理、副总理、委员长、政协主席与八千清华校友齐聚一堂,追忆逝水年华,畅想未来愿景。
前几日,更有白发苍苍的老总理朱镕基回到母校,高呼“清华万岁”。
此情此景,即使是最古老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不敢望其项背。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有此荣耀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清华的荣耀,不是因为有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创作,伟大的发现,伟大的发明,而是因为从校园里走出了伟大的官员,这未免让人有些迷惘。
诚然,牛津、剑桥的荣耀,也包括从那里走出了许多首相、大臣、总统、总理,但他们更有牛顿、霍金等一大批巨人。
许多年前,就有外国学者指出,苏联第二代之后的领导人多是厂长经理出身,多有工科知识背景,苏联已经演变成技术官僚治国。
这一幕,又在中国重演。
如今,中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立法机关领袖均为工科知识背景,而且都是从技术官僚中脱颖而出。
清华号称红色工程师的摇篮,领导人辈出也就顺理成章。
而在西方民主国家,领导人大多具有法律知识背景,这反映了民主国家的法治要求。
一般来看,一个国家在革命和建国时期,领导人多出身草莽或者行伍,在中国尤其如此,“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等到天下安定,便需要老实本分的读书人帮忙治理,“学而优则仕”是也。
所以,陆贾对汉高祖刘邦说,天下从马上得之,不能从马上治之。
但是,古代科举取士,除了考文章辞赋,还要考典章制度,也就是今天的法律。
至于百工之术,则被视为末流,难登大雅之堂的。
轻视甚至鄙夷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步走向没落。
中国的典章制度也因此没有发展,成为专制主义的牢笼。
共产党执政后一度把知识分子当作专政的对象,甚至大学也停止招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直到改革开放时代,又提倡干部知识化、专业化,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大批有技术专业背景的人因此青云直上。
中国终于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并由此开启了技术官僚治国的时代。
清华百年校庆有感

清华百年校庆有感202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了其百年校庆,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一天,全校师生、校友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纪念这所百年名校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展望未来,共同憧憬清华的蓝色未来。
作为新一代的清华学子,我有幸参与了这次百年校庆的庆祝活动。
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清华百年校庆不仅仅是庆祝历史和成就的纪念活动,更是为我们清华学子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回顾清华百年的历史,感悟清华百年的精神,感受清华百年的力量,进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为社会作出更加杰出的贡献。
在这次百年校庆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清华百年的精神——爱国、进取、诚信、创新。
这些精神不仅是清华百年来坚持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清华学子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重要动力。
爱国主义是清华百年来一直倡导的核心建设,清华师生始终秉持着“厚德博学,敬事爱人,求实创新,能上能下”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进取精神是清华百年来一直推崇的重要品质,清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理念,鼓励师生敢于挑战,锐意进取,勇攀高峰。
诚信是清华百年来一直倡导的重要信仰,清华师生始终遵守“诚信为本”的原则,坚守诚信、恪守正直,为学术、教育、社会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创新是清华百年来一直推崇的重要精神,清华师生始终注重创新,追求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推动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
在清华百年校庆中,我还体会到,清华大学是一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清华文化是清华百年来不断传承的强大文化力量。
清华文化秉持着“博学谦达、笃行致远”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清华学子前行的动力。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清华文化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人文奋斗和科技创新并重的体现。
清华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教育,更是对于生命、对于未来、对于历史、对于世界的一种深刻探索。
在翻阅百年历史上的各类照片和资料时,我发现,清华大学的辉煌成就不仅仅来自于顶尖的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更来自于清华大学人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值得钦佩的品格。
《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读后感时光就像水中的倒影,虽无法触及但是仍可感觉得到。
匆匆的时光片刻不停息,大一上半年转瞬即逝。
今朝回首,那半年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当初那埋怨时间过得太慢的情愫似乎还游弋在脑际,那段彷徨,那段郁闷,那段徘徊;蓦然回首,感慨颇多。
或许这些彷徨,郁闷,徘徊只有在看完胡主席的讲话才能解惑,才能找到自己人生在社会中的价值。
寒假期间,在网上搜索到胡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并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胡主席毕竟是国家元首,以居高临下的角度解说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但又不显得盛气凌人。
他从中国历史说起,谈及清华百年中的中国现状及政治动荡,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我心中顿然升起一种敬畏和敬仰,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的诞生而付出的伟大。
胡主席在清华的讲话无疑是对我们的思想进行的一次洗涤,对我们的爱国之情的弘扬。
同时,胡主席在颂扬清华大学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的同时,也明确了中社会的现状以及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本文来自读后感吧我们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叙述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
我们在明确祖国的国情、理解历史的使命时,我们要勇于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用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为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推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实现。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心得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年风雨路,水木谌清华。
百年著名老校清华大学从1911年的清华学堂到至今2011年的清华大学。
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
当时,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清华持中西会通的态度,即如梁启超所说,中西文化“结婚”,可诞生新的“宁馨儿”。
因此汪鸾翔说,校歌中“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两句“为我校所有的实质”。
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广大青年提出了三点殷切期望,发人深思,使我感触颇多。
第一,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
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第二,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第三,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的成长,学也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
也是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处理方法。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朱自清说过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如果把清华精神归结在一个“清”字,那就是它的学术品格,学术修养和学术追求,“红烛化泪燃烧自己,荷塘月色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一种品格。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
清华大学的学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给我一种新的学习态度,在学术研究中工作生活我都将会一它来严格要求自己。
清华学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这责任还是梁启超早年间的演讲说得尤为清楚:“纵观四万万同胞,得安居乐业,教养其子弟者几何人?读书子弟能得良师益友之熏陶者几何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
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
”梁启超以《易经》中的两句话来定义他所说的“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庆

“历经沧桑逢盛世,喜迎清华百周年。
科教育人千秋业,笑看桃李续新篇。
”2011年,清华迎来了百年华诞,对于这个在历史的年轮中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中国最高学府来说,一个世纪的岁月征程留下了无数难忘的足迹。
清华大学百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缩影。
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文化体在近代百年之中经历了痛苦的蜕变。
伟人的摇篮,精英的胚盘,百年清华创造出了许多奇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许多丰功伟绩。
清华,代表了新中国年轻人的梦想,向世界展示着东方青年的希望。
“清华”这个名字在儿提时代就扎根心底,知道这代表了一种无尚的荣誉,所以为了这个埋于心底的梦想从无停止的向前奋斗着。
然而如今我并没有成为一名清华人,但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我,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圆清华梦,只要怀揣着一颗奋斗的心,一种坚定的信念,用一名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仍然可以奉献社会,回报祖国。
建校百年,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要学习清华的精神,走出自己特色的道路,在未来的旅途中留下另一个中国精英的摇篮。
清华校史馆观后感3篇

清华校史馆观后感3篇校史馆位于校内东西主干道与南北主干道交叉点的东北角、第三教室楼南侧,“新清华学堂·校史馆·音乐厅”建筑群的居中位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先生主持设计。
大家参观了之后都有哪些感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清华校史馆观后感1在清华大学百岁华诞之际,由校友捐资兴建的新校史馆正式落成开放。
经过历时五年的收集整理汇集而成的清华百年史,开始永久展出。
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每一个历史瞬间,都有清华学子的身影。
新校史馆位于校内东西主干道与南北主干道交叉点的东北角、第三教室楼南侧。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高度18米。
校史馆共分三层,南侧与新清华学堂和交流中心共用一个大平台。
一层为共享大厅、序言厅、多媒体演示厅以及1000平方米的“百年清华”展览大厅,二层为专题展览大厅,三层为校史研究、资料室及教学用房等。
未入校史馆,校史展其实就已经开始。
“1911、1912……”清华百年中每一个年份都被镌刻在一块铜铸的“时间毯”上,“时间毯”一路延伸,像红毯,似卷轴,缓缓打开百年历史。
“时间毯”在进入校史馆后,开始向上伸延,展开前言:“风雨激鲲鹏,水木湛清华。
清华大学肇基于内忧外患、国势衰微之际,从此与民族共命运、同时代齐奋进、为国家谋复兴,虽道途维艰、辛苦备尝,而矢志笃行、刚毅坚卓。
登高始见万物,积跬方至千里。
百年以来,清华大学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之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形成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之特色,倡导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之理念。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务实求真,立德树人,创新学术,贡献社会,造就万千志士俊彦,涌现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砥砺求索、奋发进取,勇任中国高校之先导,争为世界学府之前驱。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巍峨吾校,世纪荣光。
读胡主席清华百年校庆讲话有感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10级通信工程二班邓帆读胡主席清华百年校庆讲话有感闲来无事,正好在网上看到有关于号召学习胡主席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的消息,便认真的读了读胡主席的那篇讲话。
的确,感触颇多,也觉得有必要去学习这讲话精神。
特别是胡主席对中国青少年提出的三点希望与要求,点点经典,耐人寻味。
细细想来,自己也在大学读了一年了,可从来也没好好总结一下这一年,或者说反省这个词应该更适合。
因为自己的过去那一年实在是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也曾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曾经无比憧憬的大学难道要在混混沌沌中度过吗,曾经的凌云壮志难道要变成无所事事吗,那些最初的梦想就要消失在无尽的沉沦中吗?借用一句比较搞笑的话就是:我可是大学生耶!或许,现在说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讽刺。
但是,知耻而后勇。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或许我们无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无论怎样都得活出自己的精彩。
当然,学习胡主席的讲话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学习胡主席的讲话精神更不是说说空话,我们得拿出行动来证明自己。
下面我就主席三点希望中的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也会以此为准绳,时刻以此督促自己。
首先就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说到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药家鑫,或者是那句响彻大江南北的“我爸是李刚”。
可是,这毕竟只是极个别现象,难道我们会忘了长江大学的那些舍身救人的同学吗?难道我们能忽视身旁品行高尚、勤于学习的同学吗?我们作为大学生,理应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不能无视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我们民族有着璀璨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的高尚的思想,我们应带将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大家都清楚,现在的竞争其实就是创新力的竞争,谁拥有创新,谁就拥有话语权。
百年校庆观感

百年校庆观感作为一位参与了百年校庆活动的学生,我非常荣幸能够亲身经历并参与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次百年校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百年风雨兼程的辉煌历程,也让我对我所在的学校更加自豪和珍惜。
首先,百年校庆活动以庄重而庆祝的方式展开。
学校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资源筹备这次盛大的活动,从校园装饰到校庆标志,无处不散发着庆祝的氛围。
学校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校庆大会,邀请了学校的校友和重要嘉宾出席。
在大会上,校方向我们展示了学校的成就和发展历程,还表彰了一些对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校友。
整个大会充满了激情和庆祝的气氛,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的历史和荣耀。
其次,百年校庆活动呈现了学校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为了丰富庆典活动,学校策划了多样性的庆祝活动,包括文化展览、学生艺术表演、创新科技展示等。
这些活动展示了学校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多元化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文化展览中,我们了解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学生艺术表演中,我们欣赏到了同学们的才艺表现,他们的独特创意和精湛演出令人赞叹。
创新科技展示则给我们展示了学校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学校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百年校庆也为学校的名声和声誉增添了光彩。
庆祝活动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增添了学校的荣誉感。
校庆活动还邀请了一些重要嘉宾和校友出席,这些嘉宾和校友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士。
他们的到来不仅展示了学校校友的风采,也为学校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和机遇。
最后,百年校庆活动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
我作为学校的一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学校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辛勤努力。
这让我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也意识到,我要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百年校庆活动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更加珍惜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做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
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
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5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
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3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
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
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
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了国外去了。
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
在美国的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
不经过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就不能认清教育的规律,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也就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既然没有看到清华大学的反思,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责任感的驱使,不妨替你们作一点点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一流的教育家当校长,但是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重点大学都没有解决好。
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得不重提5年前发生在清华的一件事。
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校长主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演讲,演讲完毕赠送礼品时,校长念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诗时,由于不认识小篆的“侉”字而语塞,并进一步导致举止失措,把赠送礼物说成了“捐赠礼物”,接受对方礼品后又忘记说声“谢谢”。
这本来是很庄严的场合,却闹出了大笑话,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评。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谁都有念错字的时候,我也念过错字。
我们无意苛求科学家要会认识篆体字,一定要懂得古诗文,但作为大学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对此,著名的文化学大师王元化先生在逝世前曾批评说:“大学校长由对人文科学茫然不晓的理科教授担任,而此种现象导致大学文科奄奄无生气,人文精神的失落。
”这件事并不能怪罪校长,而只是暴露了我们遴选大学校长标准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把遴选校长的权力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相信他们能够选举出符合教育家标准的校长。
其实,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刘达、刘冰等,从治校的实践中,他们要么成了学者化的职业校长,或者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
梅贻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学博士,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头衔),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话:“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至今仍然被我国教育界所传诵!这几位校长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业绩和教育思想,都已载入我国高等教育史册。
对比起来,自8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院士,他们都是双肩挑的学者,不能专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于办好学校,因此他们都没有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在85年以前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指心无旁骛)的人去担负吗?”问题就在这里,我国现在不仅校长,而且有些部处长也搞双肩挑,他们怎么可能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华应当珍惜自己的经验,选拔那些教育家当校长,心无旁骛地领导和管理好学校。
也许,也有些院士符合校长的要求,但必须放弃学术研究,要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绝不能利用校长的资源营建个人的学术汕头,像世界那些著名大学校长一样,做一个专心致志的职业化校长。
根据过去的经验,从国家部委或省市的领导人中,选拔那些既受过良好教育(假博士不要)又有民主作风的人,到部分大学担任校长,也许比直接从教授中选拔要更好一些。
第二,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着怎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
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继承下来,无论是独立也好,或是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请问:你们对教育部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吗?你们又给了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多少的独立和自由呢?如果你们真的有独立和自由之精神,那陈丹青先生又怎么会辞职呢?反倒是,他离开清华以后,才真正获得了创作上的独立和自由,这难道不值得你们认真的反思吗?第三,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色十分鲜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她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媒体实验室”,这是一个被称为“创造的摇篮”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发明创造,而非科技产品化的开发。
正因为他们注重原创性的研究,所以才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旋风电脑”、幽灵隐形轰炸机、第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等成就。
同时,他们先后诞生了76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可能是我国举全国高校之力也无法企及的荣誉。
美国其他大学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和理论物理,哈佛大学的行政管理,耶鲁大学的法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派,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高能物理劳伦斯学派等。
可是,我国大学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个性和特色。
过去,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是清华的特色。
据介绍,清华大学的重点学科有49个,拥有全国第一的学科就有38个之多,重点多了就没有重点,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被认为最吃香的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尽管有人建议要办这些学院,可是校长雪莉-帝尔曼却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
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
我们认为,小就是美!”1997年该校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足不出户,用7年时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58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我们应当反思“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误区,我们最终可能建设不出真正达到美国研究型那样一流水平的大学。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学风?20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学院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他们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下,都正值风华正茂。
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
“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
当今,我们的大学做不出传承千百年的学术成就,就是缺少了这种精神。
王国维和他提出的这种学风,正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应该反思和继承吗?去年,曾有学者质疑贵校一位文学教授有学术剽窃之嫌,尽管学术界不停的呼吁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但贵校态度一直暧昧。
对待学术抄袭和剽窃,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查处,要不然怎么体现你们严谨治学的学风呢?另外,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一切形式主义,不能把国外退休的名家或ZF的高官聘请到学校装饰门面,把他们供奉起来养尊处优,这种做法只会有害而无益处。
在《参考消息》上,清华大学是作广告最多的大学,凡是广告都吹嘘或夸大其词,这是与严谨学风相悖的,必须制止以赢利为目的的广告。
第五,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
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
什么是高深的学问?它是指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能够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能够引起科学和技术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创造。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
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经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
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
”本来,大学是分为精英型的和大众化型的,也有纯学术性的和应用型之分。
我理解阿伦特的话,是针对极少数精英大学而言的,这是繁荣学术的需要。
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我认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重点大学,应当放弃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使我国科学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的需要!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竖立着一方石碑,上面镌刻着“行胜于言”的警句,这被认为是该校的校风。
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反映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为了表达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
我个人切身感受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兴许这正是该校出现了70位亿万富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