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人民艺术家老舍_名人故事

人民艺术家老舍_名人故事

人民艺术家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

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

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

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

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

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入学——现当代名人传记之老舍自传

入学——现当代名人传记之老舍自传

入学——现当代名人传记之老舍自传【名家档案】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_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_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

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怕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

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

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

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地是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当学徒。

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地反对。

大师品菊_名人故事

大师品菊_名人故事

大师品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畏霜寒,独自怒放于秋风落叶之后,与梅、兰、竹一起合称花中四君子。

菊花以其高尚的情操和脱俗的气质倍受世人青睐。

在这深秋时节,欣赏大师品菊,可以陶冶身心,启迪心灵。

老舍先生的菊花神韵清奇,沁人肺腑。

在《养花》一文中,老舍写自己与菊花为伴,共计养了一百多种,三百多棵。

每到秋天,竟可以举办小菊展。

菊花培育期长,要整整伺候一年。

因此,老舍就得每天摆弄它们,正好和他的写作生活相调剂。

写一阵子出来浇浇水,搬搬盆,吸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腰腿,再进屋去写,如此循环,有劳有逸,脑子和身体得以轮流休息,得益不浅。

一年暴雨将邻家院墙冲垮,砸死菊花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老舍写在文章里深表惋惜,说:“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张恨水先生的菊花玲珑俊秀,生动传神。

在《小紫菊》一文中,张恨水写道:“山野间有小花,紫瓣黄蕊,似金钱菊而微小。

叶长圆,大者有齿类菊,小者无齿类枸杞,互生茎上,其面积与花相称,娇细可爱。

一雨之后,花怒放,乱草丛中,花穿蓬蓬杂叶而出,带水珠以静植,幽丽绝伦。

”此时的菊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吸引力。

张恨水不仅爱写菊,还常在菊花丛中散步,构思小说,以致友人们都说:“张恨水的作品得花之灵气。

”每当一部作品问世,张恨水总爱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到山上采野花,可见他对菊花一往情深。

冰心先生的菊花傲霜独立,美不胜收。

在《莫斯科的丁香和北京的菊花》一文中,冰心笔下秋天的首都,到处都能看到菊花。

中山公园一进门来,就不自觉地使人欢喜、赞叹。

这争妍斗艳的千百盆之中,有雪白的如“阳春白雪”,浅紫的如“美女穿珠”,金黄的如“桐花凤”;瓣的形状有勺瓣的如“陶然醉”,丝瓣的如“花田试马”,宽瓣的如“杏花春雨”。

冰心最喜欢的是白托红心的“踏雪寻梅”,黄里红面的“金阙芙蓉”,还有触手沾香的“香白梨”。

五彩缤纷的菊花,把首都点缀得绚丽多姿。

汪曾祺先生的菊花自然质朴,从容淡定。

在《菊花》一文中,他认为菊花品种甚多,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

老舍的底色_名人故事

老舍的底色_名人故事

老舍的底色梅兰芳演《晴雯撕扇》,必定亲笔画张扇面,装上扇骨登台表演,然后撕掉。

画一次,演一次,撕一次。

琴师徐芝源看了心疼,有一回散戏后,偷偷把梅先生撕掉的扇子捡回来,重新裱装送给老舍。

老舍钟情名伶的扇子,藏了不少。

老舍也喜欢玩一些小古董,瓶瓶罐罐不管缺口裂缝,买来摆在家里。

有一次,郑振铎仔细看了那些藏品之后轻轻说:“全该扔。

”老舍听了也轻轻回:“我看着舒服。

”彼此相顾大笑。

此乃真“风雅”也。

老舍一生爱画,爱看、爱买、爱玩、爱藏,也喜欢和画家交往。

三十年代托许地山向齐白石买了幅《雏鸡图》,精裱成轴,兴奋莫名。

老舍爱画也爱花,他北京寓所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这才是真正的“舒庆春”。

古玩字画吹拉弹唱,读书人懂一点好,笔下的体验会多一些。

老舍的手稿我见过,谈不上出色,比不上鲁迅比不上知堂,也没有胡适那么文雅,但好在工整。

前些年有人将《四世同堂》手稿影印出版,书虽早已读过,还是买了一套,放在家里多一份文气,看着舒服。

这些年见过不少老舍书法对联、尺幅见方的诗稿或是书信等,一手沉稳的楷书,清雅可人。

他的大字书法,取自北碑,线条凝练厚实,用笔起伏开张,并非一路重按到底,略有《石门铭》之气象。

老舍的尺幅楷书,楷隶结合,波磔灵动,有《爨宝子》《爨龙颜》的味道,古拙,大有意趣,比大字更见韵味。

老舍早年入私塾,写字素有训练。

去年在合肥的拍卖会上见到一幅老舍的书法长条,六十年代的手书,内容是毛泽东诗词。

凑近看,笔墨自然蕴藉、浑朴有味,线条看似端凝清腴,柔中有刚,布局虽略有拘谨,但气息清清静静,落不得一丝尘垢,看得见宁死不屈的个性,看得出忠厚人家的本色。

课堂文学史上的老舍从来就不如时人笔墨中的老舍有趣。

住在重庆北碚时,有一次,各机关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说过一段对口相声,选梁实秋先生做搭档。

这样有趣的人下笔才有真情真性真气,才写得了《赵子曰》,写得了《老张的哲学》,写得了《骆驼祥子》。

少年时我在安庆乡下读老舍的小说。

关于善良名人故事大全

关于善良名人故事大全

【导语】善良的、忠实的⼼⾥充满着爱的⼈,不断地给⼈间带来幸福。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关于善良名⼈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舍帮助盲⼈谋⽣】 在他住的房⼦的不远处有⼀个破旧的庙宇,⾥⾯住的全是平⽇以乞讨、卖艺为⽣的盲⼈,将近40名。

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们的⽣活都不宽裕,连养家糊⼝都很不易,更别说有能⼒去接济他们了,因此他们的⽣活⾮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经过“瞎⼦庙”,他的⼼便隐隐作痛,想要尽⾃⼰的所能,帮助这些可怜的⼈。

但他也深知授⼈以鱼不如授⼈以渔的道理,简单的⼏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提供⼀份⾜以谋⽣的活计。

于是,他不顾外⼈的反对,暂时放下⼿头上的⼯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瞎⼦庙”之间,把这些盲⼈都组织起来,并⾃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吹拉弹唱的,组成了⼀个乐团进⾏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

忙了⼀天,晚上回到家⾥,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的曲⽬。

等这⼀切完成后,他⼜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给予⼀定的演出报酬……⽽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降低⾝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的“⾯⼦”和关系,把他们⼀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印刷⼚和服装⼚⾥。

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双布鞋。

好在他的努⼒和奔⾛有了成效,“瞎⼦庙”⾥⼏乎每个盲⼈都有了⼀份⾜以养活⾃⼰的⼯作。

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很多盲⼈的⽣活状况都发⽣了巨变,先后搬出了原先那个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瞎⼦庙”也从此被废弃。

这之后,每天晚上,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们都会不约⽽同地放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的⼤门⼝前,只为跟他打个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的亲⼈归来⼀般。

⽽这⼏乎成了那条街上⼀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天,从未错过⼀次。

名人的故事350字

名人的故事350字

名人故事1、鲁迅的故事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2、老舍的故事: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

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

可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

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

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

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

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

3、季羡林故事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4、杨绛的故事: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写过《乡土中国》的费孝通,和杨绛在是中学同学后来上了大学,俩人又成了校友。

最新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

最新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

老舍的名人事迹900字老舍曾经说:“我只有一只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老舍的名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老舍的名人事迹1坚强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品格,但有些时候,纵使坚强在现实中破碎,也是一种伟大的悲壮。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中学生习作,作者写到老舍先生本可以再坚持一下,想对老舍先生说:“您应学会坚强。

”而且,因为老舍的去世,诺贝尔文学奖与他擦肩而过,成为国人长久的遗憾。

对此我不敢苟同。

老舍曾经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堪的年代,法治被无视,人权被践踏,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都未曾逃过一劫,平民百姓中更是有许多无辜的人因为莫须有的原因遭到迫害。

在承受了无尽的折磨后,曾经怀着诗情画意写作的老舍也疲惫了,站在冰冷的湖水前,他满怀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含冤而去,一颗文坛巨星从此陨落。

即使无法再欣赏温情的济南冬天,即使《茶馆》已成绝唱,即使那时诺贝尔奖的名单不能出现中国人的名字,老舍的文学生命已经永恒。

他无缘诺奖的缺憾,成为那个年代里永远无法绕开的伤痕,时刻昭示着后人不要再犯下愚蠢的错误。

他写下的作品,无论对黑暗旧时代的控诉,还是对温情的向往,永远在历史上闪耀光芒。

的确,中有坚强走过的人,他们以巨大的毅力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代,这值得歌颂,也值得赞美,值得作为坚强的典型。

但是这不意味着选择死亡的人,就是不坚强。

他们经历的苦难已经足够深重,活下去的人是勇者,没有活下去的人只是以尊严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完整,昭示着灵魂的高贵。

何况,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活过了人间浩劫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是真正的意志坚强,有多少是狗苟蝇营,靠着苟且的卑躬屈膝,靠着给错误溜须拍马而生存下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借尼克父亲之口写道:“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深以为此。

撰文说老舍不够坚强的人,恐怕连他经历痛苦的百分之一都未曾体会,不过是站在幸福的高点俯瞰他人仿佛可以走过的艰难险阻。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一、中国现代作家:文坛巨匠---老舍几十年的默默创作,几十年的热血挥洒.他手握尖笔抒写世态人情.他的语言生动幽默,他的情感真挚感人.风雨的洗刷使他从一名文艺界的小卒晋升为人人知晓的文坛巨匠.受迫害的车夫祥子,矛盾冲突尖锐的茶馆,他正是用那贴近百姓的笔墨筑就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民主战士---闻一多以笔的枪,镇压了反动派的嚣张;以诗的棒,打击了帝国侵略者的猖狂;以文的钟,唤醒了千万沉睡的国民;你的诗,“三美”俱在;你的心,永系国民;你的魂,与国同在;你的名,流芳千古!剑桥学子---徐志摩你的诗,如春风般,拂过心头,消散了,那萦绕的云雾;如清泉般,流过心羽,涤荡了,那班驳的污垢.一切都来而轻轻,去而悄悄,留下的,美丽而永恒.沈从文你用闭构造了一个只应天上有的美丽小城,有着朴素的居民,流淌不息的河流,传统的节日,那里是否是你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你用别具诗情画意、调淡雅清的笔调,唤醒了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使多少人迷失在那个田园式的边城中。

三毛1、沙漠中的仙人掌——三毛:台北。

香港。

撒哈拉。

一个孱弱的女子,背着她的行囊,带着她的思想,开始了她的流浪。

那瘦小的身影,在浩淼的沙漠中孤独但却坚定地前行。

于是,撒哈拉记住了她的笑容,她的坚强。

倾城。

背影。

我的宝贝。

她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公主,纯真美好。

所以她的文字质朴,干净,透明得不含一丝杂质。

于是我们也记住了她,一个总是静静地呆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安静微笑的女子——三毛……2、沙漠中的靓丽——三毛:独自一人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撒哈拉,在烈日炎炎的滚烫的沙丘上,展示着生命的坚韧;把寂寞夜晚一望无际的孤独,化作了感受恬静的幸福;带着东口人的口音,融入了热烈的土著居民的生活.3、流浪的孩子——三毛:她是叛逆的孩子,她去了很远的地方。

她带给我们大漠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我是为我的心”。

她牵着骆驼走来,又合上发黄的旧书而去。

她似一个飘渺虚无的梦,夜精灵一般的的女子,波西米亚长裙和黑色长发在摆动,她轻轻地说:“一定去海边”……三毛的心,是流浪的心,是自由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先生
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

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

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

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他夫人胡絜青
亲自侍弄的。

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

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

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

”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
可无的了。

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
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

叶浅予曾用白描手法为老舍先生画像,四
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上,微仰着头,意态悠远。

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

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

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

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与人握手时动作很轻,但是很亲切。

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

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

你可以看看花。

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

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

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

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

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

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

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

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构想赞叹不止。

老舍先生极其敬重齐白石,谈起来总是充满感情。

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

老舍先生谈这四幅屏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

白石老人踌躇了很久,还是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

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

”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

“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

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

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北京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

一次是菊花
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

酒菜丰盛而有特点。

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就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

有一次,他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

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

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这道菜我之前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

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

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老舍先生对文联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

当时北京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

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

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
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

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

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

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有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

他的这种领导风格,正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单位的领导所缺少的。

老舍先生是北京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做报告(也是由别人起草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一些别人没有去想或想不到的问题。

北京过去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

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

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
“玩意儿”绝了。

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出了一次。

老舍先生亲自主持,做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

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

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做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

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

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做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

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

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

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

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

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

音乐界的同志对这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

老舍先生也感到很兴奋。

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

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

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

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

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1954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

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