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病毒正文

合集下载

病毒学中的病毒结构解析

病毒学中的病毒结构解析

病毒学中的病毒结构解析病毒学是一个研究病毒的学科,它涉及到病毒的生物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病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病毒的结构是病毒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了解病毒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病毒病的产生机制。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是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型颗粒。

病毒的外形和大小都各不相同,但是所有的病毒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依赖于寄主细胞的代谢活动来生存和繁殖。

为了进入寄主细胞并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病毒需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结构和机制。

病毒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遗传物质、衣壳和一些特殊结构(如病毒酶、膜蛋白等)。

其中,遗传物质是病毒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它负责编写病毒的遗传信息并传递给寄主细胞。

衣壳(也称外壳)则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病毒外部保护层,它能够起到保护遗传物质和介导病毒进入寄主细胞的作用。

特殊结构是指一些在病毒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结构,例如病毒酶可以催化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膜蛋白则是介导病毒与寄主细胞膜的结合和病毒入侵的关键。

不同类型的病毒在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仍然有一些共性。

例如,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被包裹在一些蛋白质外壳中,并且这些外壳的形状和大小对病毒的寄主范围、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传播途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病毒的衣壳通常是由多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复合体,这些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的变化可以影响病毒的感染能力和病毒复制的过程。

病毒结构的解析是病毒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成像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已经能够通过X光晶体学、电镜、生物磁共振等多种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病毒的结构,从而深入探究病毒的生命活动和病毒病的产生机制。

例如,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解析了艾滋病病毒(HIV)的结构,发现它的衣壳是由两层蛋白质分子排列而成的,这种双层结构非常稳定,并且能够保护病毒反复入侵细胞。

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了HIV在细胞膜上的结合和进入过程,揭示了病毒入侵机制的重要细节。

病毒的进化与变异

病毒的进化与变异

病毒的进化与变异病毒是微型生物体,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生物体,它的进化与变异有很多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病毒的结构特点、生物学特征、基因组变异、进化途径、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疫情防控、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的相关意义进行分析。

一、病毒的结构特点病毒是由一小段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而组成的微生物,它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外层的蛋白质壳也被称为病毒衣壳,它们起着保护和传递病毒遗传信息的作用。

病毒在环境中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物种,也无法进行自我复制,只有通过侵入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二、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病毒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的重要致病源之一,它们能够感染细菌、动物、植物、甚至真菌等多种生物,导致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病毒感染的过程一般包括五个步骤:侵入宿主细胞、病毒RNA和DNA解离、病毒复制RNA与DNA、组装新病毒粒子和释放新病毒粒子等。

三、基因组变异病毒的基因组变异是病毒进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这种变异常常是通过突变和重新组合来实现的。

从病毒的复制过程来看,病毒并没有机会修复其遗传信息,因此病毒进化更趋于随机性,并且往往在病毒传播范围内发生迅速的变异。

这个过程常常被称为病毒的演化。

四、进化途径病毒的进化途径包括直系进化、并行进化和平行进化等几种。

直系进化是指病毒不断地分裂繁殖,并且逐渐产生新的病毒型。

并行进化通常指的是一个病毒型侵入不同的宿主细胞,并在不同宿主间产生变异。

平行进化则是指许多不同的病毒型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突变。

五、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病毒是对人类健康造成最大影响的病原微生物之一。

病毒的进化与变异会导致新病毒种的形成,这些新病毒种会引起新的疾病、人类流行病等问题。

同时,由于人口生存条件的改善、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病毒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也不断扩大。

比如,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种,它的出现导致了全球大流行病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六、疫情防控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意义病毒进化与变异对疫情防控和生物医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病毒简介介绍

病毒简介介绍

病毒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
病毒爆发可能导致旅游、餐饮、 娱乐等行业的停滞,从而造成直
接的经济损失。
产业链中断
病毒爆发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 进一步影响全球贸易和制造业。
长期影响
病毒爆发可能导致投资者对风险 资产失去信心,从而对全球经济
产生长期影响。
病毒防控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全球合作
病毒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 作来共同应对。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之间需 要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物资援助等方 面的合作。

病毒传播途径和方式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将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到 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被 感染。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感染者或病毒污 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 、手机等,再触摸口鼻眼 等部位而感染。
食物和水源传播
病毒污染了食物和水源, 被其他人摄入后感染。
病毒的潜伏和爆发
潜伏期
病毒感染后,病毒在体内潜伏一段时 间,通常为数天到数周不等。在此期 间,感染者可能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 症状。
防控措施
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集等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05
病毒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病毒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影响
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病毒可以导致各种疾病,从普通感冒到 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对人类的 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VS
病毒对社会的影响
病毒的传播可以导致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对教育、旅游、贸易等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类型、包膜特征、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等因素进行分类。根据核酸类型,病毒可分为DNA病毒 和RNA病毒;根据包膜特征,病毒可分为裸露病毒和包膜病毒;根据宿主范围,病毒可分为人畜共患病毒和特定 宿主病毒等。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以“病毒的入侵”为例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以“病毒的入侵”为例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该研究以“病毒的入侵”为例,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研究,从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教学科研能力与道德、利用新教育技术服务教学三个角度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旨在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深厚情感,增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意愿与能力。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病毒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Mining in Cell Biology:Taking “Virus Invasion ”as an Example //MA Xuejing,LI Junfu,SONG Lili,ZHANG Zhaoying,BAI Jing,LI MoAbstract The basic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educate people with moral cultivation,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implement this task.Cell biology is a basic and frontier subject of life sciences.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takes “virus invasion”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research related to new coronavirus in‐fection,thoroughly explor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frontier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and ethics,and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rving teaching.This researchaims to guide students to connect basic knowledge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unify their personal ideals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cultivate deep feelings of patriotism,love for the Party and people,and enhance their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engage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and teaching.Key words cell biolog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l‐ement;virus1引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细胞生物学作业 腺病毒载体介绍

细胞生物学作业 腺病毒载体介绍

具有共同或重叠序列的两种DNA分 子,通过共转染转移到某一生物体内, 在一系列与同源重组有关的酶的作用 下,将一个DNA分子转移到另一个DNA 分子中去
腺病毒载体优势
宿主范围广,对人致病性低
在增值和非增值细胞中感染和表达色体中,无插入致突变性 能在悬浮液中扩增 能同时表达多个基因
基因E1a: 对其他基因的转录有阻遏作用,复制所必需的基因
早期基因
基因E2: 晚期基因表达的反式因子和病毒复制必需的因子 其他
晚期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
腺病毒侵染人体过程
腺病毒纤毛结 节区粘附到细 胞表面的柯萨 奇/腺病毒受体

五邻体基底部 的三肽(RGD) 与细胞表面整 合素结合,通 过内吞作用进 入细胞

外包装壳蛋白解 体,病毒粒子穿 过细胞质靠近细 胞核

病毒粒子经细 胞质通过核孔 将遗传物质转 入细胞核,
腺病毒载体构建方法
体外连接法 同源重组法 :在真核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
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
体外连接法:将外源目的基因亚克隆 到腺病毒基因组的一个片段上,在体 外与腺病毒的基因组相连,重新构成 一个完整的腺病毒DNA,转染敏感 细胞。 不足:腺病毒基因组上适用于克隆酶 切位点有限,限制了该法的利用。
腺病毒载体
腺病毒简介 腺病毒载体构建方法 腺病毒载体优势 腺病毒载体应用前景
腺病毒简介
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 70~90 nm的颗粒,由240个六邻体 和12个五邻体,其中五邻体位于顶 角处,从每个顶角壳粒的基底伸出 一根纤毛突起,末端有一个结节区, 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
DNA分子特点: 其两端各有一个100一165 ntLTR序列
腺病毒载体应用前景

高中生物学教学参考:病毒知识归总

高中生物学教学参考:病毒知识归总

病毒知识归总病毒(拉丁语:virus)是仅能在生物体活细胞内复制繁衍的亚显微病原体。

它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非细胞形态,为类生物,无法自行表现出生命现象,靠寄生生活。

它是由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借由感染的机制,这些简单的有机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

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

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分组成: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体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

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体形到复合型结构。

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千分之一。

病毒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于不同的机制:部分病毒可能起源于质粒(环状DNA,可以在细胞内复制并在细胞间转移),而其他一些则可能起源于细菌。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病毒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过以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如蚜虫,来在植物间进行传播;而动物病毒可以通过蚊虫叮咬而得以传播。

这些携带病毒的生物体称为“载体”。

流感病毒可以经由咳嗽和打喷嚏来传播;诺罗病毒则可以通过手足口途径来传播,即通过接触带有病毒的手、食物和水;轮状病毒常常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儿童而直接传播的;此外,艾滋病毒则可以通过体液接触来传播。

并非所有的病毒都会导致疾病,因为许多病毒的复制并不会对受感染的器官产生明显的伤害。

一些病毒,如艾滋病毒,可以与人体长时间共存,并且依然能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即“病毒持续感染”(viral persistence)。

但在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能够引发免疫反应,消灭入侵的病毒。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粒子,由基因组和外壳蛋白构成,无法独立进行代谢,必须依靠宿主细胞生存繁殖。

在人类历史上,病毒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基础病毒学的逐渐深入,许多疑难杂症也得以解决,病毒学现在的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广泛。

一、病毒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病毒的结构一般包含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一些病毒特异性蛋白。

遗传物质一般是DNA或RNA,但也有双链DNA或双链RNA。

病毒的外壳蛋白可以辨别宿主细胞,并参与病毒与宿主结合和病毒解耦等过程。

病毒特异性蛋白则有助于病毒调控宿主细胞代谢或干扰免疫应答。

由于病毒缺少自我复制的能力,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

病毒的寄生性使得它们能够绕过许多身体的防御机制,进入一个细胞并利用其内部机制来生产新的病毒,这会带来许多疾病。

例如,感冒、流感、艾滋病和乙肝等病毒病就是因为病毒感染而引发的。

二、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按其遗传物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其遗传物质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不同种类的病毒对于宿主细胞的寄生方式和感染性质也有所不同。

科学家们根据病毒的特性以及人类疾病的流行情况能够预测病毒的类型和机理,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药物。

三、病毒学的应用1.研究疾病病毒学最本质的应用就是对人类疾病的起因和预防进行研究。

病毒是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如流行性感冒、突发性腹泻、SARS、艾滋病和乙肝等。

研究这些病毒的结构、机理、传播方式以及免疫控制方法等都对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疫苗研制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研发疫苗是预防这些传染病的关键。

研究病毒的结构特征、生物学性质及其与人类免疫反应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科学家们筛选出有效的抗病毒疫苗,从而帮助人类有效抵御病毒感染的威胁。

3.药物研发针对病毒疾病的药物研发是病毒学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寄生机制,能够找到有效的抵御病毒的药物,如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抗炎剂等等。

细胞生物学与疾病

细胞生物学与疾病

细胞生物学与疾病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是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它对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疾病的发生、细胞异常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以及细胞修复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一、细胞病变与疾病发生1.1 细胞异常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细胞异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胞异常包括细胞形态异常和功能异常两个方面。

细胞形态异常指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与正常细胞不一致。

例如,肿瘤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与正常细胞有明显的区别。

细胞功能异常则是指细胞的代谢、分泌、信号传导等功能受到损害或改变。

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的调节失调。

1.2 细胞病变和疾病的关系细胞病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是疾病的直接原因,如细胞异常导致的肿瘤;也可以是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如心肌细胞的缺血性病变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疾病发生的过程往往涉及多个细胞类型和多个细胞器官,其中细胞病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细胞异常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异常不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还会对机体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2.1 细胞衰老细胞衰老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细胞衰老与大部分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等。

细胞衰老是因为细胞内的DNA、蛋白质和细胞膜等结构发生损伤,导致细胞功能下降和机体老化。

2.2 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细胞是机体抵御外部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细胞类型。

细胞异常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从而使机体易受感染。

免疫功能下降还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3 器官功能受损细胞异常还会导致机体器官功能受损。

例如,肺细胞受到有害物质的损伤导致肺部疾病,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导致肝脏疾病等。

这些细胞异常导致的器官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功能。

三、细胞修复与疾病治疗疾病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修复受损的细胞,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病毒
病毒是由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结构。

病毒的最基本特点之一即与细胞的最根本区别之一是每个病毒仅含一种核酸分子。

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

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nm,如痘病毒科,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nm,如双联病毒科。

多数病毒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对于病毒的起源曾有过种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病毒可能类似于最原始的生命;另一种认为病毒可能是从细菌退化而来,由于寄生性的高度发展而逐步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由腐生菌→寄生菌→细胞内寄生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大病毒→小病毒;还有一种则认为病毒可能是宿主细胞的产物。

这些推测各有一定的依据,目前第三种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因此病毒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是未定的。

但是,不论其原始起源如何,病毒一旦产生以后,同其他生物一样,能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演化。

病毒根据遗传物质,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和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根据病毒结构,可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
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根据寄主类型,可分为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根据性质,可分为温和病毒(HⅣ)和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病毒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核酸位于它的中心,称为核心或基因组,核酸是带有遗传密码的病毒基因组。

通过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已查明一些病毒的基因图谱。

对MS2和ΦΧ174噬菌体、花椰菜花叶病毒、SV40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序列,已全部查明。

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衣壳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

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衣壳粒所构成。

核心和衣壳合称核心壳。

有些较复杂的病毒(一般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为包膜。

包膜中的类脂来自宿主细胞膜。

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等附属物。

包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

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

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

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2003年4月16日,WHO宣布,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并将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

该病毒很可能来源于动物,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和病毒适应性的增加而跨越种系屏障传染给人类,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该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基因组含29736个核苷酸,其中编码聚合酶蛋白la\lb、棘蛋白(S)、小膜蛋白(E)、膜蛋白(M)、核壳蛋白(N)的基因已被证实。

SARS病毒有包膜,表面有棘突,对热、乙醚、酸均敏感。

该病毒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优于其他人类冠状病毒。

SARS 病毒不大可能在短期内被“消灭”和自动消失,SARS在人类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很大。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早期被称为猪流感。

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但是要提醒的是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的。

只要积极作好预防,也是比较安全的。

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已投入使用。

甲型H1N1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其遗传物质为RNA。

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

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和M2蛋白。

病毒
颗粒内为核衣壳, 呈螺旋状对称, 直径为10nm。

甲型H1N1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 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

尽管不同亚型之间可以组成很多种流感病毒血清型,但是可造成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血清型主要有H1N1、H1N2 和H3N2。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段,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

医学测试显示,目前主流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毒株有效。

流感病毒有三种类型:甲型(A 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疾病的产生通常较甲型病毒温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并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

甲型流感病毒,包括上百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

对于这些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

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

H是红细胞凝集素,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 的形态,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种H型和9种N型进行排列组合,比如H1N1和H5N1等。

即使是同一种甲型的流感病毒,也可能因为基因序列的变化,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

病毒研究的发展常常与病毒培养和检测方法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在脊椎动物病毒方面,小鼠和鸡胚接种、组织培养、超速离心、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和免疫测定等技术,对病毒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对病毒的研究有助于对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

在有包
膜的病毒如流感中,膜蛋白一方面与外层脂质相连结,另一方面又同内部的核壳相连结,起到维系病毒内外结构的作用。

糖蛋白位于包膜表面,有的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

这些对细胞生物学中膜功能及信号传导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病毒虽无完整的酶系统,但常含有一些特殊的酶,如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和噬菌体的溶菌酶。

此外,呼肠孤病毒科、弹状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和副粘病毒科病毒粒中含RNA多聚酶,反录病毒科含反转录酶,均与核酸复制有关。

这些酶与细胞中的酶可能有关联,还有遗传机制的调控都与细胞密不可分。

目前已查明十几种病毒蛋白的全氨基酸序列。

这些序列与细胞中遗传调控翻译出来的氨基酸序列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病毒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人类生存和进化的过程当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人和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100多种基因,而且人类自生复制DNA的酶系统,也可能来自于病毒。

细胞中的某些疑问也许可以在病毒中找到答案。

病毒除了在细胞结构、成分以及功能方面有重大参考价值以外,虽然对人类危害巨大,还有值得欣慰的用处,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能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例如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烧伤病人可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如仙台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病毒还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比如癌症;病毒疫苗对人类预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但它可以在动物身上造成疾病,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无生命与有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病毒作为最小、最简单的有机体,必将成为研究细胞生物学的桥梁,包括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生命活动自组装过程的调控程序与调控机制、基因表达的产物对细胞最重要生命活动的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的研究等等。

病毒与细胞在进化上的关系目前也是一个未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病毒的知识对于我们学习细胞生物学是重要的,有助于我们对生命与细胞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对生命活动的研究,是一个永不止步的过程。

11级基地二班易云海(20111503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