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教学反思
【模板】《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蚕姑娘》教学反思1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蚕也不例外。
在暖洋洋的春光里,它们迫不及待“钻”了出来。
《蚕姑娘》是一篇富含知识性,但又不乏童趣的__,生动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而且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也十分惹人喜爱。
对这课的教学反思如下: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积累。
尽管这篇课文中画了许多插图,蚕的一生也介绍地十分明了,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蚕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鲜少有人亲眼看到蚕宝宝了,更别说蚕床、蚕山、茧子了。
因此,我预先布置了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蚕的知识,学生有的从《拓展阅读》中了解到蚕其实还喜欢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从网上查到蚕丝的用途,有的从课外书上找到蚕一生的生长图片,还有的在爷爷奶奶的指点下认识了桑树、蚕床和蚕山。
当我提出“你对蚕了解多少”时,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学习课文自然也兴趣十足。
二、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已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叶圣陶先生如是说。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
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
本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
面对这样的__,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
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又……又……”的用法,找出关键动词“吃、睡、脱、换”。
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学反思2《蚕姑娘》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__,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蚕姑娘》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通过描述蚕的生长变化,让孩子们了解到生命的奇妙和努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明确地设定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够有针对性。
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1.2 缺乏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我们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另一些学生则感到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1.3 缺乏可衡量的教学目标我们没有明确地设定教学目标的衡量标准,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使得我们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2.1 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依赖讲解和课堂讨论,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这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下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2 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3 缺乏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够活跃,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3.1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科书和课堂讲解,没有充分利用其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受到了限制。
3.2 缺乏实物和图像的使用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实物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这使得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刻。
3.3 缺乏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我们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故事动画和相关视频,来增强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兴趣。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受到了限制。
四、学生评价的反馈4.1 缺乏及时的学生评价我们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教学反思课后随笔今天上的语文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
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
我说对的。
生说:蚕吃的是桑叶。
我说说得真好。
生说:蚕会吐丝结茧。
我说你知道得真多。
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
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
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
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
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
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
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语文课上对两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随机性的和生成性的说话指导训练,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
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
语文具有工具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
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最实在的目标之一。
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人文性),而且要引导他们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甚至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学生只有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头脑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说话的时候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讲到底,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蚕姑娘》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性小文章,形象地介绍了蚕一生的四个变化:卵——蚕——蛹——蛾,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几个小朋友家里正好养过蚕,说了不少关于蚕的知识,然后出示了四幅蚕在不同阶段的图片,再让学生用一段话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在第一课时小朋友就对蚕的生长有了深刻的了解。
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正是向我们介绍每一阶段的特征。
文章中的四个自然段是极其相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总结了学法后,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出示了一个填空:从()里钻出来()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
第一次变得又();第二次变得又();第三次变得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
这样的填空,等于给孩子们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课文。
反复的朗读也为背诵打好了基础,三堂课下来已经有不少小朋友能全文背诵了。
扩展阅读《蚕姑娘》课文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
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一天发胖。
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一天发亮。
睡了四次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白丝,盖间新房。
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
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变了,变了,变成了蛾姑娘。
《蚕姑娘》中心思想《蚕姑娘》这篇课文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蚕姑娘》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蚕姑娘》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学生,教材为苏教版语文教材,授课内容为课文《蚕姑娘》。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述《蚕姑娘》这个传统民间故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以及体验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蚕丝的制作过程及由来;2.了解《蚕姑娘》的故事情节;3.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汇。
能力目标1.听懂简短的故事,理解其中的哲理;2.独立完成课文朗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2.让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的同时,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蚕丝的制作过程、《蚕姑娘》的情节。
教学难点:学生对蚕丝的制作过程理解,以及让学生对本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温故知新让学生在回忆中熟悉词汇:义务、积极、努力、投入、珍惜、感谢等。
2. 预习导入引入蚕丝,让学生了解一下它的来源和作用。
通过一些图片或手势,引发学生对蚕丝和虫子的认知和好奇心。
3. 正文内容3.1 学习课文《蚕姑娘》的情节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复述或讲述课文的大致情节,让学生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接着,通过语音模仿,让学生尝试朗读整个课文,引入学习的内容。
最后,课文的重要句子或短语进行逐步讲解,让学生渐渐理解全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故事情节的一些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
3.2 学习《蚕姑娘》背后的哲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信息与哲理。
让学生通过听老师的解释,了解蚕姑娘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勇气的重要性。
4. 课堂互动环节通过短文朗读、童谣唱和问题解答等形式,加强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信心。
5. 教学总结和反思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动力提供参考。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蚕姑娘_苏教版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蚕姑娘苏教版(2019)《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春暖时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次蚕眠蜕皮的情况,具体地写出了这一过程中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六至七自然段写了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的情况。
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
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农村里来的,所以蚕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多少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孩子说:“蚕小时候很丑,长大了可以变成蛾。
”“说的真不错。
”又有孩子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
”“恩,你说的是对的。
”也有孩子说:“蚕会吐丝结茧,我们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蚕丝做的。
”“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还有的孩子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
”“你说的完全正确”。
这样之后就没有孩子举手发言了,于是我鼓励孩子谁能把刚才的极为小朋友的发言连起来说,具体的用一段话来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课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为沉默是金还是不会。
大概一分钟左右,班上开始陆续有孩子举手了,只是数量还是很少。
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孩子发言。
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做成衣服。
”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谁能够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说。
”此时,又有几位孩子跃跃欲试起来。
我请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然后就吃着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原本在备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孩子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
但到了课上,我忽然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简单说一说,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蚕姑娘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蚕姑娘教学反思娘》教后反思今天我上了语文课《蚕姑娘》,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
小孩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小孩都是农村里来的,因此蚕对他们来讲仍是比较熟悉的,多少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教学片段一:有小孩说:“蚕小时候很丑,长大了能够变成蛾。
”“说的真不错。
”又有小孩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
”“恩,你说的是对的。
”也有小孩说:“蚕会吐丝结茧,咱们的好多衣服确实是用蚕丝做的。
”“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还有的小孩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
”“你说的完全正确”。
如此以后就没有小孩举手发言了,于是我鼓舞小孩谁能把适才的极为小朋友的发言连起来讲,具体的用一段话来讲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课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为沉默是金仍是可不能。
可能一分钟左右,班上开始陆续有小孩举手了,只是数量仍是很少。
于是我让其中的一名小孩发言。
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做成衣服。
”我第一夸奖了这位同窗的斗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窗把适才四位同窗的意思连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谁能够依照蚕的生长进程来依照顺序有层次地说说。
”现在,又有几位小孩跃跃欲试起来。
我请了其中一名,他流畅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然后就吃着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本来在备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小孩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
但到了课上,我突然转念一想,什么缘故不让小孩自己简单说一说,而且我也能够看看小孩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个片断。
其实,如此的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是触目皆是的。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要紧体此刻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明白得和运用上,同时,还体此刻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判与改造上。
【实用】《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蚕姑娘》教学反思1今天我上了语文课《蚕姑娘》,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
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农村里来的,所以蚕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多少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学片段:有孩子说:“蚕小时候很丑,长大了可以变成蛾。
”“说的真不错。
”又有孩子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
”“恩,你说的是对的。
”也有孩子说:“蚕会吐丝结茧,我们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蚕丝做的。
”“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还有的孩子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
”“你说的完全正确”。
这样之后就没有孩子举手发言了,于是我鼓励孩子谁能把刚才的极为小朋友的发言连起来说,具体的用一段话来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课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为沉默是金还是不会。
大概一分钟左右,班上开始陆续有孩子举手了,只是数量还是很少。
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孩子发言。
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做成衣服。
”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谁能够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说。
”此时,又有几位孩子跃跃欲试起来。
我请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然后就吃着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原本在备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孩子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
但到了课上,我忽然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简单说一说,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
其实,这样的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教
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
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
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
导。
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
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
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
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
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
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
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
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
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
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
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
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
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
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
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