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食品安全六大事件
2005-2009食品药品日用品安全事件

2005年消炎止痛药风波:2005年4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所有消炎止痛药的最新用药指导声明,综合现有的研究数据,所有的非甾体消炎药均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FDA已要求所有的消炎止痛药都需要修订说明书,而这些药中就包括我们比较常用的扶他林、芬必得、西乐葆等。
2006年1.齐二药的假药事件带来“国药准字”的信任危机:06年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造成了多名患者临床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导致肾功能衰竭),经调查原因系齐二药购买药用辅料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时,购入了假冒的丙二醇。
事件中齐二药试图隐瞒真相,利用自己的权钱关系瞒天过海,最终还是失去败露。
小常识:“亮菌甲素注射液”在临床上一般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发作、其他胆道疾病并发急性感染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
2.安徽华源“欣弗”致人死亡事件:2006年8月3日卫生部连夜发出紧急通知,停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
部分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寒战、肾区疼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
截至8月5日16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涉及安徽“欣弗”不良反应病例报告81例,涉及10个省份,其中有3例死亡病例报告。
后来欣弗肇事企业原总经理自杀,公司后期赔偿存漏洞2007年1.头孢曲松钠的安全使用问题:2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出紧急通知,指出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sodium)与含钙溶液同时使用可产生不良事件,甚至可导致新生儿或婴儿死亡。
通知要求修订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的警示语和注意事项,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执行。
2.注射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中混入硫酸长春新碱:6月至7月间,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陆续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报告,称当地部分医院使用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华联制药厂生产的鞘内注射用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后,不少白血病患者出现下肢疼痛、乏力、行走困难等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十年食品安全大事件

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十年食品安全大事件第十件福喜公司使用过期肉 2014年/ 上海第九件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 2013年/ 湖南广东第八件硫磺熏制“毒生姜” 2013年/ 山东第七件台湾300多家品牌塑化剂超标2011年/ 台湾第六件瘦肉精2011年/ 全国第五件地沟油2010年/ 全国第四件皮革奶2005年至2011年/ 山东第三件三鹿“三聚氰胺奶粉”2008年/河北第二件苏丹红鸭蛋2006年/ 北京第一件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2005年/ 全国宜宾南溪区马家乡一家三口误食捡来的亚硝酸“盐”夫妻中毒死亡10月22日,宜宾市南溪区马家乡发生一起误食亚硝酸盐中毒的悲剧,当地村民黎开友一家三口在食用从垃圾场捡来的“盐巴”后出现中毒症状,黎开友及妻子张宗会当场死亡,其母亲李长均经抢救生命体征已趋平稳。
亚硝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
主要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味微咸,易溶于水。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人类环境中,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含氮化合物[1] 。
人体内硝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还原为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
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
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
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导致死亡选择安全食品的注意事项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广受关注,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要注意观察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上述标志(QS、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留意生产日期,确保选择安全卫生的食品。
随着食品安全事故一件接一件的曝光,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切记仔细留意。
注意事项一、注意看经营者是否有营业执照,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二、注意看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注意食品外包装是否标明商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内容。
三、注意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限,注意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
近五年食品安全事件

近五年食品安全事件一.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举例1.雀巢奶粉碘超标2005-5 ,5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其中知名的“雀巢”奶粉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后来引发了消费者诉讼。
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标准问题的讨论。
超标,是否必然对身体产生危害?国家食品标准与人体耐受性的尺度之间,显示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2.福寿螺2006-8 ,北京市先后有131人因生食或食用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被确诊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这是北京首例群体性广州管圆线虫病。
作为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该病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直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后经调查,带病福寿螺来自广西桂林。
3.瘦肉精中毒2006-9 ,广东5名工人中毒,所吃肉食中瘦肉精超标1000倍;同年,上海二百余人瘦肉精中毒。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相继发生18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700多人,死亡1人,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仑特罗,人食用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因此全球禁用做饲料添加剂。
有媒体称:“添加瘦肉精是养猪行业多年来的潜规则,而监管部门似乎无力遏制。
”4.多宝鱼“嗑药”2006-11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严重消费预警,称近期抽检的30件多宝鱼样品全部含有可能致癌的禁用渔药残留—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专家指出,长期大量摄食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可能。
事发后,国家食监局即派调查组前往山东沿海各地,调查多宝鱼及其他海水养殖水产品的药物使用情况。
5.三氯氰胺2008-9 ,震惊世界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随即掀起的行业整肃风暴中,公众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奶源造成的质量问题普遍存在于全行业,大企业、知名品牌的问题尤其集中。
中国乳业承受了空前的行业危机。
6.海南毒豇豆2010-2 ,海南产豇豆在武汉查出含有禁用农药后,合肥又检测出有毒豇豆。
所涉高毒农药水胺硫磷为高毒杀虫剂,属高毒农药,禁止用于果、茶、烟以及中草药植物上。
历年食品安全事件

2005年,从“孔雀石绿”事件开始,我们经过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毒奶、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镉大米、毒豆芽、福喜问题肉……主食副食、鱼肉蔬菜,吃喝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被爆出各种安全问题。
活到今天,我们仍然是一枚健硕滴充满热情滴吃货,得感谢各种“毒”的放过之恩!虽说仍拥有对吃专注三百年的执着信念,但是,十年来,每当回想那些惊呆小伙伴的、丧心病狂的、人神共愤的大事件,就总令人惴惴不安,怕一不小心,这练就一身的“以毒攻毒”“百毒不侵”的功夫,就被那些进化神速的“新毒”给攻克了!当我们谈论这些事件其实是在谈论什么呢?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小老百姓,无非是希望有生之年,活得更安心一些,吃得更放心一些!我们,对于那些事件的回顾和关注,其实是对一个更美好的中国的期待,对更美好生活的愿景。
一、2005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2005年6月,《河南商报》记者对湖北、河南等地的养鱼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对辽宁的养殖场和鱼药商店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很多渔民仍然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等;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鱼贩也常使用孔雀石绿。
至于卖孔雀石绿的鱼药商店,由于孔雀石绿市场的存在,仍然在买卖孔雀石绿。
2005年6月5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孔雀石绿”。
由此,2005年7月7日,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
2005年11月,继三款“珠江桥牌豆豉鲮鱼罐头”被查出含致癌物孔雀石绿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公布的食物最新测试结果显示,“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和甘竹牌豆豉鲮鱼等三个食物样本被查出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绿”。
2006年11月17日,上海媒体率先报道了山东产多宝鱼药残超标情况。
2009-2011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大全

1999年食品安全事件1999年8月9日,广东省肇庆市681人因食用掺有液体石蜡的食用油中毒。
这是1999年9月底之前中毒人数最多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2000年食品安全事件2000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1500公斤的“毒瓜子”。
这些西瓜子生产中掺了矿物油,同时福建、河南、广东、南京等地也发现了“毒瓜子”。
2001年食品安全事件2001年9月3日,吉化公司所属的16所中小学校发生严重的豆奶中毒事件。
万余名学生饮用学校购进的“万方”牌豆奶后,6362名学生集体中毒。
至今,仍有多名饮用豆奶的学生被不同的病症缠身,其中3名学生患上白血病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的西瓜子掺了矿物油。
福建、河南、广东、南京等地也发现了“毒瓜子”。
用剧毒氰化物毒杀的“毒狗肉”长期不断地从江西、湖南等地流入广东韶关、河源、深圳、珠海、广州等地。
3月至9月,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瘦肉精” 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中毒。
2002年食品安全事件6月21日,金华市卫生局查获9.5吨的假白糖。
样品中蔗糖成分仅占30%,硫酸镁成分占30%。
长春市卫生局在位于南关区东岭南街查处一处用牛血和化工原料加工假“鸭血”的黑窝点,制造假“鸭血”的化工原料一般为建筑或化工用品。
8月16日,漯河市源汇区内陆农贸公司糖蜜加工厂以白糖水加化学试剂盐酸生产假蜂蜜。
长春市卫生局调查发现,“荔枝保鲜剂”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磷酸根成分。
2003年食品安全事件1月11日,烟台开发区卫生执法人员在舒家市场发现有几家批发商在经营染色五香花生米。
开发区3家此类产品加工厂违法使用一种叫“桃红”的工业用染料浸泡花生进行染色。
从7月上旬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浙江省卫生监督部门查获了从嘉兴等地流出的48吨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毒狗肉”。
12月,广东省一些海鲜加工厂使用双氧水浸泡鱼翅。
盘点国内历年来食品安全事件

盘点国内历年来食品安全事件1. 2004年4月前,大量营养素含量低下的劣质婴儿奶粉从郑州、合肥、蚌埠和阜阳批发市场流入阜阳农村销售点。
安徽阜阳市发生189例婴儿患轻中度营养不良、12例婴儿死亡的恶性事件。
2. 2005年3月2日与3月3日,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化妆品检测中心对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批次为“2003年7月7日”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进行检测时,首次发现“苏丹红一号”。
从3月5日开始,“苏丹红”用于食品的情况不断被广东、云南、上海、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工商、质检部门检出。
3. 2005年年3月,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检疫队就曾在渝中区西三街水产交易市场查获600多只含有致癌药物孔雀石绿的甲鱼。
2005年6月30日,《河南商报》发表一篇题为《食品安全再拉警报孔雀石绿毒浸鲜鱼》的报道,用于水产品养殖、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学制剂——孔雀石绿被发现污染水产品。
4. 2005年10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以《全球禁用日韩致癌保鲜膜转道中国》为题报道称,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含有致癌物质,有害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我国一些超市的生鲜产品,如蔬菜、水果及熟食包装大量采用PVC保鲜膜,LG、三菱、三荣这3大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近80%的份额,它们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产品。
5. 2005年上半年,青海境内的候鸟群出现禽流感案例。
10月份以后,内蒙古、安徽、湖南、湖北、辽宁、新疆等地都出现疫情。
10月13日,卫生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卫生部农业部关于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要求对禽流感地区的家禽进行大规模扑杀,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同时实施广泛的疫苗注射等措施。
6.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IV号。
14日,北京食品办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大连等地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
2.近年来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

资料二: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重大事件一、2005年食品安全事件1、苏丹红事件席卷全国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
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
2、立顿速溶茶涉嫌氟超标2005年3月下旬,据媒体报道,美国的一个医疗项目研究,发现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普通型速溶茶的氟化物含量为6.5ppm,大大超过美国环保局制定的饮水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4ppm的标准,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规定的瓶装水及饮料标准为: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2.4ppm。
3、雀巢奶粉被指碘超标5月底,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20040921批次碘含量超标,为不合格产品。
在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曝光10天之后,雀巢 中国有限公司首次正式向消费者表示道歉并退货。
4、光明被指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2005年6月5日,新闻媒体曝光了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的情况,随后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接着,媒体再次曝光了光明乳业乳品二厂存在“早产奶”的问题。
5、啤酒甲醛风波引发消费者恐慌2005年7月5日,有媒体报道,甲醛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众多的中小啤酒企业依然在产品里普遍使用甲醛。
“95%啤酒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
青岛、华润、燕京啤酒三巨头对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纷纷持异议,并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醛和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甲醛是两回事,并称早已停用。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发言人指出,该署2002年至2004年抽查了内地120个啤酒样本,检查其中是否含有防腐剂及甲醛等成分,结果全部样本均合格。
6、哈根达斯深圳黑作坊被查2005年6月16日,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罗湖分局等单位接到群众举报,称一家地下加工厂在生产著名的哈根达斯品牌冰激凌蛋糕。
随后执法人员前往调查发现,这个无牌照的地下作坊,竟然就是哈根达斯深圳品牌经营店的正宗加工厂,并且一个作坊供应着深圳哈根达斯全部5家品牌经营店的货源。
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事件回顾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 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 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 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 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 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
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 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
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 三聚氰氨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 来一份人造鸡蛋和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 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尿素豆芽,膨大西 红柿,石膏豆腐,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 加吊白块和硫磺馒头…… 食品安全:持续成为当下中国民生焦点问题,成为 “爆炸性”的公众话题,并上升为国家政治层面 的命题,如此下去或有动摇国本之嫌……
涉及的利益主体有广义的消费者(需求方)、生产者(供应方)、政 府3个方面。
(一)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
全的信任危机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 基本权益。然而,蔓延欧洲大陆的疯牛病造成一些人患上了“克 雅氏症”,在患者中有近百人死亡,引起整个欧洲甚至可以说全 世界消费者空前的 “食品信任危机”;比利时等国相继发生因动 物饲料被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品含高浓度二恶英事 件,引发有关国家人民对畜禽制品的高度恐慌。
双汇瘦肉精事件( 2011 年) 浙江嘉兴 70人瘦肉精中毒( 2008 年)
毒酸菜
“毒生姜”事件 (2011年)
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 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 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吨。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不良商贩 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熏制, 熏过的"毒生姜"与 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颜色更黄亮,就 像刚采摘的一样。 部分菜农在冬季储存生姜时,使用“六六粉”和“敌敌畏”驱虫保鲜, 而“六六粉”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食品安全六大事件2005年食品安全六大事件食品安全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消费者共同面对的困扰。
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希望这些困扰也能越来越少。
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食品安全成为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的话题,一系列事关消费安全的食品质量事件频频发生。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被传媒放大或扭曲的“恐慌”。
不过,总体而言,2005年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的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国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空前高涨,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二是有关监管部门也从众多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处理突发性事件的经验,许多陈旧过时的标准得到了及时修订;三是国内食品安全的处理做到了与国际同步。
下面回顾的6起食品安全事件就是在这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例证。
“苏丹红一号”掀起全球食品安全警报2月,英国食品标准署就食用含有添加可致癌物质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的359个品牌的食品。
此消息一经传出,全球哗然,并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
2月23日,中国也对苏丹红一号下达了追杀令,揭开了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拉网式围剿行动的序幕。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击破国外大企业光环5月,浙江省有关部门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其中知名的“雀巢”奶粉赫然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
在经历了消极应对———公开道歉———只换不退之后,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终于在退货问题上有所松动。
雀巢表示,消费者如有退货要求,公司可予以办理。
6月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婴儿配方乳粉中碘含量”问题正式表态:按照《标准化法》第三章第十四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的要求,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婴儿配方乳粉应禁止生产和销售。
不实报道导致国产啤酒被妖魔化7月,因为某报纸一篇未经证实的“95%啤酒加甲醛”的报道,中国啤酒业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韩日紧急回收并检测今年进口的中国啤酒。
但是,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查结果却显示,国内啤酒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甲醛含量上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事实证明,国内啤酒甲醛含量超标根本就是一条虚假新闻,国内企业无端被“妖魔化”了一把。
这件事不仅为媒体如何正确报道食品安全事故敲响了警钟,也锻炼了国家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
“丙烯酰胺”引发对快餐食品的担忧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对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宝洁、百事集团下属的菲多利休闲食品公司等超过10家的著名连锁快餐店和食品制造商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强制他们用警告性标签标明其炸薯条、薯片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
油炸薯条薯片因而又成了被质疑的对象。
而麦当劳中国在“关于丙烯酰胺的声明”中表示,“所有生产和销售食品的人和场所,无论是在家里自己做饭的人,还是面包房、咖啡店、食品商店、饭馆、球场、沿街的摊贩或高档餐厅,都会无一例外地受到这个议题的影响。
”其他厂商如肯德基、宝洁等的表态与麦当劳如出一辙。
小包装果冻成为儿童“杀手”9月,湖南7岁女孩杨某吃果冻窒息而死,成为公开报道中果冻“杀人”的最新例证。
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统计资料显示,在最近四五年中,全国每年至少有超过10例以上的孩子因食用果冻造成气管堵塞,死亡率在90%以上。
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果冻有增稠剂,不容易化开,也很难吸出来”。
果冻杀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果冻的尺寸,80%以上的死亡事件,“凶手”都是直径3厘米以下的小果冻。
2006年10月1日,国内将施行新的果冻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对果冻的尺寸做了新的要求。
PVC保鲜膜的致癌性吓坏老百姓10月,一则关于日韩致癌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转道中国的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据悉,PVC食品保鲜膜对人体有比较大的危害,这种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容易析出,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特别是干扰人体内分泌,引起妇女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甚至精神疾病等。
国家质检总局为此发布公告要求:禁止含有DEHA 等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C食品保鲜膜进口、出口;禁止企业在生产PVC食品保鲜膜时使用DEHA;禁止企业经销含有DEHA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C食品保鲜膜,禁止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装肉食、熟食及油脂食品。
2005中国食品十大丑闻2005中国食品十大丑闻一、高贵的哈根达斯堕落令人失望时间:2005年6月16日上午哈根达斯品牌冰淇淋竟然出自一片狼籍的底下黑厨房,打破了哈根达斯100%的进口神话!事件评析:哈根达斯“铤而走险”的勇气真是一流,而面对哈根达斯“黑作坊”的事实,也许,消费者真的要为自己编织的哈根达斯虚荣梦幻而羞愧了……二、“星巴克”:请好自为知!时间:2005年9月6日作为活跃在全国各大商超的国际品牌月饼星巴克,被检测出存在标签及菌落问题!事件评析:星巴克搪塞再三,中外检测机构前后报告的检测结果却大不相同,究竟孰是孰非?对于一个没有国家标准的传统食品,这种状况真是无比尴尬……三、雀巢:希望你能够好好反省!时间:2005年7月19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雀巢牌金牌成长3+奶粉碘元素含量超标严重。
成都刘女士女儿食用4年,健康状态出现问题!事件评析:雀巢是国家免检产品,如果不是工商部门去检测,谁会怀疑它呢?免检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最高信任,而不是金身不破的“黄马褂”,希望雀巢能够好好反省……四、KFC请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间:2005年3月16日全球最大的快餐店之一肯德基公开对外宣布,新奥尔良烤翅和烤鸡腿堡的调料中发现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事件评析:“以小失大”的教训对于中国人尤为深刻,任何“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都不得“长生”。
肯德基的仓促处理伤了消费者的心,也使经营持续低迷了一段时间……五、地方势力庇护下的“如皋假酒村时间:2005年1月28日江苏省质监局两次“突袭”如皋市磨头镇韩渡村。
在这个村里,共查处假酒案件108起,涉及假酒的生产企业31家、地下窝点67处、经销单位10家。
假酒囊括了茅台、五粮液、劲酒等中国知名品牌,简直就是一个“假酒村”!事件评析:拥有众多美名的江苏如皋市,却因为“如皋假酒”在一夜之间背上了制假售假的恶名……六、危机公关:中国食品业的“软肋”时间:2005年3月5日广东省质监局紧急通报:亨氏中国生产的辣椒酱涉嫌含有“苏丹红一号”!事件评析:亨氏最后完美的危机公关保住了亨氏在中国的颜面。
亨氏又一次让我们见识了跨国公司的“处变不惊”,见识了新闻公关的魅力所在,面对这些“坏消息”亨氏演绎了一场金蝉脱壳的新闻公关度危机的好戏,确实值得中国的老总们好好反思……七、立顿:世界500强并非都完美时间:2005年3月24日美国一位52岁的妇女因饮用立顿茶而引出“氟化物超标”个案!事件评析:联合利华简直就是一个超级辩论家,在为自己“沉冤昭雪”的道路上真可谓用心良苦!“过去这些跨国公司的身上,被人为地罩上了一层光环。
从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他们就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八、中国版本的标准法规:哭笑不得时间:2005年3月14日乐之三明治饼干被曝:含有大豆转基因成分!卡夫紧急“辟谣”,声言标准“符合中国标准”,无须粘贴标识!事件评析:卡夫所谓“辟谣”给脆弱的中国食品行业猛抽了一巴掌!卡夫事件最后被聚焦到标准问题上,却忘记了其是否含有转基因才是问题的本质,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九、良知泯灭:名牌牛奶如此制造时间:2005年6月5日郑州、杭州、长春连学曝光了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事件,引发了行业内的一场“口水大战” !事件评析:先前雀巢的“碘超标”,应该说对于光明乳业是一个前车之鉴,可惜光明并没有觉醒。
这种追求刀尖上的利润的行为,不仅严重背弃了行业道义,也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十、老祖宗留下的遗产道了国人的胃时间:2005年7月19日工商人员对封存的100箱“品品得”绿观音进行质检,检出含有严禁使用的高毒高残农药——滴滴涕,属不合格产品!事件评析:这么庞大的毒茶产销大军能从1997年苟活至今,令人匪夷所思。
中国是产茶大国,说不定它又换了名称在谋财害命,怪谁?生产者、流通者、监管者各打五十大板……我国食品安全面临五大问题人民网北京11月1日讯今日,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在《食品卫生法》颁布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尽管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仍很突出。
卫生部执法监督司司长赵同刚补充说,我国食品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陈啸宏说,十年里我国食品工业一直呈高速发展状态,2005年上半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92 41亿元,同比增长25.68%,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同时,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霍乱、伤寒等食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食物中毒发生数量和中毒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陈啸宏同时指出,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仍很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食品行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诚信意识不强,食品消费水平偏低、消费安全意识较差;食品生产新原料、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新挑战;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对于食品卫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卫生部执法监督司司长赵同刚总结了五条:(一)微生物污染仍是影响我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导致的中毒人数最多,2003年和2004年全国报告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中,微生物性重大食物中毒起数和人数均有增加,分别占当年总起数和总人数的26%、43.8%和34%、58.1%。
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数据也显示,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
(二)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
一是源头污染(种植、养殖过程)问题较严重,主要为农药、兽药(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残留,如瘦肉精残留问题。
二是环境污染物给食品卫生带来影响,重金属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很容易导致健康损害,如二恶英问题。
(三)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像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
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四)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