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及分析
校园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剖析及警示

校园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剖析及警示近年来,我国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校园食品安全事故为例,剖析事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警示。
一、案例剖析1.案例一:某中学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某中学食堂在为学生提供午餐的过程中,因食材不合格导致食物中毒事件。
经调查,该食堂在采购食材时,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验收,导致有毒食材流入食堂。
此次事故共造成数十名学生中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剖析:该事故暴露出学校食堂在食材采购、验收环节的监管不力。
学校应当加强对食堂的监管,确保食材安全。
2.案例二:某幼儿园零食中发现老鼠药在某幼儿园,学生在食用零食时,意外发现零食中含有老鼠药。
经调查,该零食是由幼儿园内部小卖部销售。
此次事故幸运的是未造成学生伤亡,但足以引起高度重视。
剖析:该事故反映出幼儿园小卖部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漏洞。
幼儿园应当严格把控食品安全,禁止销售不合格食品,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3.案例三:某高校食堂地沟油事件某高校食堂被曝使用地沟油烹饪食物。
经查,食堂为节省成本,非法采购地沟油。
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对该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剖析:该事故凸显出高校食堂在食材采购环节的监管缺失。
高校应当加强对食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购行为,保障学生饮食安全。
二、警示1.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校、家长、学生都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学校要加强对食堂、小卖部的监管,家长要关注学生的饮食状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2.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食堂、小卖部的监管。
同时,要定期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3.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大食品安全教育力度,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要通过举办食品安全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
4.严格执法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完整版)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汇总,推荐文档

1、2000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1500公斤的“毒瓜子”。
这些西瓜子生产中掺了矿物油,同时福建、河南、广东、南京等地也发现了“毒瓜子”。
点评:在中国许多县级以下的农贸市场里许多食品特别是炒货,都是自制自销的,这些摊贩在市场上有摊位店铺,在家里或其它较隐的地方有自开的加工厂。
加工爪子花生等一些炒货,这些加工厂所用的场所完全没有卫生可言,也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就是有往往都是很形式的东西,他们加工时所用的油当然不会是好油,来源渠道也完全不清楚,反正会有人专门到店铺里来推销,会自动送上门来,加工者并不管油到底好不好,只要便宜就行,他们明知不会是好油,但也不会想到可能是毒油,他们的商品会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到全国各种经营场所。
包括各种大型超市。
特别是各种宾馆酒家等,事实上炒货的“脏”说出来足可让人大倒胃口,他们所谓的工厂办了十几年,从来就没有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去过,一,他们的厂是地下的,二,这方面好象没有人去管,当地zf为了地方经济往往都是采用宽松政策,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这食品到底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三,从来就没有人问过、查过商贩货物的来源和渠道,四,对于炒货并没有一些相关的较详细的法规可寻可依,特别是对一引起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完全就没有相关措施。
五,中国人喜欢“运动”,往往是发现严重问题后就来一下“运动”,而不法商人为了利益是挖空心思,无孔不入,无时不动,而监督部门则是上面叫动他才动,在“运动”与“运动”的时间里,谁去保证商品的质量呢?2、2001年3月至9月期间,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中毒。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除了法律方面的局限性,还在于我们广大民众特别是官员对各种知识的贫乏,试想:在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之前,又有几位官员清楚“瘦肉精”“苏丹红”“牛肉精膏”等概念呢?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最需要监管的是流通渠道和商品来源,可是监督部门人浮于事,有几个真正为人民的生命安全着想并时时牵肠挂肚呢?3、2001年9月3日,吉化公司所属的16所中小学校发生严重的豆奶中毒事件。
历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集合及评价

我国历年食品安全事件一.1. 激素门2010年8月,一则“圣元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的报道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8月8日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发布“致媒体的公开信”表示,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
11日,湖北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对3女婴进行集体会诊,诊断认为“雌激素水平正常”,属于假性性早熟。
15日,卫生部举行专题发布会称,“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2010年10月,“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引发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的涉案传闻“开始以为没什么大的问题,没有想到约一个月之后,这些症状还没有消除。
”无奈之下,邓小云于7月5日带着女儿到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
武汉市儿童医院的老教授江泽熙初步断定是激素引起的性早熟。
我的评论铁证面前还在说假话!难以服众啊为什么恰巧全国那么多儿童都恰恰吃的圣元奶粉出的问题。
值得深思!所谓的砖家都是垃圾!小孩的体质差!阻挡不了任何外界的东西!可吸收能力很好!恰恰把奶粉中所有的激素都吸收了(吸收好)!身体排出不了那些激素(体质差)!才会出现这种结果!二.2.反式脂肪酸原来在1920年一个德国的叫威廉•诺曼化学家发现了一种叫氢化油脂的东东,这种油脂特别容易保存,而且用这种油做出来的食品特别的可口于是就被食品行业广泛的运用了。
但是过了70年以后1990年突然美国科学家发现氢化油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反式脂肪酸的东西这种东西的危害大到什么程度?美国食品与**监督管理局叫他又一个DDT(剧毒杀虫剂)!由此可见他的危害性有多大。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明白,到底这个东西对我们身体本身有什么影响?我们平时烧菜用的都是豆油,菜油,麻油,好像没什么关系吧。
说到这里我举个例子,纽约知名摄影师半年前做了一个实验,惊讶地发现把儿童餐放在室温下,竟然180天也不会腐烂。
令萨利没想到的是,整整6个月过去了,这份开心乐园餐竟丝毫没有腐烂,甚至连一星半点儿的霉斑都没有长。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出发,总结教训,并提出对策。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些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
一、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事件这类食品事件主要发生在水产品、畜禽肉类、蔬菜水果等方面。
例如,某水产市场销售的鲜鱼被检出有害物质超标,导致消费者食用后中毒。
还有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水果,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巨大风险。
二、假冒伪劣食品事件这类事件涉及到使用不健康、不合格的原料来制作食品,以次充好,短时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
如望江鱼事件,某厂家销售的望江鱼居然是用廉价的塑料鱼制成,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三、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某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食品的口味和质感,滥用了添加剂,给消费者健康埋下了隐患。
如含有致癌物质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使得人们的食品选择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教训。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抽检力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是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基础。
政府、媒体等应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
第三,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应适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违规者的法律责任和惩罚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研发。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往往与检测手段的不完善有关。
因此,需要加大对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精准度和敏感度。
最后,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
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自律,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应提高消费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政府、媒体等各方应为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发声,形成社会共治的氛围。
食品安全事件回顾教训深刻

食品安全事件回顾教训深刻在过去几年里,食品安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担忧。
这些事件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也对食品行业的信誉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
通过回顾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加强监管措施,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一、事件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8年,我国爆发了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为代表的食品安全丑闻。
该事件揭示出了食品监管不力、企业自律不足以及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态度。
由于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追逐利润,掺杂有害物质三聚氰胺进入奶粉中,导致无数婴幼儿患上尿毒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愤慨。
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食品安全监管应该更加严格,企业要对产品质量负起责任,消费者也应该增强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不盲目追求价格低廉而忽略了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考虑。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不能“救火”式的治理,而是应该从源头上进行防范。
二、事件二:瘦肉精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许多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非法使用含有瘦肉精的饲料,导致了肉类中瘦肉精残留问题。
这不仅仅是欺骗了消费者,更是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这次事件使得人们开始对食品中残留物质的检测和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安全与养殖业的管理问题紧密相连。
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就必须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监管,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不能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应该选择具备良好信誉和质量管控的品牌和产品。
三、事件三:毒豆芽事件毒豆芽事件发生在2012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提高豆芽的出售量,涂抹皂洗涤剂给豆芽催长,导致了许多人中毒。
这次事件揭示出食品市场资源准入门槛低的问题,以及利益驱动下不法商贩的猖獗行为。
该事件提醒我们,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从源头上加强,增加对食品生产者的审核和监管力度。
同时,消费者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并且保持警惕,对新鲜蔬菜和水果进行充分清洗烹饪。
历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集合及评价

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民生问题,而历年来也发生过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以下是历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集合及评价。
1.2024年中国奶粉事件:这是中国近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数家大型奶粉生产企业被曝充气、掺假、添加有害物质等问题。
事件导致六个月以下儿童数千例肾结石病例,严重影响了国内奶粉市场的信任度。
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追求利润而忽视产品品质和消费者安全的现象。
2.2024年日本核辐射污染食品事件:福岛核事故造成的辐射泄漏导致日本部分地区食品受到污染。
蔬菜、饲料、水产品等大量出现放射性物质超标情况。
虽然政府及时采取了措施,但此事件仍然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和质疑。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了人们对核能及其使用安全性的警觉,为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3.2024年美国马铃薯片事件:此次事件引起了全球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
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销售的马铃薯片中含有转基因生物(GMO)成分,而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存在争议。
此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推动了全球对食品基因改造的立法和监管。
5.2024年印度塑料稻事件:印度锡尔赫鲁鲁杰邦的农民使用塑料颗粒来制作稻米,使得这种假稻米在市场上被贩卖。
塑料被曝光后,人们对塑料颗粒的使用风险和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满加深。
此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关注,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令人震惊,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思。
它们揭示了食品供应链的漏洞、监管体系的薄弱以及企业追求利润的短视行为。
这些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并对食品行业以及相关政府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历年的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改善食品供应链,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可靠性。
历年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

历年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2022年是中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十周年,回顾过去十年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历年食品安全事件的背景、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一、背景引言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涉及国家民生,广泛关注。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是多变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主要食品安全事件及原因分析2.1 有毒有害食品事件近年来,有毒有害食品事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这些事件的原因有多方面,例如缺乏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缺乏透明度等。
2.2 食品添加剂问题食品添加剂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屡见不鲜。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存在不规范问题,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3 食品质量问题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指食品的口感、营养成分及真实性等方面的问题。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原材料不合规、加工工艺不规范等。
三、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影响的探讨3.1 经济影响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导致企业信誉受损,销售额锐减,进而对整个食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生连锁影响,对经济造成一定损失。
3.2 消费者信心受损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会造成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患得患失,消费者的信心受到伤害,对食品市场的信任度下降,最终对整个市场产生严重影响。
四、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4.1 食品安全监管加强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从源头抓起,加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力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4.2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中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备,但仍面临一些制定和完善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推动食品安全法律的健全。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汇总

1.2024年“瘦肉精”事件:中国台湾地区曝光了一起使用瘦肉精来提高猪肉瘦肉率的食品安全案件。
这引发了公众对于农药和兽药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滥用的担忧。
2.2024年“苹果门”事件:湖北武汉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被曝光在苹果制品中添加了过氧化苯甲酰,这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
这次事件让公众对于食品加工企业的合规性产生了怀疑。
3.2024年“地沟油”事件:中国上海和其他地区曝光了一系列使用回收废油制造食用油的案件,这些废油主要来自餐馆排放的污油、污水和生活垃圾。
人们担心这些回收的废油中可能含有剧毒的物质,对身体健康构成风险。
4.2024年“大米门”事件:中国湖南一些地区曝光了一起将塑料袋和橡胶粉装入大米中销售的案件。
这让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食品生产环节中的欺诈行为产生了质疑。
5.2024年“追溯门”事件:中国安徽一起麻辣香锅中使用过期、滥用农药的案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追溯体系的关注。
这次事件揭示了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和管理薄弱环节。
6.2024年“疫苗门”事件:中国长春长生生物科技公司被曝光生产和销售造假狂犬疫苗事件,导致广大公众对于疫苗安全问题产生了恐慌和忧虑。
这次事件揭示了疫苗监管的重要性和合规性的关键。
这些事件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公众的担忧,也对国际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在全球贸易中起到了重要角色。
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在采取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防控能力。
为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措施应该包括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追溯体系建设,增加食品抽检力度,并加强信息公开和消费者教育等方面。
只有综合运用各项措施,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利益。
总结而言,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严峻。
只有加强相关监管和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加强行业自律,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中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及分析谢天娇20112923(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从“苏丹红”到“三鹿奶粉”,从“瘦肉精”到“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刺痛着我们脆弱的神经,更拷问着生产企业的道德底线以及监管部门的法治力量。
本文主要就近几年几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回顾及分析。
希望它们不仅能成为一面透视中国食品安全的“警示墙”,更能逐步唤起行业的重视、市场的净化乃至全民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食品安全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致癌引言: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福寿螺、大闸蟹、多宝鱼、阜阳劣质奶粉……接踵而至的“问题食品”事件,让人们一次次“领略”了不法生产经营者见利忘义的“黑心”,也进一步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诸多“黑洞”。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老百姓防不胜防。
从最普通的大米、面粉、肉制品、蔬菜、豆制品再到调味品,危害健康的伪劣产品不胜枚举,食品安全,这4个字无疑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几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1、苏丹红事件2005年3月5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召回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多家企业的食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1号”。
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1号”的行动席卷全球。
2005年3月2日,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向社会通报,经检测认定,广东亨氏美味源辣椒油中含有“苏丹红1号”打响了全国查处涉红食品的第一枪。
随后,“苏丹红1号”被滥用为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就不断被广东、云南、上海、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工商、质检部门检出。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辣椒酱、辣腐乳、酱腌菜,到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长沙坛坛香牌风味辣椒萝卜、河南豫香牌辣椒粉以及方便面里相继被检出了“苏丹红1号”。
经过2005年的查处,给人吃苏丹红的现象有所遏制。
但是2006年11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公布了对全国蛋制品专项检查结果,结果显示有7家企业的8个批次产品涉嫌含有苏丹红,这些企业分布在北京、湖北、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省。
原来为了让鸡、鸭能生出“红心蛋”、“柴鸡蛋”,养禽场给不会说话的鸡、鸭喂食“苏丹红Ⅳ号”。
比起苏丹红Ⅰ号,苏丹红Ⅳ号不但颜色更加红艳,毒性也更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
2、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在2004年出现安徽阜阳百余名儿童因吃了劣质奶粉成了“大头娃娃”、多位儿童丧命的事件后, 2008年9月10日,陕甘宁等地出现多个婴儿患肾结石病例,罪魁祸首是食用问题奶粉所致。
11日,卫生部证实,经调查,高度怀疑三鹿集团旗下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同日,三鹿集团承认奶粉受污染,全部召回8月6日以前产品。
“三鹿问题奶粉”是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
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中国食品行业产品质量信任危机,乳制品行业陷入生产、销售困境。
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乳制品行业产品阶段性抽样检测结果: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等著名品牌在内11省市22家乳企发现69批次含有三聚氰胺。
此后,在蒙牛、伊利和光明等品牌企业的液态奶中也发现含有三聚氰胺。
21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在雀巢牛奶公司检出了三聚氰胺;新加坡农粮与兽医局日前发表文告证实,产于中国的大白兔奶糖也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至此,“三鹿奶粉事件”已由“个别企业”、“个别产品”上升为中国食品行业产品质量信任危机。
三聚氰胺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单斜晶体,没有显著异味。
目前主要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粘合剂、纺织、皮革、电器、医药、阻燃剂等生产过程中。
国家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它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国内有关人士曾做过一项动物毒理学试验:用三聚氰胺给小白鼠灌胃,结果发现死亡的小白鼠输尿管中有大量晶体蓄积,部分小白鼠的肾脏被膜有晶体覆盖;再用连续加有三聚氰胺的饲料喂养动物,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被试验的动物肾脏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中出现晶体,通过生化指标观测到试验动物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E)逐渐升高。
依据以往的动物毒理学试验和当前摄入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婴幼儿的临床表现,有关人士认为,三聚氰胺有造成患儿多发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3瘦肉精事件2011年据3·15特别行动报道,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瘦肉型“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
不但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销售,并且流入了知名肉制品企业。
其实早在2001年,广东就出现大范围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中毒事件。
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摄入后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可引起心率加速,特别是原有心律失常的病例更易发生心脏反应,可见心室早搏、ST段与T波幅压低,还会发出肌肉震颤,引发四肢、面颈部骨骼肌震颤,尤其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病例更易发生。
此外,还可引起代谢紊乱、血钾降低。
“瘦肉精”中毒的症状表现比较特别,主要是心慌、肌肉震颤、头痛以及脸部潮红、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甚至可能诱发恶性肿瘤。
4、塑化剂风波2011年4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检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DOP含量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追查发现,DOP来自昱伸香料公司多供应的起云剂内。
5月23日,台湾“卫生署”公布消息称,共发现16种台湾生产的饮料和保健品等使用了掺入DOP的有毒起云剂,并要求厂商下架,配合检调单位的侦办。
6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暂停生产销售含邻本二甲酸酯(即塑化剂)的保健食品。
在这起事件中,台湾至少有156家业者遭到塑化剂波及,受污染产品500项左右,受塑化剂污染产品扩及饮品,保健食品。
2012年11月,有记者将酒鬼酒送第三方检测后发现,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高达260%,在记者曝光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后,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1月21日向质检总局报告,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截止目前检验结果,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超标2.47倍。
酒鬼酒回应声明指出,经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权威部门认定,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适量的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可以放心饮用。
这次塑化剂事件对于整个白酒行业影响深远,冲击巨大。
中国酒业协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说,目前,全国白酒重点企业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指标都低于食品标准值。
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
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
溶进白酒产品塑化剂最高值是酒泵进出乳胶管,目前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这一设备。
塑化剂带来的危害特别大,它被称作工业环境荷尔蒙。
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消化系统,男孩子会变得女性化,女孩子会性早熟,而且会降低人的成免疫力及繁殖能力,另外长期大量摄入塑化剂会致癌,塑化剂还可穿透羊水毒害未出生的婴儿,所以现在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5、地沟油”产业链事件2011年9月中旬,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这些“地沟油”黑窝点加工工艺、提炼设备经过多年“升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其识别也愈发困难,标志着地沟油地下产业已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化、精炼化。
加工后的地沟油通过“地下渠道”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
“地沟油”是一种餐厨废弃垃圾料排放的衍生物,经过滤提纯后的酸价等有可能通过检测,就像过去的三聚氰胺一样,此前只检蛋白质含量,而不检是否添加有非法物质。
所有检测标准都是对照正常食品制定的,按照标准化的指标去检测,不能区分出“地沟油”。
“地沟油”因为使用过,一般里面都含有食盐,会产生钠离子,同时会有铝、铁等金属离子,流向餐桌二次利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何东平老师的研究,地沟油作为餐厨垃圾的一种,来源复杂,含有黄曲霉素、各种病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成分,可能因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最初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轻者会使人缺乏营养、加速衰老,重者将导致肠道和心血管疾病,破坏消化道黏膜,内脏严重受损甚至致癌。
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
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
二、总结以上选取的仅是比较典型的5例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又陆续出现毒火腿、毛发酱油、毒卤制品、染色馒头,镉大米,肯德基速成鸡,石蜡底料等等事件,不禁令人心寒。
“问题食品”屡禁难止。
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东西能吃、敢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不敢吃。
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曾经吃下了多少有害物质。
我们想知道:还有多少“问题食品”在不知不觉中被食用?本应环环相扣的“监管链”究竟断在哪儿?如何从源头上确保百姓的“餐桌安全”?食品安全,刻不容缓!参考文献:[1]胡国良. 2008,三聚氰胺引发食品安全风暴[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8(11)[2]李磊. 我们还能吃什么?——中国食品安全忧思录[J]. 社会观察. 2008(11)[3]近8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盘点[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09(03)[4]近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一览表(部分)[J]. 上海企业. 2010(05)[5]马永刚周瑾. 台湾塑化剂风波犹如“翻版三聚氰胺”[N]. 中国食品报. 2011-06-08[6]谢梦欧志葵黄应来. “瘦肉精”再度来袭问题肉流入“双汇”[N]. 南方日报.2 011-03-16近几年中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及分析学校:黑龙江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班姓名:谢天娇学号:2011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