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汇总

合集下载

校园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剖析及警示

校园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剖析及警示

校园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剖析及警示近年来,我国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校园食品安全事故为例,剖析事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警示。

一、案例剖析1.案例一:某中学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某中学食堂在为学生提供午餐的过程中,因食材不合格导致食物中毒事件。

经调查,该食堂在采购食材时,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验收,导致有毒食材流入食堂。

此次事故共造成数十名学生中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剖析:该事故暴露出学校食堂在食材采购、验收环节的监管不力。

学校应当加强对食堂的监管,确保食材安全。

2.案例二:某幼儿园零食中发现老鼠药在某幼儿园,学生在食用零食时,意外发现零食中含有老鼠药。

经调查,该零食是由幼儿园内部小卖部销售。

此次事故幸运的是未造成学生伤亡,但足以引起高度重视。

剖析:该事故反映出幼儿园小卖部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漏洞。

幼儿园应当严格把控食品安全,禁止销售不合格食品,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3.案例三:某高校食堂地沟油事件某高校食堂被曝使用地沟油烹饪食物。

经查,食堂为节省成本,非法采购地沟油。

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对该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剖析:该事故凸显出高校食堂在食材采购环节的监管缺失。

高校应当加强对食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购行为,保障学生饮食安全。

二、警示1.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校、家长、学生都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学校要加强对食堂、小卖部的监管,家长要关注学生的饮食状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2.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食堂、小卖部的监管。

同时,要定期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3.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大食品安全教育力度,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要通过举办食品安全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

4.严格执法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食品安全事件。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从中总结出问题所在,并探讨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案例一:三鹿奶粉事件事件概述:2008年,中国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曝出含有致癌有毒物质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幼儿患上尿路结石,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和愤怒。

问题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揭示了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问题。

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足,对企业的生产、销售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导致问题奶粉在市场上长时间存在。

解决方案:1. 增加监管力度:加大对食品企业的监督力度,提高检查频率,确保食品企业严格遵守生产标准。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

3. 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通过建立溯源体系,可以有效追踪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事件。

案例二:美国菜背心虫事件事件概述:2018年,美国爆发了一起菜背心虫疫情,该虫害食草作物,危害农业生产。

问题分析:这一事件揭示了农药使用不当和农业发展模式问题。

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忽视了对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解决方案:1. 推广生物农药: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风险。

2.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在种植过程中,加强对害虫的监测和防控,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虫害对农作物的破坏。

3. 提倡有机农业:加强对有机农业的推广和培训,支持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案例三:日本福岛核事故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概述: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导致周边地区的食品受到辐射污染,引发了广泛担忧。

问题分析:这一事件揭示了核事故对食品安全的巨大威胁。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与应对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与应对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与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应对策略,旨在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

一、毒奶粉事件:中国肆虐的危机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毒奶粉事件。

数千名婴儿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影响,导致六个孩子死亡,数千名婴儿患上尿路结石等严重疾病。

该事件的原因是奶粉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添加三聚氰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针对这样的事件,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和监控,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增强企业的自律性。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其对食品质量的选择能力。

二、鸡蛋污染事件:全球范围的威胁2010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鸡蛋污染事件。

荷兰和德国的鸡蛋被检测出含有杀虫剂“氟虫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担忧。

该事件的原因是养鸡场在使用农药时没有严格控制,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针对此类事件,各国政府应进行紧急响应。

首先,立即召回受影响的产品并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其次,加强养殖场和农药使用的监管,建立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抽检和检测力度。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食品安全威胁。

三、塑化剂污染事件:食品包装的隐患2011年,台湾爆发了一起塑化剂污染事件。

某些塑料制品中出现了含有苯甲酸二丁酯(DEHP)的问题,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包装安全的关注。

这种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针对这种事件,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监管。

首先,建立健全的检测机制,确保食品包装材料符合国家标准。

其次,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执法检查,惩罚违规行为。

同时,加大对食品包装行业的科研投入,推动环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四、农药残留事件:食品生产链的隐患农药残留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不少食品安全案例在近年来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担忧。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食品安全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有毒食品添加剂事件这是一个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案例。

该案例涉及到一家食品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了大量有毒食品添加剂,导致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经过调查,发现该加工厂没有进行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屡次违法添加有毒食品添加剂。

这一案例的原因主要是食品生产企业缺乏食品安全管理的意识和措施。

在追求利润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采用了非法添加剂的方式。

此外,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和惩罚力度不够也是导致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案例二:餐饮卫生问题餐饮行业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少餐饮机构因为卫生问题而受到处罚和曝光。

其中一个案例是一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该企业在多个分店被检查时发现卫生问题,如食品存放不当、食品加工环境不洁等。

这一案例的原因在于餐饮企业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餐饮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卫生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同时,监管部门在餐饮行业的监管力度和频率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案例三:假冒伪劣食品案件假冒伪劣食品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难题。

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以次充好,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不少假冒伪劣食品的案件曾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造成假冒伪劣食品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监管部门的力度不够,使得假冒伪劣食品得以滋生和流通。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择手段地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食品。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欠缺,也加剧了假冒伪劣食品问题的存在。

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食用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或慢性疾病。

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还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总结出一些启示,以期为提升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广泛关注的三聚氰胺事件,牵涉到许多婴儿奶粉品牌。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和质疑,还对奶粉行业产生了重创。

通过这起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加强监管: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往往有监管不力的问题。

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于食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相关企业遵守相关规定。

2. 强化责任意识:企业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加强自身内部品质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3. 加强产品检测: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食品检测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检测技术和水平。

二、有毒有害食用油事件有毒有害食用油的问题长期存在于食品行业中,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以下是几点启示:1. 加大力度打击食用油走私:政府应加大打击食用油走私的力度,加强对食用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制售有毒有害食用油的行为。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明确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和处罚,确保食品安全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

三、果蔬农药残留问题果蔬农药残留问题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难题,消费者对果蔬农药残留的担忧日益加剧。

以下是一些启示:1. 树立绿色农业理念:推广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果蔬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规范农药使用:加强农药的生产和销售管理,制定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和有效。

食品交叉污染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

食品交叉污染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

食品交叉污染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其中食品交叉污染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一种常见原因。

食品交叉污染指不同食品或原料之间相互传染污染的现象,可能造成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或者导致食品变质。

本文将分析一些具体案例,探讨食品交叉污染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

案例一:毒素传播引发的食品中毒事件2018年,某地一起因食品交叉污染引发的食品中毒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事件的起因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将含有有害菌群的原料与其他食品原料进行混用,导致原料中的毒素传播到其他食品中。

因为食品厂未能充分进行原料检测和质控措施,最终导致该批次食品流入市场,引发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上千人中毒。

这一案例揭示了食品交叉污染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

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食品链条受污染,进而威胁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案例二:饲料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2019年,某地一家养殖场在采购饲料时未严格把关,导致饲料中出现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进而传递到养殖的动物身上。

由于养殖场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问题,这些污染物进入了食品链条,最终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这一案例凸显了食品交叉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深远影响。

不仅仅是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即使是通过养殖等环节间接获得的食品,也有可能受到交叉污染的威胁。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强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食品链条的安全性。

案例三:生鲜商品交叉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2020年,某连锁超市销售的生鲜食品出现了交叉污染问题,引发广泛争议。

据调查,这一事件是由于超市内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商品放置不当、交叉污染导致的。

在冷藏和贮存区域不正确使用分区、容器等设施,使得各类生鲜产品之间的交叉感染加剧,从而使多种食品受到污染。

这一案例提醒人们,即使在购买生鲜食品时,也要特别注意食品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超市等销售渠道应加强生鲜商品陈列和存储的管理,有效避免不同类别食品之间的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食品交叉污染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报告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报告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报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但仍有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本文将对几个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案例一:“毒奶粉”事件“毒奶粉”事件是一起影响广泛、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

事件起因是部分婴幼儿奶粉中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这是一种化工原料,长期或大量摄入会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的肾脏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原因分析:1、部分企业道德缺失,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

2、监管漏洞,对乳制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不够严格,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3、检测标准和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三聚氰胺这类有害物质未能被有效检测出来。

影响:1、众多婴幼儿身体受到损害,出现肾结石等疾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2、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国产奶粉市场份额急剧萎缩,进口奶粉趁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3、整个乳制品行业遭受重创,相关企业面临倒闭和重组,行业形象受损。

应对措施:1、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2、提高检测技术和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加强企业诚信教育,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案例二:“地沟油”事件“地沟油”是指从餐厨垃圾、废弃油脂等中提炼出来的劣质食用油。

这些油经过简单加工后,又重新流入市场,被用于餐饮行业。

原因分析:1、利益驱动,“地沟油”的生产成本极低,而销售价格相对较高,利润空间巨大。

2、监管难度大,“地沟油”的生产和销售往往比较隐蔽,难以被发现和查处。

3、消费者对食用油的鉴别能力不足,容易被不法商家蒙骗。

影响:1、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长期食用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2、破坏了餐饮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3、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担忧。

应对措施:1、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餐厨垃圾的管理,严厉打击“地沟油”的生产和销售。

食品药品监管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案例分析与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案例分析与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案例分析与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确保公众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调查与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总结食品药品监管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的经验与教训。

一、案例一:某地婴儿配方奶粉污染事件2018年某地发生了一起婴儿配方奶粉污染事件,该事件造成了多名婴幼儿中毒。

食药监部门在接到相关报告后,立即展开调查。

调查过程中,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确认婴儿配方奶粉中存在有害物质。

随后,监管部门与相关企业合作,召回受到影响的产品,并对生产企业进行责任追究。

在此过程中,监管部门积极与媒体合作,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了不必要的恐慌。

该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首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其次,对于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相关部门应与媒体合作,共同传播权威信息,降低公众的恐慌和负面影响。

二、案例二:某餐饮连锁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某餐饮连锁企业被曝光存在多起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监管部门应用多种方式展开了调查,包括现场检查和抽样检验等。

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存在食材存储不当、卫生条件差等问题。

监管部门依法对该企业进行了罚款,并要求其限期整改。

同时,监管部门还发布了食品安全警示,提醒公众注意餐饮安全。

该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餐饮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整体的食品安全水平。

其次,对于发现问题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并进行监督整改。

最后,及时发布食品安全警示,提醒公众加强对餐饮安全的重视。

三、案例三:某药企生产不合格药品事件某药企被曝光生产了一批不合格药品,引发了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担忧。

监管部门积极展开了调查工作,对涉事药企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药品抽样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汇总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

2017 年以前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接二连三地被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内,这从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机制的逐步完善,但另一方面,也不禁使我们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商贩肆无忌惮的生产这些严重伤害身体健康的食物?难道仅仅是金钱的驱使么?蚊蝇聚集的黑作坊生产的小面包、为使油条更脆口而添加洗衣粉的油条、用大便做的臭豆腐、牛肚小作坊臭气熏天、用劣质陈化米做的米粉、用福尔马林浸泡的鱿鱼……黑作坊食品换上新包装堂而皇之地走入公众视野,摆上货架公开售卖。

最近曝光的毒胶囊事件,更是激起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又一轮担忧。

跟随小编一起来盘点十年被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哪些蝴蝶效应与反思。

一、2005 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事件回放:2005年6月5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孔雀石绿” 。

有关方面将此事迅速通报给欧洲国家所有的食品安全机构,发出食品安全警报。

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息说,任何鱼类都不允许含有此类致癌物质,新发现的有机鲑鱼含有孔雀石绿的化学物质是“不可以接受的”由此,2005年7月7日,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

2005年6月,《河南商报》记者对湖北、河南等地的养鱼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对辽宁的养殖场和鱼药商店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很多渔民仍然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等;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鱼贩也常使用孔雀石绿。

至于卖孔雀石绿的鱼药商店,由于孔雀石绿市场的存在,仍然在买卖孔雀石绿。

2005年11月,继三款“珠江桥牌豆豉鲮鱼罐头”被查出含致癌物孔雀石绿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公布的食物最新测试结果显示,“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和甘竹牌豆豉鲮鱼等三个食物样本被查出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绿”。

2006年11月17日,上海媒体率先报道了山东产多宝鱼药残超标情况。

2007 年4 月,山东省日照市一养殖企业正式起诉台湾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在山东青岛的独资企业青岛统一饲料农牧有限公司生产的饲料产品“孔雀石绿”超标。

最新进展:为了减少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的现象,2013年5月1日,佛山开始试行水产品产地标识准入制,对桂花鱼、生鱼、黄骨鱼三种价格较昂贵的鱼类配上身份证”,即追溯码,可以查到具体的鱼塘,该规定试行至今,其中有2个月查出鱼类非法添加了孔雀石绿。

根据佛山市农业局发布的7 月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情况,高明区的2 份草鱼样本查出孔雀石绿残留。

有统计发现,2013年以来鱼类产品已经4 次查出孔雀石绿残留。

“孔雀石绿”危害: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的副作用。

它能溶解很多的锌,引起水生动物急性锌中毒;能引起鱼类的鳃和皮肤上皮细胞轻度炎症,使肾管腔有轻度扩张,肾小管壁细胞的细胞核也扩大:还影响鱼类肠道中的酶,使酶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影响鱼的摄食及生长。

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给予小鼠无色孔雀石绿104 周,其肝脏肿瘤明显增加。

试验还发现,孔雀石绿能引起动物肝、肾、心脏、脾、肺、眼睛、皮肤等脏器和组织中毒。

孔雀石绿具有高残留的副作用。

据专家介绍:孔雀石绿一经使用,养殖动物终身残留。

虽然在后期的养殖过程中添加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可以减少一些,但至今仍无法完全消除。

孔雀石绿具有三致作用。

孔雀石绿进入人类或动物机体后,可以通过生物转化,还原代谢成脂溶性的无色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2006年苏丹红鸭蛋又惹祸端事件回顾: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06 年11 月12 日报道,在北京市场上,一些打着白洋淀“红心”旗号的鸭蛋宣称是在白洋淀水边散养的鸭子吃了小鱼小虾后生成的。

但当地养鸭户却表示,这种红心鸭蛋并不是出自白洋淀,正宗白洋淀产的鸭蛋心根本不红,而是呈橘黄色,主要吃玉米(1696 ,6,0.36%)饲料。

据央视随后调查,石家庄平山县、井陉县的一些养鸭户和养鸭基地,在鸭子吃的饲料里添加了一种“红药” ,这样生出来的鸭蛋呈现鲜艳的红心,而且加得越多,蛋心就越红。

当地人都把这种加了红药的蛋叫“药蛋”,自己从来不吃。

经过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检测,结果发现这些鸭蛋样品里含有偶氮染料苏丹红w号,含量最高达到了o.137mg/kg,相当于每公斤鸭蛋里面含有0.137毫克。

苏丹红分为I、"、皿、W号,都是工业染料,有致癌性。

苏丹红W号颜色更加红艳,常被用来做鞋油、油漆等工业色素,毒性也更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W号列为三类致癌物。

“苏丹红”危害:英国癌症研究所的一位人员说,与诸如抽烟这样的常见致癌因素相比,苏丹红一号引发的癌症风险是很小的。

她说:“人们即使已经吃过列在清单上的食物,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恐慌。

”但按照欧共体的规定要求,进入任何欧共体国家的所有干的、碎的或研磨的辣椒,不能含有苏丹红一号。

不能出示证明的相关货物将被扣留,以供采样和分析。

口岸和地方政府也要随机提取样品进行检验。

一旦发现食品中含有苏丹红一号,必须全部销毁。

苏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苏丹红一号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

但目前只是在老鼠实验中发现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致癌性还没有明确。

苏丹红是一种化工染色剂,在食品中添加的数量微乎其微,就剂量而言,未必足以致癌,市民不必过于恐慌。

少量食用不可能致癌,即使食用半年,每次少量食用,引起癌症也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市民不用因为吃了一点就担心致癌。

专家认为,苏丹红一号虽然会增加食用者患癌症的风险,但目前无法确定一个安全度。

三、2008 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发公众对于奶制品的质疑事件回放: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宗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

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 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中国其他省区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的产品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三聚氰胺是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同日晚上,三鹿集团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从市场召回约700 吨奶粉产品。

9月13日,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三鹿毒奶案由2008年12月27日开始在河北开庭研审,2009年1月22日下判。

总共有6个婴孩因喝了毒奶死亡,逾30 万儿童患病。

三鹿停产后已宣告破产。

“三聚氰胺”危害:三聚氰胺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单斜晶体,没有显著异味。

目前主要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粘合剂、纺织、皮革、电器、医药、阻燃剂等生产过程中。

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表明,以三聚氰胺给小鼠灌胃的方式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灌胃死亡的小鼠输尿管中均有大量晶体蓄积,部分小鼠肾脏被膜有晶体覆盖。

以连续加有三聚氰胺饲料喂养动物,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动物肾脏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中出现晶体;而生化指标观察到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E)逐渐升高。

依据以往的动物毒理学实验和当前摄入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婴幼儿的临床表现,三聚氰胺造成患儿多发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存在。

目前还没有三聚氰胺造成其他组织系统损害的直接证据。

婴幼儿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1. 不明原因哭闹,排尿时尤甚,可伴有呕吐;2. 肉眼或镜下血尿;3. 急性梗阻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4. 尿中可排出结石,如男婴结石阻塞尿道可表现为尿痛,排尿困难;5. 可有高血压、水肿、肾区叩击痛。

四、经久不散的“皮革奶”事件彻底摧毁公众对于国产奶的信任事件回放:2005年,山东等地曝出在牛奶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事件,引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重视,曾经大力整顿。

当时山东省工商部门至少查获2.8 万多件使用水解蛋白的乳制品,有200 多家小厂从事这类生产。

2009年3 月,浙江省金华市“晨园乳业”又被查出制造“皮革奶” ,当场起出3包20公斤装的白色皮革水解蛋白粉末,以及1,300箱受污染的牛奶产品,少数流入市面被回收,山东、山西、河北也发现同类产品。

2010年8月,质检总局再次与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制售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使用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作为食品原料,加大打击力度。

2011年2月17 日下午一条被广大网友热议的名为《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报道。

此报道一经发布,便被纷纷转载,从而迅速地登上了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首页。

报道中声称,不法商家把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提炼成“皮革水解蛋白” ,再将其掺入奶粉中,企图以此来提高奶里的蛋白质含量好蒙混过关。

中国乳业几乎已经到了一碰即碎的地步了,受最近盛传的“皮革奶事件” 影响,内地消费者对于奶粉的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明显不足。

2011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国产奶粉的“危”与“机” 》节目调查显示,有七成受访者表示不选择国产奶粉。

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

显然,这也是国内奶粉业的危机时代,由于皮革奶事件造成人们对奶粉业的二度恐慌,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正在经受的煎熬实际是重建公共信任的高成本付出。

“皮革奶”危害:皮革奶的主要添加物:皮革水解蛋白粉是利用皮革下脚料甚至动物毛发等物质(类似于又粘又稠半透明状液体),经水解而生成的一种粉状物。

因其氨基酸、明胶或者说蛋白含量较高,故人们称之为“皮革水解蛋白粉” 。

严格来说“皮革水解蛋白粉”对人体健康并无伤害,其前提条件是所用皮革必须是未经糅制、染色等人工加工处理过的。

然而,这样的“皮革水解蛋白粉”是不存在的,因为经过糅制、染色等人工加工处理过的皮革比直接制作成“蛋白粉”利润要高得多,因而“皮革水解蛋白粉”多用皮革厂制作服装、皮鞋后的下脚料来生产,自然这种“蛋白粉”中混进了大量皮革糅制、染色过程中添加进来的重铬酸钾(可用来检验酒精浓度)和重铬酸钠等有毒物质。

如果长期食用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粉”的食物,“铬”重金属离子便会被人体吸收,积累于骨骼之中,长期积累便会中毒,使人体关节疏松肿大,甚至造成儿童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